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林秋雅:以文化交流为新海上丝路搭桥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shil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国家时,提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让人们对于南海邻邦国家给予重大的关注。而早近十多年前,马来西亚籍的海南人林秋雅女士会同海南大学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就以深思远虑的眼光,对海上丝绸之路中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林秋雅女士自从九十年代开始,她的足迹就遍及中国大陆各地,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她往返于南海两端的海南岛与马来西亚,为中马文化交流搭起了良好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两国民间文化交融与发展。今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四十周年,又是槟城结为友好城市一周年,林秋雅将于十二月十二日带领一行三十六人的文化交流团前来海南海口、三亚等地举办槟城、海南画家联展,文艺联演,及学术讲座等文艺交流活动。本刊特此向读者推介其人其事,以飨读者。
  9月20日,穿着一身素净,外貌端庄的林秋雅,虽已年届花甲,但全然不顾旅途劳顿,刚到海口不久,又坐上前来接她前往文昌的车子,探访因“威马逊”和“海欧”台风而受灾的村庄。此次她以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总会副总会长的名义,偕同拿督斯里符之庆总会长将海外乡亲捐助的善款23万元,专程送至文昌受灾乡亲手中,以表海外乡亲恳切慰问之情。
  文昌是她的祖居地,对于这块土地,她的心中充满着无限的眷恋和热爱。林秋雅父亲林璧山先生早年跟着村里人下南洋,在马来西亚的槟城打拼,经营餐饮酒店业,凭着他的刻苦与智慧,逐步有了积蓄,并在槟城铸下根基。很多从海南到槟城谋生的乡亲在其父的帮助下解决了住宿和就业问题,父亲对宗亲浓浓的乡情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林秋雅。自父亲去世后,她经常回到海南岛这块的祖居地,想方设法为这块土地贡献着她的力量。她经常策划各种各样的活动,尤其是传承中华文化、海南文化等,积极联系国内外乡团组织共同参与,获得了社团组织和各界人士的认可,也为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搭起一座良好的桥梁。
  壹
  《中马文化交流史》中文版推介到英文版出版
  2004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三十周年,这一年,两国政府分别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而在马来西亚槟城让当地媒体倍为关注的是槟城海南会馆做的三件事,当地报纸以大篇幅报道了这些事件的消息,一是《中马文化交流史》中文版槟城推介礼;二是海南三亚回辉村民到马来西亚省亲;三是海南省海外交流协会派出了曹时娟、胡世荣、姜影等三位歌唱家到槟城交流演出。
  远在二十年前的1994年,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伉俪到马来西亚参加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机会参观了马来西亚一些地区,周、唐两位教授以其学者睿智的眼光去关注到南海另一端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这个曾经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又让现代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马来西亚。他们认为,马来西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历史上中马文化交流是如此的频繁,而现在却有所淡忘,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很多有待进一步挖掘与重新解读的信息,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与建设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此后,两位教授开始四处搜集资料,用他们不多的收入,以及少得可怜的科研经费往返于海南与马来西亚,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与探访,以此获取第一手资料和考证历史。自1994年至2004年问,两位他们踏遍马来西亚十三个州,拍摄了上千张图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中马文化交流史”项目被列入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一部四十多万字的《中马文化交流史》得以正式出版。
  《中马文化交流史》把两国文化交流进行深入考证与研究,充分体现了两国交往中的重要情谊。也正于周、唐两位教授在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中与林秋雅女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周伟民教授曾对笔者说,这本书是中马两地学者共同完成的结果,他们只是执笔者。他坦言在他们调查期间,得到了马来西亚诸多朋友的帮助。
  《中马文化交流史》出版后,林秋雅看到了两位教授远虑的眼光,同时,她认为从两个国家民间架起一座畅通互助的桥梁,让两国民众认识到我们祖辈就开始了友好的交流,是两国之间文化上的延续。正如周伟民教授说的,中国与马来西亚,千百年来在浩浩的南海负载下,世世代代你来我往,才出现了今日血缘互融的现实。
  林秋雅认为,《中马文化交流史》的出版,记叙了两国交流的丰富历史内容,十分难得。于是,她自己出资加印了上千册书,特意选在两国建交三十周年时于马来西亚槟城举行推介礼。
  在推介礼上,林秋雅表达了她的心声,她说,中马关系近年蒸蒸日上,人民来往频繁,在政经文教等领域互相交流,异中求同以达成互惠互利局面,这不但是官方双方长期的坦诚与信赖,更是学者、民间人士长期以来添砖加瓦努力的成果。为此,《中马文化交流史》在槟城举行了推介礼,当地中、马、英文等媒体大篇幅的报道后,就引起很大的反响。
  推介礼后,有人向她提议说,《中马文化交流史》很好,但是中文版只有华人看得懂,应该让更多马来西亚人民也能看得懂,让他们也了解其更多的历史。
  林秋雅觉得这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开始为其奔走,希望翻译成英文版或马来文版,以此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她多方筹款的同时,自己还拿出了一笔资金,资助马来亚亚华社研究中心组织人员进行翻译。几番周折,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中马文化交流史》(英文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出版发行,为中马文化交流记下了浓浓的一笔。
  贰
  从回辉村马来西亚省亲到南侨机工寻访
  林秋雅女士是一个执着热情的人,她视野开阔,思考力强,更具有宏观的远见,她一旦作出决定,就必全力以赴。一方面她利用她的影响力和人脉为马来西亚与海南官方搭起桥梁,以促进两地高层互动互访,一方面以其力量促进民间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祖居地的文化,并参与到两地的交流活动中来。
  同在2004年中马建交30周年时,林秋雅与周伟民、唐玲玲教授精心策划,“三亚回辉村回胞乡亲一行十六人南下马来西亚省亲活动”十分引人注目。   2004年初,第八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在海南召开,作为马来西亚海南代表团成员的林秋雅在会议闭幕后,与周伟民、唐玲玲教授一起访问了三亚凤凰镇回辉村,受到了当地阿訇蒲贵才等人热情接待。周、唐两位教授把他们在香港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偶然发现的、回辉村已经遗失了几十年的族谱《海南崖县三亚港蒲氏简谱》送给他们,村中许多乡亲前来翻阅,并在族谱中找到了一些亲人下南洋的踪迹,乡亲们十分感动。看着此情此景,他们觉得做了一件大好事,林秋雅心想着要是能为他们找到马来西亚亲人,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此时,她心中酝酿着回民组团南下省亲。
  2004年9月,三亚回辉村马来西亚省亲团一行16人来到了吉隆坡与槟城,所到之处,马来西亚当地媒体均做了报道,引起了当地人们的关注。
  槟城是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巴达威的家乡,而首相的外祖父哈书璋是一百多年前从三亚港下南洋,后来在马来亚落地生根。阿都拉·巴达威首相是哈书璋的第三代。阿都拉·巴达威当选首相之后还专程前往三亚回辉村进行了私人探访。
  9月12日,在槟城海南会馆协助下,三亚回辉省亲团一行前往位于峇六拜的首相故居,拜访了前首相阿都拉·巴达威表兄弟拿督莫哈末苏基及家人,其家人举行家宴接待。大家畅谈得十分愉快,巴达威首相的表兄弟还拿出了珍藏的家族祖谱谱系图,还有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相片,并给大家讲诉了有关他们外祖父下南洋的故事,说明了他们与三亚的血亲关系。
  两国之间,你来我往的民间互动交流,也正好印证了周伟民教授所说的“血缘互融”现实,因此这次回辉村民的马来西亚省亲之旅,在中马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
  人们常说,一个容易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一个不会有未来的民族。林秋雅就是以其爱心、关怀、宽容和热情,去尊重去延续了一段段即将人们所淡忘的历史。就在三亚回辉村南下马来西亚省亲的三年后,她经当时任中国侨联副主席林明江介绍,认识了南下马来西亚寻找对父亲生活点滴的南侨机工后代陈勇,从此,她又将目光转向了这一群在抗日战争中为人类和平付出了生命,而几乎被人们所淡忘的南侨机工。在最近的接受凤凰中文台的采访中,她说,南侨机工是个超越国界的国际性问题。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远在南洋的华侨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纷纷加入了支援盟军抗击日本战略者行动,一批有志青年投入到了中缅防线运送物资,作为汽车机工,也就是南侨机工。
  抗战胜利后,这部分人员渐被人们所遗忘。南侨机工中,许多是海南人,南侨机工的后代陈勇在新加坡做讲演,讲述了这段历史,并偕同另一南侨机工后代陈达雅为了写书到马来西亚搜集资料,此举并得到了林秋雅的帮助。此后,林秋雅协助他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进行了南侨机工历史的八场巡回讲演。她说,孙中山先生革命在槟城这段历史是不可抹煞的,至于南侨机工当时的爱国义举,更是对辛亥革命家国大爱的诠释,是马中历史和两国人民的共同记忆。
  在此同时,林秋雅组织了部分中国国内南侨机工的后代35人前去马来西亚,让他们去看看他们的父辈或爷爷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此外,她还经常去慰问那些还健在的南侨机工老人。目前健在的海南籍南侨机工还有五位,分别是马来西亚古晋的冯增彪、云南省的罗开湖、翁家贵和海南省的吴惠民、张修隆等,他们已都到了耋耄之年。她经常不顾于车船劳顿,去看望这些机工老人,让人十分感动。
  林秋雅一有机会就会在媒体上为这些老人疾呼,以引起各方对他们的关注。她说,这些老人为了我们今天的日子付出了青春岁月血与泪,现在所剩时间也不多,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表表心愿,在他们人生弥留之际给予一些安慰。
  叁
  家乡美食文化推介到“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有位人类学家说过,人们对故乡的记忆中,始终不会改变的是童年时代所留下来的故乡美食的味道。这个记忆会伴随着终生,成为一种情结,永不会忘怀。
  林秋雅的童年时代,她母亲经常会做一些文昌人常做的小吃,耳濡目染,故乡的味道因此也就成为了她的记忆。
  槟城是马来西亚的美食之都,小吃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而美食是最能让人们留在记忆中的,在她任职槟城海南会馆主席期间,每年新春届会或一些重大节日,她会组织海南美食义卖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地推广家乡美食,通过美食而引起人们对海南文化的兴趣。
  海南传统小吃许多在槟城是难得吃到的,如鸡屎藤、高梁粑、“三角留(海南话,是一种木薯制成的三角形粑)”等。为此,她回海南时就会购买一些带回马来西亚让大家品尝,有时还会让文昌的亲戚专程带过去做小吃的食品材料,指导大家动手制作。马来西亚电视台NTV7为此专程进行了拍摄,并在海内外播放。在2006年槟城海南会馆成立一百四十周年庆典时,就让她的表亲大哥林志专程从文昌提着几十斤的鸡屎藤米粉前往槟城,在庆祝大会上制作给大家品尝。
  2007年,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举办三月三活动,笔者策划了“海南民族美食大比拼活动”,她知道后,在万忙之中专程从马来西亚飞海口,与她的助手、槟城海南会馆青年团长吴子奇先生辗转至琼中参加活动。活动结束后,她们又兴味盎然地随我们探访黎村苗寨,了解海南民族饮食习俗与民族风情。
  对于海南的乡村,林秋雅有着一种内在的亲切感。每次回海南岛,一有时间她总要让跟我们一起到海南乡下去走走,有边远的黎村苗寨,如在东方市江边乡西方村她兴致勃勃地看着黎族的阿婆纺织;在琼海市博鳌镇她探访了华侨古宅蔡家大院;在文昌,她寻访将军宅第;在海口,她走访火山村落……
  海南人有个习惯,就是无论走出去多远,一定是不会忘了祖屋的,如飞黄腾达之日,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回乡修葺祖屋,这样才能使得后代不会忘了根。海南古村老屋,承载着她心中对故乡的记忆。
  有一次,我们前往文昌市探寻名村古宅的途中,林秋雅在车上不由自主而兴奋地为我们念起了“海南官”(海南民间童谣),她念的那些“海南官”也曾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奶奶念的,现在已开始淡出了我的记忆,可她仍然能背诵自如。她说,这些都是幼年时期母亲经常在睡觉前给她念的。这些“海南官”朗朗上口很好听,她经常就在这样“摇篮曲”中迷迷糊糊进入梦乡,这些“海南官”也就在这样情景下留在了她的记忆中。因此,在她的心中,故乡就是那些老屋、海南小吃和“海南官”……   2006年4月,林秋雅带着她的儿子及准媳妇,从马来西亚到文昌会文祖居地探访,或许她两个即将成家立业的儿子不明白母亲的心思,他们以后可能也很少会回来,但是林秋雅仍然希望他们能知道,海南是母亲的祖居地。
  2007年,她又带着侄儿、侄女一起回文昌宝石村,探访祖居地。
  她多次回到祖居地,赞助修缮其宗祠“宣德祠”,以此告知后人“饮水不忘挖井人”,知恩感恩,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得以传承下来。
  肆
  对家乡最大的感恩就是对家乡教育资助
  中国人讲究“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对故乡的知恩感恩最大的报恩就是对教育的资助,忘什么也不能忘了教育。为此,在海南乡下特别是在文昌的乡村中,最好的就是学校,而这些学校如此良好的条件,就是来自于各地的华侨华人的资助。
  林秋雅与其他一些心怀报恩之情的华侨华人一样,她把资助教育当作是对祖居地最大的报恩。当年她的父亲林壁山从文昌市会文镇宝石村走出来,念的是村里的私塾,她父亲在马来西亚有了出人头地之日后,仍然不忘故乡这份情谊,林壁山先生与她的友人一起资助创办了村里的公养小学,使得当地农村孩子可以就近读书。
  她的父亲去世后,林秋雅也是经常回乡看望,并给予资助,延续着当年她父辈的愿望。后来,公养小学因生源减少而解散,带着那份浓浓的感恩之情,她又转向大力支持会中心小学,捐款建造了教学楼、教师校舍。她不但自己出资,还让她两个儿子一起出资捐助了校舍、教学大楼。同时,又设立了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敬业爱岗的教师,在当地成为了佳话。
  林秋雅深知只有把教育发展起来才是振兴—个民族的根本。她关心政、经、文教、福利等,而尤其对文教更为重视。不仅资助祖居地的教育,就是在马来西亚她成长的家乡—槟城的益华华文学校,也得以她的大力支持,得到更好的发展。
  此外,她还为故乡人搭起文化教育交流的平台,推动在马来西亚的海南人子弟到海南大学来留学,协助马来西亚的校友联与海南学校进行交流互动。
  在纪念孙中山庇能会议一百周年期间,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詹长智博士带队前往参加,并进行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当詹长智博士与她谈起在海南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一个华侨博物馆,正在搜集一些海南华侨相关文物和纪念物时,林秋雅很高兴,表示大力支持,立即从她吉隆坡的家中,拿出她母亲从宝石村带到马来西亚的一些生活用具,交给詹长智博士。虽然母亲去世多年,但这些旧物她一直妥善保留着,保留着这一份记忆。此刻,她却毫不犹豫地奉献海南大学的纪念馆,让海南后辈更多人去了解这一段历史。
  2003年,时任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周文彰博士,带着海南省海外交流协会访问团一行5人访问马来西亚,有缘与林秋雅认识,给予她很大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海南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流活动。2004年中马建交三十周年时,省委宣传部委派了曹时娟、胡世荣、姜影等三位歌唱家前往槟城、吉隆坡演出;2006年马来西亚槟城海南会馆成立一百四十周年时,海南省又特别组团参与,到会祝贺人员达九十多人,同时安排了由外宣办主任孙苏带队的歌舞团、海南新闻媒体报道团队,为海外乡亲带去了黎族歌舞、海南琼剧等特色节目;今年是中马建交四十周年,同时也是马来西亚槟城与中国海南岛建立友好城市一周年,在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侨务外事办的支持下,林秋雅女士将带领三十六位由槟城华乐团、合唱团成员、画家、学者、校友联成员等组成的文艺交流团前来海南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这也就是两地之间由民间搭起的文化交流互动活动。
  从2001年在三亚举行的北京申奥的太极大会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际华裔妇女影响力大会、从海南会馆一百四十周年活动到孙中山辛亥革命庇能会议一百周年、从槟城天后宫宝诞2100年到海南每年清明节华侨节、从两地南侨机工纪念碑到探访南侨机工老人……长期以来,林秋雅奔走于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之间,推动着两国官方与民间的文化交流,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她的拳拳赤子之心。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运动锻炼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增强孩子的体质,充分显示出儿童旺盛的生命力和天真活泼的精神状态。  不仅如此,运动锻炼还积极地促进着孩子的智力发展。经过长期的、严谨的科学研究,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皮亚杰得出结论:“智慧的根源是来自于幼儿期的感觉和运动的发展。”  在个体人生发展的早期,孩子动作的发展是判断大脑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起重要影响的因
期刊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原的传统节味变淡,连产生在传统农耕时代的“除夕”也显得有些淡然。好在,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因祸得福,保留了不少老祖宗的习俗。  海南的除夕除了辞岁、守岁,要做的事情还有杀鸡宰鹅、做公婆、换香炉米、清洁神庵、送穷。杀鸡宰鹅是必不可少的事项。人们早早起床,挑选最肥的鸡、鹅、鸭,宰杀煮熟,用干净的竹筐装了,抬到土地庙,烧上几支香,点上一对烛,廪告土地公,我家要做年了,这叫作“打照”
期刊
1928年1月被南京国民政府特任以国民政府委员身份兼任财政部部长。1930年之后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一度代院长(院长汪精卫),成为仅次于蒋介石、汪精卫的显赫人物。到了1933年10月,他却因不满蒋介石猛增军费、滥发公债的做法,而辞去本兼各职。宋子文辞职后,仅保留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职,至1935年3月中旬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这就是宋子文首次还乡海南时的真实身份。  遵父之嘱不忘故乡情  1
期刊
画家徐悲鸿画马在国内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能与之相匹。我国自古以来,马代表着健康,奋发向上的精神,成了画家主要表现的对象。从而也涌现了很多画马高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道硕主、戴逵、陆探微等,唐朝时期曹霸、陈闳、韩干,画马艺术登峰造极,宋代的李公麟笔下的马,形神俱备,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画马最为著名,而近现代就非徐悲鸿莫属。  徐悲鸿笔下的马,总是以一种“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豪气勃发的意态,他用
期刊
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动作和运动能力发展有什么规律?应该达到怎样的动作和运动水平?怎样的动作和运动训练才是适宜的?我们特邀冯教授撰文,结合不同的年龄段给出体的训练建议,并让几位妈咪谈了她们在培养宝宝运动技能方面的经验。  宝宝的运动智能是惊人的,从只有一些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到学会一些简单的动作,再到能够进行一些活动,完成一些运动项目,这么复杂的学习只需几年时间就可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需要做的
期刊
给宝宝一个运动馆吧,既然他们不能像乡村的孩子那样成天到田野里自由自在地蹦跳玩耍。何况这些小小的运动玩具是那么可爱,设计者又是那么体贴!你可以把其中的一些玩具安放在屋子里、庭院里,也可以把另一些玩具在平日里收纳起来,假日里再带到户外去玩。    多功能乒乓球桌  既可作为野餐桌,也可用作小小乒乓球台和保龄球桌。  尺寸:105×100×55厘米  建议售价:1988元    滑冰套装  套装背包内,
期刊
运动就是学习,抚触、爬行很重要    冯:是的,可以这么说。对大人来说,运动只会在工作之余,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而对婴儿来说,运动就是学习,运动不仅可以使他们身体健康,动作灵活,还能刺激他们的大脑,使他们更聪明。当孩子活动他的手脚时,每一个动作都能刺激大脑相应的区域,帮助建立神经联系。运动越多,就意味着建立了越多的神经联系,也就意味着孩子完成了更多的学习。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就取决于他是不是有丰富
期刊
絮絮是我们的读者。一天,她来到编辑部,用了几乎一上午时间,向我哭诉她的烦恼。  令她崩溃的是婆媳关系。产后她一直没去工作,在家里和公婆一起带孩子,可一年多来,她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亲骨肉被婆婆“抢”走了。白天,婆婆总是抢着带孩子,控制孩子的饮食起居,几乎不让她插手;晚上,宝宝跟婆婆一起睡。遇到彼此意见分歧时,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按婆婆的说法做。一次她和婆婆发生冲突,婆婆竟大声对孙子说:“你妈妈要掐死你。”
期刊
障碍1:精神紧张    孕妈咪在精神和心理上都比较敏感,对压力的耐受力也会降低,常会忧郁和失眠。尤其是孕后期的不少妈妈,晚上总担心自己睡着后会变换睡姿,伤害宝宝,不能踏实睡眠。    解决办法:瑜珈按摩  瑜珈和伸展练习可以让人放松,还能让孕妈咪的身体在孕期保持弹性和灵活性。一些健身俱乐部开有为孕妈咪专门设计的瑜珈和伸展课程。  孕妈咪也做一些简单的伸展活动,如动动脖子和肩膀、小腿和腿筋、后背和腰
期刊
怀孕和分娩是充满期待和惊喜的过程。也是需要特别小心呵护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异常,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下面这五种异常情况在孕产期时有发生,请准妈妈尽早了解。多加预防。一旦遭遇其中一种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寻求医生的帮助。    1 胎膜早破    在临产前,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住的小房子,其里层的一层膜(胎膜)自然破裂了,医学上称胎膜早破。如果宝宝在28~37周前就生出来了称早产。胎膜早破后可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