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目标强调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如何使学生主动积极完成学习;问题式教学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关键词:过程 问题情景
理论基础
化学学习的动机需要兴趣,而问题意识则是兴趣产生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前提,特别是化学这门自然学科,问题是我们教学活动的起始和归宿。英国科学家波普尔也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 。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老师讲的内容或者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要把知识学活,提高能力,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问题探究,在探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学会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与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吻合的。
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1.问题的组成:学生已有的知识、知识能力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2.设置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问题。如由空气质量报告内容引入SO2的污染、酸雨形成的原因;生活中使用硫磺香皂引出单质硫的性质。
(2)通过试验引入问题: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归纳总结钠的性质,由Fe(OH)2快速转变成Fe(OH)3引出Fe(OH)2不稳定的性质。
(3)通过假设引出问题:如学习了Na的性质后,然后假设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提出钠能否置换生成Cu的问题,然后通过试验来检验假设,让学生参与并感受到乐趣。
(4)从异常中发现问题,如硫化氢通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黑色沉淀析出?
(5)改变命题提问,如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那么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反应?
(6)透过现象,分析原因。如氯气能是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而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为什么?
(7)通过对比,找异同。
(8)形成和建立概念的问题:如让学生比较反应: 的区别,用问题引入可逆反应。
(9)理解概念问题,如在分析可逆反应的特点中,用问题总结可逆反应的特征。
(10)归纳、类比、总结规律性,如在复习课中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总结比较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的区别。
(11)运用概念问题,在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后,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学习电解质后,可提出CO2、SO2是不是电解质?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12)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关键词上提出问题。如在列沙特勒原理中―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减弱是个关键词,可由此提出问题。
(13)让学生自发质疑,讨论解决,这样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
“问题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師主导、学生主体性(实施过程中)
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问题式教学情景,但不能只是作为问题的提出者和给出答案的回答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试验,并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解决问题的参与者。
2.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浓硫酸的教学中,有以下两个片断:(1)教师展示一瓶浓硫酸,然后问学生‘浓硫酸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2)教师展示浓硫酸样品,结合试验给学生提出问题‘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是…’。同样的问题材料,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的思维深度也就不一样。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调动学生在手、眼、脑并用中解决问题,并且使思维深度能螺旋上升。
3.可接受性
问题的提出应考虑学生的现状,从实际出发,一般把问题设计在比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略高的深度,让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上,经过思考能够解决它。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知的内容”。不同的班级、同一班级不同的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对一个学生来说,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需思考,太难的问题,学生又会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探究的勇气和信心都会受挫,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考虑到学生的现状,不同的问题适合不同的学生,太难的问题可以分解成几个有梯度的小问题;较简单的问题可精心组织,使其变得富有乐趣。
4.主体依附性
问题的提出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过程和方法。问题要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具体教学内容各不相同,问题也就不同,但问题不能太过发散,一定要围绕一个主线。整个教学情景要体现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个轴线,不同的问题就是包含具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元素,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教学活动中隐性传递的。
总之,“问题式”教学在运用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探究问题的活动,逐步养成学生自己会学。同时也要求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能深入浅出,转变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及把握学生状况、创设课堂情景的能力。
关键词:过程 问题情景
理论基础
化学学习的动机需要兴趣,而问题意识则是兴趣产生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前提,特别是化学这门自然学科,问题是我们教学活动的起始和归宿。英国科学家波普尔也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 。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老师讲的内容或者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要把知识学活,提高能力,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问题探究,在探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学会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与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吻合的。
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1.问题的组成:学生已有的知识、知识能力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2.设置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问题。如由空气质量报告内容引入SO2的污染、酸雨形成的原因;生活中使用硫磺香皂引出单质硫的性质。
(2)通过试验引入问题: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归纳总结钠的性质,由Fe(OH)2快速转变成Fe(OH)3引出Fe(OH)2不稳定的性质。
(3)通过假设引出问题:如学习了Na的性质后,然后假设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提出钠能否置换生成Cu的问题,然后通过试验来检验假设,让学生参与并感受到乐趣。
(4)从异常中发现问题,如硫化氢通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黑色沉淀析出?
(5)改变命题提问,如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那么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反应?
(6)透过现象,分析原因。如氯气能是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而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为什么?
(7)通过对比,找异同。
(8)形成和建立概念的问题:如让学生比较反应: 的区别,用问题引入可逆反应。
(9)理解概念问题,如在分析可逆反应的特点中,用问题总结可逆反应的特征。
(10)归纳、类比、总结规律性,如在复习课中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总结比较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的区别。
(11)运用概念问题,在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后,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学习电解质后,可提出CO2、SO2是不是电解质?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12)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关键词上提出问题。如在列沙特勒原理中―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减弱是个关键词,可由此提出问题。
(13)让学生自发质疑,讨论解决,这样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
“问题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師主导、学生主体性(实施过程中)
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问题式教学情景,但不能只是作为问题的提出者和给出答案的回答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试验,并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解决问题的参与者。
2.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浓硫酸的教学中,有以下两个片断:(1)教师展示一瓶浓硫酸,然后问学生‘浓硫酸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2)教师展示浓硫酸样品,结合试验给学生提出问题‘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是…’。同样的问题材料,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的思维深度也就不一样。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调动学生在手、眼、脑并用中解决问题,并且使思维深度能螺旋上升。
3.可接受性
问题的提出应考虑学生的现状,从实际出发,一般把问题设计在比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略高的深度,让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上,经过思考能够解决它。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知的内容”。不同的班级、同一班级不同的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对一个学生来说,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需思考,太难的问题,学生又会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探究的勇气和信心都会受挫,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考虑到学生的现状,不同的问题适合不同的学生,太难的问题可以分解成几个有梯度的小问题;较简单的问题可精心组织,使其变得富有乐趣。
4.主体依附性
问题的提出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过程和方法。问题要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具体教学内容各不相同,问题也就不同,但问题不能太过发散,一定要围绕一个主线。整个教学情景要体现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个轴线,不同的问题就是包含具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元素,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教学活动中隐性传递的。
总之,“问题式”教学在运用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探究问题的活动,逐步养成学生自己会学。同时也要求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能深入浅出,转变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及把握学生状况、创设课堂情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