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措施及发展趋势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1984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纵横稗阖。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理论结合实际,针对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的措施及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论述。本文重点对公路运输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交通运输;措施;趋势
  中图分类号: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交通运输(本文重点指公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近年来我国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然而,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和大框架下,交通继续沿袭以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国家有序的规划、建设和整体运营能力的掌控才能使得我国交通管理健康有序的发展。
  1 当前交通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
  在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中,中高档客车特别是高档客车和大吨位柴油货车以及集装箱等专用货车所占比例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货主的需求。
  1.2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当数量的县城以及大多数乡镇,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仍很短缺且设备简陋,成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公路基础设备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2 如何加强交通运输管理
  李盛霖(2008)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服务领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提高交通现代化水平”因此,如何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健全管理机制 ,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措施
  健全管理机制 ,规范管理办法 ,严格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 ,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只有加强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地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如在选人用人机制上 ,建立健全民主推荐制度、群众考核制度、群众任用制度、合作鼓励机制、管理监视机制 ,逐步建立一套盘绕道路运输发展和工作实绩来测评和使用群众的任务机制。做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 ,指导群众要经常到群众中去 ,认真听取各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对群众职工不但要听他们的汇报,看他们在干什么,着重要看工作取得的实效 ,准确掌握群众职工的任务和思想情况 ,协助他们处理任务和生活中的实际艰难。胡锦涛总书记已经指出 :“政之所兴在顺民意 ,政之所废在失民意。”,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络 ,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不断发展强大的根本保证。心中装着群众 ,但凡想着群众 ,任务依托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深化体察民情 ,充分反映民意 ,广泛集合民智 ,实在爱惜民力。
  2.2加快客运站场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功能
  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加快客运站场建设,完善客运基础设施,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乡乡有站,村村有场”的客运站场网络,为运输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强化客运安全管理。严把“三关”,重点加强对客运经营者和驾驶员的管理,未取得从业资格的不得上岗。加强客运车辆管理,杜绝安全技术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车辆进入客运市场。加强对客运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企业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检人员,把好客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资质关。重点加强对赶集日、节假日、周末学生班等关键时段的安全管理,严厉打击客运车辆超载行为,确保客运安全生产。
  2.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公路运输安全系数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以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第一目标,各客运企业一把手负责,做到了隐患常排除,层层签订安全保证书,对驾驶人员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做到每车每日必检。在站场增加安全值班车和安全员,配备乘客上车检测仪,禁止“三品”上车,对可疑人员实行开包检查,安全人员把好违章、超载关,使车辆运营安全系数大大增强。同时,客运车辆的技术等级应当达到行业标准《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JT/T198)规定的三级以上。其中,营运线路长度在400公里以上的客运车辆,技术等级应当达到二级技术等级以上;从事高速公路客运或者营运线路长度在800公里以上的客运车辆,其技术等级应当达到一级。
  2.4树立创新理念
  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是交通部党组在新时期着眼于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出的事关交通运输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传统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改革管理手段、改造传统交通运输产业,提高运输市场信息化、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一是完善运输发展政策,明确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二要加快推进城乡客运网络化、一体化进程,研究客运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客运的扶持力度,解决好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问题。三要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建设运政信息系统、治超信息联网等,改革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四要积极引导运力结构调整,注重依托信息技術提高运输组织水平,提高实载率;引入现代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传统运输企业,促进运输服务领域的拓展和运输服务方式的创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五要完善交通运输服务网站和公众出行网站建设,公路长途班车、公交线路、轮渡、客轮航线班次等信息要进一步整合,为群众出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提高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发布运输市场供求状况,引导投资,减少不必要的资金、资源浪费和市场恶性竞争,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5树立“交通服务”理念
  现代交通运输业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交通产业,很大程度上在于要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当前,我国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与地位在逐步提高,我国的服务业正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业,必须切实向现代交通服务业转型,改变过去交通发展完全依靠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来拉动的模式,而应向重科技、信息、养护、管理、服务转变的新发展模式,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科学、协调与可持续性,实现规模、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完全统一,充分发挥已有的基础设施资源,推进“服务至上”的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新理念。
  2.6树立“低碳交通运输”的绿色环保理念
  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两型”行业建设,加强高效环保、气候友好的交通运输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开发应用,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环保节能的运输装备,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
  3 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3.1 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智能运输系统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公路运输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技术、运输安全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 从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3.2 公路交通运输将与现代物流日益融合
  物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服务部门之一。公路交通運输加速向现代物流的发展和融合, 不仅是为了面对现有的国内市场的需求, 同时更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和我国加入WTO 后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公路运输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 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客户服务的要求。
  3.3 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是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公路客运市场需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要求“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同时,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 为提高公路客运营运质量提供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通达能力、运行条件改善的小环境成为现阶段中国公路客运发展战略的主要取向。
  4 结论
  “群众利益无小事”,要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指导任务的第一信号 ,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任务成绩的第一尺度 ,要知民情、懂民意、惜民力、解民难 ,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务实效、做事而不作秀,为民而不扰民,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数字游戏和政绩工程,真正成为公路运输事业跨越式发展需求的优良的管理者、理论者、创新者。
  
  参考文献:
  [1] 魏玉国. 浅谈如何加强交通运输管理[J].经营管理,2006,177.
  [2] 朱嫒玲.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与优化[J]. 长春大学学报,2009,(3):20-21
  [3] 赵光辉,田仪顺. 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综述[J].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9.
  [4] 张德宝. 深化我国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J].法制与社会,2009,(4):265.
  [5] 刘建文. 浅谈交通运输管理[J].科技传播,2012,(2):90.
  [6] 樊桦.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J].综合运输,2008,9-10.
  [7] 王 雪.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0.
  [8] 刘宝义.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研究现状[J].城市公共交通,2001, (06): 118-120.
  [9] 陈晓峰.关于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1999,(08):23-25.
  [10] 李宏伟.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铁的建设工程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在施工过程当中各个站点的所造成的交通阻碍及对附近居民的影响非常大。本文根据工程案例,对如何搞好现场管理,疏通人流车流,尽可能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交通工程;疏解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深圳市地铁7号线全长约30KM,施工沿线长9公里8个站点
期刊
摘要:县级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本文浅析了目前县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探讨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级医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  在我国众多的县级医院人才结构不合理,基本上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1人才总量不足  随着新医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同时,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今,许多的住宅小区在建设时就把园林绿化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来满足住户的这一需求。本文主要从生态城市与住宅小区园艺设计等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生态城市 住宅小区园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所谓生态城市的建设,其实就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水泥混凝土道路的结构及要求,对混凝土道路的施工与养护工作进行了分析,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道路;养护;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水泥混凝土道路的结构及要求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构成上一般分为路基、垫层、基层和混凝土面板。  1.1路基  路基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线路的主体,又是路面的基础。因此,路基的密实、均匀、稳定及排水是路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进行建设的主要基地就是施工现场,随着现代建设市场的不断发展,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就要做好“三控三管一协调”的管理工作,从而让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结合施工现场的问题和工程的施工实际,对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所进行的工作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上世纪建造的一批住宅,由于建设时间较早,房屋老化,人为损坏,日常缺少维修维护以及房屋自身结构特点等原因,致使老旧住宅屋面渗漏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对房屋主体结构和使用年限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老旧楼房住宅屋面渗漏的基本情况、成因分析、维修中的注意问题、常见的现象与应对措施等方面。  关键词:老旧楼房;屋面维修;防水;渗漏。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设计质量详细论述了如何有效进行工程造价控制。   关键词:工程;设计质量;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TB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设计质量、深度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投资的多少,而且影响到建成交付使用后经济效益的良好发挥。如产品成本、能源消耗、经营费、维护费、日常维修费、使用年限内的大修费和部分更新费用的高低,还关系到国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学者Marcus H提出了十字交叉板带的简化模型,这个模型后来一直作为梁板结构设计时单向板或双向板计算的依据,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个模型过于简化,不能够反应板的受力特征以及荷载与内力沿板的两个方面的真实传递情况。本文将通过对混凝土结构的分析,提出区分单向板与双向板界限的具体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 单向板与双向板 界限区分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
期刊
摘要:河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河流的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国内外城市河流的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发展状况,浅谈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化建设的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Discussi
期刊
摘要:介绍GPS基站播发两种格式的信号的设置,CMR 、RTCM两种类型格式的匹配、及该基站的建立在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基站; 数据格式; RTCM; CMR; 设置; 电台  中图分类号:TU7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科技现代化,传统的测量已经逐步被取代,在测量领域,GPS系统已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以及地形测量等各个方面,GPS的出现推进了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