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有人做过调查,了解“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结果位居第一的不是大学教师、不是父母、不是哪位名人,而是中学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这个调查结果,反映了几百万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培养新一代、改善中华民族素质的伟大工程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快乐学习的氛围中,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工作便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幸福地成长,使之成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巨大的创造力量的人。
有人说:“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确实,中学时代仍然是多梦的季节,尽管学生从百草园到了三味书屋,但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对这个五彩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而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孩子们的多彩梦而存在的。在那儿,花会与他们共舞,白云会与他们说话,音乐家贝多芬和作家海伦·凯勒能给他们希望和他们共享五味的人生……许多字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教人奇思,让人遐想。学生们在追“梦”中,原有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与此同时,那《后一课》也让他们对祖国语言、民族感情也开始了美好的体验。那么,语文教学该怎样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放飞多彩的梦呢?
营造“梦”的情境。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是一堂7年级的语文课——《天上的街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天上街市景象”、作一回郭沫若吟诵这首诗,并以其他事物为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仿写诗,丰富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动机。想像“天上街市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美妙生动的词汇,那大胆有趣却不无目的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领略到诗文中蕴涵的艺术魅力,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诗人的想象如此大胆,闲适而又自由的生活如此美妙,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烈,为什么呢?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主题迎韧而解。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学生这样忘我地投入?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境,教师倾心营造和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能诱发和促使“梦”的发生。毫无疑问,学生与阅读的文本间存在着必然的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学生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学生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而情境,正是二者联系的纽带。
情境召唤着“梦”。
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学生“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让学生表演《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童话内容加深理解,学生们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也是在表明自己对这篇童话的诠释,一举一动皆是创造,一颦一笑皆蕴感情,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家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性想像得到了发展。
欣赏“梦”的异彩。
学生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他们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学,他们有着迥异于成人的视觉。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世界上竟然有如此愚蠢的皇帝?这样好骗。
生2:世界上有如此神的衣服或类似的看人的方法就好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许有一天会有这样神的东西。
生3:这两个骗子后来怎样了,一定出国了或是被秘密杀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学生从《皇帝的新装》的童话中获得了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而这些认识和感受都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作为老师并没有象以往那样把道理灌输给学生,而是尊重了各自不同的理解,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因此,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梦”,就是要珍视学生的想象和精神需求。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呵护学生敏感的心灵。要欣赏学生的“梦”,教师就要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能够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会重捡久违的纯真、善良,就会微笑着面对这些天然闪光的智慧。
放飞“梦”的翅膀。
学生的内心是最无拘束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走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放飞梦想。语文的世界是广阔的,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时空,倾心对话。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彻底打破“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己说话”。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闭目欣赏,用心去感觉,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已见。有的说,看到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涨潮。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相互的碰撞中得到视野的拓展。
最后,要让学生回归远离了的生活世界。实际上就是要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和实践之中。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指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遂道,把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它跨越地城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如小说《喂—出来》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调查周围的生活环境,搜集相关的资料,先让学生从他看到和听到的具体情况说起,人类随意的乱扔垃圾乱排废气、乱砍乱伐、使地球资源受到破环,人类自身也受到了自然的报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化日益严重,沙尘暴遮天蔽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保护环境的地方,则大自然重新还给人类一个优美的山河。所有这些都能让学生反省自身,明白人类在为自身利益有所行动时,看一看是否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学生会更加懂得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感悟到人不能一味的索;反过来,只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山的那边》《理想》等文都让学生的“梦”乘着翅膀得以飞翔。
为了高高托举孩子们的“多彩梦”,就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梦”的乐园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快乐学习的氛围中,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工作便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幸福地成长,使之成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巨大的创造力量的人。
有人说:“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确实,中学时代仍然是多梦的季节,尽管学生从百草园到了三味书屋,但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对这个五彩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而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孩子们的多彩梦而存在的。在那儿,花会与他们共舞,白云会与他们说话,音乐家贝多芬和作家海伦·凯勒能给他们希望和他们共享五味的人生……许多字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教人奇思,让人遐想。学生们在追“梦”中,原有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与此同时,那《后一课》也让他们对祖国语言、民族感情也开始了美好的体验。那么,语文教学该怎样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放飞多彩的梦呢?
营造“梦”的情境。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是一堂7年级的语文课——《天上的街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天上街市景象”、作一回郭沫若吟诵这首诗,并以其他事物为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仿写诗,丰富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动机。想像“天上街市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美妙生动的词汇,那大胆有趣却不无目的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领略到诗文中蕴涵的艺术魅力,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诗人的想象如此大胆,闲适而又自由的生活如此美妙,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烈,为什么呢?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主题迎韧而解。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学生这样忘我地投入?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境,教师倾心营造和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能诱发和促使“梦”的发生。毫无疑问,学生与阅读的文本间存在着必然的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学生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学生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而情境,正是二者联系的纽带。
情境召唤着“梦”。
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学生“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让学生表演《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童话内容加深理解,学生们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也是在表明自己对这篇童话的诠释,一举一动皆是创造,一颦一笑皆蕴感情,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家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性想像得到了发展。
欣赏“梦”的异彩。
学生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他们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学,他们有着迥异于成人的视觉。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世界上竟然有如此愚蠢的皇帝?这样好骗。
生2:世界上有如此神的衣服或类似的看人的方法就好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许有一天会有这样神的东西。
生3:这两个骗子后来怎样了,一定出国了或是被秘密杀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学生从《皇帝的新装》的童话中获得了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而这些认识和感受都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作为老师并没有象以往那样把道理灌输给学生,而是尊重了各自不同的理解,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因此,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梦”,就是要珍视学生的想象和精神需求。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呵护学生敏感的心灵。要欣赏学生的“梦”,教师就要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能够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会重捡久违的纯真、善良,就会微笑着面对这些天然闪光的智慧。
放飞“梦”的翅膀。
学生的内心是最无拘束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走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放飞梦想。语文的世界是广阔的,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时空,倾心对话。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彻底打破“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己说话”。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闭目欣赏,用心去感觉,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已见。有的说,看到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涨潮。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相互的碰撞中得到视野的拓展。
最后,要让学生回归远离了的生活世界。实际上就是要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和实践之中。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指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遂道,把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它跨越地城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如小说《喂—出来》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调查周围的生活环境,搜集相关的资料,先让学生从他看到和听到的具体情况说起,人类随意的乱扔垃圾乱排废气、乱砍乱伐、使地球资源受到破环,人类自身也受到了自然的报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化日益严重,沙尘暴遮天蔽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保护环境的地方,则大自然重新还给人类一个优美的山河。所有这些都能让学生反省自身,明白人类在为自身利益有所行动时,看一看是否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学生会更加懂得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感悟到人不能一味的索;反过来,只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山的那边》《理想》等文都让学生的“梦”乘着翅膀得以飞翔。
为了高高托举孩子们的“多彩梦”,就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梦”的乐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