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不再只限于疾病治疗护理服务,融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指导为一体,主动、便利、综合、人性化医疗护理服务将成为卫生保健体系改革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医院疾病治疗护理服务的全新服务模式,而社区护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及社区护士所承担各种角色的工作任务,决定了社区护士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与条件相对较高,这就要求在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时,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
社区护理及特点
社区护理是结合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理论与技能,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提供全科性、动态性、连续性及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健康服务。社区护理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以预防保健为主,强调群体健康与医院的护理工作不同,社区护理不是单纯针对个案护理,而是侧重于预防保健、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生理、心理、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社区护理的对象包括社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和伤病残障人群等。
服务面广,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社区护理除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等基本内容外,还要从卫生管理、社会支持、家庭和个人保护、咨询等方面对个人、家庭、社区进行综合性服务。社区护理可照顾人的一生,不因服务对象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健康问题得到解决而中断,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提供长期的、连续的、一系列的整体护理服务。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协调性社区护士工作范围广,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在医院外独自处理解决健康问题,提供各种护理服务,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了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要与卫生保健人员密切合作,还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等密切协调。
社区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成为老龄化国家,老年人口数的增加,使社会主要健康问题发生了变化,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成为社区的主要疾病,老年人及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大部分在社区、家庭中进行,老龄化的趋势要求改变卫生服务模式,提供优质、便捷和低廉的社区化、家庭化的护理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注意提高生活质量,大量的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非常需要卫生服务机构为其提供预防、治疗、康复服务,需要心理行为的指导,需要一种主动的、便利的陪伴他们的基层医疗和护理服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医院一时性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的社区护理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目前社区护理已在全国逐渐开展起来,但从发展的情况看,我国社区护理尚处于起始阶段,服务水平、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从事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人才来源明显不足,人员短缺与需求形成较突出的矛盾,护理教育相对落后于国外,因此,加强社区护理教育及相应的培训十分必要,这也是未来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
社区护士的工作主要是针对社区群体、家庭、个体提供一种综合性的三级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任务包括:健康教育;社区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保健服务;社区环境卫生;传染病的防治;慢性病防治、康复训练、居家护理及指导生活;提供咨询和转介服务;精神心理卫生保健;学校卫生保健;建立社区健康档案;院前急救及转诊服务;临终关怀护理等。结合我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社区护理的主要形式为家庭病床工作,家庭病床服务对象主要是病情适合在家庭医疗的老年病、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老、弱、病、残等到医院就诊困难的患者;经医院住院治疗,在恢复期仍需治疗、康复的患者;晚期肿瘤需要支持治疗和减轻痛苦的患者;适合于家庭病床治疗的职业病、精神病患者等。在家庭病床中,社区护士的工作有建立家庭病床病历,制定具体治疗护理方案;定期访视送医送药;提供各种必要的检查、治疗和护理服务;指导建立合理的生活、营养、运动等计划促进康复;做好心理护理,争取家属支持;解决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做好效果评价;开展健康教育等。
社区护理任务的多样性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护士具有健康照顾者、教育者、咨询者、合作者、组织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这就要求社区护士不仅要具备一般护士所应具备的基本护理能力,还要必备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扎实的综合护理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预测与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科研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等。
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医生和护士1∶2~1∶4的标准,我国大陆的医护比例仅仅为1∶0.6,护士总人数约为128.69万人,其中社区护士比例不到10%,可见,我国的社区护士数量极为匮乏,目前,国家已将护理专业列为医学类紧缺人才,积极培养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社区护理有其特定的理论、工作范围及工作方法,社区护理的价值观、课程模式、教育方式也应成为相关专业教师思考的课题。目前我国社区护士的培养实行双轨制,即学校培养和转型培训。社区护理教育对象是医学院校学生和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实践的在岗护士。高职院校是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单纯培养在医院从事临床疾病护理服务的人才不同。笔者认为,目前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中,首先要更新观念,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护士培养思路与定位,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强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及就业意向,除培养医院从事临床疾病护理服务的护理人员外,当前人口老龄化、家庭独子化、生活小康化、保健需求多元化成为社区护理服务需求的强大动因。从就业市场来看,社区有着相当大的潜在的就业空间,开拓社区就业市场,转变学生就业理念,关键在于护理专业教师的教育思路、观念的更新和为毕业生拓展社区就业的渠道上。
其次,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培养应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护理专业课程开设可根据学生意向,分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两个培养方向,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实行分类培养模式。社区护理教学计划应依据培养目标在原有的课程上进行优选组合,合理地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让学生有适当的实践时间深入到社区,熟悉了解社区环境,初步积累社区护理的经验,以适应社区服务的需要。
再次,应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与社区护理关系密切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康复医学、社区护理、预防医学、营养与膳食等课程,使学生既具备丰富的医学临床知识和熟练护理技能,又了解各种疾病的社区预防措施、社区护理干预和社区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培训体系中,应完善社区护理教材、师资配备,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探索适宜的教学方式,力争教学与社区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增加适应社区护理的特色选修课内容,以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又次,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院校与社区服务系统合作办学,开展面向社区的实习、实训。社区护理服务强调对社区人群的整体护理观;从依从医嘱转向执行医嘱并相对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护理;从等待患者转向主动为群体服务;从护患关系变成伙伴关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突出整体医学与群体医学观念,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大纲,有意识地将社区服务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讲授,采用启发式,问题导向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问题处理技能。开展院校与社区服务系统合作办学,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际训练的机会,可以利用课间实习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活动,针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为社区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提供保健服务、咨询,建立家庭病床服务等。为此我们做了积极的尝试,当学生入学第二学年,具有一定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并开始接触临床各科时,组织学生利用课间实习时间参加社区残疾人、慢性老年病患者社区服务。从动员准备工作到实践结束,分3个步骤:(1)动员、培训阶段。先介绍社区护理的目的、前景和重要性,介绍社区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康复情况,激发学生社区护理的热情,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2)评估考查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轮流采用社区情境模拟,角色互换方式,对社区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流程进行练习,反馈、修正,直至技术熟练,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社区进行护理实践。(3)实践阶段。分组轮流进入社区服务点,根据社区医疗机构统一安排,帮助社区残疾患者进行功能训练、生活指导;教智障儿童读书、写字(护理的残疾儿童均未上学),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教,并培养1名家属为家庭训练员;帮助社区老年病患者测量生命体征,进行生活护理、营养指导,健康教育等。
学生参与社区护理活动,由于服务的对象、环境均固定,并亲自进行护理,便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很快在实践中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在实践中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参与社区护理活动,早期接触社会,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人际沟通能力、情商对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体会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护理并取得成效的前提。学生参与社区护理活动,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老人、残疾人的康复护理,而康复往往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学生参与社区护理,可培养其团结协助、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对患者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同情心,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创立社区护理课程考核模式,除理论考核外,应以社区实践考核或实习、见习的情况作为课程评价的指标,建立社区护理常用程序及操作技术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仍处于发展阶段,只有加强社区护士的培养数量与质量,提高社区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保证社区护理的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卫生服务的需要,促进全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护理也将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前景,同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玉娟.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健康保健[J].护理研究,2003,17(9).
[2]孙水英.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11(21).
[3]何坪.社区护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顾湲.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社区护士岗前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5.
[6]闫瑞芹,沈宁,蒋艳.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2005,20(1).
作者简介:
何瑛(1971—),女,陕西岚皋人,渤海石油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级护理专业临床专业课教学工作。
社区护理及特点
社区护理是结合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理论与技能,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提供全科性、动态性、连续性及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健康服务。社区护理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以预防保健为主,强调群体健康与医院的护理工作不同,社区护理不是单纯针对个案护理,而是侧重于预防保健、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生理、心理、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社区护理的对象包括社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和伤病残障人群等。
服务面广,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社区护理除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等基本内容外,还要从卫生管理、社会支持、家庭和个人保护、咨询等方面对个人、家庭、社区进行综合性服务。社区护理可照顾人的一生,不因服务对象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健康问题得到解决而中断,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提供长期的、连续的、一系列的整体护理服务。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协调性社区护士工作范围广,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在医院外独自处理解决健康问题,提供各种护理服务,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了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要与卫生保健人员密切合作,还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等密切协调。
社区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成为老龄化国家,老年人口数的增加,使社会主要健康问题发生了变化,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成为社区的主要疾病,老年人及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大部分在社区、家庭中进行,老龄化的趋势要求改变卫生服务模式,提供优质、便捷和低廉的社区化、家庭化的护理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注意提高生活质量,大量的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非常需要卫生服务机构为其提供预防、治疗、康复服务,需要心理行为的指导,需要一种主动的、便利的陪伴他们的基层医疗和护理服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医院一时性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的社区护理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目前社区护理已在全国逐渐开展起来,但从发展的情况看,我国社区护理尚处于起始阶段,服务水平、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从事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人才来源明显不足,人员短缺与需求形成较突出的矛盾,护理教育相对落后于国外,因此,加强社区护理教育及相应的培训十分必要,这也是未来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
社区护士的工作主要是针对社区群体、家庭、个体提供一种综合性的三级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任务包括:健康教育;社区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保健服务;社区环境卫生;传染病的防治;慢性病防治、康复训练、居家护理及指导生活;提供咨询和转介服务;精神心理卫生保健;学校卫生保健;建立社区健康档案;院前急救及转诊服务;临终关怀护理等。结合我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社区护理的主要形式为家庭病床工作,家庭病床服务对象主要是病情适合在家庭医疗的老年病、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老、弱、病、残等到医院就诊困难的患者;经医院住院治疗,在恢复期仍需治疗、康复的患者;晚期肿瘤需要支持治疗和减轻痛苦的患者;适合于家庭病床治疗的职业病、精神病患者等。在家庭病床中,社区护士的工作有建立家庭病床病历,制定具体治疗护理方案;定期访视送医送药;提供各种必要的检查、治疗和护理服务;指导建立合理的生活、营养、运动等计划促进康复;做好心理护理,争取家属支持;解决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做好效果评价;开展健康教育等。
社区护理任务的多样性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护士具有健康照顾者、教育者、咨询者、合作者、组织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这就要求社区护士不仅要具备一般护士所应具备的基本护理能力,还要必备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扎实的综合护理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预测与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科研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等。
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医生和护士1∶2~1∶4的标准,我国大陆的医护比例仅仅为1∶0.6,护士总人数约为128.69万人,其中社区护士比例不到10%,可见,我国的社区护士数量极为匮乏,目前,国家已将护理专业列为医学类紧缺人才,积极培养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社区护理有其特定的理论、工作范围及工作方法,社区护理的价值观、课程模式、教育方式也应成为相关专业教师思考的课题。目前我国社区护士的培养实行双轨制,即学校培养和转型培训。社区护理教育对象是医学院校学生和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实践的在岗护士。高职院校是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单纯培养在医院从事临床疾病护理服务的人才不同。笔者认为,目前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中,首先要更新观念,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护士培养思路与定位,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强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及就业意向,除培养医院从事临床疾病护理服务的护理人员外,当前人口老龄化、家庭独子化、生活小康化、保健需求多元化成为社区护理服务需求的强大动因。从就业市场来看,社区有着相当大的潜在的就业空间,开拓社区就业市场,转变学生就业理念,关键在于护理专业教师的教育思路、观念的更新和为毕业生拓展社区就业的渠道上。
其次,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培养应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护理专业课程开设可根据学生意向,分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两个培养方向,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实行分类培养模式。社区护理教学计划应依据培养目标在原有的课程上进行优选组合,合理地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让学生有适当的实践时间深入到社区,熟悉了解社区环境,初步积累社区护理的经验,以适应社区服务的需要。
再次,应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与社区护理关系密切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康复医学、社区护理、预防医学、营养与膳食等课程,使学生既具备丰富的医学临床知识和熟练护理技能,又了解各种疾病的社区预防措施、社区护理干预和社区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培训体系中,应完善社区护理教材、师资配备,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探索适宜的教学方式,力争教学与社区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增加适应社区护理的特色选修课内容,以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又次,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院校与社区服务系统合作办学,开展面向社区的实习、实训。社区护理服务强调对社区人群的整体护理观;从依从医嘱转向执行医嘱并相对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护理;从等待患者转向主动为群体服务;从护患关系变成伙伴关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突出整体医学与群体医学观念,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大纲,有意识地将社区服务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讲授,采用启发式,问题导向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问题处理技能。开展院校与社区服务系统合作办学,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际训练的机会,可以利用课间实习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活动,针对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为社区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提供保健服务、咨询,建立家庭病床服务等。为此我们做了积极的尝试,当学生入学第二学年,具有一定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并开始接触临床各科时,组织学生利用课间实习时间参加社区残疾人、慢性老年病患者社区服务。从动员准备工作到实践结束,分3个步骤:(1)动员、培训阶段。先介绍社区护理的目的、前景和重要性,介绍社区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康复情况,激发学生社区护理的热情,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2)评估考查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轮流采用社区情境模拟,角色互换方式,对社区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流程进行练习,反馈、修正,直至技术熟练,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社区进行护理实践。(3)实践阶段。分组轮流进入社区服务点,根据社区医疗机构统一安排,帮助社区残疾患者进行功能训练、生活指导;教智障儿童读书、写字(护理的残疾儿童均未上学),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教,并培养1名家属为家庭训练员;帮助社区老年病患者测量生命体征,进行生活护理、营养指导,健康教育等。
学生参与社区护理活动,由于服务的对象、环境均固定,并亲自进行护理,便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很快在实践中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在实践中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参与社区护理活动,早期接触社会,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人际沟通能力、情商对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体会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护理并取得成效的前提。学生参与社区护理活动,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老人、残疾人的康复护理,而康复往往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学生参与社区护理,可培养其团结协助、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对患者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同情心,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创立社区护理课程考核模式,除理论考核外,应以社区实践考核或实习、见习的情况作为课程评价的指标,建立社区护理常用程序及操作技术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仍处于发展阶段,只有加强社区护士的培养数量与质量,提高社区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保证社区护理的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卫生服务的需要,促进全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护理也将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前景,同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玉娟.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健康保健[J].护理研究,2003,17(9).
[2]孙水英.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11(21).
[3]何坪.社区护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顾湲.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社区护士岗前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5.
[6]闫瑞芹,沈宁,蒋艳.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2005,20(1).
作者简介:
何瑛(1971—),女,陕西岚皋人,渤海石油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级护理专业临床专业课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