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新课导入的设计,就起着的作用。就像小提琴上的弦一样,第一个音符就必须准确无误,悦耳动听、先声夺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趋向鼓舞。使学生心中喜悦而“乐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教学中,应注重导入的传情性,善用生动感人的情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心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放映自制的《革命烈士英勇就义,血沃中华》、《人民战士保家卫国,血洒疆场》、《悠悠赤子心,殷殷报国情》等专题录像剪辑,伴以播音朗诵《满江红》、《带镣行》等诗词和烈士遗言,播放《血染的风采》、《我的中国心》等歌曲。这样,一开始就使课堂形成了一个充满爱国情、报国志、效国行的雄伟壮烈意境、可歌可泣、动人心弦,展示了先辈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直观场景。使学生从内心产生敬佩之情,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立志为祖国献身。
二、设疑问难,质疑导入
“学源于思,思导入疑”。学习、探索、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之始就设疑问难,可迅速启迪学生思维,强化探索目标。因此,导入是否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是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否将思维引向教学的主题,也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如在讲述《货币的产生及本质》这一节的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你们走进新华书店时,你一定会被琳琅满目的书籍所吸引,尤其是当你拿起一本自己所喜爱的书籍时,你可能爱不释手,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它呢?我们既不期望营业员无偿奉送,更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办法只有一个:拿钱去买。‘钱’是怎样来的呢?它为什么又如此神通广大呢?要知道其中的奥妙,就必须学习:‘货币的产生及本质’(板书)。”这一导入,在形象描述生活情境的基础上,连续提出两个问题,环环相扣、引人深思,既突出了课文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 巧设迷宫,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无米下锅”、内容贫乏、无感而发、无病呻吟等现象,我采用巧设迷宫,激趣导入的方法。
如在讲述剩余价值时,我创设情境,连续提问,让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大家春天都放过风筝吧?一个风筝大概多钱呢?而做一个风筝所需要的材料大概多钱?这中间的差价是属于谁的……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兴趣,做到了有感而发。并且对剩余价值的理解从书本的枯燥文字,转化成了身边可见的日常用品,不但加深了对剩余价值的理解,而且对资本家的剥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迷宫中,学生逐步探讨,最终发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淡化了政治书本知识的文字意义,从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自己提炼了一次文字定义,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四、回归生活,感知导入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达到学生能够自学,不需再教的目的。走出课堂回归生活,感知实物导入新课。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我课前创设一个学生较为陌生的时事情境就是关于“民工荒”的社会问题。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就提出什么原因促成了“民工荒”现象。我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发言,发言内容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几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改善;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尚不完善;部分农民工劳动技能较低。最令我感动的是学生谈到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初显成效,农民感到种粮食和在农村务工已经可以赚钱了,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下降。学生继续提问如何解决“民工荒”这一社会问题,这就使课堂讨论继续进行并向前推移。我感觉欣慰的是不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闪耀出的思想的火花。
总之,精心设计导入,是上好新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同时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教学中,应注重导入的传情性,善用生动感人的情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心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放映自制的《革命烈士英勇就义,血沃中华》、《人民战士保家卫国,血洒疆场》、《悠悠赤子心,殷殷报国情》等专题录像剪辑,伴以播音朗诵《满江红》、《带镣行》等诗词和烈士遗言,播放《血染的风采》、《我的中国心》等歌曲。这样,一开始就使课堂形成了一个充满爱国情、报国志、效国行的雄伟壮烈意境、可歌可泣、动人心弦,展示了先辈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直观场景。使学生从内心产生敬佩之情,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立志为祖国献身。
二、设疑问难,质疑导入
“学源于思,思导入疑”。学习、探索、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之始就设疑问难,可迅速启迪学生思维,强化探索目标。因此,导入是否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是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否将思维引向教学的主题,也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如在讲述《货币的产生及本质》这一节的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你们走进新华书店时,你一定会被琳琅满目的书籍所吸引,尤其是当你拿起一本自己所喜爱的书籍时,你可能爱不释手,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它呢?我们既不期望营业员无偿奉送,更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办法只有一个:拿钱去买。‘钱’是怎样来的呢?它为什么又如此神通广大呢?要知道其中的奥妙,就必须学习:‘货币的产生及本质’(板书)。”这一导入,在形象描述生活情境的基础上,连续提出两个问题,环环相扣、引人深思,既突出了课文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 巧设迷宫,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无米下锅”、内容贫乏、无感而发、无病呻吟等现象,我采用巧设迷宫,激趣导入的方法。
如在讲述剩余价值时,我创设情境,连续提问,让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大家春天都放过风筝吧?一个风筝大概多钱呢?而做一个风筝所需要的材料大概多钱?这中间的差价是属于谁的……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兴趣,做到了有感而发。并且对剩余价值的理解从书本的枯燥文字,转化成了身边可见的日常用品,不但加深了对剩余价值的理解,而且对资本家的剥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迷宫中,学生逐步探讨,最终发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淡化了政治书本知识的文字意义,从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自己提炼了一次文字定义,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四、回归生活,感知导入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达到学生能够自学,不需再教的目的。走出课堂回归生活,感知实物导入新课。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我课前创设一个学生较为陌生的时事情境就是关于“民工荒”的社会问题。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就提出什么原因促成了“民工荒”现象。我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发言,发言内容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几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改善;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尚不完善;部分农民工劳动技能较低。最令我感动的是学生谈到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初显成效,农民感到种粮食和在农村务工已经可以赚钱了,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下降。学生继续提问如何解决“民工荒”这一社会问题,这就使课堂讨论继续进行并向前推移。我感觉欣慰的是不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闪耀出的思想的火花。
总之,精心设计导入,是上好新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同时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