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与专业主义兼具的教育观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2322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有着近30年教育工作经验的汪立夏来说,以“教而论道”来为自己的教育随笔集命名,算得上是一种毫不夸张的写实与记录。透过形形色色的表象逐步看到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对‘怨声载道’却又‘忍气吞声’的教育也有了自己的应对之策”之后,“论道”对于汪立夏来说更意味着一种自觉的反思。这本收录他发表在《江西教育》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的随笔集,“形散神不散”地折射出作者近年来对于教育深沉的思考。
  人文主义是汪立夏教育理念中最为执着、突出的价值观与主色调。这一理念的形成,除了缘于他历史专业的教育背景,更与他此后长期的思想教育工作经历,以及博览群书的个人兴趣有关。人文主义,体现在汪立夏对于教育独立与自由、公共性、个性化等多种价值与精神的呵护。开卷第一篇,他甚至不惮于被讥为“老套”而拈出《立德乃人之根本》一文,认为学校肩负有结合社会价值的导向、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和时代发展的先进品格,教育、训练和培养学生德行的责任。像诸多人文学者一样,汪立夏深知大学精神的实质在于包容,而最大包容是学术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如果没有这种气度和胸怀,大学充其量只是知识的传输器和人才的加工厂。衡量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合格率、创新率,还有社会的认同率,并非片面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大学精神的实质在包容》)量化、科层制等现代性事物,正以科学管理的名义使得教师变成完成教学科研具体指标的机器,激情耗尽。“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和一个重要问题息息相关,那就是大学办学治校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偏废。”(《用人文关怀推进大学发展》)开学讲话,对于莘莘学子,汪立夏“不合时宜”地叮嘱,教育不可太过现实,多点读书外的思考,可能会给理想插上更大的翅膀;学习不可太过功利,在目标的确定上多点理性的选择,可能会使自己的发展更加符合天性。(《写在开学时的话》)人文主义教育观另一重要的维度,是对教育主体与理念个性化的宽容与尊重。汪立夏提出教育有三种发展状态:享有最基本的受教育权;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学习;普遍接受个性化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把握。而其落实还在于需要构筑人人成才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构筑人安其位、人尽其才的岗位职业结构创新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汪立夏将《论语》里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和公西华等弟子们各论人生志向的风景,别致地称作“一场堪称经典的课堂讨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借鉴并践行个性化教育观。“让教育快乐起来”“教育要讲究艺术”“分数不是决定的因素”“让孩子流点泪也好”等多篇字眼寻常、内容深沉的随笔篇名,表达了作者一贯的价值观和教育立场。
  对于人文主义的倡导者来说,如果没有将自己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建立在足够的专业修养与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很容易滑入空洞的呐喊。作者以其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与勤勉不怠的思考,在坚持对教育进行批判与反思的立场时,表现出难得的问题意识、理性态度与建设性。
  也许是因为由大学到教育厅从事管理工作再回到大学的工作经历,作者的一个重要路径是从学校与政府关系的角度来审视当下教育界的问题。此前出版的《乐享人生》一书,曾经收录他接连写下的《从宏观大势看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分析和启示》《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的展望》三篇长文。他提出应该激活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强化政府发展高等教育主导性,营造理性对待教育和教育家办教育的社会土壤。在《教而论道》一书中,汪立夏一以贯之地坚持并深化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专业主义思考。他多次提及建立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要处理好坚持办学方向和依法自主办学的关系,解决好教育的公益性和功利性的矛盾,要把握好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功能拓展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既坚持住教育方向,又遵循了教育规律,还创新了教育思路。(《时代呼唤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汪立夏直言,就当前的情况看,在管理指导大学的问题上,政府存在着管多管细、越位包办、缺位盲区等问题。他总结大学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被动式、依赖性办学的惰性依然存在;二是开放式、社会化办学差距较大;三是创造性、自主性办学的动力不足;四是科学化、人文化办学还有欠缺。在此基础上,他理性地开具出建设性药方:政府在肩负大学发展责任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更趋科学、办法更趋合理、措施更趋务实、前景更趋广阔,但是简政放权的任务还很繁重,职责分工还需明晰,职能转变任重道远,服务意识、办事效益有待加强。大学在自主办学的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与社会、与政府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内在办学的自主能力不断提升,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办学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办学的实践中,与社会、与政府、与国际的交往在磨合、融合,但如何争取更好的办学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要在政府和大学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形成互动的利益调整和权力制约的平衡机制,努力打造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国实际、与世界接轨、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大学发展的新途径。(《政府指导管理和高校自主办学的互动和协调》)总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按矛盾的对立统一论来讲,应该理性而不回避两者存在一种依存和博弈关系。安心办学、自主办学、管理办学、特色办学,是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与大学之间应该解决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学与政府的博弈》)
  除了关注政府与学校这一对重要关系,汪立夏还将教育放置于整个社会视野中来通盘审视、系统思考,不断呼吁国人培育健全的教育观念。通过中西教育观念的比较,汪立夏得到启示:政府要担当,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学校要自主,体现教育的主导性;家长要担责,体现教育的一体性;学生要能动,体现教育的主体性。(《中西教育的差异在观念》)他认为中国教育当下需要走出的误区很多:社会在教育的观念上存在功利的而非公益的误区,学校要走出产业化的误区,家庭要走出望子成龙的误区。(《教育需要走出的误区》)对于社会上盛行的课外补习现象,汪立夏以其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眼光,呼吁要理性认识其中四对关系:学校教育和课外培训的关系,即主次的关系;考试分数和素质发展的关系,即本末关系;市场导向和政府责任的关系,即公益和利益的关系;父母责任和心性发展的关系,即期待和个性的关系。(《课外补习带来的教育警示》)   对于已经泛化为当代中国社会之痛的教育问题,汪立夏并不满足于揭示病症,而一直追求贡献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比如说,对于“最大的公平”——教育公平问题,汪立夏精当地指出其中实际上应该包括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两方面的内涵。前者“首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能否接受教育的问题,这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更是社会与政府的职责和义务,然后才是如何体现教育公平的问题,像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优质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毕业就业问题等等,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有社会统筹配合的责任”。而后者,“主要应该体现在育人这一理念和实践中,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公道,这也许是实现教育公平带来的更大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再比如,对于教育应当按公益事业还是产业来办这一问题,秉持人文主义立场的汪立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但他努力进一步思考的是:教育的公益性该如何得到体现和保证?为什么社会力量办学会出现唯利是图向“钱”看的偏向,酿成了令人心痛的严重后果?他认为除了科学地确定教育资产过户、收费和合理回报,享受国民性教育待遇,遵循教育规律,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教育的公共事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把教育重新纳入健康发展之路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牢牢把握住教育的公益性》)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汪立夏提出既要有反思,也要有客观全面的认识,“瞄准人才成长的大目标,做好服务指导的小文章,体现理想信念的长远追求”。他拈出看似朴素而切实可行的五个方面:要以公益性质来体现价值目标;要以服务办事来增强情感体验;要以系统教育来推动理论认知;要以实践感受来巩固教育效果;要以手段创新来激发内在动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和运用》)这些深刻的认识以及这种建设性的态度,对于我们理性地认识林林总总的教育问题,廓清简单化的认识误区与情绪化的批判迷障,并加以切实可行地改进,无疑具有极大的针对性与参考价值。
  身处矛盾丛生的转型时代,要表达社会关怀,只有情怀是不够的,还是要有深厚的学理支撑与专业思考。汪立夏追求教育的幸福感。在他的思考中,幸福感并非一种空洞的理想。要让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让既能脱俗又不能免俗的教育留住那份独立和自由。不功利,不媚俗,按教育规律来办事,按人才特点来办教。要保证教育健康运行,更需要精心呵护和培育好教育发展的土壤和内在环境,让学生学习有幸福感,让教师为教有成就感,让社会感知有信任感,让事业发展有安全感。如此,在教化育人的过程中,每个人就都会成为快乐健康、有不断追求的人。(《由教育的幸福感说起》)人文主义与专业主义兼具的教育观,使得我们相信,汪立夏的“教而论道”,有助于我们理解、追求并乐享教育的幸福感。◆(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是高校学生毕业后从业的核心素质,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医科院校,一方面,医学教育往往偏重科学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松散、补充的形式存在,人文医学课程的开设缺乏学科的整体规划,同时,亦未完全跟上“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和心理模式的教育;另一方面,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相对模糊
期刊
【策划人语】:幼儿教育 “小学化”现象,由来已久。近几年,国家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后,这一现象虽有所缓解,但要让幼儿教育返璞归真,走出“小学化”的误区,还需多方配合,形成合力。为此本栏目邀请幼儿教育的相关人员探寻幼儿教育如何去“小学化”。  “小学化”幼儿教育的误区  卢筱红(省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员):追根溯源地讨论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现象,我认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期刊
2014年3月6日,夜来的春雨,给山林增添了不少寒意。位于铅山、弋阳、贵溪三县市交界处的铅山县胡坊镇横塘村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之中,此地山高人稀,原仅靠一条环山而铺、弯曲陡峭的碎石路与外界相接,直到去年年底,道路才被硬化。  早上5点,王克忠像往常一样,起床、劈柴、生火、做饭、洗衣服。6点30分,两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在家长的护送下来到王克忠家。王克忠早已将母亲和妻子当天的午饭放在煤球炉上保温,安顿好家人
期刊
加强薄弱学校师资配置 破解城市“择校热”难题  江西11县(区)试点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本刊讯(记者 徐光明)8月12日,记者从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布置会上获悉,2014年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从9月开学后在南昌县等11个县(区)先行试点。2015年在全省推开,逐步进入制度化、常态化阶段,到2020年实现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  据悉,2014年
期刊
2014年7月23日,时值大暑,酷日炎炎,绿意盎然的井冈山迎来了来自全省各地的500余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江西教育》第五届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活动也就此火热地拉开了序幕。  一方声动,八方云集  恰似久旱逢甘霖,《江西教育》第五届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开班的消息,就像闷热的夏天中一阵清凉的细雨,注入了赣鄱大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尽管天气炎热、路途绵长,有志于教育新闻宣传报道、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教
期刊
面对记者的采访,但扬铭有些腼腆,不时憨憨地笑着,似乎不善言谈。谁知话匣子打开,谈到他的学校与学生时,但扬铭顿时变得十分健谈,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他告诉记者:“我出生于1974年,1991年7月毕业于都昌师范,毕业后在鸣山乡的界牌村小教书,后被调至程浪村小,在程浪教了一年后,因家庭的种种原因,重新回到了界牌。记得1991年的界牌村小只有两大间土坯房,一到下雨,教室都成了一个个的小泥坑。房子低矮,光线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的新的教育任务。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学科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单干
期刊
为期一周的江西省首届“乡村教师健康拓展周”活动近日在庐山正式降下帷幕。来自全省各地的20名优秀乡村教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庐山,和新结识的伙伴们挥手告别,互致问候和祝福。这些可爱的乡村教师将在心灵深处永远珍藏这段美好的人生记忆。江西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高度评价由江西教育期刊社举办的此次乡村教师健康拓展周活动:这是一次“上接政策,下接地气”的公益活动,将党和政府关爱的阳光播撒到乡村教师的身上。  信丰县
期刊
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名义高规格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国尚属首家。《意见》以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办学活力为总体思路,以推进全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抓住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共提出7个方面20条改革举措。《意见》的出台,表明我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期刊
策划人语:今年上半年,《人民教育》与《江西教育》同步刊发的长篇通讯《让思想照亮课堂》,以冷静的思考、大气的笔触,全面详尽地介绍了江西省吉安县梨塘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经验,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江西省副省长朱虹看到报道后,再次作“应予推广”的批示。因此,本刊收集了相关反馈的信息,特邀省内外部分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中小学校长以笔谈的形式,就这篇报道畅谈体会。  让思想之火燎原  为了教育均衡、公平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