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混合学习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了教学整合模式。高一信息技术课堂混合学习通过网络化练习、小组合作形成线上交流方式,通过整合传统面对面及线上交流方式,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把握教学时机,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混合学习;有效交流;高一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36-02
按照柯蒂斯·邦克(Curtis J. Bonk)的定义,混合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这里的混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数字化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学科的多媒体教室、实训教学场地及在线学习环境天然衔接在一起,为搭建学习、实践、及时绩效支持的混合学习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混合学习是指在机房这个物理环境中,在教师引导下,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利用混合学习环境中各种媒介的优势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本文以在混合学习环境中如何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交流为着眼点来探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进行混合学习,实现高效学习。
一、构建线上交流方式,扩展交流渠道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利用ITtools的功能搭建由练习、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组成的线上交流平台。在课堂混合学习中师生通过练习、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线上交流工具,进行协作交流,通过人机交流、人人交流,发展认知,实现知识的吸收和创新。
(一)善用练习,增进交流
练习是师生间关于知识掌握情况的交流的一种常用方式,在传统手工批改方式下,教师凭借经验了解学情,存在一定的延时。利用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那么如何设计练习方能使得练习成为教师传递知识、收集学情,学生构建知识、表达想法的有效交流方式呢?
首先,练习描述逐步抽象化。信息技术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操作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针对一个知识点设计一系列的练习:模仿练习、应用练习、提升练习。在模仿练习中列出具体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步骤,并适当留白;在应用练习中列出具体操作步骤,给予操作要求和一定的提示;提升练习中只给出要求。
其次,设计适当的节点进行练习提交。平台的及时绩效反馈,有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适时调整学习经验、方法、方向和步伐。为了追求高绩效,学生会更进一步地自我评价,从而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比几种练习提交节点,我们发现在一个练习提交节点内,题量不宜过多,客观题超出30题、操作题超出10个阅卷点,平台的绩效反馈会失去其“及时”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深入交流
不同学生就同一学习内容建构起的新经验是不同的,学生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不同观点的认知冲突、学习经验的分享,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传统教学中的分组讨论由于时空限制,不能保证人人均有时间整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线上分组讨论,人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和空间。在线上开展小组合作,每个组员负责的任务记录在案,每个组员的活动记录在案,方便评价组员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杜绝搭便车的行为。在高一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可沿着“信息的获取、加工、发布”这项教材内容组织主线,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以科技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获取环节,组织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确定自己负责的任务,学生分头自主探究通过什么途径、如何获取信息,进行主题信息的获取、共享,评价组员获取的信息,评价小组成员在本环节的贡献。其后的“多媒体作品”加工、发布等环节也是围绕着同一主题,在线上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完成整个表现性评价的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展示评价“多媒体作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精心构建,使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最大化,包括改善时间管理,提高学业成就; 更少地依赖教师,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积极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升交流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
二、整合交流方式,实现课堂有效交流
(一)增强交流的有效性
混合学习环境中,教师对交流任务持续、交替、关联性关注可增强交流的有效性。学生网上分组讨论时,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讨论信息,了解学生交流情况,并适时介入学生的分组讨论,评价、认可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朝目标任务前行。由于学生线上学习时,教师也在“现场”,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和平台的反馈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掌握学生学习的状态,然后有针对性地用语言、眼神、表情、动作等让学生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提高在线学习的专注度,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教师通过平台数据、课堂观察等多角度获悉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认知水平。在课堂面对面即时交流中,教师能给予学生较完整的评价与建议来反馈、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好、不错、很好”,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促进师生双方的良性交流,达到预期的交流效果。
(二)丰富交流内容
混合学习整合在线学习与传统面对面教学的优势,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交流。网上自主学习,基本完成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沟通这一认知维度的目标。传统面对面教学情境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人际沟通及思维碰撞的促进性互动,让交流主体在心理、行为上有较多的正向变化,让学生深化积极情感体验,获取、内化、提升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
(三)提升学生交流能力
在课堂混合学习中有多种交流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交流中去。学生分组讨论前,一般已经完成自主学习,对交流任务有着自己的认识,不管认识的对错,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愿望。网上分组讨论时,由于隔着计算机,没有面对面的那种沉浸感,加上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消除怯场、拘谨现象。然而要更深入地探讨,往往需要面对面交流。比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学习,学生首先通过阅读课本,填写信息事例分析表,了解信息的概念,然后就教师给定的例子,分组讨论是信息的正例还是反例,组员都能从课本中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并试图说服他人,在达成共识后由组长提交小组讨论结果,这时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还较浅层,对于线上讨论结果全班不能达成一致。接着教师就同一个例子,让在分组讨论中持相反意见的坚定者进行面对面的PK,由其他学生投票支持,支持票数多的一方获胜。在面对面你来我往的交流中,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为说服对方,使出浑身解数。一场辩论下来,持正确观点的一方能从对方论据中找到漏洞,反驳胜出,另一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论据不足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观众也能在双方的PK中找到共鸣点,从而深入理解信息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上讨论有一定的隐蔽性,论坛灌水现象时有发生,有必要共同制定课堂混合学习的交流规则,让学生以健康、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交流,提升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三、把握交流时机,实现高效教学
混合学习的宗旨是在恰当的时机针对特定的人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这个时机的把握主要通过综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分析平台的数据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及学习质量,在学生学习的临界点及时指导学生。對于学生的个别指导,一般是在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时,教师通过巡视关注、督促,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专注度,根据学生的请求和平台反馈的个别异常数据介入、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对于集体教学,教师通过平台数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师个人经验,当大部分学生较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任务时,或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但正确率较低时,或同一任务出现多种解决方法时,教师组织全体师生交流,分享问题的解决方法。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信息技术;混合学习;有效交流;高一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36-02
按照柯蒂斯·邦克(Curtis J. Bonk)的定义,混合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这里的混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数字化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学科的多媒体教室、实训教学场地及在线学习环境天然衔接在一起,为搭建学习、实践、及时绩效支持的混合学习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混合学习是指在机房这个物理环境中,在教师引导下,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利用混合学习环境中各种媒介的优势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本文以在混合学习环境中如何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交流为着眼点来探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进行混合学习,实现高效学习。
一、构建线上交流方式,扩展交流渠道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利用ITtools的功能搭建由练习、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组成的线上交流平台。在课堂混合学习中师生通过练习、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线上交流工具,进行协作交流,通过人机交流、人人交流,发展认知,实现知识的吸收和创新。
(一)善用练习,增进交流
练习是师生间关于知识掌握情况的交流的一种常用方式,在传统手工批改方式下,教师凭借经验了解学情,存在一定的延时。利用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那么如何设计练习方能使得练习成为教师传递知识、收集学情,学生构建知识、表达想法的有效交流方式呢?
首先,练习描述逐步抽象化。信息技术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操作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针对一个知识点设计一系列的练习:模仿练习、应用练习、提升练习。在模仿练习中列出具体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步骤,并适当留白;在应用练习中列出具体操作步骤,给予操作要求和一定的提示;提升练习中只给出要求。
其次,设计适当的节点进行练习提交。平台的及时绩效反馈,有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适时调整学习经验、方法、方向和步伐。为了追求高绩效,学生会更进一步地自我评价,从而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比几种练习提交节点,我们发现在一个练习提交节点内,题量不宜过多,客观题超出30题、操作题超出10个阅卷点,平台的绩效反馈会失去其“及时”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深入交流
不同学生就同一学习内容建构起的新经验是不同的,学生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不同观点的认知冲突、学习经验的分享,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传统教学中的分组讨论由于时空限制,不能保证人人均有时间整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线上分组讨论,人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和空间。在线上开展小组合作,每个组员负责的任务记录在案,每个组员的活动记录在案,方便评价组员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杜绝搭便车的行为。在高一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可沿着“信息的获取、加工、发布”这项教材内容组织主线,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以科技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获取环节,组织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确定自己负责的任务,学生分头自主探究通过什么途径、如何获取信息,进行主题信息的获取、共享,评价组员获取的信息,评价小组成员在本环节的贡献。其后的“多媒体作品”加工、发布等环节也是围绕着同一主题,在线上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完成整个表现性评价的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展示评价“多媒体作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精心构建,使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最大化,包括改善时间管理,提高学业成就; 更少地依赖教师,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积极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升交流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
二、整合交流方式,实现课堂有效交流
(一)增强交流的有效性
混合学习环境中,教师对交流任务持续、交替、关联性关注可增强交流的有效性。学生网上分组讨论时,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讨论信息,了解学生交流情况,并适时介入学生的分组讨论,评价、认可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朝目标任务前行。由于学生线上学习时,教师也在“现场”,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和平台的反馈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掌握学生学习的状态,然后有针对性地用语言、眼神、表情、动作等让学生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提高在线学习的专注度,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教师通过平台数据、课堂观察等多角度获悉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认知水平。在课堂面对面即时交流中,教师能给予学生较完整的评价与建议来反馈、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好、不错、很好”,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促进师生双方的良性交流,达到预期的交流效果。
(二)丰富交流内容
混合学习整合在线学习与传统面对面教学的优势,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交流。网上自主学习,基本完成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沟通这一认知维度的目标。传统面对面教学情境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人际沟通及思维碰撞的促进性互动,让交流主体在心理、行为上有较多的正向变化,让学生深化积极情感体验,获取、内化、提升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
(三)提升学生交流能力
在课堂混合学习中有多种交流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交流中去。学生分组讨论前,一般已经完成自主学习,对交流任务有着自己的认识,不管认识的对错,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愿望。网上分组讨论时,由于隔着计算机,没有面对面的那种沉浸感,加上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消除怯场、拘谨现象。然而要更深入地探讨,往往需要面对面交流。比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学习,学生首先通过阅读课本,填写信息事例分析表,了解信息的概念,然后就教师给定的例子,分组讨论是信息的正例还是反例,组员都能从课本中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并试图说服他人,在达成共识后由组长提交小组讨论结果,这时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还较浅层,对于线上讨论结果全班不能达成一致。接着教师就同一个例子,让在分组讨论中持相反意见的坚定者进行面对面的PK,由其他学生投票支持,支持票数多的一方获胜。在面对面你来我往的交流中,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为说服对方,使出浑身解数。一场辩论下来,持正确观点的一方能从对方论据中找到漏洞,反驳胜出,另一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论据不足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观众也能在双方的PK中找到共鸣点,从而深入理解信息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上讨论有一定的隐蔽性,论坛灌水现象时有发生,有必要共同制定课堂混合学习的交流规则,让学生以健康、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交流,提升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三、把握交流时机,实现高效教学
混合学习的宗旨是在恰当的时机针对特定的人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这个时机的把握主要通过综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分析平台的数据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及学习质量,在学生学习的临界点及时指导学生。對于学生的个别指导,一般是在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时,教师通过巡视关注、督促,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专注度,根据学生的请求和平台反馈的个别异常数据介入、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对于集体教学,教师通过平台数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师个人经验,当大部分学生较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任务时,或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但正确率较低时,或同一任务出现多种解决方法时,教师组织全体师生交流,分享问题的解决方法。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