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的历时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o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离合词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汉语运用的结果。本文对“二拍”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离合词做穷尽式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对离合词进行历时的描绘、分析,试图探讨离合词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二拍 离合词 离析
  
  离合词问题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难题之一。很多人对离合词进行研究,但都局限在现代汉语里,对于离合词的溯源问题只是归咎于汉语本身的特点,即缺乏形态变化以及汉语字、词、短语之间的区分,这些基本上属于共时研究。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是该语言运用的结果,故离合词的产生是汉语使用的结果。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过渡期,我们可以从近代汉语中寻找现代汉语中存在问题的痕迹。本文选择明代口语性极强的“二拍”中的离合词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从历时的角度对离合词进行比较研究。
  “二拍”指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本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二拍”为文本语料,对“二拍”中出现的离合词进行穷尽式的统计描绘,在此基础上与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里出现的离合词进行历时比较,总结一些离合词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线索。
  
  一、“二拍”离合词概貌
  
  为了便于统计,本文对离合词的定义是:“合”为“词”,“离”为“短语”。凡是在“二拍”里出现有一合一离的词汇现象,本文皆判为离合词。按照这一原则,本文对七十九万字的语料做了穷尽式的统计,共有离合词313个,出现次数为4986次,其中离合词处于合的状态的词次为4155,离析状态的词次为831,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83%、17%。从整体上说,离合词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比较倾向于合的状态,但离合词被扩展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从“二拍”中挑选出离合现象各自排在前二十位的词,作进一步的比较,以期得到更加细致的描述。
  


  表1:“二拍”离合词离析时词次排前二十位的词
  


  表2.“二拍”离合词合时词次排在前二十位的词
  
  从表1与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以“离”的词次还是以“合”的词次为参考进行排列,前二十位的离合词,它们合的词次基本上是远远大于离析的词次,“吃惊、叹气、叫苦、唱喏、睡觉、受气、出气、作揖”除外。这说明,在“二拍”里,离合词已经普遍出现,但使用过程中,还是倾向于合的状态。虽然说合的词次远远大于离的词次,但这不能说明离析后的离合词是贫乏的,因为在明代,著书立说是用文言文来完成的。从统计中可以知道,“吃惊、叹气、叫苦、睡觉、受气”等离合词在当时已经很典型,其用法也非常接近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用法。
  
  二、“二拍”离合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离合词比较
  
  (一)整体比较
  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离合词3582个,“二拍”中则有313个,但这313个离合词并没有完全包含在3582个里面。“二拍”里有31个离合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收录,但没有被标注为离合词,如:“恕罪、合伙、负心、赴任、诉状、满意、昧心、料理、尽兴、负约、告罪、放怀、对局”等等;“二拍”里有100个离合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收录,如:“吃酒、点灯、准状、押字、中箭、叙礼、脱籍、唱喏、进学、下轿、问信、退堂、进状、吃茶”等等。这些词在“二拍”里表现得还是比较活跃的,但是到了现代汉语中,这些词中的一部分不再被使用,如:“吃酒、脱籍、唱喏、退堂、进状”等。有的词被别的词取代,如:“喝酒”代替了“吃酒”,“喝茶”代替“吃茶”。对离合词进行历时研究,应当尽可能收集到可靠的语言事实。此外,“二拍”中有接近200个离合词是《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这200个离合词既是当时典型的离合词,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离合词,如:“吃惊、叹气、睡觉、做梦、做主、受气、奈何”等等。
  由上文比较可知,离合词不是现代汉语独有的,离合词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使用的结果。可以说,离合词现象的普遍性与语言的口语化程度是成正比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的离合词缺乏充足的例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历时语料的角度去标注现代汉语词典的离合词,未必不是一个合理的依据。
  (二)离析方式的比较
  1.“二拍”离合词的离析方式
  (1)离合词中含有“了”
  在“二拍”的离合词中含有“了”字的词次为474,占总的离析的词次的57%。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直接加“了”。如:“合了伙、谢了罪、出了家、动了心、开了门、点了火、告了状、失了身、留了心、下个礼、伤了心、认了真、昧了心、负了心、失了信、上了心、着了忙”等等。
  b.“了”加“一”。如:“吃了一惊、做了一梦、唱了一喏、睡了一觉、磕了一头、告了一状、中了一箭”等等。这种离析方式一共出现了86次“吃了一惊”。
  c.“了”加数量词或形容词。如:“吃了一大惊、叹了一日气、叹了一口气、唱了个喏、出了一身汗、吃了一场亏、作了个揖、动了一个人的火、发了自己的兴、动了许多火、放了两分松、吃了十来日斋”等。
  (2)离合词中直接加“个”。如:“施个礼、做个主、打个躬、亲个嘴、下个礼、点个灯、发个狠、作个揖、起个头、见个礼、点个火、画个押、送个信”等等。
  (3)插入成分是动宾离合词的对象:“治曹县丞之罪、尽得他们的兴、满得他们的意、动了眼里火、问他的信、尽了我每一片心、吃了郁盛这厮这样大亏、恕你罪、还我债、上我的钩、不奈他何、受了卖糖公公骗、受了何人的气、吃了他的药、过了魏撰之着、折了状元之福、误了我的事、出了朱家的门、不中你每的意、谢了上圣济拔之恩”等等。
  (4)叠字:“点点头、摇摇头、伸伸舌、伸伸腰、抬抬头、拱拱手、出出火气、拱拱手”等等。
  (5)中间加“得”:“做不得主、出得手罢了、你开不得口、脱不得身、认得字、开得口、合得眼、叫得苦、做得主、出得力、报得仇、住不得手的、受得冻、唱得几个诺”等等。
  2.《现代汉语词典》离合词的离析方式
  本文从《现代汉语词典》里收集了500多个离合词离析后的例句,从中总结了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离析方式。
  (1)中间扩展语是动宾离合词的对象
  “太承您的情了、辞了他的工、犯了他的忌、正合他的心、造他的反、碍我的事”等等。
  (2)中间插入语是“了”+“数量词或表数量意义的词”
  “办了不少事、帮了几天工、包了三辆车、拨了一笔款、吃了不少亏”等等。《现代汉语词典》里类似的例句一共有60个。
  (3)插入语“什么”
  “按什么理都说不过去、你还保什么密、你吃什么心、瞪什么眼、发什么横”等等。
  (4)动宾中插“个”
  “报个信、表个态、充个数、出个价、串个门、挂个门”等等。
  (5)在离合词前扩展
  “净一净手、净净手、开开恩、静静心、练练手、露露脸、论论理、评一评理、散散步、散散心”等等。
  3.个别离合词离析方式的历时比较——吃惊、睡觉、受气
  “二拍”中“吃惊”的离析方式:吃了一惊(86次),吃一惊(11次),吃了一大惊(4次),吃那一惊(4次),吃一惊(11次);《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例子:大吃一惊。
  “二拍”中“睡觉”:睡了一觉,一觉睡了,你去睡一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例子:睡了一觉。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也常说“睡睡觉、睡个觉、睡个午觉、一觉睡醒”等等。
  受气:“受这些狗蛮的气、受他的气不过了、受别人的气、受了骨肉许多的气”;现代汉语中的例子:“受不了你们的气、再也不受这样的气、谁想受你的气”等等。
  不管是从离合词整体的扩张方式进行比较,还是单个离合词的比较,“二拍”离合词的扩展方式与现代汉语离合词的扩展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语用上基本相同,只是扩展方式还没那么娴熟。从所加的成分“了”“个”“得”“什么”等,可知离合词具有很强的口语性。“二拍”里有的离合词中间插入“得”,有的插入“的”,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很少见的。虚词“着、了、的”在离合词中的广泛使用,说明离合词的产生与应用与汉语有着一致性,即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扩展后的离合词,具有口语性、经济性,符合人们交际的需要。离合词的产生在语用上是符合人们的语言思维模式的。
  
  三、离合词离析的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离合词在近代汉语中就已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现代汉语中得以快速地发展。离合词具有口语性、主观性特征,人们会根据表达需要去“离析”它(当然,这种离析是自然地、随性的,必须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离合词的多种离析方式,满足了人们交际的需要。但也因为离合词这种现象,使汉语在词的界定上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底离合词是词还是短语?在此,我们尝试解释离合词离析的因素。
  (一)人们交际的需要以及汉语缺乏形态变化
  当一个词无法满足人们交际需要时,就会出现解决的办法,离合词离析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因此,有时候我们必须通过添加某些成分,才能完整地、简洁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从“二拍”中的离合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离合词的比较中可知,离合词之所以在白话文中得以初步广泛使用,而在文言文中却很少涉及,是因为离合词在白话文中有生存的需求,而文言文的特点禁锢了离合词的使用。离合词是在口语交际以及白话文的大量使用中得以快速发展的。
  (二)语言单位具有范畴不定性
  语素、词、短语、句子是构成汉语的语言单位,相邻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并没有十分清楚的界限,语素与词、词与短语之间,都没划清界限,有些互为彼此。同样,词的构词方式与短语结构、句法结构基本一致,在合适的条件下,也是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因此,汉语的每一种语言单位都不能按照一刀切的办法去区分。离合词这种“合为词离为语”的现象,因而也处于不知所以然的位置。如何划清语言单位间的界限,或者说如何处理语言单位范畴的不定性,对于解释离合词现象是亟待解决的。
  (三)离合词具有去词汇化的特征
  “去词汇化”是与词汇化相对而言的。词汇化是指由句法性质的成分变为词汇性质的成分的过程和现象,去词汇化则反之。不管离合词是合还是离,在使用上都具有相应的词法或句法,这说明离合词兼有词法和句法双重特征。而去词汇化这种现象则很有可能揭示了离合词的双重性。对于离合词的去词汇化现象,李宗江先生有独到见解:“从动宾式离合词来说,并不是所有这类词都是词汇化过程中的现象,演变的输入端完全可能是一个词,一个复合词,无论是通过构词法来说的,还是通过词汇化来的词汇单位,都可能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重新开始逆向的演变,获得全部或部分句法结构的性质。”[1]可见,去词汇化现象也为离合词具有离析性提供了可能。
  对于离合词产生的原因,我们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从历时的角度研究离合词,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分析离合词,需要向纵深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J].语言研究,
  2006,(4).
  (林轲红 广西南宁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530001)
其他文献
摘 要:文本世界理论给认知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模式,能够有效地对人类语言认知的深层表征进行解释。本文试图把它应用于研究动态语篇中否定的表征形式,丰富和扩展其研究范围。通过对口语和小说中否定功能分类比较,鉴别出适用于动态语篇中文本世界理论的否定分类,从而为否定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文本世界理论 否定 动态语篇 认知表征    一、引言    否定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之一,数年来学者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一定数量的语料,从词缀的意义和构成情况对比分析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缀“非”“无”和“non-”“un”,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性,即它们在构成上均可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语义上,前缀“un-”后通常加无标记的、弱的、具有积极意义色彩的形容词,而“non-”后所结合的词干一般都只具有客观的、描述性的意义色彩。汉语类词缀“非”后通常加中性或褒义色彩的词汇,而“无”则更偏向于中性或贬义色彩的词
期刊
摘 要:汉语词汇在古今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双音节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称谓语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本文从“美女”中“美”意义的虚化谈起,分析称谓语中双音节化的主要方式,并对称谓语中双音节词占较大比重的原因进行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双音节化称谓语会有更多表现形式。  关键词:称谓语 双音节 美女    一、引言    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见呼唤“美女”的声音,但其内涵与适应范围已与人们心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所搜集到的1350条淘宝店铺名称为语料,运用归纳演绎法与统计和图表说明法,从类型分析与音节分布两个方面对网络店铺名称这一新兴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描写。根据构成方式的不同,网络店铺名称大致可以分为纯汉字型、杂糅型、纯外文型和纯数字型。网络店铺名称在音节分布上存在如下特征:音节有长有短,四音节呈明显优势。  关键词:网络店铺名称 类型 音节分布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经济的兴起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解析《关键时刻》①中的“声音”和叙述话语之间的关系,力图说明“声音”和叙述话语何以作为叙事的组成部分在叙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探讨“声音”和叙述话语以特定谈话和叙述的方式在叙事进程中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和相关的价值意义,并关注文中的语言技巧。试图表明参与叙事进程是如何帮助读者理解故事叙事的独特性和语言中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叙事中的“声音” 叙述话语 文体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中存在受话人“你”不易确定的现象。不同英译本对人称代词“你”和“他”的所指对象理解不一。本文就这两个人称代词指称模糊的原因及不同译文的得失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指称模糊 你 他    一、引言    蓝纯讨论了《红楼梦》中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她以王熙凤的一段话为例,指出小说中存在受话人“你”不易确定的情形。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期刊
摘 要:口语的行为有两种:独白和对话。对话言语使用的口语行为,通常称之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使用的是对话言语,独白使用的是独自言语。二者的特点、功能、用途、使用要求都完全不同。把二者混为一谈,说明我们对语言知识的认知还不到位。这样的认知,不但训练不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将会埋下思维混乱的祸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把口语和口语交际混为一谈。建议改“口语交际训练”为“口语训练
期刊
摘 要: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主体性对译入语的文学体裁和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汉语的欧化现象就是译者主体性对译入语产生影响的一个实例。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译入语 欧化    一、译者主体性及其相关研究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
期刊
摘 要:文章以5组“XX房”和“XX住房”词语为检索对象,对1946年《人民日报》创刊至今所有内容进行检索。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首次出现时间和平均使用频率,解释了某些简单形式比复杂形式产生早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把仿拟兼简缩式的词语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小类:一类是先仿拟出复杂形式,然后简缩而成的简单形式,如“保障房”和“廉租房”;一类是直接仿拟而成的简单形式,如“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  关键
期刊
摘 要:外宣话语作为信息传递和物品促销的主要手段,无论从国家宏观层面还是从部门微观层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席卷了中国,时尚和时尚化自然而然地成了外宣话语的趋势。中国沿海城市的政府外宣活动及其14年间的体裁系统变化反映出话语实践的动态发展,并呈现出体裁多样化、媒介技术大众化以及外宣话语技术化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外宣话语 体裁系统 历时性研究    一、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