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艺术与视觉艺术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rhyt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绘画艺术自文艺复兴来渐趋稳定,从人的角度出发看世界,所传达的是一种人内心的感情,依凭的方式是光与色,写实的途径,属于一种视觉上的艺术。中国绘画自魏晋以降,除却“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意义外,所展现得更多的是站在了与造物平等的高度上,工夺造化的姿态。所谓“穷神变,测幽微”用来传达的途径是气与韵,写万象之真而不写其实,且称之为感应的艺术。中西文化之思维不同,其绘画理念亦是不同,今就以绘画中的“色彩”概念为角度来简单得谈一谈对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理解。
  关键词:感应艺术 视觉艺术 中西差别
  中图分类号:J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26-02
  一、感应的艺术
  黄宾虹先生论:“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多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①不同于西画,中画艺术属于感应的艺术,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②,是眼、耳、口、鼻、身、意六根通觉通感的艺术。着重于描绘感应世界,崇尚天人感应。故而中画艺术始终追求以“气韵生动”为胜,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绘画表现手法和色彩观念。
  (一)感应艺术下的思维方式
  感应的艺术离不开取象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指的是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如《论语》中所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看到流淌东去的河水,想到的是时间流逝如斯,一去不回的道理。再譬如老子《道德经》中“道”这一概念的提出,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亦是用此理,天地间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都离不开“道”,而“道”到底是什么,老子却并不会给我们列出个具体的概念,只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同时我们看到儒道两家所共同推崇,被推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也是依此法来取卦象和卦爻辞来阐述天地事理的。故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之可贵在于能一以贯之,能用取象的思维来看待和传达世间万物。
  (二)感应艺术下的绘画表现手法
  受中国人取象思维的影响,中画感应的艺术讲究天人感应,将书画艺术的源头上溯至伏羲画卦,同时受到传达感应艺术的要求,需要寻求一种能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同时又能与天、地、日、月、山、川等相通的表现手法,这便是后来出现的非常完备的笔墨系统。所遵循的原则便是“以简驭繁,以少胜多”。如荆浩所传“气、韵、思、景、笔、墨”之六要,张彦远所说“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即是这般用心。
  (三)感应艺术下的色彩表现
  由于“取象思维”的习惯,感应艺术并不追求视觉上的直观刺激,且并不以反映可见世界为目标。在对绘画色彩的理解和表现上自然是相当独特。“绘事后素”“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可以看出,在儒家的理念中“君子和而不同”“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追求的依然是和谐、纯净、清朗的色彩气质与和平内敛的色彩情感,不追求强烈色彩的。而另一方面,作为取象思维的代表文化,道家思想对中画的色彩选择上的影响是最深刻的。李德仁先生在《道家思想与中国绘画》一文中指出:“道乃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所以“五色令人目盲”“知白守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③。“黑”和“白”才是返璞归真地寻求宇宙间的本体,是还原“虚空”呈现的本色。以“黑”“白”为主体的绘画,实践上以水墨干、湿、浓、淡、焦、枯来蕴涵一切色彩的元素的作品,看似无色却有色万千,有绚烂之极之感。
  二、视觉艺术
  如同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一样。西画的艺术属于视觉的造型艺术,偏重于可见世界,西画发展出了发达的光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精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不同于中画,西画更多意义上将绘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习,故而作为感应艺术的实践者,中国的艺术家多为诗人、文人。而西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其艺术家则可以是科学家。近代以来西画追求的是人的艺术,内心的艺术,与传统中画相较,着眼点自是不同,故而西画视觉艺术有区别于中画通感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色彩观。
  (一)视觉艺术下的色彩观
  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美,体现出“匀称、和谐、静穆、凝重”的形式美。西方绘画始于的古希腊哲学,认为构成世界本质的“数”和“形”直接相连,而“色”就是外观变化的“影子”,从而确定了西方古典绘画的色彩只是凭借于表现形体表现得绚丽多彩,而没有像中国绘画色彩对“功能”与“淡雅”特性那么突出。作为西方古典绘画的典范,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由于比较看重空间透视效果的再现和对物象真实的模仿,色彩为造型和光影的表现服务,画家们通过把固有色与透视、明暗结合,来表现对物象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从而达到写实的效果。牛顿在1676年用三棱镜折射出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证实光是引起色彩感觉的必要条件,并作用着人的感色机能和全部色彩本质。西方绘画色彩的变革也因此开始,印象主义舍弃形体追求光色变化,色彩和印象置于绝对的地位。虽然,西方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色彩来表达自己内心精神,并不是色彩科学直接指导下的结果,但是,色彩科学给艺术家展示和发现自己内心的色彩本质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规律。在近现代,西方色彩化学也发展了独立的色彩科学门类,色彩化学家也在近两个世纪丰富和改进了颜料的性能和种类,在颜料的化学品质方面加强研究颜料的附着性和染色力。
  (二)近代视觉艺术下色彩的运用
  印象主义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牛顿对色彩规律的发现,启示着画家:在平常的日光中竟会蕴涵着这么丰富的色彩内涵,从而画家们开始热衷于对色彩成份的科学分析。这时西方现代主义思想比较活跃,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指引下,艺术家们认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④,心灵的真实被放大到最大化,同时也打开西方现代绘画之门。在后印象派这段时期,凡高画面色彩展现出使人比较激动的节奏,蒙克画面色彩呈现出梦境般的深奥,色彩成为画家比较有力的表现手段,凡高等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成为主观精神表现的先驱!早期表现主义艺术家为了表现主题而在画面上挥洒鲜艳的色彩,这些色彩的物质性、生动性和力度,让整个画面表现出激动人心的效果。但精神上的感染力远不如强烈的色彩视觉效果,丰富的色彩无法充分表现其精神内涵,所以有部份表现主义画家开始把画面形式和所要表达的精神性统一起来。结果色彩在人心理、精神方面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强于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人们不再感兴趣于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外观,而感兴趣于它们的内在实质,事物与外界的光相脱离而存在,没有阴影和折射。色彩成为了表现主义者直接表达心情和感受的途径。
  三、结语
  钱穆先生说:“西方历史看似复杂而实际单纯,其复杂在外面,而内里则单纯。中国历史看似单纯而实际复杂,其单纯在外面的形式,而内里精神则实是复杂。”⑤在艺术特色上也是这样,西方绘画艺术看似理论复杂,实则匠心多一些,着眼看得到的多一些;而中国绘画艺术,看着简单不繁琐,实则道心多一些,内里的深意与乐趣非有一定见识不能看懂道破,从对色彩的理解與表现上,我们便能看得出来一些端倪。所以在这个提倡所谓融合的时代,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更应该是冷静下来,真正了解了自家的东西而后才能谈融合与对话,万万使不得一厢情愿或一时冲动。而这种对自家的了解,也并不是读几本书,看几张画,或听几许时髦理论便可得。指中国绘画为造型艺术,无异于指鹿为马,只做得糊涂交流,邯郸学步。非潜心与古人交心,重新审视自家人文精神不可。故张大千说:“一个人若是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要看起来完全是有中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观,这需要有绝顶的天才,再加上非常勤苦的功夫,才能有成就。否则,稍不慎就是变成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走火入魔。”其仍不失为指导未来中国画创作出路的一条原则。
  参考文献:
  [1]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2]天下无疾.零起点学中医: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3]黄朴民.黄朴民解读道德经[M].长沙:岳麓书社,2011.
  [4][德]黑格尔.美学[J].寇鹏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5]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社出版,2005.
其他文献
摘要:随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一步步推入,建设多种多样的学生实验兴趣社团渐渐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音乐学科来说,建设一支编制健全、水平较高、制度完善的民族乐团则更是实践教学的迫切需要。文章从基础排练、强化素质、实践演出、参与比赛等方面探究了高校学生民族乐团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学生社团 重奏合奏课程 国乐团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
期刊
杨元金,男,工艺美术师,福建仙游人,1987年出生于木雕世家,从小酷爱木雕雕刻艺术。自2001年从艺至今,一直坚持艺术理论和实践结合,虚心求教,勤奋好学,多件作品在全国各大专业展会上获奖。2015年作品《锦上添花》荣获中國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2016年作品《百子嬉春》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2016年作品《吉祥如意》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2016年作品《四季平安》荣获十一届海峡工艺品
期刊
李永宏,1968年生,四川仁寿县人,13岁开始拜师学艺,本科学历。曾在西藏军区、成都军区部队机关从事美术工作15年,早年求学于多所美术学校,后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批评班、四川省诗书画院研修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临摹与创作研修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临帖班、《国画家》写生与创作研修班。国画启蒙于曾建民、廖作东,后又师从韩书力、余友心、朱常棣、罗其鑫、刘怀勇、管苠棡、施秉偉、吉
期刊
摘要:通过对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析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本文对在教学中如何对再现单三部曲式作品进行分析进行梳理,从曲式、和声、旋律特点等方面对贺绿汀《摇篮曲》作音乐分析,进一步认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特和贺绿汀的创作思想及其作曲技法。  关键词:单三部曲式 再现单三部曲式 教学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
期刊
摘要: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
期刊
摘要:沈洽教授著作《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是基于民族音乐形态学而展开的系统建立、剖析和多维论证,提出了综合音乐和文化二元视角进行民族音乐形态学分析的独特理论与方法,以全面了解音乐作品。整个理论体系综合了音乐、物理、数理、文化等相结合的认识方法,以数字音频技术的定量分析为依据,科学论证了音乐构成的形态与规律。这是一本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术著作,被评为为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这不仅对民族音乐理论的
期刊
颜瑞景,男,1973年10月出生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福建仙游,现任仙游县大济木艺阁仿古家具厂厂长兼设计总监。自1989年从艺至今,受到多位工艺名师的指导。1989年至1996年跟随仙游民间艺人张福金学习木雕雕刻技艺,之后又进修学习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刻苦习艺;1996年创办仙游县大济木艺阁工艺厂;2013年创办仙游县大济木藝阁仿古家具厂;2014年,正式皈依浙江宁波慧日寺的上传下喜法师门下,被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以嵇康《琴赋》为主体,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与发散,最终进行归纳与总结。首先,简述嵇康的生平与音乐成就及《琴赋》的创作特点、历史地位与历代评价;然后结合时代背景与思想潮流,分别以音乐本质、音乐观点及审美境界三方面论述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嵇康 《琴赋》 音乐美学思想 审美 境界 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
期刊
摘要:当代生活中,人们在兴致勃勃的谈论着自己的新手机、新衣服,看到的新剧,网络流行的新词语和各种新鲜事物时,往往没有发觉,自己和他人接受的、讨论的都是同一类的内容,彼此所认同和接受的都是类似的感觉。映射到审美和艺术,都有着这样的同质化现象,在同一时期被人们认可的、作为潮流追捧的,也都是有着相似模样的现象和面貌。是什么造成了人们的盲从和独自思考能力的缺失?这样的现象有哪些危害?如何解决这种生产出来的
期刊
摘要:丝弦五重奏是一种有着中国传统音乐组合血统,兼具西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新型中国乐器组合形式,其在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丝弦五重奏的创始人,胡登跳先生秉持着民族性、创新性的原则,为民族音乐的创作,尤其是民族室内乐创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胡登跳 丝弦五重奏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16-03  一、胡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