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一空间观念的有效方法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做了较为明确的表述,空间观念主要是指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的实物,想象出事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表述画出图形等.对于十岁左右的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观察是空间观念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办法.那么如何在这一课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笔者和笔者的团队经过再三斟酌,有了这样的思考.
  一、再现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在一年级时,也已经初步认识了各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他们已经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形就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如果在刚开课我们就出示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生活经验出发,再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因此,笔者就决定用金字塔、大桥等图片来引课,抽象出学生熟悉的三角形.
  例如,课伊始,教师说:“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能找到认识的平面图形吗?”学生交流找到三角形.师:“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物体表面都有三角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这样不仅引出课题,也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把感觉到的物体整体形象的保留在记忆中,形成自然正确的表象,建立数学的理性眼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后期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操作,加强感知,建立空间观念
  1.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和动手操作.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操作,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去感知空间观念.例如,在本课探究新知环节,我们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设计了3个环节.
  第一环节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第二环节经历画的过程,请大家先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你是怎样画这个三角形的?
  第三环节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让学生在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中学生经历3次抽象:第一次抽象是基于学生自身原认知,首次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此时学生仅仅提取生活经验中的直觉认识,学生表达时就可以暴露出学生建构概念的认知起点,而且为后面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反例素材.第二次抽象是基于数学活动的有意识抽象.例如,学生在分享怎么画三角形之后,二次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就会不自觉内省其不同作品的区别与联系,有了这种内省的基础,教师围绕知识本质的引领,完善学生认知的环节就能显得水到渠成.
  第三次抽象,基于认知生成,优化抽象.比如,在思辨从哪个角度去说什么是三角形更好、与前人经验对比、再思辨之后的第三次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样的过程,不是学生单纯的、机械式的完成教师指令,而是一个个体行为反省体察过程.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形成抽象意识的开始,是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还比如,认识三角形后,教师接着质疑:“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一定会有这些特征,那它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生:“平面图形.”
  师:“挑战你的想象力,如果在这个长方体上面画一条线段,在右面画一条线段,前面画一条线段,让它们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这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课件出示长方体)
  生:“能.”
  师:“你能看到它在哪吗?在哪个平面上?用手势告诉我.”
  生:“在斜的平面上.”
  评价:“好强的想象力!让我们用手势一起切开它!”
  师:“这三条线段看似没有在同一平面,但这三条线段实际在哪个平面上?”
  ……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动手操作还不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等获得知识.当学生有了画、说的学习方法和活动经验之后,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和活动经验去发现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特性,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可以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这可从视觉、听觉感官上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化,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掌握图形特征,获得空间观念.
  三、利用图形的运动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把三角形的顶点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融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点确定一个面,三角形的位置是由它的顶点决定的.这些内容该不该在这节课中渗透、该如何渗透,我们课题组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磨课、观课后进行激烈讨论.最后,大家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应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在学生用手势一起切开它后,教师追问:“如果我们先在白色的平面上画一条线段EF,然后再找一个点D(课件出示图),想象连接DE,DF,这三条线段能围成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你觉得它在哪个平面上?”
  生:“白色平面上.”
  师:“有没有其他可能?”
  师:“现在我们把它转过来再看,三角形DEF在哪个平面上,用手势告诉我.”(课件出示图)
  师:“想象,如果我们移动点D的位置,让D,E,F三个点都在白色平面上,那三角形DEF呢?”
  生:“三角形DEF也会在白色平面上.”
  师:“瞧,和你想象的一样吗?想象如果把E,F两个顶点从白色的平面上移出来,三角形DEF的位置又会怎样?”(课件出示图)
  生:“还会变化.”
  师:“如果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起移动呢?”
  生:“三角形会飞出平面.”(课件演示)
  三、再次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师:“如果像这样的三个点飞到我们的空间当中,你还能想象到那个三角形的样子并找到它的位置吗?谁能在我们这个教室找一个点,我们大家一起想象?”
  生:“那块牌子的顶点.”
  师:“想象!如果我们把牌子的两个角的顶点看成两点,再加上我们头顶的这盏灯的光源处,依次连接这三个点能围成三角形吗?它在哪个平面上?”
  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是不是在空间中任意找三个点依次连接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它们不能在同一直线上.”
  师评价:“不但会想象而且思维非常的严谨!同学们感受到没有,三角形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生:“三角形的顶点位置.”
  此环节先借助课件边想象边验证顶点移动后三角形所在的平面,再引导学生在空间中依据三个定点去想象三角形的样子和其所在的位置,即它在哪个平面上,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象.最后引导学生反思是否随意在空间中找三个点依次连接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位置是由它的顶点决定的,三点确定一个面,帮助学生建立平面的概念,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又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在丰富的体验中自然生长.
  四、在实践中学习、感悟、理解、升华
  在教学这节课时,为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这个理念,笔者把三角形的知识融入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操作實践中学习、感悟、理解、升华.
  总之,空间观念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生在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变换和简单推理中,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领悟数学思想,并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其他文献
對基本不等式“a b≥2ab”的剖析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66—67.  【教学分析】从教材编排上看,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领域.一年级下册教材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二年级下册教材则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三年级上册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三年级下册安排学习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换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这一课的学习非常重要,为第二学段学习其他平面
【摘要】 APOS理论是美国的杜宾斯基等人创建的,在杜宾斯基等人的研究中,APOS理论已经被运用于多个数学领域.其中包括函数、抽象代数、离散数学、微积分、统计及初等数论等,其运用领域绝大多数都是高等数学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也涉及概念教学,笔者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段,以APOS的视角分析本课,尝试将APOS理论与小学阶段概念课相结合,探索适合小学教育阶段概念课的模式.  【关键词】
【摘要】如何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笔者认为离不开教师“导”.本文在分析理解“合作学习”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导”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不同特点:一、课前“导”,引导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二、课中“导”,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研讨总结;三、课后“导”,辅导学生反思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合作能力.灵活掌握“导”的操作方法,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在课堂上与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善于用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对话教学模式.  一、创设相关对话情境,建立趣味课堂氛围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数学
【摘要】学校教育教学要注重素质、素养教学.培养学生主体良好的学习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重要内涵和关键要义.本文根据教学实践要求,认为有效课堂教学要始终坚持素养教育为本,从三个方面对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教研,进行简单的议论和阐释.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素养教育;有效教学  学校教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技能,更要注重素质、素养教学.培养学生主体良好的学
【摘要】本文在高中数学发展性教学具体教学模式下,应用发展性教学理念下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问题链 学生核心活动”模式,可操作性强,简要介绍了该模式的教学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发展性教学;问题链;学生核心活动  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一些教师自觉融入了学生主体性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得教与学的进程富于探索性.然而,教学现实却并不如意,由于高中数
【摘要】本文以中国人教版,加拿大BC省版,美国加州版的中学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华东师范大学鲍建生教授构建的五因素多水平的综合难度模型,对其“不等式”专题中例题的综合难度进行比较.研究结论为:中国教材除知识综合水平因素外,其余四个因素均大于其他两国;难度系数相差最大的因素为数学认知因素;加、美两国例题更强调生活背景等.  【关键词】不等式;综合难度;比较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不等式是数学在生活
【摘要】由于人才市场对于多种人才素质标准不断提升以及目前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自主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对中职数学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自主合作学习  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工具课程,掌握好数学知识,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当前中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
【摘要】在近几年中考中,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存在性问题经常出现在各地的中考题甚至是压轴题中,这类题型往往涉及相关几何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外,往往又综合在函数背景下结合方程、不等式等代数模型,运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考查学生空间想象、几何模型、作图能力等基本技能,需要学生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成为近几年来热门的考题类型.以下是“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