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还原真实历史现象,变抽象为直观,化虚拟为现实,化静态为动态,使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新颖性和娱乐性,更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有效性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还原真实历史现象,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直观,化虚拟为现实,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图文声像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展示,让历史教学充满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更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现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流程的“起承转合”中,如何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课前干预,促进自主学习
在进入课堂学习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传统的自学,一般由教师设计问题或是布置查阅资料,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结合现代信息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本阶段以自主探索学习模式为主,可以由教师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如QQ等发布,要求由每个学生在群里解答,也可以让大家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合作交流后再进行解答。当然教师在这一模式下,必须做足功课,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以方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并及时关注QQ群中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提供帮助。
1.微课发布,指向教学重难点
微课是教师在课前围绕某个知识点,根据制作好的课件,借助录屏软件,制成一段小视频。微课发布到班级群,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轻松的环境和自由的平台。比如在本课中,就可以“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两个知识点制作微课,提供文字介绍、图片资料、音像资源等,配上老师的解说,让学生在课前对教学重难点有所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
2.信息处理,形成初步重构
该方式也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信息收集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预先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指导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浏览相关资源网站,下载学习需要的资料,完成史料搜集,获取有用信息。如本课可以预设这么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汉武帝为什么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这一系列直逼重点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思考题进行信息取舍,完成相关资源的搜集,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初步重构,为现场课堂教学交流与展示做足准备。
3.交互式学习,促进学习与交流
利用电子白板共享功能,允许多个用户共享电子白板,共同讨论学习内容。如在本课教学中,可以根据人物把学生分成“汉武帝组”“张骞组”“班超组”,也可以根据事件分成“丝绸之路组”“西域管理组”“一带一路组”。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不同的出发点,组成不同的主题小组,以交流合作的形式在小组内发表个人的想法,并随时在共享留言板上提出个人的思考。在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经过自我加工、重新建构完成的,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激趣导入,营造历史氛围
如果我们打破思维定式,一开始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从惊奇处进入,将声形并茂的课件演示导入新课堂教学,就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快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1.利用图片,创设历史情境
如在本课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鲜艳生动、色彩多样的核桃、葡萄、石榴等图片,并通过设疑提问导入新课:“同学们对这三样水果一定不陌生吧,猜猜它们的原产地在哪儿?又是谁通过什么方式传入中原大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起来探寻这片神秘的土地吧!”
2.音乐导入,感悟历史画面
有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在课堂上,学生们一边欣赏《沙漠驼铃》圖片,一边聆听着游牧音乐悠扬的旋律,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同行。打破地域界限,穿越时光,置身于历史之中,身临其境,走近张骞,漫步在悠远的丝绸古道上。
3.视频播放,再现历史场景
在上课一开始,可以播放汉击匈奴最成功的一仗“漠北之战”的影视材料,通过声、光、影来强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置身于战争的紧张气氛之中。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探求新知的欲望立即点燃,浓厚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积极主动地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彩呈现,构建思维版图
教学的主体就是新知的学习。本阶段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问题教学、演示教学、情景教学等模式,通过小组交流、个体展示预习成果,师生共同构建思维版图,达到三维学习目标。
1.突破问题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道理。信息技术模式下的历史教学,可以在传统的教学中进行创新,通过呈现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设置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比如本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了解了中原王朝对匈奴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再在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后,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在文字、图片与视频等资源的冲击下,学生自然能感受张骞此行的阻力与艰辛,在历史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实现了情感升华与陶冶。
2.突破演示教学模式
针对这一课,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所经路线,也就无从理解张骞出使西域之艰辛。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只是文字与地图,显得抽象而复杂,这些知识点由于年代久远,空间概念较强,学生认知困难,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强化认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如本课中为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我运用PPT制成FLASH动画,让静止的地图动了起来,对丝绸之路所经过的重要地点,运用标记、放大等方式清晰地显示出重要地名,并配以老师的解说。这种演示与呈现的方式,绝大多数学生观看一遍后,都能搞清丝绸之路大致路线。
3.突破情景教学模式
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场景与事件,由于年代久远,仅通过文字记载,无法还原真相。借助信息技术的历史教学,可将音乐、图片与视频等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还原历史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丰富的联想,充分体验和感受。比如学生在观看《丝绸之路的传说》后,仿佛走进了广阔苍茫的戈壁大漠,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瞬间点燃,为下个教学环节“海上丝绸之路”“西域的经营”埋下伏笔。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多媒体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递,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构建了高效的历史课堂,也给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带来全新的生命视野和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宋建华.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8):35-37.
[2]袁玉娟.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历史高效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8):36-37.
[3]黄小萍.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J].文理导航,2018,(03):51,54.
责任编辑 邓 振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有效性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还原真实历史现象,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直观,化虚拟为现实,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图文声像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展示,让历史教学充满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更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现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流程的“起承转合”中,如何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课前干预,促进自主学习
在进入课堂学习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传统的自学,一般由教师设计问题或是布置查阅资料,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结合现代信息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本阶段以自主探索学习模式为主,可以由教师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如QQ等发布,要求由每个学生在群里解答,也可以让大家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合作交流后再进行解答。当然教师在这一模式下,必须做足功课,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以方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并及时关注QQ群中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提供帮助。
1.微课发布,指向教学重难点
微课是教师在课前围绕某个知识点,根据制作好的课件,借助录屏软件,制成一段小视频。微课发布到班级群,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轻松的环境和自由的平台。比如在本课中,就可以“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两个知识点制作微课,提供文字介绍、图片资料、音像资源等,配上老师的解说,让学生在课前对教学重难点有所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
2.信息处理,形成初步重构
该方式也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信息收集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预先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指导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浏览相关资源网站,下载学习需要的资料,完成史料搜集,获取有用信息。如本课可以预设这么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汉武帝为什么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这一系列直逼重点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思考题进行信息取舍,完成相关资源的搜集,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初步重构,为现场课堂教学交流与展示做足准备。
3.交互式学习,促进学习与交流
利用电子白板共享功能,允许多个用户共享电子白板,共同讨论学习内容。如在本课教学中,可以根据人物把学生分成“汉武帝组”“张骞组”“班超组”,也可以根据事件分成“丝绸之路组”“西域管理组”“一带一路组”。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不同的出发点,组成不同的主题小组,以交流合作的形式在小组内发表个人的想法,并随时在共享留言板上提出个人的思考。在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经过自我加工、重新建构完成的,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激趣导入,营造历史氛围
如果我们打破思维定式,一开始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从惊奇处进入,将声形并茂的课件演示导入新课堂教学,就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快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1.利用图片,创设历史情境
如在本课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鲜艳生动、色彩多样的核桃、葡萄、石榴等图片,并通过设疑提问导入新课:“同学们对这三样水果一定不陌生吧,猜猜它们的原产地在哪儿?又是谁通过什么方式传入中原大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起来探寻这片神秘的土地吧!”
2.音乐导入,感悟历史画面
有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在课堂上,学生们一边欣赏《沙漠驼铃》圖片,一边聆听着游牧音乐悠扬的旋律,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同行。打破地域界限,穿越时光,置身于历史之中,身临其境,走近张骞,漫步在悠远的丝绸古道上。
3.视频播放,再现历史场景
在上课一开始,可以播放汉击匈奴最成功的一仗“漠北之战”的影视材料,通过声、光、影来强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置身于战争的紧张气氛之中。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探求新知的欲望立即点燃,浓厚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积极主动地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彩呈现,构建思维版图
教学的主体就是新知的学习。本阶段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问题教学、演示教学、情景教学等模式,通过小组交流、个体展示预习成果,师生共同构建思维版图,达到三维学习目标。
1.突破问题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道理。信息技术模式下的历史教学,可以在传统的教学中进行创新,通过呈现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设置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比如本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了解了中原王朝对匈奴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再在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后,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在文字、图片与视频等资源的冲击下,学生自然能感受张骞此行的阻力与艰辛,在历史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实现了情感升华与陶冶。
2.突破演示教学模式
针对这一课,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所经路线,也就无从理解张骞出使西域之艰辛。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只是文字与地图,显得抽象而复杂,这些知识点由于年代久远,空间概念较强,学生认知困难,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强化认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如本课中为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我运用PPT制成FLASH动画,让静止的地图动了起来,对丝绸之路所经过的重要地点,运用标记、放大等方式清晰地显示出重要地名,并配以老师的解说。这种演示与呈现的方式,绝大多数学生观看一遍后,都能搞清丝绸之路大致路线。
3.突破情景教学模式
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场景与事件,由于年代久远,仅通过文字记载,无法还原真相。借助信息技术的历史教学,可将音乐、图片与视频等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还原历史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丰富的联想,充分体验和感受。比如学生在观看《丝绸之路的传说》后,仿佛走进了广阔苍茫的戈壁大漠,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瞬间点燃,为下个教学环节“海上丝绸之路”“西域的经营”埋下伏笔。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多媒体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递,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构建了高效的历史课堂,也给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带来全新的生命视野和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宋建华.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8):35-37.
[2]袁玉娟.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历史高效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8):36-37.
[3]黄小萍.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J].文理导航,2018,(03):51,54.
责任编辑 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