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ych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还原真实历史现象,变抽象为直观,化虚拟为现实,化静态为动态,使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新颖性和娱乐性,更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有效性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还原真实历史现象,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直观,化虚拟为现实,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图文声像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展示,让历史教学充满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更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现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流程的“起承转合”中,如何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课前干预,促进自主学习
  在进入课堂学习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传统的自学,一般由教师设计问题或是布置查阅资料,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结合现代信息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本阶段以自主探索学习模式为主,可以由教师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如QQ等发布,要求由每个学生在群里解答,也可以让大家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合作交流后再进行解答。当然教师在这一模式下,必须做足功课,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以方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并及时关注QQ群中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提供帮助。
  1.微课发布,指向教学重难点
  微课是教师在课前围绕某个知识点,根据制作好的课件,借助录屏软件,制成一段小视频。微课发布到班级群,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轻松的环境和自由的平台。比如在本课中,就可以“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两个知识点制作微课,提供文字介绍、图片资料、音像资源等,配上老师的解说,让学生在课前对教学重难点有所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
  2.信息处理,形成初步重构
  该方式也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信息收集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预先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指导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浏览相关资源网站,下载学习需要的资料,完成史料搜集,获取有用信息。如本课可以预设这么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汉武帝为什么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这一系列直逼重点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思考题进行信息取舍,完成相关资源的搜集,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初步重构,为现场课堂教学交流与展示做足准备。
  3.交互式学习,促进学习与交流
  利用电子白板共享功能,允许多个用户共享电子白板,共同讨论学习内容。如在本课教学中,可以根据人物把学生分成“汉武帝组”“张骞组”“班超组”,也可以根据事件分成“丝绸之路组”“西域管理组”“一带一路组”。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不同的出发点,组成不同的主题小组,以交流合作的形式在小组内发表个人的想法,并随时在共享留言板上提出个人的思考。在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经过自我加工、重新建构完成的,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激趣导入,营造历史氛围
  如果我们打破思维定式,一开始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从惊奇处进入,将声形并茂的课件演示导入新课堂教学,就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快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1.利用图片,创设历史情境
  如在本课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鲜艳生动、色彩多样的核桃、葡萄、石榴等图片,并通过设疑提问导入新课:“同学们对这三样水果一定不陌生吧,猜猜它们的原产地在哪儿?又是谁通过什么方式传入中原大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起来探寻这片神秘的土地吧!”
  2.音乐导入,感悟历史画面
  有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在课堂上,学生们一边欣赏《沙漠驼铃》圖片,一边聆听着游牧音乐悠扬的旋律,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同行。打破地域界限,穿越时光,置身于历史之中,身临其境,走近张骞,漫步在悠远的丝绸古道上。
  3.视频播放,再现历史场景
  在上课一开始,可以播放汉击匈奴最成功的一仗“漠北之战”的影视材料,通过声、光、影来强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置身于战争的紧张气氛之中。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探求新知的欲望立即点燃,浓厚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积极主动地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彩呈现,构建思维版图
  教学的主体就是新知的学习。本阶段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问题教学、演示教学、情景教学等模式,通过小组交流、个体展示预习成果,师生共同构建思维版图,达到三维学习目标。
  1.突破问题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道理。信息技术模式下的历史教学,可以在传统的教学中进行创新,通过呈现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设置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比如本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了解了中原王朝对匈奴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再在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后,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在文字、图片与视频等资源的冲击下,学生自然能感受张骞此行的阻力与艰辛,在历史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实现了情感升华与陶冶。
  2.突破演示教学模式
  针对这一课,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所经路线,也就无从理解张骞出使西域之艰辛。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只是文字与地图,显得抽象而复杂,这些知识点由于年代久远,空间概念较强,学生认知困难,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强化认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如本课中为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我运用PPT制成FLASH动画,让静止的地图动了起来,对丝绸之路所经过的重要地点,运用标记、放大等方式清晰地显示出重要地名,并配以老师的解说。这种演示与呈现的方式,绝大多数学生观看一遍后,都能搞清丝绸之路大致路线。
  3.突破情景教学模式
  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场景与事件,由于年代久远,仅通过文字记载,无法还原真相。借助信息技术的历史教学,可将音乐、图片与视频等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还原历史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丰富的联想,充分体验和感受。比如学生在观看《丝绸之路的传说》后,仿佛走进了广阔苍茫的戈壁大漠,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瞬间点燃,为下个教学环节“海上丝绸之路”“西域的经营”埋下伏笔。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多媒体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递,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构建了高效的历史课堂,也给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带来全新的生命视野和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宋建华.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8):35-37.
  [2]袁玉娟.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历史高效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8):36-37.
  [3]黄小萍.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J].文理导航,2018,(03):51,54.
  责任编辑 邓 振
其他文献
主持人  吴 桐(文化记者)  观察者  戴夫·海森(译者,《人民文学》英文版《路灯》杂志执行翻译,纸托邦短读计划主编)  阿 乙(作家,曾任《天南》主编)  孙甘露(先锋派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  孙 颙(作家,曾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魏心宏(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界》主编)  黄昱宁(出版人,翻译家,作家)  戴从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芬尼根的守
[摘 要]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四个因素: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是基础,又是核心。利用信息沟及基于课文的情节重构,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动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语言能力;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角度来描述的。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更
背景  2018年9月份,全国开始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初中语文新教材;今年9月,高中语文新教材也将出炉。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表示,新教材投入使用,就像一部作品面世,有哪些成功与不足,是好是坏,交给读者去评判,要看读者接受反应情况如何。“语文课”对个人成长影响有多大,教材编写的使命就有多大。老师、学生、专家和作家们对当下的语文教材印象如何?本期“非常观察”栏目特邀著名记者舒晋瑜女士主持,由她邀请
背景  “普鲁斯特问卷”,顾名思义,与著名小说家普鲁斯特有关,问卷由一系列问题组成,包括人的生活、价值观及人生经验等内容。普鲁斯特并不是这份问卷的发明者,但这份问卷因为他特别的答案而出名,并在当年时髦的巴黎沙龙中流行。普鲁斯特在十三岁和二十岁的时候分别做了一次调查,答案有很大不同,后来研究普鲁斯特的人士还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一个作家成长的变化。既然是向中国青年作家提问,问卷发起人李蔚超女士做了更靠文学
一  舒晋瑜:请谈谈您对网上教学有何看法。  张清华:面对屏幕上课的时候第一次感到了“茫然”。对于慕课等网络教学,我一向持保守态度。知识谱系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现场感、现实感。如果教学成为技术性的重复劳动,大学的意义何在?所有上课都应是一次性的精神劳动,肯定是崇尚创造性、不可复制性的课堂。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精神交会,没有和学生之间的目光与心领神会的交流,只是隔空喊话,不可能有灵感的迸发。  刘川
《江南》是我的福地,我的首部长篇《小别离》有幸首发于《江南》,随后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也引来了影视版的打造契机。  而同名电视剧《小别离》,因题材强劲的现实感,以及黄磊、海清、TFboys等明星阵容,已成为2016年的“话题剧”之一。  《小别离》的写作与发表,让我感受到文学与当下所能产生的共鸣,也开启了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转型文学创作后的创作思路、取材方向和写作节奏。  “当下感”“信息量”
[摘 要] 数与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具备基本运算技能的学生以及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则成了数学教师们的首要任务。然而,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算理的理解则是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的重要前提。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具体操作实践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算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直观;算理 
[摘 要] 准确把握教材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切学科教学活动的根基。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教材的脉络体系,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恰当地利用和拓展练习,都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组织有效学习。  [关键词] 教材;有效学习;小学教学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即阅读、理解教材,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教材的呈现特点。因此,准确把握教材是
★13票  《滞留于屋檐的雨滴》  《江南》2017年第3期 作者:叶兆言  任芙康:小说极像一则替人代言的家史小传。静静的叙说,看起来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但分明传达出风起云涌的时代回声。  李国平:叶兆言近年的中短篇都非常好,例如《白天不懂夜的黑》《玫瑰的岁月》,耐读,富有生活质感,又体现着他一贯的审美风格。《滞留于屋檐的雨滴》亦如此。小说在时代的变动中、生活的戏剧中写尽了一个人的命运起伏
一、 兄弟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6岁的宁波少年张继光提着一只竹箧,乘坐招商局的新江天轮,登上十六铺码头,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上海寻梦。二叔早几年到上海,此地关系活络,介绍他进同乡开办的何祖记营造厂谋了个差。这少年人聪明,又吃得苦,“上茶会”、“灵市面”,样样在行。三年满师,又得贵人(本地一个叫杨斯盛的水木行前輩)相助,自己开了一家小厂——协盛营造厂。  没几年,生意愈做愈大,在虹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