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阅读教学贵在涵泳。涵泳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有利于语言积累。我们只要培养学生涵泳的习惯,巧妙地落实语用训练,才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
一、含英咀华,学习推敲文字之法
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教师的语文意识,应该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觉察力。“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嚼出文字的真味。
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一篇好的文章,作者的用词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教师要善于点拨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而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抓住写天游峰的语句——“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引导学生用“垂、挂、吊”等字替换句中的“抛”,引导学生对比诵读,发现“抛”用得更贴切、更传神,写出了“银丝”仿佛在空中飘荡的动态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天游峰高而险的特点。接着,我出示一组照片:九华山天台峰的石阶图,平天湖风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试着像例文一样,写出景物的特点。大多数学生从刚才涵泳课文、推敲用词中得到启发。有的说:“天台峰真是太高了!那蜿蜒而上的石阶宛如扭结的绳子,从峰顶直垂下来,令人望而却步。”有的说:“平天湖水面宽阔,碧绿的湖水在阳光的映照下真美啊,犹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家乡广袤的大地上。” 孩子们能写出这些情味浓、境界开的句子,与阅读教学时涵泳、推敲例文是分不开的。
二、读写结合,练习准确表情达意
涵泳是一种领悟语言的途径,但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涵泳文章用语之妙,还要根据文本的表达特点、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目的地进行仿写练习、续写练习或扩写练习,给学生创造练笔机会,让学生在结构形式上有所凭借,在表达内容上有所创新。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更有利于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我在教学《夹竹桃》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先紧扣一个“袭”字,引导学生用心品味,感受作者在月光下,在一团树影、花影下那“花香袭人浑欲醉”的欣喜,然后抓住“我幻想……我幻想……我幻想……”的排比句式,反复诵读,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涵泳作者塑境之佳、抒情之妙、想象之趣。读罢,我让学生一边欣赏夹竹桃图片展开幻想,一边仿照句式写话,由读向写迁移。同学们将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样子想象成天空、棉田、校园……最令人欣喜的是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幻想它是池塘,它居然就是池塘了。这一堆影子是田田的荷叶,那一堆影子是嬉戏的鱼群,中间空白的地方就是粼粼的池水了。碰巧有一只夜蛾飞过,这就是采莲姑娘划过的小艇。”我知道,他的想象那样绝美,不只是他读好了这段话,还因为他认真涵泳了“每日一诵”——《采莲》这首诗。在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做到了“涵咏成趣”“兴味悠长”。他们在对文本的反复涵泳中,身心沉浸其中,既体味文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又切实地得到了语用训练。
三、低吟浅唱,感悟文章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老是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還应引导学生关注行文思路、表达方法。尤其在高年级,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本在写什么,还要知晓作者是怎么写的。我认为,重涵泳才是小学生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最佳途径。
《夹竹桃》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这一特点,更好地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本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通过与第三自然段描写百花争奇斗艳的语言文字反复进行对比朗读——
师:每年春天,迎春花……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无不奉陪。
师: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无不奉陪。
师: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无不奉陪。
师: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生:然而……无不奉陪。
如此对话,无须对文本作过多的分析,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就这样静静地流淌于字里行间。学生在用心涵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对比、衬托的表达美。
崔峦先生曾指出:“深化课堂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内容分析的教学说再见。实现有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从中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潜心会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使用语言。
我想,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涵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温度;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语用,把阅读教学指向思维训练,指向写法指导,进而逐步达到“会意、能言、得法”之境。
一、含英咀华,学习推敲文字之法
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教师的语文意识,应该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觉察力。“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嚼出文字的真味。
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一篇好的文章,作者的用词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教师要善于点拨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而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抓住写天游峰的语句——“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引导学生用“垂、挂、吊”等字替换句中的“抛”,引导学生对比诵读,发现“抛”用得更贴切、更传神,写出了“银丝”仿佛在空中飘荡的动态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天游峰高而险的特点。接着,我出示一组照片:九华山天台峰的石阶图,平天湖风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试着像例文一样,写出景物的特点。大多数学生从刚才涵泳课文、推敲用词中得到启发。有的说:“天台峰真是太高了!那蜿蜒而上的石阶宛如扭结的绳子,从峰顶直垂下来,令人望而却步。”有的说:“平天湖水面宽阔,碧绿的湖水在阳光的映照下真美啊,犹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家乡广袤的大地上。” 孩子们能写出这些情味浓、境界开的句子,与阅读教学时涵泳、推敲例文是分不开的。
二、读写结合,练习准确表情达意
涵泳是一种领悟语言的途径,但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涵泳文章用语之妙,还要根据文本的表达特点、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目的地进行仿写练习、续写练习或扩写练习,给学生创造练笔机会,让学生在结构形式上有所凭借,在表达内容上有所创新。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更有利于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我在教学《夹竹桃》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先紧扣一个“袭”字,引导学生用心品味,感受作者在月光下,在一团树影、花影下那“花香袭人浑欲醉”的欣喜,然后抓住“我幻想……我幻想……我幻想……”的排比句式,反复诵读,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涵泳作者塑境之佳、抒情之妙、想象之趣。读罢,我让学生一边欣赏夹竹桃图片展开幻想,一边仿照句式写话,由读向写迁移。同学们将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样子想象成天空、棉田、校园……最令人欣喜的是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幻想它是池塘,它居然就是池塘了。这一堆影子是田田的荷叶,那一堆影子是嬉戏的鱼群,中间空白的地方就是粼粼的池水了。碰巧有一只夜蛾飞过,这就是采莲姑娘划过的小艇。”我知道,他的想象那样绝美,不只是他读好了这段话,还因为他认真涵泳了“每日一诵”——《采莲》这首诗。在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做到了“涵咏成趣”“兴味悠长”。他们在对文本的反复涵泳中,身心沉浸其中,既体味文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又切实地得到了语用训练。
三、低吟浅唱,感悟文章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老是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還应引导学生关注行文思路、表达方法。尤其在高年级,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本在写什么,还要知晓作者是怎么写的。我认为,重涵泳才是小学生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最佳途径。
《夹竹桃》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这一特点,更好地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本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通过与第三自然段描写百花争奇斗艳的语言文字反复进行对比朗读——
师:每年春天,迎春花……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无不奉陪。
师: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无不奉陪。
师: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无不奉陪。
师: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生:然而……无不奉陪。
如此对话,无须对文本作过多的分析,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就这样静静地流淌于字里行间。学生在用心涵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对比、衬托的表达美。
崔峦先生曾指出:“深化课堂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内容分析的教学说再见。实现有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从中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潜心会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使用语言。
我想,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涵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温度;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语用,把阅读教学指向思维训练,指向写法指导,进而逐步达到“会意、能言、得法”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