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本主义倡导尊重人的本性,关心人、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自由、平等、博爱”。本文研究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班级管理目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调研当前学校、班主任(班导师)、学生三个层面对班级管理目标的诉求,然后运用人本主义理论对当前班级管理目标进行剖析,指出实现从物到人的思想转变,弱化量化班级考核,取而代之以鼓励班级自治,建立学习型班级,由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制订班级建设实施意见以促进班级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人本主义;班级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1.人本主义
何谓人本主义呢?“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是起点,也是归宿,与“人”相对的是“物”。希腊普罗太戈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关于人本主义的最早表达。古希腊的哲学家确定了人本主义的基础,即人是所有的根本;也认识到了知识和德行对人的重要性,形成了“人是理性动物”的命题。中世纪确立了宗教和神学的绝对地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系统的人文主义精神,实现了“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一次又一次地澄清和确定了“人”的本体地位、人的核心地位。但是此时人本主义者也过分地强调了对理性的歌颂,此时的人本主义也被称为“世俗人本主义”。文化人本主义精神预示着历史上的理性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的合流趋势(胡敏中,1995)。本文所论述的人本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即主张人文精神,确立人的本体地位,这与马克思人学理论倡导的关注“现实的人”,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的观点是一致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即对人的尊重不是以任何效益作为衡量的目标。
2.高校班级管理目标概念界定
高校班级是高校的基层单位,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组织,是落实学校各项工作及完成学生学业,增长才干的重要载体,高校的班级建设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研究高校班级管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重要的意义。关于班级管理,有学者认为是“教师整顿班级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的行为”;也有学者运用管理学原理对将班级管理定义为教师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台湾学者将班级管理理解为班级经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班级自治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对班级管理的研究中对于小学和初中的班级管理的理念和实务涉及较多,从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班级管理的较多,而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研究高校班级管理的成果不多。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在界定谁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班级管理的目标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我们认为高校班级管理的目标是班主任(班导师)和学生对于班级建设方向的设定和落实情况的总和。
3.人本主义与高校班级管理目标二者之间的联系
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学虽是两个概念,但是同样充满人文关怀,这是对只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现代管理的追问。本文正是用人本主义理论分析当前各高校实行的班级管理目标。
二、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目标现实分析暨研究意义分析
1.15所高校调研的基本情况
我们分析了15所高校的奖励条例,详细分析了优秀班级奖励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从学校层面澄清班级管理的目标,经过分析,高校班级管理目标呈现如下特点。
(1)从奖项的设立来看,我们收集到的15所高校为奖励优秀班级设立了五四奖杯、优秀班集体、先进学风班(学风优秀班)、先进班集体标兵、先进班集体、“百佳”优秀班级、体育达标优秀班、各类竞赛先进集体等奖项,除此之外,也对表现突出的宿舍进行奖励。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奖励侧重于班级学风、宿舍管理、体育、科技创新竞赛方面。
(2)从评比的程序和条件来看,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定量和定性指标对班级进行考核,特别强调对班级党团建设、班级氛围、学习成绩、宿舍建设的考核,并通过严格的指标衡量其是否达标。
例如,全班学生自觉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班学生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其他教育活动,出勤率均在95%以上;班委会和党、团支部团结协作,富有凝聚力;班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班学生本学年各科(必修课、集中实践和限制性选修课)成绩优良的学生占70%以上;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2/3以上宿舍获得“文明宿舍”称号,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关系融洽;各种集体活动参与面广,全班学生体育锻炼达标成绩合格率在90%以上,优良率在55%以上。
这些条件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对优秀班级的期许,希望班级能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特别对学习成绩、文明宿舍评比、体育达标提出了要求。
另外,纳入考核的指标包括了班级优生率、文明宿舍率、体育达标率、优秀个人比率、重修率等量化指标,真正在评比中起作用的也是这些指标,所以从学校层面来看,班级管理目标的确立带有明显的功利和效益色彩。
(3)从验收的情况来看,班级管理目标的落实是通过考核实现的。在考核中侧重在班级建设中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的要素,强调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的把握;从验收的程序来看,有申报、中期检查、答辩验收等环节。另外,班级管理的执行情况是通过考核而达成的,在实际的评比考核中学习成绩成了最重要的因素,而其他指标在考核中弱化了。
2.围绕班级管理目标访谈的分析
我们以“你认为什么样的班级是理想中的好班级?你认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两个问题对班主任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目标的认定态度。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在学生看来,一个理想的好班级有以下特征:①团强友爱,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共同进步,有凝聚力、集体荣誉感;②风气好;③班委负责,无私奉献。在班主任看来,一个好的班级的特征是:①有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②有凝聚力、战斗力,听指挥,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能收能放”;③学风好,班级旷课率低,优生率高;④实现自我团结、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班级,班主任不作过于细致的管理;⑤有人情味,班级同学友爱,互相帮助,相互协作。 从以上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从学校层面来看,能完成学校和院系下达的各项任务、不出事、成绩好就是班级管理的目标,实际工作中由于如班团建设、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班风建设量化过程模糊,所以最终的指标就是学习成绩比较和班级成员是否违纪,即“成绩好、不出事”成了学校对班级管理所设定的目标和诉求。
对于班主任(班导师)来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无为而治”或者“无能为力”的情况。第一,觉得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当学会自我管理,班级也成为一个自组织,从而减少对班级的监管。第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对于已经形成的班风持默认态度,不积极地加以改变。第三,有些班主任缺乏班级管理的经验和技巧,也会造成班级管理的效果不佳。对于学生来说,对于班级管理目标的态度受到学校制度和班主任的影响,会朝着制度设定的目标努力;然而更多学生希望班级是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友爱的班级。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班级管理目标的调整方向
1.从物到人的思想的转变
对于人的理解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命题,特别关系到对人性的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人性做了系统解释,包括“人性本善”及“人性本恶”及“人性不善不恶”,管理学的发展对人性的认识包括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假设。
那么在班级管理目标中对学生“人性”的认识又是什么呢?“90后”“95后”大学生更具有独立性,更体现个性,更注重平等,这些都与“人本主义”的理念一致。再看一下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的班主任(班导师)是否和大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否能容忍学生“个性”张扬。从班级管理目标来看,人本主义要求班主任(班导师 )不能把学生设定为“学习人”,更不能将学生设定为听话的“执行人”;而是尊重学生作为“人”,是一个平等个体,而不是“物”,不是被异化的工作客体,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体,二者是平等的,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
当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班导师)最重视的是两头的学生,即班级学生干部和困难学生,而对中间学生的关注较少,因为两头的学生决定了班级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人本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在班级管理中要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关心和尊重,传统的说教也是要避免的,平等的对话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人本主义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目标是学生和班主任(班导师)双主体,这与传统的班主任(班导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因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
2.目标管理体制下走出考核和量化的误区——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平台
目标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目标确定班级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 ,但是是不是所有目标都必须通过量化的形式才得以实现呢?答案是量化指标下的考核制度绑架了组织真正的目标。
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班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是否能通过分数体现出来呢?一个班班委协作、为同学服务的意愿也不能通过打分的形式体现出来,或是通过PPT的讲述或老师打分的形式得以体现。目标对于组织和个人都极为重要,但是关于量化目标笔者是不同意的,笔者认为,高校班级管理的目标应体现整体性,体现每个学生在这个集体成长的感受和班级是否为个人发展搭建平台。所以对于目标的考核和量化是没有必要的,而学校、院系需要做的是创造更好的目标管理平台,为班级开展活动提供场所、经费,提供班级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而班主任、班委会、团支部也要积极地探索更好的班级活动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6):28-32.
[2]候桂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D].长春:吉林大学,2006 .
[3]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关键词:人本主义;班级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1.人本主义
何谓人本主义呢?“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是起点,也是归宿,与“人”相对的是“物”。希腊普罗太戈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关于人本主义的最早表达。古希腊的哲学家确定了人本主义的基础,即人是所有的根本;也认识到了知识和德行对人的重要性,形成了“人是理性动物”的命题。中世纪确立了宗教和神学的绝对地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系统的人文主义精神,实现了“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一次又一次地澄清和确定了“人”的本体地位、人的核心地位。但是此时人本主义者也过分地强调了对理性的歌颂,此时的人本主义也被称为“世俗人本主义”。文化人本主义精神预示着历史上的理性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的合流趋势(胡敏中,1995)。本文所论述的人本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即主张人文精神,确立人的本体地位,这与马克思人学理论倡导的关注“现实的人”,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的观点是一致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即对人的尊重不是以任何效益作为衡量的目标。
2.高校班级管理目标概念界定
高校班级是高校的基层单位,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组织,是落实学校各项工作及完成学生学业,增长才干的重要载体,高校的班级建设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研究高校班级管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重要的意义。关于班级管理,有学者认为是“教师整顿班级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的行为”;也有学者运用管理学原理对将班级管理定义为教师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台湾学者将班级管理理解为班级经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班级自治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对班级管理的研究中对于小学和初中的班级管理的理念和实务涉及较多,从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班级管理的较多,而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研究高校班级管理的成果不多。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在界定谁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班级管理的目标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我们认为高校班级管理的目标是班主任(班导师)和学生对于班级建设方向的设定和落实情况的总和。
3.人本主义与高校班级管理目标二者之间的联系
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学虽是两个概念,但是同样充满人文关怀,这是对只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现代管理的追问。本文正是用人本主义理论分析当前各高校实行的班级管理目标。
二、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目标现实分析暨研究意义分析
1.15所高校调研的基本情况
我们分析了15所高校的奖励条例,详细分析了优秀班级奖励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从学校层面澄清班级管理的目标,经过分析,高校班级管理目标呈现如下特点。
(1)从奖项的设立来看,我们收集到的15所高校为奖励优秀班级设立了五四奖杯、优秀班集体、先进学风班(学风优秀班)、先进班集体标兵、先进班集体、“百佳”优秀班级、体育达标优秀班、各类竞赛先进集体等奖项,除此之外,也对表现突出的宿舍进行奖励。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奖励侧重于班级学风、宿舍管理、体育、科技创新竞赛方面。
(2)从评比的程序和条件来看,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定量和定性指标对班级进行考核,特别强调对班级党团建设、班级氛围、学习成绩、宿舍建设的考核,并通过严格的指标衡量其是否达标。
例如,全班学生自觉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班学生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其他教育活动,出勤率均在95%以上;班委会和党、团支部团结协作,富有凝聚力;班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班学生本学年各科(必修课、集中实践和限制性选修课)成绩优良的学生占70%以上;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2/3以上宿舍获得“文明宿舍”称号,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关系融洽;各种集体活动参与面广,全班学生体育锻炼达标成绩合格率在90%以上,优良率在55%以上。
这些条件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对优秀班级的期许,希望班级能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特别对学习成绩、文明宿舍评比、体育达标提出了要求。
另外,纳入考核的指标包括了班级优生率、文明宿舍率、体育达标率、优秀个人比率、重修率等量化指标,真正在评比中起作用的也是这些指标,所以从学校层面来看,班级管理目标的确立带有明显的功利和效益色彩。
(3)从验收的情况来看,班级管理目标的落实是通过考核实现的。在考核中侧重在班级建设中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的要素,强调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的把握;从验收的程序来看,有申报、中期检查、答辩验收等环节。另外,班级管理的执行情况是通过考核而达成的,在实际的评比考核中学习成绩成了最重要的因素,而其他指标在考核中弱化了。
2.围绕班级管理目标访谈的分析
我们以“你认为什么样的班级是理想中的好班级?你认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两个问题对班主任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目标的认定态度。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在学生看来,一个理想的好班级有以下特征:①团强友爱,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共同进步,有凝聚力、集体荣誉感;②风气好;③班委负责,无私奉献。在班主任看来,一个好的班级的特征是:①有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②有凝聚力、战斗力,听指挥,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能收能放”;③学风好,班级旷课率低,优生率高;④实现自我团结、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班级,班主任不作过于细致的管理;⑤有人情味,班级同学友爱,互相帮助,相互协作。 从以上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从学校层面来看,能完成学校和院系下达的各项任务、不出事、成绩好就是班级管理的目标,实际工作中由于如班团建设、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班风建设量化过程模糊,所以最终的指标就是学习成绩比较和班级成员是否违纪,即“成绩好、不出事”成了学校对班级管理所设定的目标和诉求。
对于班主任(班导师)来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无为而治”或者“无能为力”的情况。第一,觉得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当学会自我管理,班级也成为一个自组织,从而减少对班级的监管。第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对于已经形成的班风持默认态度,不积极地加以改变。第三,有些班主任缺乏班级管理的经验和技巧,也会造成班级管理的效果不佳。对于学生来说,对于班级管理目标的态度受到学校制度和班主任的影响,会朝着制度设定的目标努力;然而更多学生希望班级是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友爱的班级。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班级管理目标的调整方向
1.从物到人的思想的转变
对于人的理解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命题,特别关系到对人性的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人性做了系统解释,包括“人性本善”及“人性本恶”及“人性不善不恶”,管理学的发展对人性的认识包括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假设。
那么在班级管理目标中对学生“人性”的认识又是什么呢?“90后”“95后”大学生更具有独立性,更体现个性,更注重平等,这些都与“人本主义”的理念一致。再看一下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的班主任(班导师)是否和大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否能容忍学生“个性”张扬。从班级管理目标来看,人本主义要求班主任(班导师 )不能把学生设定为“学习人”,更不能将学生设定为听话的“执行人”;而是尊重学生作为“人”,是一个平等个体,而不是“物”,不是被异化的工作客体,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体,二者是平等的,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
当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班导师)最重视的是两头的学生,即班级学生干部和困难学生,而对中间学生的关注较少,因为两头的学生决定了班级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人本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在班级管理中要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关心和尊重,传统的说教也是要避免的,平等的对话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人本主义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目标是学生和班主任(班导师)双主体,这与传统的班主任(班导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因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
2.目标管理体制下走出考核和量化的误区——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平台
目标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目标确定班级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 ,但是是不是所有目标都必须通过量化的形式才得以实现呢?答案是量化指标下的考核制度绑架了组织真正的目标。
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班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是否能通过分数体现出来呢?一个班班委协作、为同学服务的意愿也不能通过打分的形式体现出来,或是通过PPT的讲述或老师打分的形式得以体现。目标对于组织和个人都极为重要,但是关于量化目标笔者是不同意的,笔者认为,高校班级管理的目标应体现整体性,体现每个学生在这个集体成长的感受和班级是否为个人发展搭建平台。所以对于目标的考核和量化是没有必要的,而学校、院系需要做的是创造更好的目标管理平台,为班级开展活动提供场所、经费,提供班级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而班主任、班委会、团支部也要积极地探索更好的班级活动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6):28-32.
[2]候桂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D].长春:吉林大学,2006 .
[3]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