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阅读变革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uo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的整合阅读,就是在一个主题下,集中多篇文章进行阅读的形式。整合阅读可以是单元整体教学,也可以是不同单元的几篇文章,甚至是几本书的整体教学;整合阅读的主题可以是内容的主题,也可以是形式上的主题。
  一、整合的基本策略
  主题整合:把具有相关性或者相同特征的阅读内容进行集中学习,能促使学习者在主动比较中获得认识,在举一反三中形成能力,使阅读学习事半功倍。
  目标整合:在同主题下把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进行精简、归类和集中。目标整合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点突破;不求全面开花,只求一课一得。
  文体整合:相同文体集中学习,有利于加深对这种文体的认识和掌握。例如,说明文一组。
  写法整合:写法相同的文章进行整合学习,强化认知。例如,都采取总分结构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
  二、整合的内容
  1.教材单元内几篇课文的整合:同主题下同单元内的各篇文章不分主次的融合式学习,以单元主题为统领,把握编者的意图,挖掘单元文本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单元整体阅读的生长点,通盘考虑整组单元的共性,对各篇文章进行大胆取舍、合理整合,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人物描写单元,节选了几个人物描写方面的精彩片段,要求通过阅读学习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感悟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围绕这两个目标,对单元提供的三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和两篇选文《金钱的魔力》《刷子李》就可以进行大胆取舍,每个片段只选其中最能反映主要人物特点的语段,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分析感受,同时注意从中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跨单元提炼主题的整合:随着单元整合的深入,受语文教材单元主题的启发,老师们开始从不同单元的文章中提炼出主题,进而形成课内课外甚至语文与其他学科(音乐、美术、科学等科目)相结合的主题阅读文章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确定”不同主题,构建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求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整体性的重构。主题的凝练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主题中得到整合,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如:可以通过把几篇文章提炼出主题“最是宁静能致远”,引导学生一次整合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几篇文章《鱼游到了纸上》《纪昌学射》《雕塑家罗素》。
  3.课内外群文整合阅读:对同主题或者相同题材的多篇文章不分课内课外,提炼主题,进行整合学习。相对于以文带文中通过阅读课内文章带出课外文章,以文带文是点,是主题之下的部分文章阅读,整合阅读是面,是同主题下的课外众多文章的集中阅读。以文带文中的精读略读方法都可以在这里大有作为,学生真正在实际阅读中学会抓重点,领悟主要内容,激发兴趣,养成良好习惯。群文往往来源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主题阅读答题竞赛、师生共同建构的文章阅读群等。如以“走进鲁迅”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六年级上冊的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以及巴金、萧红等作家描写鲁迅的一组文章,最后让学生写“我所认识的鲁迅”。这样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把阅读所获得的认识进行系统梳理。
  4.整本书的阅读整合: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整本书,组织学生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学习。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两篇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学习结束后就推荐学生阅读整本《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整本书的阅读重在兴趣,但是也需要有阅读程序、批注方法等阅读习惯方面的指导。
  三、整合后的具体教法
  在整合之后,可以采用“单元导读”“学法迁移”“对比阅读”等具体方法实施教学。
  1.单元导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单元前面都有一段精美的文字,提纲挈领地介绍本组教材的编排主题、主要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要求,文字叙述往往极具感染力,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这样一段文质兼美的文字可以说是本单元阅读学习的纲,必须组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读懂悟透。纲举才能目张,单元导读之后,就可以趁热打铁,阅读单元内的各篇课文。这里的阅读属于泛读,它只要求从文章整体着眼,可以含糊个别生字词语,更用不着咬文嚼字,不必依次去读每一个句子,或者说允许在跳跃式的阅读中把握表述中心思想的主要句子,从宏观上了解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法迁移: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是四到六篇文章,从精读课文学习中得到本主题文章的学习方法,迁移于略读课文之中,在精读与略读的求同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在精读与略读的求异中感悟不同文章的特点。
  3.对比阅读:对比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对比方能见区别,阅读中的对比会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洞察力。
  整合阅读教学改变了“文选教学”的传统,是对语文教学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创新,也是现代社会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轻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赣州市赣县区教研室通过校、片区、区、市四级提供教研平台,助推全区教研活动。一是校内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课、示范课、同课异构、微格研课等有实效、有特色的教學教研实践活动,引领广大教师走专业化成长和内涵式发展之路。二是全区各片区学校开展了“片区专题教研”“无生课堂优质课赛”“中小学毕业复习研讨”“蓝青结对”等活动。三是开展了全区小学语文、数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七个学科的青年教师无生课堂
期刊
为充分发挥抚州“才子之乡”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教育旅游新业态,做旺人气,做大旅游,做强文化,做优环境,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抚州市充分挖掘全市丰富的文化、生态、教育资源,通过组织一次远足旅行、一次参观学习、一次主旨报告、一次主题队会、一次文化教育体验活动、一次戏剧观赏、一次篝火晚会、一篇研学心得体会等“八个一”活动,丰富抚州研学旅行内涵,形成独具抚州魅力的特色旅游品牌。  从2017年起,抚
期刊
小学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编排的。这样编排教材虽然有很多的好处,但单元内课文文体差异太大,使得语文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寻找每课的语言文字运用点,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为此,作者将“提升阅读素养 强化文体意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语用——“一得
期刊
导读:体育课堂教学多数是在操场上进行的,其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对课堂的组织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美国SPARK课程对体育课程进行了有效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通过具体案例,从课程结构、体能与技能、队列队形、教师合作等四个方面对SPARK课程进行介绍,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SPARK课程简介  SPARK是
期刊
苏教版语文教材特别重视背诵训练,把背诵训练视为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呢?这一研究课题已引起了许多教师的重视,并从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少教师往往把背诵课文的要求安排在课外,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谈不上什么背诵指导,因而学生的背诵费时多,效果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背诵”这一传统的学习语文的经验,把背诵训练真正引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乐背、
期刊
创课是将一种新的教学想法化为教学现实,即“想法+做法”;也是0到1,则创新,每节课都有新思想萌生,每一天都有新教法生成,每个人都有新智慧增加,最后形成质的飞跃。孙老师用师者的情怀、教育家的思想、创新家的热血和激情带我们进行了一次次心灵和生命的旅行。下面的三篇文章从对孙建锋《缔造完美教室》一课的赏析中诠释了这一切。  创课,是一种人的力!“人创,创人”,人在,创课才在。在孙老师的课堂上,他总在努力着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在运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而且还要知道相应的算理。数学运算法则的教学一直是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会直接给出运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来强化记忆公式。屠旭华老师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时,通过类比探究让学生感悟算理,为运算法则教学起到了引导、
期刊
一、颜值:教温暖的数学  【片段1】  生:两根一样长的磁条,把其中一根剪成两小段,有的小组拼出了三角形,有的小组拼不出三角形,问题出在哪里呢?  师:先出示两根一样长的线,再将上面一根分成两段,动画演示这两根线努力靠近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生:分成的两小段撑起之后无法相交,如果这两小段相交了,就和长的那条重合了。  教师出示昨天的作业:当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能画出三角形吗?当时大家争得不可开
期刊
2017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我有幸听取了孙建锋老师的《缔造完美教室》。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身为一名教师,如何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去开拓新的天空,如何为学生开凿生命的攀登之路。孙老师在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创新,演绎着这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课。  【片段一】初识,一场理智的冒险  (播放幼儿园小朋友跳木马的视频。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  师:期许、耐心,这些字眼,沉甸甸的,从耳朵里进去,在心里种下,在大脑里
期刊
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先生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闪烁着不朽的智慧光芒,一针见血地洞释教育目的,影响深远。茅于轼先生觉得他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译者王立中评价它是一本奇书。在名家的推荐下,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这本书。  翻开《教育的目的》,我就被书中精辟的言论、一针见血的观点深深吸引。读着读着,我越发觉得作者好像针对我们的教育现实而写,而其实作者早在我出生前的二十年,就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