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家庭教育悲剧及对当今家教的警示作用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eng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世纪以前,伟大的作家曹雪芹,经历了由“锦衣纨绔,饫甘餍美”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在贫病交加的境况下,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红楼梦》。《红楼梦》问世以来,伴随着“谁解其中味”的对知音的寻觅和呼唤,引起了三百年来人们对他的探索和应答。而且这种探索和应答应读者的眼光不同而不同。胡适在《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中认为, “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阁友情”。余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则说它是“感叹自己身世”,为“情场忏悔而作”。而著名红学家何其芳、蒋和森同志则认为它是歌颂爱情。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是表现政治斗争。还有人认为它是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等等。曾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因读者眼光不同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从教育的视野则看到了《红楼梦》中的家庭教育。《红楼梦》一书中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经历了以军功起家、鼎食钟鸣的兴盛、“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四个阶段。演绎了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1)[《四书·孟子·离娄下》,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418页。]的精湛之论。透过这个典型化了的贾家的盛衰过程,我们不仅看到了封建社会里上层统治阶级的真实生活面貌,而且明白了这个封建贵族世家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的原因。《红楼梦》第二回是以四句诗开始的,其中最后两句说:“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接着作者用较多的篇幅来写“冷子兴演说容国府”,先就借着冷子兴和贾雨村的谈话,扼要的介绍了贾家容宁两宅衰败没落的形势:“人口日多,事务日繁,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接着把这种衰败的原因归结到了“一代不如一代”上。这一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也有印证,这一回,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听红楼十二支曲。贾宝玉听演曲之前,警幻仙姑曾声言宁容二公之灵对她有一段嘱托:“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子孙虽多,竟无一可继承者。”这段话,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贾府的“运终数尽,不可挽回”,主要是因为 “子孙虽多,竟无一可继承者”。总之,作者在《红楼梦》一开头就向我们昭示出,贾府的衰亡,固然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但贾府的家庭教育不当,培养出来的子孙不肖,这些子孙,自觉不自觉的成了贾府的掘墓人,从而,加速了贾府的衰亡。正如与曹雪芹同时代的脂砚斋在正本第四回“护官符”所下批语说:“大族之败必不致如此之速,特以子孙不肖,招接匪类,不知创业之艰难。”曹雪芹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家族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历史,他不强调神力、外力,也不全部归罪于命运气数,他真实地写出了只有内部腐烂了,外边杀来才会一败涂地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反映家教失败的书,是一部家教失败史、家教悲剧史。
  一、贾府的子孙们
  在“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时,贾府的四代老幼,随着贾母“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真是一派人丁兴旺的景象,然而,这一伙末世子孙,却人人“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竟无一个”。贾府的老爷太太,少爷奶奶,公子小姐们,无不是过着“锦衣纨绔”,“馀甘餍肥”的生活。他们一年到头都是忙于“除夕祭宗祠”,“元宵开夜宴”,端午节庆,中秋赏月,还有数不完的品梅,赏菊,宴海棠,加上大小生日,婚丧喜庆,真是两天一酒会,三天一大宴,是一群只知吃喝玩乐的寄生虫。封建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它是以男性为中心建立他的统治权利的,男子往往最有资格被人们看着是一家一族的代表,家族的兴衰存亡,也主要系于男性。然而,贾府的男性子孙,如贾珍、贾莲、贾蓉等,实在没有一个不是腐败无能的。他们虽各有不同的面目,但共同的特点是不管事,不负责,没脑筋,没见识,荒淫无耻,作恶多端,精神堕落,道德败坏。他们躺在祖先创建的功业上,坐在前辈留下的产业上,讲排场,比荣华,恣意奢侈,尽情游乐。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轻罗软缎,玩的是声色犬马。贾府中的老奴焦大就说过“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第二回冷子兴在演说荣国府时也说“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然而,这“一代不如一代”中,包不包含宝玉这个贾府的重量级子孙呢?应该包含。
  首先,《红楼梦》第一回有顽石补天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惟有一块石头未得入选,未得入选的原因是无才。“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里有家事倾颓,却无力挽回的自我谴责之意,《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中,在原文“无才补天,幻形入世”旁有条脂批“八字就是作者一生惭恨。”在原文“枉入红尘若许年”旁有条脂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在庚辰本第十回脂砚斋批道:“处处志父母痴心,子孙不肖,此书系惭愧而成。”众所周知,那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就是贾宝玉的前身,“无才补天,幻形入世”,所幻之形,就是贾宝玉,而贾宝玉又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因此,曹雪芹也把贾宝玉归入了贾府的不肖子孙之列。
  其次,《红楼梦》第三回中,有两首《西江月》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两首词是作者曹雪芹明贬暗褒的“反面文章”,是对宝玉“叛逆”性格的概括和颂扬。如果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贾宝玉形象的客观思想意义来讲,此话似乎不差。但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时,并不是意在歌颂宝玉的叛逆性格,《西江月》一词实是对贾宝玉的真实写照,并告知天下人,不要效法宝玉其人,众所周知,贾宝玉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西江月》词还含有作者忏悔自己‘不肖’之罪的意思和作者自嘲的意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第一回的如下文字得到印证
  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写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上述文字读来情真意切,应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是作者真实思想的表露,从这段文字可以证明,《西江月》二词,作者的确不是赞扬宝玉的叛逆精神,而是认为宝玉也是不肖子孙,希望人们不要向宝玉学习,作者可谓是语重心长。其次,我们还可以对照书中对宝玉的具体描写,来印证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承认,词中所谓“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不通世务”、“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于国于家无望”等语均言之有据,是“词”与“实”相符的。再次,从与曹雪芹同时代的、非常熟悉作者其人和了解他的创作过程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批宝玉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无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奸淫,说不得情痴情种”的天下“奇人”;在多处批语中还指出《红楼梦》是作者“自悔”、“自愧”而成,如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王夫人对她说:“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在“孽根祸胎”四字旁,甲戌本有条脂批云:“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可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第五回写宁荣二公之灵嘱警幻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以继业者”,该句旁,甲戌本有条脂批云:“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综上所述,我以为,贾宝玉并非作者所正面肯定和歌颂的所谓“理想”人物,《西江月》更不是对宝玉“叛逆”性格的概括和颂扬。作者曹雪芹在主观上的确是把宝玉归到贾府中的“不肖”子孙来写了。在这一点上,王蒙先生看得十分透彻,王蒙先生曾在他的《贾宝玉论》一文中说:“似乎是,把贾宝玉说成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评价太高了。他的一些行为如逃学、厌恶读书,不思功名进取,一是弄性常情:二是贾府的潮流。贾宝玉的表现实在是整个贾府子弟消极颓废的精神面貌、寄生享乐的生活方式这一大潮流、大趋势的组成部分。作为败落的大趋势中的消极现象,宝玉在这点上与贾府其他老少爷们并无质上的大区别。即使从严格的封建正统观点看,贾宝玉不比贾家其他的老少爷们强。”因此,毫无疑问,贾宝玉也是贾府的不肖子孙,他和作品中的其他男性一样,也仅仅是家庭的消耗者。
  贾府就是被上面的这些不肖子孙提前送入坟墓的,作者面对这残酷的事实饱含着“一把伤心泪”。
  二,不肖子孙与家教
  贾府为什么会出以上这样的不肖子孙呢?这与贾府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一)贾府的家庭文化环境不利于子孙的成长
  家庭成员的人格精神主要靠文化去塑造,家庭文化环境对子女成长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贾府的家庭文化环境确实十分不利于子孙成长的。贾府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化,主要是一种享乐,不读书、不上进的鄙俗文化,这种鄙俗文化从这些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对子孙有一种潜移默化,甚至直接引导的作用。
  让我们先看贾府长辈们的言教。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子孙一代不如一代,与贾府长辈门的言教有关。就说那个贾赦吧,他曾对贾环写的含有“不乐读书之意”的诗篇大加赞赏,说这样的诗有“骨气”,有“侯门的气派”,因为贾氏子弟不必认真读书,长大了,“可以做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功夫,反弄出一个书呆子来”,还鼓励贾环:“以后就这么做去……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在这里,贾赦是告诉贾环,不必努力学习,不用掌握丰富的知识,不需要有很好的品德修养,成年后自然会有官做,这样的言教,会培养出上进的子孙吗?贾府的子孙不求上进,不读书不安富尊荣才怪。怪不得贾宝玉他们在贾氏私塾不肯读书呢。《红楼梦》第九回的回目是“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这回是写宝玉等贾家子弟上学读书的情况。从小说中可看出,贾宝玉要求上学的目的不是真正想去学知识,而是想跟一个名叫“秦钟”的人玩。秦钟此人外貌很好,小说中对他的描写是“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宝玉和秦钟一起进入贾府私塾后,根本不读书,哥儿们争风吃醋,亲嘴摸屁股,终于“肆行大乱”:砚飞匣抡,墨溅碗碎,笔落书撒,更兼板舞鞭挥,闹得难解难分,天翻地覆。《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贾府的奴才兴儿在尤三姐面前对宝玉是这样评价的:“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读书。……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贾环、宝玉这些人的不爱读书,难道与贾赦这些人的言教没有关系吗?
  还有贾母,对儿孙们的淫乱行为不断不加制止,相反,还纵容包庇。当儿子贾赦要他的侍女鸳鸯做妾时,她不同意,但却说“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去。”对孙子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则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贾府的老祖宗都这么说,怪不得像贾蓉这些人也学样,他公开说:“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没有风流事?”正是在贾府这些长辈们有意无意的言教之下,才会出现象贾珍、贾琏、贾蓉这样的禽兽,父子、兄弟、叔侄三人,一块玩弄两个女性。道德败坏到“父不父、子不子”的地步。在“贾府老少爷们私生活的字典里,人类野蛮时期杂婚制的一切形式都可以找到”。(2)[石麟:〈章回小说通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再让我们来看看贾府长辈们的身教吧。贾府长辈们的身教,是十分不利于青年人成长的。《红楼梦》中写呆霸王薛蟠打死冯渊,抢走英莲,携带母亲、妹妹上京寓居于贾府后。《红楼梦》作者有一段这样的叙述:“自从在此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比当日更坏了十倍。”以薛蟠这样的坏人,在贾府子侄引诱下,竟坏了十倍,也许我们会有些不信,但只要看了贾府的长辈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就不得不相信了。先看贾赦吧,袭了荣国公的官职,却“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成日和小老婆喝酒”。“不管家事”,只知淫乐,是个一味好色好货之徒。“胡子苍白了”,还总是把一些女孩子“左一个右一个的,放在屋里”,还要把自己母亲身边的丫环鸳鸯要去作妾,在遭到鸳鸯的拒绝、贾母的一顿臭骂后,他仍淫心不死,还是“费了五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女孩子来”。而把自己玩腻了的秋桐“赏给自己的儿子贾琏作妾”。连奴才袭人都骂他“真真太下作了!”第四十八回写他好货,看上石呆子的几把古扇,先是不惜重金强购,不成,又靠贾雨村强夺。再看贾珍,身袭世职,又系“宁府长孙,凡族中事都是他掌管”。但这位世家大族的“族长”,“哪里肯读书,只一位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人敢管他”。他奸淫自己的儿媳,干出爬灰的不齿之事,还与自己的儿子贾蓉同戏尤二姐,更有甚者,在父丧之中,带领着自己的儿子和亲友大规模的聚赌,斗酒取乐。贾府的这些老爷们,使贾府变成了游戏化,赌博化,黄色化的污浊之地,正如书中人物柳湘莲对贾宝玉所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生活在这种污浊环境中的贾府子弟,自然会受到影响,如贾赦的儿子贾莲,诚如贾母所骂的“不管香的臭的都弄到屋里来”,他在王熙风看的极紧的情况下,把厨子的老婆多姑娘当作“活娘娘”,把奴才鲍二的老婆叫进自己的房里。然后是偷娶尤二姐。是一个永远饥饿于肉体行为的“下流种子”。此外,贾瑞、家环、贾蓉、贾蔷、贾芹、贾芸、贾菌等,无不偷鸡戏狗,聚赌酗酒,眠花宿柳,无所不为。贾宝玉自然也受到了影响,也成了一个浪荡公子。正所谓“桔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贾宝玉的主要生活内容是对女孩子滥施爱情,吃他们嘴上胭脂,与他们耍笑作戏。他与袭人发生两性关系,与金钏调笑忘乎所以,见莹儿娇憨婉转便不胜其情,见宝钗胳膊而想入非非……对社会,对家庭却毫无责任当林黛玉说:“咱们家里太花费了……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却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二个人的”宝玉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姐妹们玩笑,饿了吃、困了睡”,“能够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
  (二)贾府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子孙的成长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红楼梦》正好寓意深刻的写到了贾府的五代。在这五代十三名男性贵族(贾珠夭亡,未算在内)之中,第三代当然是具有承前启后的决定意义的一代。一二两代四人已经作古,他们开创的事业要靠第三代去继承,四、五两代,不论情况如何,要靠第三代去教育、引导。可是,在第三代的三人里边,贾敬妄想成仙,“烧胀而殁”;贾赦沉湎酒色,腐烂不堪。只有贾政“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林如海语),这样,贾府教育子侄,继往开来的重任,就落到了贾政的身上。贾政在主观愿望上,是希望继承荣宁二公开创的世业,并把子侄们“规以正路”的。作为家长和父亲,贾政觉得自己负有责任,希望年轻人能够读书上进,光宗耀祖,寄以承家的期望,做一个对社会和家庭都有用的人,因此,贾政,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教子成龙的严父形象,一个治家有方的家长形象。然而,贾政对子侄们的教育方式不对,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简单粗暴,主要采用羞辱、恫吓、威逼、殴打等方法。古代所提倡的一套“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都谈不上,如有一次,宝玉上学前,向他请安。他竟羞辱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他深信“君子不重,则不威”,每天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清客们见了他就阿谀奉承,奴仆们见了他就打千下跪,儿孙后辈们或是早就远远躲开,或是他一进来就哑静无声,举座不欢。有一次春初,贾母和孙子孙女们猜谜行乐,贾政也走进去参加,却不想宝玉、湘云这些青年都因他到场而大大受了拘束,不敢开口说笑,贾母只好把他撵出去。他对宝玉总是教训,而不是教育,不管宝玉做不做的好,多是斥责,而不是鼓励。小说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写大观园落成,急需在贵妃元春游幸之前,先拟题一些匾额、对联,贾政带上一批清客,并叫宝玉跟着,一道游园,每到一处,要宝玉题额拟对,宝玉总能应对出口,有时还常有他独到的地方,甚至博得众人“公然叫妙”,但贾政却总是斥骂,骂宝玉“是个轻薄的东西”,“畜生”,“无知的蠢物”等,于是这一父一子走一处,问一处,答一处,骂一处,一个是从头作到完,一个是从头骂到底。小孩子应该是以鼓励为主,即便宝玉的题额对联不行,也不能一味的骂,更何况宝玉的对额还可以呢?在责骂声中,孩子是不可能成材的。由于贾政对宝玉是严格管束、粗暴断喝和残忍鞭挞,由此造成了猫鼠关系,这种猫鼠关系是十分不利于教育子女的。这样的“父范”和教子的态度,怎能叫宝玉亲他敬他,接受他的教育和影响。小说第三十三回,写贾政责打宝玉,有人认为是封建与反封建的冲突,贾政对宝玉的打击“应视为一种阶级的打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其实,宝玉挨打有两个原因: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金钏事件,宝玉有轻薄之气;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蒋玉菡事件,宝玉犯了同性恋的纨绔气。这样的行为,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不允许的,因此,贾政痛打宝玉,实是管教儿子的一种方式。正如贾政在贾母面前所说:“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作为父亲的贾政是应该管的,但这种过激的管教方式不对。在贾政的严厉管教之下,宝玉一见到贾政,“就像避猫鼠儿一样”,甚至一听到贾政的名字都像“打了个焦雷一般。”
  如果说,贾政对子侄,尤其是宝玉的教育过于严厉,甚至是简单粗暴,那么,贾母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子侄门,尤其是宝玉过于溺爱,这种溺爱,同样不利于子孙的成长,甚至对子孙的成长更有害。宝玉是贾府的命根子。自幼受祖母溺爱,在贾母这边屋里居住,“和姐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无人敢管”(见第三回)。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夫人对黛玉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事魔王。”黛玉听了就知是“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外祖母又溺爱,无人敢管”的贾宝玉。的确,贾宝玉因贾母溺爱,顽劣异常,无人敢管。以贾母最高权威的地位,率领全家尊卑长幼,一致供养着这位“菩萨哥儿”。连他的父亲贾政也不能对宝玉轻举妄动。每当贾政对宝玉施行管教时,贾母总是对宝玉起着保护作用,他对宝玉说:“有我呢,他不敢委曲了你!”,有了贾母这保护伞,宝玉的确“顽劣异常”,第三十三回,宝玉因隐匿优伶蒋玉函,贾政痛打了宝玉,贾母出来干涉,贾政这种毒打的方式固然不对,但他不该当着宝玉斥责贾政,而对宝玉却无半句责难,并且命令宝玉下人“以后倘有会人待客诸样的事,你老爷要叫宝玉,你不要上来传话……不见外人,过了八月,才许出二门。”从此以后,宝玉越发得意了,日日只在园中游玩坐卧,长期沉湎于女儿王国之中了。他被众多的女性所包围,所娇宠,所争取,他心满意足了。如果说还有什么对人世的企望,那便是想使这种生活延续到自己死灭为止。“只求你们看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跻,还有知识的。等我化成了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儿,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凭你们爱哪里去哪里去就完了。”
  三,贾府家教悲剧对我们家庭教育的启示
  国与家原本是一体的,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按照儒家的人生逻辑,“齐家”是“治国”的前提与实习,只有治好家,方能推而广之治好国。因此,家教不仅关系到孩子个人的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兴衰,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长盛不衰,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兴旺,为了民族的进步,为了国家的振兴,我们必须重视家教,要避免贾府式的家庭教育悲剧。今天,我们不再处于封建社会,我们良好的社会制度,为我们的家教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背景,但良好的社会制度,并不等于必然有好的家教,放眼当今中国之为家长者,继承贾政动辄打骂孩子之衣钵者大有人在。他们为使儿子成龙,甘愿为水,甘当孺子牛,以“长宜子孙”。但龙终究非寻常之物,成龙者毕竟是少数。当他们的希望落空时,其至爱之真情就异化成独裁作风,“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可以如贾政般凌辱子女,张口畜生,闭口孽障,甚至棍棒相加,大打出手。现今时常发生的亲生父母打死儿子的事,不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吗?沈阳一位8岁的孩子,被父亲一记耳光,猛踢两脚送上西天;武汉一个孩子,被父亲连捆数道吊在梁上致死;贵阳一位七岁孩子死里逃生,身上有22道被父亲用火钩烙的红黑相间的伤痕,跟“烧焦的猪皮一般”的肚皮……即使是掌上明珠的独生子女,挨过父母打的也屡见不鲜。来自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调查表明:一年级某班48名学生中,挨过家长打的竟达47人之多。而且其中27人是被用棍子打的,18人竟被扒了衣服打的(此调查见《新闻出版报》93.5.1田浩文)。打孩子,用暴力惩罚孩子,是许多家庭一种比较普遍的管教方式。如此管教孩子,致使许多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成了一位暴君。我曾经在一位学生日记中,看到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家长是这样写的:多少次眼含泪水,多少次拼死抗争;咽下这刻骨仇恨,躲开你这世界上的暴君。早在《战国策》中,触龙就说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名言。这种观点倒不错。但当儿子一时没有完全按自己的设计发展时,爱子之深情就异化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逼子成龙”的扭曲心态,这是教不好子女的。贾政的教子失败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贾政的教子方式不可取,同样,像贾母那样,过于溺爱孩子,也不行,然而,现今,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溺爱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其溺爱程度教之贾母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太阳,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是围绕他运转的卫星;封建社会“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可是,现在却完全倒过来了,全家人都以这个独生子,这个小太阳,这个小皇帝为纲;最后使小孩变成了一个娇生惯养,衣来身手,饭来张口,没有独立性,没有自理能力的人,成为“于国于家无望”的人;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千年前,司马光就已经在《温公家范》里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吸取贾府家庭教育悲剧的教训,既不要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也不要一味溺爱孩子,应与孩子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正确的为父之道,教子之道应该是什么呢?鲁迅先生早已指明:“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见《坟》,《鲁迅全集》第一卷)。
  (作者单位:湖南省资兴市立中学)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政策,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视为掌上明珠,得到了父母及长辈们所有的爱,在这些爱中溺爱和小爱成为最主要和最多的爱,而更应给予的大爱却少之又少。“长期的娇惯、溺爱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性格。”与其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是幸福的,倒不如说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最正常不过的大爱和最适当不过的家庭礼仪教育,所以无论是
期刊
许多商业观察家注意到了中国“独生子女一代”在领导商业时尚及推动新的购物模式方面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是家庭中的稀少资源,家长容忍了他们对权利的行使,并且在许多方面接受他们在广告信息、文化模式、娱乐信息方面的自觉与不自觉地施加影响与要求。  实际上后一代影响力可能远比这个广泛,由于他们在获得信息、技术、新见识的能力与兴趣上远大于上一代,因此他们具有广泛的以后代身份辅导与教育前代(后育)的能力
期刊
壹、前言    个体出生于家庭,也是一生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远的地方,并且个体的启蒙老师大多为父母,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甚巨。然由于社会形态的转变,工商业蓬勃发展,乡村都市化、都市全球化,直接改变了社会形态,间接也使得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失衡。家庭功能不彰,衍生许多家庭问题,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制造出许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祥和安定甚巨。因此,重建家庭功能的亲职教育(parenti
期刊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翻译了30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可谓著作等身。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本广受国内外读者欢迎的《傅雷家书》,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在生活中、学习上、工作中的点滴教诲,每封家书都映照出他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传统的道德品质,表现的是中国人典型的教子方式和生活态度,堪称一部经典。本文即想从父爱教育这一角度谈谈他具有的三重境界,并力图挖掘其思想渊源和当代启示
期刊
一、为什么要“家校合作”    现代学校制度的运作模式使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于学校与政府的之间的关系。政府的职责在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制度,培养更优秀的师资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而学校的职责只是被动地执行政府所做出的各项决策。  问题在于,只是依靠政府和学校间的这种合作就能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吗?最近出现的江西杀师案引起来一系列的社会震动,随之而来的
期刊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是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说:“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却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
期刊
家庭教育是既沉重,又轻松的事。说它沉重,你看看书店里那一本本关于家教方面的书,报刊上一篇篇有关家教方面的文章,和身边一个个为了孩子教育而焦灼的父母,孩子教育学问之深奥,真是让人望而生畏。但家庭教育又是轻松的,常见有的家长不费吹灰之力,孩子一个个念了初中,进了高中,上了大学,出息了。为什么?主要是人家给孩子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有学者说过这样的话:“事实上,父
期刊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明中,家训作为圣贤教子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治家教子中,不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传承与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无一不贯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线与精髓。其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达到了和谐的完美统一,因而可以成为我们当代家庭教育的切入点和主旋律。  传统家训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治家教子,如何做一个贤妻良母,如何做一个
期刊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开始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并明确规定“加大小学、初中布局调整工作力度。”①,各地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有计划地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其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撤并校点的方式实现。经过六、七年的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些措施对于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
期刊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特点是个体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包括在各种场合的多种功能活动,如社会交往、言语表达障碍、狭窄的兴趣范围、刻板等行为方式。”[摘自《学前心理学》]  儿童心理行为研究专家姚梅玲指出:“幼儿期(3~6岁)是纠正孤独症的最佳时期。”如果我们能在幼儿时期就能对有孤独症倾向的幼儿进行纠正,通过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培养交往能力,是大有益处的。我们班的杰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