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沪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要求,要教会学生积累、感悟,真正能在交流中最准确地说出心中所想说的话。要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兴趣和情感;强化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扩大课外阅读,丰富语言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言积累 有效 学生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讲者变成了引导者,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因此,怎样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为孩子们创设语言积累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通过一些理论学习与教学经历的磨合,总结出了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细化课堂教学的有效语言积累。
1.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发“说”的兴趣
例如沪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白鲸得救了》一文,教师在指导朗读时突出句子:“它们着慌了,拼命用背部撞击冰块。但是冰块太厚了,怎么也撞不破,它们绝望地嘶叫着。”“拼命”、“撞击”、“绝望地嘶叫”的重读要读出白鲸绝望的心情,并感染到学生,让孩子的情绪也紧张起来。随着故事的发展:“啊!奇迹出现了,白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慢慢游出冰区,进入深海。”要读出人们惊喜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白鲸得救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见到了亲人和朋友,它会说些什么?让孩子们说一说,再和几个同学一起分角色演一演,能根据句子的意思感受白鲸的惧怕、村民的着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将每一位学生带领到当时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发“说”的兴趣。
2.重视课文朗读效果,鼓励学生充分表达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据此我设计了“学生朗读情况统计表”,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比如能够正确读课文的获一颗星、正确流利读课文的获二颗星、正确流利很有感情的获三颗星、能背的再加一颗星;一颗保底,最多可以得五颗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营造朗读气氛,提高朗读效果。
3.营造愉快情境,创设“说”的氛围,从而实现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如笔者在沪教版语文第三册《拾贝壳》一课的教学时,没有一味枯燥地讲课文,而是通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首先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实物贝壳或图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让孩子们说说对贝壳的感觉(形状各异,五颜六色,外表有图案、条纹,里面光滑……),表扬观察仔细的学生。然后让孩子把海螺壳放在耳边,尝试听到大海的声音。请一位学生把听到的声音描绘给大家,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对贝壳的喜爱和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通过此类教学环节的实践,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在描述贝壳的遣词造句上有独到之处,同时借用文本规范优美的语言材料,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可以提供更多的说话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和模仿的同时,实现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二、合理探究,做足课外积累。
其实不仅仅是立足教材这一个切入点,作为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做更为合理的探究,倡导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活动进行训练。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六一”游园活动、班队活动等。在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三、走进生活,内化课外积累。
例如有的动画片与经典童话和寓言联系紧密,也很有现实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爱看动画片的心理年龄特点而采用此途径积累丰富多彩的语言,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比如迪斯尼经典动画片等,孩子们看完之后可以引导他们看看原作,他们一定是兴致盎然。另外学生可以把动画片里的故事记在脑子里,带来和小伙伴们分享,因为贴近他们的生活语言积累的有效性马上能够有很大的提高。 还有很多好的广告词,其实都是诗词般精练简洁、含义深刻、艺术感强、琅琅上口,小朋友们如果能够关注这些语句的话,真会是一笔不小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只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立足教材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创设出有效的语言积累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俐《享受心中的语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10期。
2.刘德炤《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成功(教育)》,2011年,20期。
关键词:语言积累 有效 学生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讲者变成了引导者,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因此,怎样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为孩子们创设语言积累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通过一些理论学习与教学经历的磨合,总结出了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细化课堂教学的有效语言积累。
1.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发“说”的兴趣
例如沪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白鲸得救了》一文,教师在指导朗读时突出句子:“它们着慌了,拼命用背部撞击冰块。但是冰块太厚了,怎么也撞不破,它们绝望地嘶叫着。”“拼命”、“撞击”、“绝望地嘶叫”的重读要读出白鲸绝望的心情,并感染到学生,让孩子的情绪也紧张起来。随着故事的发展:“啊!奇迹出现了,白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慢慢游出冰区,进入深海。”要读出人们惊喜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白鲸得救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见到了亲人和朋友,它会说些什么?让孩子们说一说,再和几个同学一起分角色演一演,能根据句子的意思感受白鲸的惧怕、村民的着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将每一位学生带领到当时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发“说”的兴趣。
2.重视课文朗读效果,鼓励学生充分表达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据此我设计了“学生朗读情况统计表”,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比如能够正确读课文的获一颗星、正确流利读课文的获二颗星、正确流利很有感情的获三颗星、能背的再加一颗星;一颗保底,最多可以得五颗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营造朗读气氛,提高朗读效果。
3.营造愉快情境,创设“说”的氛围,从而实现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如笔者在沪教版语文第三册《拾贝壳》一课的教学时,没有一味枯燥地讲课文,而是通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首先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实物贝壳或图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让孩子们说说对贝壳的感觉(形状各异,五颜六色,外表有图案、条纹,里面光滑……),表扬观察仔细的学生。然后让孩子把海螺壳放在耳边,尝试听到大海的声音。请一位学生把听到的声音描绘给大家,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对贝壳的喜爱和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通过此类教学环节的实践,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在描述贝壳的遣词造句上有独到之处,同时借用文本规范优美的语言材料,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可以提供更多的说话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和模仿的同时,实现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二、合理探究,做足课外积累。
其实不仅仅是立足教材这一个切入点,作为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做更为合理的探究,倡导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活动进行训练。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六一”游园活动、班队活动等。在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三、走进生活,内化课外积累。
例如有的动画片与经典童话和寓言联系紧密,也很有现实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爱看动画片的心理年龄特点而采用此途径积累丰富多彩的语言,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比如迪斯尼经典动画片等,孩子们看完之后可以引导他们看看原作,他们一定是兴致盎然。另外学生可以把动画片里的故事记在脑子里,带来和小伙伴们分享,因为贴近他们的生活语言积累的有效性马上能够有很大的提高。 还有很多好的广告词,其实都是诗词般精练简洁、含义深刻、艺术感强、琅琅上口,小朋友们如果能够关注这些语句的话,真会是一笔不小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只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立足教材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创设出有效的语言积累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俐《享受心中的语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10期。
2.刘德炤《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成功(教育)》,2011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