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背景与导读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应该是教育界流行而又经久不衰的话题。曾经聆听过一位教育专家讲什么是高效课堂,他的话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边,他说“尽量少的时间,投入尽量少的精力、物力收到尽量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他的这句话我非常赞同,而且一直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实现过程——尽量少的时间,投入尽量少的精力、物力,结果——收到尽量好的教学效果,使二者实现高度统一,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下面就北师大版本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中的教学中学生数格子两个对比教学片段进行说明如何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
2 片段与反思
第一次教学片段:
…………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会做教材19面的试一试的题目吗?
生:会。
师:那就自己试一试吧。
生:做19面的试一试
5分钟后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试一试中2的结果。
生:蜡烛向右平移了3格。小鱼向左平移了2格。
师:对吗?
生异口同声:对。
师:不对,蜡烛向右平移了4格,小鱼向左平移了5格。是怎么数的呢?最关键的是找对应点。然后数两点之间的格子。看老师数一遍。
师边演示边讲解
师在:会数了吗?再数一遍。
…………
第二次教学片段:
…………
师:首先,我们来移一移。请同学们拿出方格纸和小三角形。你在方格纸上找到三角形的家了吗?(方格纸上画的一个虚线三角形)请把三角形放在它的家里。不过,这个三角形愿意平移着出来活动。现在三角形要向上平移一格,你来帮帮它。(学生操作)谁愿意到前面来操作?看看大屏幕,你做的和前面的同学一样吗?
师:你确定这是向上平移1格吗?你怎么判断的?
生:我就用手按住三角形,然后向上推1格。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是看三角形上面的这个角,它向上平移了1格。
师:真聪明,通过观察角的平移就知道整个三角形平移的状况。
生:我是看三角形下面的这条边,它往上平移了一行格,所以整个三角形向上平移了1格。
师:也不错,你能借助三角形的一条边来判断。
生: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呢,我就看它上面的那个顶点,这个顶点向上平移1格。
师:你的方法真简单。我们还可以看哪一个点?
生:我数左边的这个顶点,它也是平移1格。
生:我数右边的这个顶点,它也平移了1格。
生:我找到底边中间的一点,它也向上平移1格。
师:同学们真聪明,抓住一个点就能解决问题。
师:好,我们帮三角形再向上平移一格。你做的和前面同学的一样吗?现在,帮它向下平移2格。它在哪儿?
生:(齐声说)它回家了。
师:这次,哪个同学能发出口令,让大家操作?
生:让三角形向左平移3格。
生:让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
生:请让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1格。
师:你的三角形位置和大屏幕上的一样吗?同学们,真了不起,这样连续地平移都能做得很准。现在,把三角形送回家休息。(装回到纸袋里。)
师:同学们能动手移一移了,那能不能看图填一填呢?你来试试看!(多媒体出示: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
师:关于这三幅图,还有问题吗?再来试试蜡烛和小鱼平移的问题吧!
生:蜡烛向右平移了3格。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数的时候没找准对应点,只数了两图间隔的距离。)
师:还有同学是这样数的吗?
(有部分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不是3格,是4格。
(有许多学生纷纷举手响应。)
师:到底蜡烛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生:我觉得就是3格,你看中间不正好空3格吗?
生:应该是4格,大家看,从这点开始数,1、2、3、4,才移到这一点。
生:我刚才听小组同学说,发现我刚才少数了1格。这一点还得向右移1格。
师:没关系,老师建议你,再数的时候,先把对应的两点描出来,然后再数平移了几格,就不容易错了。看来,我们要注意找准相对应的点,才能数准平移的格数。还有问题吗?
生:我选蜡烛尖上的一点,怎么数不出来。
师:大家帮他数数。
(生:有的也觉得没法数。有的想到把两个半格合起来。)
师:你们觉得选这个点,数起来方便吗?有没有更好数的点?
生:有,往下看,有很多点,数起来都是整格的,不用加半格。
师:是呀,找到好数的点也很重要啊。
师:再来说说这条小鱼,向哪平移几格?
学生汇报。
…………
3 反思
3.1 只注重结果的教学不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堂。从两个片段中很明显的看到前者只注重了教学结果,而且老师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直接把数格子的方法摆在学生的面前。没有让孩子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对数格子的方法还只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层面上。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就象一部没有吸引力的电影,看过了,但是脑海里却没留下什么印象。学生对于数格子的方法也是模糊的,容易遗忘的。
3.2 过程和结果并重是数学教学理想的课堂。第二个教学片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数格子的规律,学生讨论总结出数格子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应该是教育界流行而又经久不衰的话题。曾经聆听过一位教育专家讲什么是高效课堂,他的话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边,他说“尽量少的时间,投入尽量少的精力、物力收到尽量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他的这句话我非常赞同,而且一直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实现过程——尽量少的时间,投入尽量少的精力、物力,结果——收到尽量好的教学效果,使二者实现高度统一,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下面就北师大版本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中的教学中学生数格子两个对比教学片段进行说明如何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
2 片段与反思
第一次教学片段:
…………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会做教材19面的试一试的题目吗?
生:会。
师:那就自己试一试吧。
生:做19面的试一试
5分钟后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试一试中2的结果。
生:蜡烛向右平移了3格。小鱼向左平移了2格。
师:对吗?
生异口同声:对。
师:不对,蜡烛向右平移了4格,小鱼向左平移了5格。是怎么数的呢?最关键的是找对应点。然后数两点之间的格子。看老师数一遍。
师边演示边讲解
师在:会数了吗?再数一遍。
…………
第二次教学片段:
…………
师:首先,我们来移一移。请同学们拿出方格纸和小三角形。你在方格纸上找到三角形的家了吗?(方格纸上画的一个虚线三角形)请把三角形放在它的家里。不过,这个三角形愿意平移着出来活动。现在三角形要向上平移一格,你来帮帮它。(学生操作)谁愿意到前面来操作?看看大屏幕,你做的和前面的同学一样吗?
师:你确定这是向上平移1格吗?你怎么判断的?
生:我就用手按住三角形,然后向上推1格。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是看三角形上面的这个角,它向上平移了1格。
师:真聪明,通过观察角的平移就知道整个三角形平移的状况。
生:我是看三角形下面的这条边,它往上平移了一行格,所以整个三角形向上平移了1格。
师:也不错,你能借助三角形的一条边来判断。
生: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呢,我就看它上面的那个顶点,这个顶点向上平移1格。
师:你的方法真简单。我们还可以看哪一个点?
生:我数左边的这个顶点,它也是平移1格。
生:我数右边的这个顶点,它也平移了1格。
生:我找到底边中间的一点,它也向上平移1格。
师:同学们真聪明,抓住一个点就能解决问题。
师:好,我们帮三角形再向上平移一格。你做的和前面同学的一样吗?现在,帮它向下平移2格。它在哪儿?
生:(齐声说)它回家了。
师:这次,哪个同学能发出口令,让大家操作?
生:让三角形向左平移3格。
生:让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
生:请让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1格。
师:你的三角形位置和大屏幕上的一样吗?同学们,真了不起,这样连续地平移都能做得很准。现在,把三角形送回家休息。(装回到纸袋里。)
师:同学们能动手移一移了,那能不能看图填一填呢?你来试试看!(多媒体出示: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
师:关于这三幅图,还有问题吗?再来试试蜡烛和小鱼平移的问题吧!
生:蜡烛向右平移了3格。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数的时候没找准对应点,只数了两图间隔的距离。)
师:还有同学是这样数的吗?
(有部分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不是3格,是4格。
(有许多学生纷纷举手响应。)
师:到底蜡烛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生:我觉得就是3格,你看中间不正好空3格吗?
生:应该是4格,大家看,从这点开始数,1、2、3、4,才移到这一点。
生:我刚才听小组同学说,发现我刚才少数了1格。这一点还得向右移1格。
师:没关系,老师建议你,再数的时候,先把对应的两点描出来,然后再数平移了几格,就不容易错了。看来,我们要注意找准相对应的点,才能数准平移的格数。还有问题吗?
生:我选蜡烛尖上的一点,怎么数不出来。
师:大家帮他数数。
(生:有的也觉得没法数。有的想到把两个半格合起来。)
师:你们觉得选这个点,数起来方便吗?有没有更好数的点?
生:有,往下看,有很多点,数起来都是整格的,不用加半格。
师:是呀,找到好数的点也很重要啊。
师:再来说说这条小鱼,向哪平移几格?
学生汇报。
…………
3 反思
3.1 只注重结果的教学不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堂。从两个片段中很明显的看到前者只注重了教学结果,而且老师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直接把数格子的方法摆在学生的面前。没有让孩子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对数格子的方法还只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层面上。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就象一部没有吸引力的电影,看过了,但是脑海里却没留下什么印象。学生对于数格子的方法也是模糊的,容易遗忘的。
3.2 过程和结果并重是数学教学理想的课堂。第二个教学片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数格子的规律,学生讨论总结出数格子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