求同存异 全盘考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不仅是教学教具,也是教师钻研学问、追求知识本质的媒介。不同版本的教材设计有所差异,各有优势,教师要善于求同存异,取精用弘,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版本;对比;结构;体系;简算;异同;构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38-01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根本凭据,那么怎样吃透教材呢?本文以简算教学中的“运算律”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版本教材差异”和“中小学课材衔接”两个层面研究探讨。
  一、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内容的设计异同
  【常规案例】
  1.导入:理解成语“朝三暮四”。
  2.探究新知。
  (1)观察等式“3 4=4 3”,探究加法交换律。
  (2)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尝试研究乘法交换律。
  3.课堂小结。
  整个过程连贯流畅,学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我发现上午3个、下午4个与上午4个、下午3个,猴子一天的食物供应量根本没变。”“乘法和加法如出一辙。”细细思考,尽管教师整合了加法与乘法交换律,但实际教学中两者仍有先后、主次和详略之分,这种整合归并只是“焊接”,“接口”处的痕迹非常明显。从学生的表现也可看出,学生只看到二者在格式上的形似,而未领悟到它们在算理上的神似。这样的设计只是隔靴搔痒,鉴于此,笔者再次从教材版本着手探究。
  笔者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关于“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对比,发现:两个版本教材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运算律”编入了四年级,知识点囊括了著名的“五大定律”及其应用,内容紧凑;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的出场顺序不同,人教版教材是先加法后乘法,北师大版教材是先乘法后加法再乘法,交错推进。笔者认为,先学加法运算律才符合知识构建规律,这样能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缓解学生的压力。根据这两个版本教材的异同,笔者尝试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为1个课时。
  二、 科学改进,逐步完善
  调整之后,不以运算符号为区分,而是依据格式上的共同点来展开教学,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算律的内部运作原理,也可以摒除知识点密集扎堆的弊端。
  【重设案例】
  师:回顾一下,我们学过几种运算?
  生1:加、減、乘、除。
  师:今天老师碰到一个奇怪的式子“a★b=b★a”,大家仔细思考,★可能是什么运算符号?
  生2: 、-、×、÷,都有可能。
  师:★究竟是什么符号?★不可能是什么符号?
  当讨论到★可能是“ ”或“×”时,学生联想到了交换律;讨论到可能是“-”或“÷”时,学生通过举例排除了这两种情况。这说明学生领悟了交换律的原理,并学会运用加法和乘法意义来验证所想。此时,学生会自动模糊加法与乘法的区别,而是牢记其共性特质。
  三、基于中、小学教材衔接的思考
  【常规案例】
  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4.25-1.64 8.75-9.36 (2)0.9 9.9 99.9 999.9
  习题(1)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数据的特征,凑整的隐性条件很快被识破,于是得到(4.25 8.75)-(1.64 9.36)。教师追问学生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学生纷纷回答:“在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运用加法结合律”。
  习题(2)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征,尾数均为9的规律被识破, 9与1能凑整,设法“借1”。于是得到(0.9 0.1) (9.9 0.1) (99.9 0.1) (999.9 0.1)-0.4。答题完毕,教师追问减去0.4的理由,学生受到习题(1)的启发,回答:“借‘1’就要还‘1’,一共借了4个0.1,最后自然要还0.4。”
  乍一看,上述例题教学似乎没问题,但深究之下,不足之处暴露无遗。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访谈发现,学生对于为何这样计算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根据数字的表面特征和自己的经验做出应急决策。可是简算教学不能止步于照搬照套,还要挖掘简算的本质。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小学阶段重在基本技法的训练,初中阶段重在对算理灵活应用。研读初中教材中简算教程不难得知,简算的算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相反数先加凑零;和为整数先加;分母相同的分式先加;能凑整时先行移项加括号。
  然而,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求同”的模式不尽相同,“存异”的原则也不会完全一样,不可一概而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举一反三,不断摸索。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定位该知识在整体构架中的支点,通过求同存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数学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概念不清,一切学习将无从谈起。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就要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升华”三个阶段,进而有效地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感知;理解;升华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50-02  小学数学
[摘 要]要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从深度教学做起。没有认知过程的参与,接收到的“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会变成死知识。深度教学要把内容标准转化为认知标准,把数学从关注知识维度上升为学生认知过程维度,才能避免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才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深度教学;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一图四式  深度教学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在高观点的引领下,摆脱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禁锢。教师“居高临下”地看待问题,能直击数学知识的本质、丰富数学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高观点;课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07-02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应当是丰富而全面的,是
[摘 要]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与算式,促进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把数形结合思想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数与形 数形结合思想 以形助数 以数解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19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可以说涉及数学学科的各个领域。我
[摘 要]每一堂课的数学知识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在单元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先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变成美丽的项链,再戴上它,然后用心去“磨”,越“磨”越亮,让它在学时课和整合课中,总是能骄傲地闪亮登场。在教学单元课时,从整体认知入手,运用整体思维,思考学习要点、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整体思维。  [关键词]单元课;珍珠项链;整体思维;上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
[摘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主渠道。在“认识东南西北”教学中,教师要巧妙渗透这一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空间观念;核心素养;东南西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1-0078-02  【教学目标】  1.认识现实中的东南西北,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
[摘 要]如何让“核心素养”从内涵丰富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阵地,这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数学的核心就是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力求做到深度“教”,以便促进学生深度“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思维;深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教材是教与学的支架。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研读、通读、精读、细读教材,做到瞻前顾后、通览全局,才能做到整体把握、以小见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研读;通读;精读;细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14-03  无论怎样改革,解读教材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素养。怎样领会教材的内涵,如何
[摘要]比较研究现行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三边关系探索活动,得出大部分教材没有揭示三角形稳定性探索活动的表现形式或实质,且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索活动的设计有的不完备,思维含量都较低;指出了探索活动大都存在机械式的操作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提出了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动脑进行探究比机械式的操作探究更为重要的观点。  [关键词]三角形;稳定性;三边关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班级班风和学风的形成、纪律的养成、习惯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班主任也非常辛苦,若没有吃苦耐劳的决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认真扎实的作风,将无法胜任班主任工作。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富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业。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学生问题千变万化,班级管理千辛万苦,需要班主任扑下身子,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