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做为幼教第一线的工作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语言活动。然而,在教学中,如何丰富进行语言活动的提问呢?怎样使幼儿的语言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呢?
《纲要》要求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一次高效的师幼互动的关键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给予幼儿恰到好处的指导。
1.当提问需要抓住故事情节线索.紧扣人物情感情时
幼儿在听故事时,常常发生的问题是缺乏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注意帮助幼儿做铺垫,从而形成对整个故事人物情节的理解,帮助他们提高理解能力,激发和维持他们对故事的兴趣。而此时的教师“提问”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故事情节线索,紧扣主题。
教师在幼儿的语言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这样的任务。比如,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金色的房子》情节内容的同时.我通过提问:“小动物是怎样夸奖小姑娘房子的?”“小羊、小鸟是怎样说的?”“当听到小动物们都夸奖她的房子,小姑娘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小动物们都想到金色的房子里玩,它们是怎样对小姑娘说的?”“小姑娘又是怎样说的?”这样一些提问,扣住小姑娘情感变化,以此问题来引导幼儿感受小姑娘情感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2.當提问需要体现层次性时
在语言活动中,幼儿的差异是客观存在,怎样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并不断缩小差距呢?我的做法是:首先根据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尽量使幼儿在答题时“跳一跳.够得着”。其次问题设计尽可能开放一些,使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回答。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可从多方面讲,多讲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则可少讲一些。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辅助性提问调控引导,使幼儿拓展思路。比如,在语言活动《夏天》中我发现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回答问题“夏天是什么样的?”时,遇到了困难。此时,我进一步提问:“你在夏天里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喜欢吃些什么?”通过帮助幼儿迁移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答出了问题。当教师从重视如何教,转向重视幼儿如何学时,教学的效果将大有不同。
3.当提问需要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时
在语言活动中千篇一律的提问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心理,失去新鲜感而分散注意力。如我设计《小花籽找快乐》中,要求通过了解太阳、小鸟、蜜蜂、和青蛙的不同职业,来引导孩子对快乐的理解,进而进一步去体会快乐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引导孩子讨论时,我这样设计提问:
问题一:太阳快乐吗?太阳的快乐是什么?问题二:小鸟快乐吗?小鸟为什么快乐?问题三:蜜蜂、青蛙快乐吗?谁来猜猜蜜蜂、青蛙会遇到什么快乐的事情?不同的提问,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学目的却是相同的。
4.尽可能多地设计开放式提问提升幼儿思维
单一性的提问往往枯燥、乏味,压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现成答案,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首先,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的、自由的语言交流的环境。孩子们喜欢与同伴交往,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无拘无束,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交流的兴趣。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提炼生活中的经验,概括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促使幼儿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接,达到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围绕主题活动开展的谈话活动中,我就设置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我们人类浪费水会怎么样?让幼儿与同伴之间进行讨论、交谈,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树是靠什么来呼吸的?为什么说树是天然的蓄水库?等,这样的生生互动,能使我和孩子们平等地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经验,更能激发了他们對语言表达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幼儿能逐渐理清思路,有创见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如语言活动《小花籽找快乐》中,一开始我就问“什么是快乐呢?”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又提出“如果你是小花籽,你会怎样寻找快乐?”并继续追问几个“为什么?”在活动的结尾又提出“来猜猜老师的快乐是什么?”这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发展其扩散思维的能力。《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鉴于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时时表现出求新、求异、求特的冲动,并以此作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和快乐又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要,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具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情景的限制,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
由此可见.提问设计得巧妙与否,对指导幼儿语言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提问设计也直接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师的知识素养、教育能力等。另外,为了支持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真正做到确实能让每个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互动方式来实现提问的价值。
《纲要》要求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一次高效的师幼互动的关键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给予幼儿恰到好处的指导。
1.当提问需要抓住故事情节线索.紧扣人物情感情时
幼儿在听故事时,常常发生的问题是缺乏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注意帮助幼儿做铺垫,从而形成对整个故事人物情节的理解,帮助他们提高理解能力,激发和维持他们对故事的兴趣。而此时的教师“提问”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故事情节线索,紧扣主题。
教师在幼儿的语言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这样的任务。比如,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金色的房子》情节内容的同时.我通过提问:“小动物是怎样夸奖小姑娘房子的?”“小羊、小鸟是怎样说的?”“当听到小动物们都夸奖她的房子,小姑娘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小动物们都想到金色的房子里玩,它们是怎样对小姑娘说的?”“小姑娘又是怎样说的?”这样一些提问,扣住小姑娘情感变化,以此问题来引导幼儿感受小姑娘情感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2.當提问需要体现层次性时
在语言活动中,幼儿的差异是客观存在,怎样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并不断缩小差距呢?我的做法是:首先根据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尽量使幼儿在答题时“跳一跳.够得着”。其次问题设计尽可能开放一些,使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回答。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可从多方面讲,多讲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则可少讲一些。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辅助性提问调控引导,使幼儿拓展思路。比如,在语言活动《夏天》中我发现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回答问题“夏天是什么样的?”时,遇到了困难。此时,我进一步提问:“你在夏天里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喜欢吃些什么?”通过帮助幼儿迁移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答出了问题。当教师从重视如何教,转向重视幼儿如何学时,教学的效果将大有不同。
3.当提问需要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时
在语言活动中千篇一律的提问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心理,失去新鲜感而分散注意力。如我设计《小花籽找快乐》中,要求通过了解太阳、小鸟、蜜蜂、和青蛙的不同职业,来引导孩子对快乐的理解,进而进一步去体会快乐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引导孩子讨论时,我这样设计提问:
问题一:太阳快乐吗?太阳的快乐是什么?问题二:小鸟快乐吗?小鸟为什么快乐?问题三:蜜蜂、青蛙快乐吗?谁来猜猜蜜蜂、青蛙会遇到什么快乐的事情?不同的提问,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学目的却是相同的。
4.尽可能多地设计开放式提问提升幼儿思维
单一性的提问往往枯燥、乏味,压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现成答案,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首先,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的、自由的语言交流的环境。孩子们喜欢与同伴交往,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无拘无束,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交流的兴趣。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提炼生活中的经验,概括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促使幼儿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接,达到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围绕主题活动开展的谈话活动中,我就设置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我们人类浪费水会怎么样?让幼儿与同伴之间进行讨论、交谈,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树是靠什么来呼吸的?为什么说树是天然的蓄水库?等,这样的生生互动,能使我和孩子们平等地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经验,更能激发了他们對语言表达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幼儿能逐渐理清思路,有创见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如语言活动《小花籽找快乐》中,一开始我就问“什么是快乐呢?”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又提出“如果你是小花籽,你会怎样寻找快乐?”并继续追问几个“为什么?”在活动的结尾又提出“来猜猜老师的快乐是什么?”这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发展其扩散思维的能力。《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鉴于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时时表现出求新、求异、求特的冲动,并以此作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和快乐又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要,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具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情景的限制,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
由此可见.提问设计得巧妙与否,对指导幼儿语言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提问设计也直接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师的知识素养、教育能力等。另外,为了支持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真正做到确实能让每个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互动方式来实现提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