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中,乘法分配律无疑是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之中,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够灵活地归纳、理解和运用。但是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在归纳、理解、灵活运用等方面却倍感困难重重,容易混淆使用运算定律,导致错误层出不穷。针对上述“关键”, 如何准确“有的放矢”,摸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呢?本人结合教育实践,现进行以下几点思考。
一、理顺难点,把握本质
(一)定义陌生,知识迁移难
学生先前已经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两个内容形式相似、内容相近,所以学生容易迁移理解,灵活掌握运用。然而在乘法分配律的学习过程中碰到了阻碍,没有可以迁移和类比的对象,学生对它形成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学习乘法分配律形成第一道难关。
(二)重视“外观”,忽视本质
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偏重引导学生对规律的“外形”重视,忽略了对规律“内在”的本质联系进行探究,导致学生对规律的本质掌握得不够,领悟得不深。体现在学生容易混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内在本质的区别。
(三)归纳较难,定律概括不准确
尽管教学过程当中提供了大批素材和实例作表象支持,但是学生在概述乘法分配律的定义时,总不如概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样通畅和无误,而且学生在揭示定律后再次复述,语言表达也不够规范和熟练。
(四)形式及含义复杂,理解困难重重
乘法分配律不管从形式,或者从内涵理解上,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都要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符号复杂,二是形式上复杂多变。
二、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有的放矢
(一)注重体会规律两部分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在例题的算式分析后,请学生再举出一定的例子进行讨论,更应该结合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定律表示式中两个c,(a+b)×c可以理解为(a+b)个c,a×c+ b×c可以理解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的结果相等。借助意义进行判断,加深对定律内涵的理解。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根据乘法的意义判断是否符合规律属于重要环节。
(二)结合练习,加深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
教学中,用好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指导学生从算式的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思考,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1.画图明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在学习乘法的意义之初,画图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运算的规律。因此,可以根据看图想算式,看算式画图,看算式联想,看算式说意义的环节辅助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思维模型。
2.狠抓典型错例诊断,加深对运算定律理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及时抓住典型的错例,积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剖析错误源头,摸索正确算法,深入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
我们要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分析错例的出错点,找到症结,明确算法,理解运算定律要到位,学生要亲身体验判断总结,说明纠正的理由,并提出“如何改就对了”的要求,请学生一一订正,避免下次重蹈覆辙。
3.练习寻求多变
结合已经学过的乘法的交换律,故意设置视界障碍、改变算式中的相同数的位置。
针对不同解题方法,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何时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何时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白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条件是不相同的。乘法分配律在连乘的算式中适用,但乘法分配律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要力图确保“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优先选择的方法,并能按照题目的特点,针对性选择正确的算法。
(三)借助实际生活问题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善于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并运用,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应用能力有所提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27页第5题是典型可用乘法分配律解释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或表象的支撑,可以说形象思维和表象思维在小学生思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为此,教师要充分用实际生活问题情境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借助这根“拐杖”,丰富表象,逐步抽象。教师除要让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除说明算理外,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图理解掌握算理。
(四)温习旧知,沟通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年级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如13×2,口算时先算10×2=20,3×2=6,再算20+6=26。若用竖式计算时,求2个13是多少就是求2个10与2个3的和。温习旧知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进一步巩固了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和算法。
(五)适度延伸,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只是概述出并理解了(a+b)×c= a×c+ b×c并不够,由于它仅仅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并且是最简单、最一般的表达式,教师还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必要的扩展:譬如几个数的和乘同一个数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对减法有分配律吗?除法有分配律吗?
若把乘法分配律中的“两个数的和”换成“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或更多数的和,乘法分配律成立吗?学生就大胆猜想:
(a+b)×c=a×c+b×c
(a+b+c) ×d=a×d+b×d+c×d
(a+b+c+d) ×e=a×e+b×e+c×e+d×e
……
把乘法分配律拓展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再由学生提出“多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是否适用于分配律这样的猜想。学生从类比推理中提升了思维能力。
教师要从本质上让学生深入的体會乘法分配律的运用,通过各类典型题型练习,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深刻的理解,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入心入脑,而且能够善于灵活的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与拓展运算。学生的学习热情会瞬间提高,也能够深刻体会所学内容的精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一、理顺难点,把握本质
(一)定义陌生,知识迁移难
学生先前已经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两个内容形式相似、内容相近,所以学生容易迁移理解,灵活掌握运用。然而在乘法分配律的学习过程中碰到了阻碍,没有可以迁移和类比的对象,学生对它形成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学习乘法分配律形成第一道难关。
(二)重视“外观”,忽视本质
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偏重引导学生对规律的“外形”重视,忽略了对规律“内在”的本质联系进行探究,导致学生对规律的本质掌握得不够,领悟得不深。体现在学生容易混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内在本质的区别。
(三)归纳较难,定律概括不准确
尽管教学过程当中提供了大批素材和实例作表象支持,但是学生在概述乘法分配律的定义时,总不如概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样通畅和无误,而且学生在揭示定律后再次复述,语言表达也不够规范和熟练。
(四)形式及含义复杂,理解困难重重
乘法分配律不管从形式,或者从内涵理解上,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都要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符号复杂,二是形式上复杂多变。
二、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有的放矢
(一)注重体会规律两部分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在例题的算式分析后,请学生再举出一定的例子进行讨论,更应该结合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定律表示式中两个c,(a+b)×c可以理解为(a+b)个c,a×c+ b×c可以理解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的结果相等。借助意义进行判断,加深对定律内涵的理解。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根据乘法的意义判断是否符合规律属于重要环节。
(二)结合练习,加深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
教学中,用好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指导学生从算式的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思考,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1.画图明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在学习乘法的意义之初,画图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运算的规律。因此,可以根据看图想算式,看算式画图,看算式联想,看算式说意义的环节辅助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思维模型。
2.狠抓典型错例诊断,加深对运算定律理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及时抓住典型的错例,积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剖析错误源头,摸索正确算法,深入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
我们要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分析错例的出错点,找到症结,明确算法,理解运算定律要到位,学生要亲身体验判断总结,说明纠正的理由,并提出“如何改就对了”的要求,请学生一一订正,避免下次重蹈覆辙。
3.练习寻求多变
结合已经学过的乘法的交换律,故意设置视界障碍、改变算式中的相同数的位置。
针对不同解题方法,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何时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何时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白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条件是不相同的。乘法分配律在连乘的算式中适用,但乘法分配律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要力图确保“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优先选择的方法,并能按照题目的特点,针对性选择正确的算法。
(三)借助实际生活问题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善于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并运用,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应用能力有所提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27页第5题是典型可用乘法分配律解释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或表象的支撑,可以说形象思维和表象思维在小学生思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为此,教师要充分用实际生活问题情境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借助这根“拐杖”,丰富表象,逐步抽象。教师除要让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除说明算理外,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图理解掌握算理。
(四)温习旧知,沟通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年级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如13×2,口算时先算10×2=20,3×2=6,再算20+6=26。若用竖式计算时,求2个13是多少就是求2个10与2个3的和。温习旧知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进一步巩固了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和算法。
(五)适度延伸,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只是概述出并理解了(a+b)×c= a×c+ b×c并不够,由于它仅仅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并且是最简单、最一般的表达式,教师还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必要的扩展:譬如几个数的和乘同一个数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对减法有分配律吗?除法有分配律吗?
若把乘法分配律中的“两个数的和”换成“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或更多数的和,乘法分配律成立吗?学生就大胆猜想:
(a+b)×c=a×c+b×c
(a+b+c) ×d=a×d+b×d+c×d
(a+b+c+d) ×e=a×e+b×e+c×e+d×e
……
把乘法分配律拓展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再由学生提出“多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是否适用于分配律这样的猜想。学生从类比推理中提升了思维能力。
教师要从本质上让学生深入的体會乘法分配律的运用,通过各类典型题型练习,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深刻的理解,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入心入脑,而且能够善于灵活的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与拓展运算。学生的学习热情会瞬间提高,也能够深刻体会所学内容的精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