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奏感是音乐素养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保证学生在未来进一步提升音乐审美的关键环节。但是节奏感恰恰又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内容,面对小学生缺乏分析和理解能力的现状和特点,节奏感的培养要直观化和形象化,利用小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事物作为节奏教学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感受节奏的真实场景。并且以兴趣引导和激发作为节奏教学的重点,提升学生对节奏感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训练;音乐素养
本篇文章将结合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以及过去小学音乐教育中节奏训练的理论成果,发现目前普遍存在小学生节奏训练中的问题和误区,归纳小学生节奏训练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解决现有问题,为未来更好的提升小学生节奏感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一、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
(一)在思维方式上以具象思维为主,缺乏抽象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性
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遵循由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的依赖于直观形象,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是直接与感性经验联系起来的,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在学习上小学生更多的是以直观模仿为主。
(二)精力充沛,但精力集中能力较低,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
小学生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低年级约 15分钟、中高年级约 25 分钟)、不持久,且常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感知事物常是一时的新鲜、兴趣(低年级更加明显,例如对玩具的需求看见就想要,拥有后很快就不再玩)。
(三)记忆力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对于信息的记忆更多的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在记忆的过程中,小学生对于外在形象的感知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一定程度的机械重复在大脑中形成直观形象,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二、当下小学生音乐节奏感教学与训练的现状
(一)教师对于小学生节奏感训练缺乏体系意识
虽然大多数小学生音乐老师都能认识到节奏感训练对于提升音乐素养和综合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中,大多數小学音乐教师对于节奏感的训练却未能建立起科学、持久的长期性训练体系。这与音乐教师们对于节奏训练的认知有着直接的关系,节奏感是一种音乐素养,而非一种单纯的音乐能力。能力可以通过计划性的课程在较短的周期内得到提升,但是素养却是长期训练和沉淀的结果。如果对于节奏感的训练缺乏持久性的体系建设,那么,那么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就如同蜻蜓点水,无法帮助其真正的提升对节奏的感知。
(二)节奏感训练仅限于课堂之上,未能充分结合家校共建等途径将训练延伸到课堂之外
目前大多数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基本都拘泥于课堂之上,这种局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家校共育这种多维度的教育方式正在被人们逐渐接受,但其内容也仅限于语数外等课程方面,并未延伸到音乐教学、美术教学等课程的范围内。这种现状的产生与学校和家长对于课程改革的认知程度还存在一定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三)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缺乏基本的生活基础,导致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内驱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受制于年龄和心理的发展程度,对于外界事务的接受更多的是出于本能上的好恶,无法通过更多的自我控制和约束来实现知识的学习,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因此如果节奏训练的内容和方式过于脱离生活基础,那么就很难激发小学生对于节奏训练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无法形成足够的内驱力,降低节奏训练和学习的效果。
三、对于提升小学生节奏感训练效果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让小学生快速进入节奏训练与学习的现实情景
根据小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我们在节奏训练中要尽可能降低抽象概念内容,以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为切入点,为小学生创造一个熟悉的声音感知环境,帮助其快速捕捉到节奏的特点。比如我们在教学之前,可以提前录制和收集一些小学生常见的声音,如布谷鸟的叫声、军人走队列时的口令、钟表秒针走时声、知了的叫声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快速理解节奏的概念,更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发现节奏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其通过不断对生活中节奏的发掘,真正的提升小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二)利用常见打击乐器,让小学生体会同样节奏在不同介质下的感受,加深对节奏的感知
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常见的打击乐器,击打出生活中常见的节奏,用不同的介质创造相同的节奏。比如用三角铁打出布谷鸟叫声的节奏,用小鼓打出军队队列行走中的节奏,让小学生深刻体会不同介质下同样节奏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节奏的内在含义和特点,加强小学生对节奏感的认知能力。
(三)建立立体化的节奏训练体系,保证节奏训练的持久性和系统性
节奏感是一种音乐素养,因此节奏感的提升需要长期的浸染和沉淀。短期内的教学和训练可以帮助小学生初步理解和感受节奏的特点和含义,但是节奏感提升却需要系统化的训练和积累。因此,音乐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制定贯穿一个学年的长期系统化训练计划。
(四)紧密结合家校共育,让节奏训练深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要充分利用家校共育所营造的优质教育环境,将音乐教育充分的融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音乐教育以及音乐素养的培养不能完全拘泥于课堂之上,因为音乐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耳目濡染、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会一定程度上影响音乐教学的质量。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传递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将节奏训练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小学生节奏感的训练,我们要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以及小学阶段的认知特点,制定长期系统化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形象化和具体化,将学生对于节奏感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利用不同介质下相同节奏的感知,让小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节奏的本质。与此同时要积极利用家校共育等有效途径,为学生塑造一个立体的音乐素养提升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远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J].新课程(上),2019(02):237.
[2]文茂槐.如何让小学生掌握音乐节奏[J].快乐阅读,2016(18):117.
陕西师范大学金泰丝路花城学校 712000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训练;音乐素养
本篇文章将结合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以及过去小学音乐教育中节奏训练的理论成果,发现目前普遍存在小学生节奏训练中的问题和误区,归纳小学生节奏训练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解决现有问题,为未来更好的提升小学生节奏感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一、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
(一)在思维方式上以具象思维为主,缺乏抽象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性
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遵循由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的依赖于直观形象,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是直接与感性经验联系起来的,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在学习上小学生更多的是以直观模仿为主。
(二)精力充沛,但精力集中能力较低,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
小学生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低年级约 15分钟、中高年级约 25 分钟)、不持久,且常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感知事物常是一时的新鲜、兴趣(低年级更加明显,例如对玩具的需求看见就想要,拥有后很快就不再玩)。
(三)记忆力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对于信息的记忆更多的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在记忆的过程中,小学生对于外在形象的感知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一定程度的机械重复在大脑中形成直观形象,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二、当下小学生音乐节奏感教学与训练的现状
(一)教师对于小学生节奏感训练缺乏体系意识
虽然大多数小学生音乐老师都能认识到节奏感训练对于提升音乐素养和综合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中,大多數小学音乐教师对于节奏感的训练却未能建立起科学、持久的长期性训练体系。这与音乐教师们对于节奏训练的认知有着直接的关系,节奏感是一种音乐素养,而非一种单纯的音乐能力。能力可以通过计划性的课程在较短的周期内得到提升,但是素养却是长期训练和沉淀的结果。如果对于节奏感的训练缺乏持久性的体系建设,那么,那么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就如同蜻蜓点水,无法帮助其真正的提升对节奏的感知。
(二)节奏感训练仅限于课堂之上,未能充分结合家校共建等途径将训练延伸到课堂之外
目前大多数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基本都拘泥于课堂之上,这种局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家校共育这种多维度的教育方式正在被人们逐渐接受,但其内容也仅限于语数外等课程方面,并未延伸到音乐教学、美术教学等课程的范围内。这种现状的产生与学校和家长对于课程改革的认知程度还存在一定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三)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缺乏基本的生活基础,导致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内驱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受制于年龄和心理的发展程度,对于外界事务的接受更多的是出于本能上的好恶,无法通过更多的自我控制和约束来实现知识的学习,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因此如果节奏训练的内容和方式过于脱离生活基础,那么就很难激发小学生对于节奏训练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无法形成足够的内驱力,降低节奏训练和学习的效果。
三、对于提升小学生节奏感训练效果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让小学生快速进入节奏训练与学习的现实情景
根据小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我们在节奏训练中要尽可能降低抽象概念内容,以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为切入点,为小学生创造一个熟悉的声音感知环境,帮助其快速捕捉到节奏的特点。比如我们在教学之前,可以提前录制和收集一些小学生常见的声音,如布谷鸟的叫声、军人走队列时的口令、钟表秒针走时声、知了的叫声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快速理解节奏的概念,更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发现节奏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其通过不断对生活中节奏的发掘,真正的提升小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二)利用常见打击乐器,让小学生体会同样节奏在不同介质下的感受,加深对节奏的感知
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常见的打击乐器,击打出生活中常见的节奏,用不同的介质创造相同的节奏。比如用三角铁打出布谷鸟叫声的节奏,用小鼓打出军队队列行走中的节奏,让小学生深刻体会不同介质下同样节奏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节奏的内在含义和特点,加强小学生对节奏感的认知能力。
(三)建立立体化的节奏训练体系,保证节奏训练的持久性和系统性
节奏感是一种音乐素养,因此节奏感的提升需要长期的浸染和沉淀。短期内的教学和训练可以帮助小学生初步理解和感受节奏的特点和含义,但是节奏感提升却需要系统化的训练和积累。因此,音乐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制定贯穿一个学年的长期系统化训练计划。
(四)紧密结合家校共育,让节奏训练深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要充分利用家校共育所营造的优质教育环境,将音乐教育充分的融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音乐教育以及音乐素养的培养不能完全拘泥于课堂之上,因为音乐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耳目濡染、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会一定程度上影响音乐教学的质量。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传递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将节奏训练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小学生节奏感的训练,我们要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以及小学阶段的认知特点,制定长期系统化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形象化和具体化,将学生对于节奏感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利用不同介质下相同节奏的感知,让小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节奏的本质。与此同时要积极利用家校共育等有效途径,为学生塑造一个立体的音乐素养提升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远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J].新课程(上),2019(02):237.
[2]文茂槐.如何让小学生掌握音乐节奏[J].快乐阅读,2016(18):117.
陕西师范大学金泰丝路花城学校 7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