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舆论监督分为广义的舆论监督和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中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网络宣传、影视播放、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舆论,从而对群众团体、人民群众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关键词:论监督;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由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开放性与广泛性,为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公平公正、遏制歪风邪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舆论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政治民主的监督、对领导机关提高办事效率的监督、对以权谋私为主要特征的不正之风的监督等方面。舆论监督作为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推进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逐步建立健全有关机制,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其优势是覆盖面最大、影响力最强、有预警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患于未然,其本身是在公众监督之下的监督,不可能搞“黑箱操作”,必须公之于众,它是各种监督的“开山斧”和“同盟军”,其他监督形式可以与之携手,也可以踵武其后,其作用将会大大增强。舆论监督还是各种监督的监督。有“不怕上告,就怕登报”的说法。尽管舆论监督是一种非权力型的公开性和广泛性,给被监督者造成一种威慑,并引起各级的重视,有利于职能部门顺势依法介入,促成问题的解决或状态的改善。
解决制约舆论监督的问题
舆论监督不应有禁区,凡是错误的倾向都应受到批评。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不应该拒绝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监督很难开展,作用也非常有限。影响舆论监督的因素很多,社会制约和内部制约是两个主要的方面。对舆论监督的社会制约有三种情况,一是观念制约。观念制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制约,虽是一种“软”制约,因其内在含着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所以是一种更持久、更深刻的制约力。 二是权力制约,主要是媒体的上级体系及其管理部门通过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宣传纪律对舆论监督进行控制。权力制约有遵循新闻生产和传播活动规律的“一致性制约”;也有被监督方通过“寻租”或罗织、利用关系,借助权力对媒体实施的“矛盾性制约”。现行的媒体本身是权力组织的一颗齿轮和螺丝钉,它所进行的监督不可能是异体监督。监督主体的地位不仅低于监督客体的地位,而且还受制于监督客体,出现监督层次向下位递移的现象。 三是关涉者制约。关涉者是指与舆论媒体的生活、经营、传播活动有直接关系或与媒体及其职员的生成状况有间接关系的其他社会部门、单位。媒体既然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系统中,它不能摆脱与这些关涉者的利害关系,这必然会制约舆论监督的触角,减弱它的效力。一些批评报道经过再三斟酌终于未能刊发,部分也是为了不得罪人以免遭到不必要的麻烦,损害媒体本身的利益。此外,舆论监督还比较多地受到法律的制约。对舆论监督的内部制约也有三种情形,首先是内部管理体制的制约。管理层和采编者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认识在理论上具有接近性,但是具体处理上存在较大差距。采编者付出艰辛劳动做出来的批评报道,管理层因考虑风险系数,可以轻易地找一条理由加以扼杀,采编者的积极性会受挫伤。揭露性的报道在国外通常被称为“调查性报道”,这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评析性,更費时费力甚至冒险的报道,这也就决定了它的高成本性。记者的采访比司法机关的侦破取证还难,斗智斗勇,历尽艰难,稍有差迟,就会召来纪律制裁。这就意味着采访成本包括时间、经费、风险都远非一般性报道所能比拟。高成本高智能作业应当得到较高补偿,但现行管理体制更多的是讲究经济“实惠”,对“软”监督,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激励补偿和自主权,难以培养采编者的献身精神。再是手段的制约,批评报道随机性大,客观事实是一个动态流变的东西,不能复现,而某些不能复现的细节、情境或语态有时恰好是支撑整个报道的关键。当事人不愿意甚至千方百计阻挠记者的追根溯源,知情人碍于种种顾虑不敢实话实说,舆论无法用现行手段来克服这种局限。此外,还有人员上的制约。搞调查性报道意味着要打破现状,干预阴暗面,挑战权势,大胆质疑。就现在队伍的力量和素质状况而言,尚未达到与之相适应的要求。
创造舆论监督的环境
通过分析制约舆论监督的问题,要努力创造环境,尽可能变“矛盾性制约“为“一致性制约”, 共同分享民主公开的监督环境。
树立舆论监督的正确理念。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批评报道。批评报道是实施舆论监督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批评报道都有监督的本质特征,舆论监督的核心是针对能行使的部门和人物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如果把以整个社会或公众为对象的批评报道理解为舆论监督,势必减弱舆论监督应有的战斗力,使宣传媒体可能沾沾自喜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批评。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报道并无冲突。正面宣传是指那些弘扬主旋律的褒扬性报道,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假恶丑的鞭笞与批评,而揭露假恶丑的舆论监督又强烈地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渴求,这只是一个金币的两个面。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以正面宣传为主”来限制舆论监督。积极的、善意的和实事求是的舆论监督不会添乱。如果一味护短,倒是会养痈遗患,最终乱得不可收拾。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舆论监督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宣泄的报道,使积聚在社会上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从而缓解紧张,活血化瘀。通过对被监督者的揭露和抨击、安定人心,还可以增进对党和领导干部的信任,实实在在地让他们感到正义永在,腐恶必除。
舆论监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好界限,客观分析事情,科学认识现状,在题材界限上,选材一定要有典型性,以利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时间界限上,时效性与时宜性要处理好,有的问题必须抢时间,有的则要等待时机,有的要处理得有时间跨度;在数量界限上,并不是铺天盖地才有威力,要避免短时间里集中火力“揭短亮丑”;在语言界限上,要客观真实,主观结论性语言要慎用,尖刻挖苦性语言要禁用。不能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要说过头话,不要强加于人。一定要掌握“界限”,说到底是一个“度”的问题,舆论监督的“度”把握不好,就会损害甚至丧失正面作用,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论监督;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由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开放性与广泛性,为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公平公正、遏制歪风邪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舆论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政治民主的监督、对领导机关提高办事效率的监督、对以权谋私为主要特征的不正之风的监督等方面。舆论监督作为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推进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逐步建立健全有关机制,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其优势是覆盖面最大、影响力最强、有预警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患于未然,其本身是在公众监督之下的监督,不可能搞“黑箱操作”,必须公之于众,它是各种监督的“开山斧”和“同盟军”,其他监督形式可以与之携手,也可以踵武其后,其作用将会大大增强。舆论监督还是各种监督的监督。有“不怕上告,就怕登报”的说法。尽管舆论监督是一种非权力型的公开性和广泛性,给被监督者造成一种威慑,并引起各级的重视,有利于职能部门顺势依法介入,促成问题的解决或状态的改善。
解决制约舆论监督的问题
舆论监督不应有禁区,凡是错误的倾向都应受到批评。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不应该拒绝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监督很难开展,作用也非常有限。影响舆论监督的因素很多,社会制约和内部制约是两个主要的方面。对舆论监督的社会制约有三种情况,一是观念制约。观念制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制约,虽是一种“软”制约,因其内在含着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所以是一种更持久、更深刻的制约力。 二是权力制约,主要是媒体的上级体系及其管理部门通过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宣传纪律对舆论监督进行控制。权力制约有遵循新闻生产和传播活动规律的“一致性制约”;也有被监督方通过“寻租”或罗织、利用关系,借助权力对媒体实施的“矛盾性制约”。现行的媒体本身是权力组织的一颗齿轮和螺丝钉,它所进行的监督不可能是异体监督。监督主体的地位不仅低于监督客体的地位,而且还受制于监督客体,出现监督层次向下位递移的现象。 三是关涉者制约。关涉者是指与舆论媒体的生活、经营、传播活动有直接关系或与媒体及其职员的生成状况有间接关系的其他社会部门、单位。媒体既然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系统中,它不能摆脱与这些关涉者的利害关系,这必然会制约舆论监督的触角,减弱它的效力。一些批评报道经过再三斟酌终于未能刊发,部分也是为了不得罪人以免遭到不必要的麻烦,损害媒体本身的利益。此外,舆论监督还比较多地受到法律的制约。对舆论监督的内部制约也有三种情形,首先是内部管理体制的制约。管理层和采编者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认识在理论上具有接近性,但是具体处理上存在较大差距。采编者付出艰辛劳动做出来的批评报道,管理层因考虑风险系数,可以轻易地找一条理由加以扼杀,采编者的积极性会受挫伤。揭露性的报道在国外通常被称为“调查性报道”,这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评析性,更費时费力甚至冒险的报道,这也就决定了它的高成本性。记者的采访比司法机关的侦破取证还难,斗智斗勇,历尽艰难,稍有差迟,就会召来纪律制裁。这就意味着采访成本包括时间、经费、风险都远非一般性报道所能比拟。高成本高智能作业应当得到较高补偿,但现行管理体制更多的是讲究经济“实惠”,对“软”监督,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激励补偿和自主权,难以培养采编者的献身精神。再是手段的制约,批评报道随机性大,客观事实是一个动态流变的东西,不能复现,而某些不能复现的细节、情境或语态有时恰好是支撑整个报道的关键。当事人不愿意甚至千方百计阻挠记者的追根溯源,知情人碍于种种顾虑不敢实话实说,舆论无法用现行手段来克服这种局限。此外,还有人员上的制约。搞调查性报道意味着要打破现状,干预阴暗面,挑战权势,大胆质疑。就现在队伍的力量和素质状况而言,尚未达到与之相适应的要求。
创造舆论监督的环境
通过分析制约舆论监督的问题,要努力创造环境,尽可能变“矛盾性制约“为“一致性制约”, 共同分享民主公开的监督环境。
树立舆论监督的正确理念。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批评报道。批评报道是实施舆论监督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批评报道都有监督的本质特征,舆论监督的核心是针对能行使的部门和人物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如果把以整个社会或公众为对象的批评报道理解为舆论监督,势必减弱舆论监督应有的战斗力,使宣传媒体可能沾沾自喜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批评。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报道并无冲突。正面宣传是指那些弘扬主旋律的褒扬性报道,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假恶丑的鞭笞与批评,而揭露假恶丑的舆论监督又强烈地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渴求,这只是一个金币的两个面。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以正面宣传为主”来限制舆论监督。积极的、善意的和实事求是的舆论监督不会添乱。如果一味护短,倒是会养痈遗患,最终乱得不可收拾。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舆论监督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宣泄的报道,使积聚在社会上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从而缓解紧张,活血化瘀。通过对被监督者的揭露和抨击、安定人心,还可以增进对党和领导干部的信任,实实在在地让他们感到正义永在,腐恶必除。
舆论监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好界限,客观分析事情,科学认识现状,在题材界限上,选材一定要有典型性,以利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时间界限上,时效性与时宜性要处理好,有的问题必须抢时间,有的则要等待时机,有的要处理得有时间跨度;在数量界限上,并不是铺天盖地才有威力,要避免短时间里集中火力“揭短亮丑”;在语言界限上,要客观真实,主观结论性语言要慎用,尖刻挖苦性语言要禁用。不能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要说过头话,不要强加于人。一定要掌握“界限”,说到底是一个“度”的问题,舆论监督的“度”把握不好,就会损害甚至丧失正面作用,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