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间读什么诗歌?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hi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是现代的认识,相对官方而言。如果说民间就是非官方,显然范围太广,没有办法论述。我想稍微偷换一下范围。韩愈《原道》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四指士、农、工、商,六则在四以外再加上僧、道。僧、道流品很杂,且各有各的艺文谋划,可以不加考虑。士则出而从仕即为官,退而归隐就是隐士,身处官与非官之间,其身份为社会之精英,文化之掌控与创造者,则毫无疑问。另外的三类人,谋生方式不同,但从业的主要目标是生存,处于文化的边缘,则皆相同。日本学界喜欢讲唐代的贱民社会,在士庶区分的大背景下讲身份更卑下的一群人,这里姑且含糊。
  民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奔走辛苦,仅得生存,但也并非就没有精神文娱生活,只是留下来的记录太少。白居易《与元九书》得意地叙述自己诗歌在民间如何受到欢迎,没有提供更多细节。从敦煌所存白学士、元相公的诗来看,是民间托他们大名兜售一些粗糙浅俗的作品,与他们本人没有太多的关系。《云溪友议》卷下《艳阳词》说浙东歌女刘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如果全部保存,可知道才士之诗在当时民间最受欢迎的是什么作品。所记六七首,已经极其珍贵。在此录一首:“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写商妇的失落,极简明的文字间有无穷的伤感,是难得的好诗,唯不知谁作。
  近一百多年间新发现的唐诗,有几次重要的收获。敦煌佚诗中有不少民间写作,关注者已多。这里愿意特别介绍长沙城北望城县铜官镇石渚湖一带窑址所出土瓷器题诗的民间价值。
  一、 长沙窑瓷器题诗的特殊价值
  长沙窑址的发掘,开始于1957年,至1980年1期《考古学报》发表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唐代长沙铜官窑遗址调查》,首次发表23首五七言题诗和一些短语格言,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那年我还是在读研究生,关心唐诗辑佚,因此有所注意。四十多年间公私收藏,不断有新的发现,到2017年田申、刘鑫《全唐诗补:长沙窑唐诗遗存》(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出版,长沙窑瓷器题诗所见总数已经超过130首,大约与前述刘采春所唱唐代才子诗数量相当。两者之间也确实有一首诗重见,这首诗是:“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怨太阳偏。”当然两者无论流播地域、流传对象和实际作者,都没有可比性,这里只是举例而已。
  所谓长沙窑瓷器,有一项特殊的烧制工艺,现代叫作釉下彩,即在瓷器土坯成形后,在器物上书写、图画,然后刷釉入炉烧制。这项技术后代很普及,唐代似乎仅长沙窑一家这么干。器物品种繁多,一般以青黄蓝褐为主色,题诗器物以壶、盘为多,即为日常饮酒、品茶和饮食之常用器皿。
  长沙窑瓷器题诗大多见于发掘时所见遗弃器物,数量众多,大约为烧制过程中有瑕疵或毁坏而遗弃者。从窑址发现的年代题记来看,最早为元和三年(808),以会昌、大中至乾宁间为多,最晚为五代前期开平、天成题记。陶瓷考古学者认为长沙窑至五代中期废弃衰败,衡山窑逐渐取代其地位,可以相信。也就是说,今存所有长沙窑瓷器的题诗,都是在前述一百多年间书写流传,没有晚世的伪作混入。除个别据六朝诗歌改写,一般都可以视为唐诗。
  长沙窑瓷器在唐代流播广泛,数量巨大。因其以青色釉下多彩为主要特色,与他地器物很容易区分。有关出土的记录,在国外涉及从东亚、南亚到中东及东非的广大地域,仅1999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沉船中,即发现具有典型伊斯兰风格的瓷器五万多件,应该为定制器物。国内则在南方十二个省区皆有出土。其工艺浑成,与专供皇家的高档瓷器显然不同,较多是为满足南方士庶家庭日常生活需要。
  涉及有题诗的器物,可以确认是由制器的工匠逐件书写于土坯上,再烧制而成。因其本身是商品,必须满足民间日常的生活趣味,即适应买家的购读要求。今知部分题诗器物曾出土多件,甚或达十多件者,同一诗因不同书者也颇有文字差异,几乎所有诗歌都不述作者。就此言,相信长沙窑主事者应掌握适宜题诗的文本,且充分考虑买家的趣味。就此而言,将至今所见近130首诗,视为唐代民间日常流通阅读的文本,也未尝不可。
  二、 长沙窑瓷器题诗所见名家诗作
  著名诗人的诗作在民间的流传变化,是学者关注的有趣话题。长沙窑瓷器题诗中,名家诗作有十多首。
  其中有唐前诗作二首。其一为:“有僧长寄书,无信长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此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齐诗》卷六,以为释宝月《估客乐》二首之二,所据为《乐府诗集》卷四八。《玉台新咏》卷十作近代西曲歌,无作者。逯书失采的唐僧皎然《诗式》卷五,则作宋孝武帝刘骏《客行乐》。各本文字差异很小,如《詩式》所录,前二句作“有使数寄书,无信心相忆”,有三字不同,后二句则全同。此诗写人际交流和感恩之重要,无论谁作,是商业社会的基本信条。
  其二:“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咔春声。”敦煌遗书曾两见类似诗作,其特征是写春日物事,每句中两见春字。一般认为最早写此体诗的是梁元帝萧绎,其《春日诗》以“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开篇,中间还有“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等句。写春日风情,充满喜气,民间自有许多翻新的变化,并非照搬前作。
  唐诗人诗作被改写者,今知有多人。其中白居易涉及两首。名篇《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见到工匠的两首改写诗:“八月新丰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色好,能饮一杯无?”“二月春丰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其中二、四两句保存原诗,首句改写估计工匠认为原诗还是太僻涩,新丰酒是唐人公认的好酒,李白不也写过“新丰美酒斗十千”吗?春丰酒据新丰酒改写,估计匠人也不尽理解新丰的出典,想当然地因二月想到春酒。“晚来天欲雪”是白诗的诗眼,日暮将雪、天气骤冷,传达邀请友人的温暖情谊。民间的理解显然有差别,无论“晚来天色好”“今朝天色好”,虽明白晓畅,原诗的温情则荡然无存。另一残器题诗存“元相公”“忽忆前科第”“此时鸡鹤暂”“辟春霄索吹还”“鸡在庭前鹤”等句,所录是白居易《寄陆补阙(前年同登科)》:“忽忆前年科第后,此时鸡鹤暂同群。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庭前鹤在云。”这是白居易早年诗作,写与同科友人别后的遭际与思念之情。工匠首称元相公,不知指作者还是诗题。若指作者,虽误,则为唯一一件具作者的诗作;若指诗题,可见民间毕竟还是知晓元白。遗憾的是第三句错得离谱,大约工匠并没有完全理解诗意。   “破镜不重照,落花难上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后二句见王维《入山寄城中故人》:“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从艺术上讲,两诗有天壤之别。但这两句曾有一重公案,即《唐国史补》卷上指斥王维此二句抄袭《英华集》中诗,不知瓷器题诗是否即存原作。若然,则王维无疑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了。
  “西塞山头白鸟飞。”这是张志和《渔父词》的首句,原诗为“西塞山前白鹭飞”。
  “我有一柄剑,磨来未曾识。”疑据贾岛《剑客》改写。贾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主人不相识,独坐对林泉。莫漫愁酤酒,怀中自有钱。”世传为贺知章《题袁氏别业》,差别不大。有趣的是南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八有唐人草书《青峰诗帖》:“野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回瞻林下路,已在翠微间。时见云林外,青峰一点圆。”很可能为贺诗的初稿,后删节为绝句。
  “自入新丰市,唯闻旧酒香。抱琴酤一醉,尽日卧弯汤。”这是大历、贞元间诗人朱彬的《丹阳作》,末二字当作“垂杨”。
  “万里人南去,三秋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共汝同归。”是初唐韦承庆《南中咏雁》,唐诗中名篇。别作于季子,是因《国秀集》脱页而致误。
  “公子求贤□□真,却将毛遂等常伦。当时不及三千客,今日何如十九人。”是大历十三年进士高拯《及第后赠试官》,所缺二字为“未识”。
  “鸟飞平无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是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中四句,原诗为:“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题诗错了一字,但录四句可说精神已具,最为精彩,如《万首唐人绝句》已收作如此。后人多斥洪迈割裂唐诗,就此知唐人已经如此处理。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开。寒随今夜走,春至主人来。”大约是根据张说《钦州守岁》“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日随斗柄,东北望春回”改写,改本明显优于原作。
  “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闺门镇不开,梦从何处入?”伯三八一二作高适诗,今人或疑为宋家娘子作,也可能本来就是民间作品。
  思乡诗如:“岁岁长为客,年年不在家。见他桃李树,思忆后园花。”因为这首诗的发现,解答了唐诗流播史上一个有名故事的疑团。《唐摭言》卷一三载,元和中,长安沙门喜欢捉诗人语意相合处,如同今日之学术打假专业队,张籍写出“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很是得意,径往夸扬。僧曰:“此有人道了也。”所举就是“见他桃李树,思忆后园春”,张籍马上认栽。二句见张籍《蓟北旅思》,恰好是宋本张集中的第一首。以前不理解两人为何如此默契,见到器物上题诗,方恍然大悟,这是唐代日常最常见的诗,几乎与今电视广告般一样习见。
  以上尽量将长沙窑瓷器所见可考作者的诗作作了梳理,其中有几首如白居易《问刘十九》、张志和《渔父词》、韦承庆《南中咏雁》和刘长卿诗,至今仍是传诵很广的名篇,但当代最家喻户晓的几首诗,这里却不见踪影,可知古今民间读诗兴趣有同有不同。诗人的诗到了工匠手里,工匠一般没有作者意识,一般民众也不重视诗是谁作。不仅如此,工匠也并不在意保持作品的原文,多根据他们的理解随意改写,有改得青出于蓝者,也不免点金成石,令人失望。民间的趣味,毕竟与士人不同。
  三、 饮酒与饮茶
  喝酒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意义?这首题作《七贤第一祖》的诗写到:“须饮三杯万事休,眼前花发四肢柔。不知酒是龙泉剑,吃入肠中别何愁?”日常清醒,万事烦扰,三杯下肚,身体的感觉是眼前迷离,花开恍惚,浑身酥软,四肢失控,现实的忧乐喜愁全部抛到爪哇国去了。李白不是说过“举杯浇愁愁更愁”,那是因为他还不够决绝。龙泉剑削铁如泥,酒就是利剑,没有什么是割舍不了的。
  酒逢知己,陌生人也可以是朋友:“陌上相逢遇,不论钱尽□。酒须登楼饮,□□□城东。”似乎萍水相逢,谁出酒钱也并不重要,既然引为知己,那就上楼同醉一回。末句缺三字,可能写醉卧城东。
  写醉酒的感觉,也有一些好诗:“终日醉如泥,看东不辨西。为存酒家令,心里不曾迷。”酒喝多了,烂成一滩泥,两眼迷离,东西不分。醉归醉,酒令仍然记得很清楚,那是饮酒时的游戏,还连带有些博彩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记住酒令也能证明还没醉,可以继续喝。
  遇到好的酒友,当然令人高兴。“那日君大醉,昨日始自皇。今日与君饮,明日用斗量。”第二句皇字可能有误,今人改为醒字,就出韵了。从后二句看,是说酒量还可提升。
  美酒遇到美景,更是人生的美事。前引贺知章诗:“主人不相识,独坐对林泉。莫漫愁酤酒,怀中自有钱。”实在是很洒脱的人生态度。路途之中,遇到林泉清丽,景色宜人,虽然不知主人为谁,何妨流连欣赏,心会神往。有兴致再饮一杯,根本不为酒费发愁,老人带的钱足够。这种随意潇洒,任性挥霍,足见诗人的人生境界,连工匠们也赞赏不已。
  至于饮茶诗,长沙窑瓷器中有茶具,涉及之诗则很少,近期方发现一首:“此器倍光鲜,茶汤积岁年。南国皆称好,入者不论钱。”严格说,此诗目的在推销茶具,说它特别光鲜,特别适合资深茶客,估计定价有些高,因此只说货好,南方茶客普遍有好评,且买者从不计较价钱。这里也看到,饮茶盛于南方,是高档的消费,当时还不太普及。
  四、 爱情与风情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皇家与庶民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于皇家老说公天下,明明是满足个人私欲,偏偏拿出许多懿范六宫、母仪天下的大道理。民间则简单得多,聚则朝出暮归,男耕女织,分则操心思念,彼此珍惜。这样的诗太多了,可以说是民间男女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新妇家家有,新郎何处无?论情好果报,嫁取可怜夫。”唐人说新妇新郎,就如同今人说媳妇老公,天生男女就该成匹配,只要情感好,那就在一起吧。这是女子主动论婚嫁,末句的可怜是可爱可疼之意,与今意不同。“自从君去后,日夜苦相思。不见来经岁,肠断泪沾衣。”你离开以后,没日没夜的思念。不觉分别已过一年,为你操心,为你担忧,愁云困扰,泪湿肠断,怎么也无法排遣。“孤雁南天远,寒风切切惊。妾思江外客,早晚到边亭。”还是女子的口气。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良人出行很久了,捉摸著应该到边亭了,你还过得好吗,你知道我在想你吗?平淡中表达殷切的关心。“忽忆边庭事,狂夫未得归。有书无寄处,空羡雁南飞。”称男子为狂夫,没有贬义,只是说很有个性。忽忆是说平时不思,偶然想起。仔细寻味,则是在一起不觉得可贵,分开后难免相思。想寄信述情,但寄到哪里去呢?此时方体会人不如雁之来去自如。同样,男子也在思念着女子:“无事来江外,求福不得福。眼看黄叶落,谁为送寒衣?”自己也说不清为何远行,目的一件也没有实现,看看天冷了,谁为我送寒衣?不说怀人,情意尽现。   不管如何,民间总有真诚的爱情在。“青山似妾心长在,流水东西去不回。相思恰共罗裙带,日日心头结不开。”这位女子对爱情的坚守,是值得记取的。
  风情与爱情稍有差异,大约未必能成婚姻,且包含一些互相撩拨的内容,其健康与否,就看你的认知宽容度如何。“不短复不长,宜素复宜妆。酒添红粉色,杯染口脂香。”其实是对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那位东邻女子的改写,前两句更简洁,后两句则更情色。女子喝了些酒,脸上泛出红晕,更显惊艳;本来就涂了秾艳的口脂,饮酒后杯上更留下艳吻,这就够让读者驰骋想象了。“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妆。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年方十六的少女,在河边梳洗,临水洗却旧妆,作者关注的则是流水送走红粉,微风传来香气,有些心旌涟漪,情难自已吧。上面两首都从男性眼中写出。就女性立场写的,则有:“奴是生人妇,郎君几许痴?人前但莫语,何处不相知?”似乎女子有些不耐郎君之痴缠,径直相告奴已嫁为人妇,你还是另觅所爱,哪里没有好女子呢?另一首更特别:“夜浅何须唤,房门先自开。知他人睡着,奴自禁声来。”男女私会,这里写女子之主动,且在夜深人静之际,一个房门微开,留有机缘,另一悄悄而来,授枕缠绵。这样写私会,在传世唐诗中,只有《莺莺传》中那首隔墙花影可以比况。
  五、 责任与离别
  民间对有雄心壮志的男子,是肯定而加以歌颂的。下面这首述怀诗就颇为豪迈:“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男儿志在四方,本乡虽好,毕竟限制了人生的发展。走出去,天地开阔,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另一首诗说:“岭上平看月,山头坐听风。心中一片气,不与女人同。”意与上一首同。前二句說登高远望,仿佛月亮就在身边,山风呼啸,激荡心中的壮志。最后一句不是鄙视女性,而是说在家庭分工上,男主外而女主内,男人应更有抱负与责任。
  社会复杂,人生艰难,民间感受更加清楚。“孤竹生南岭,安根本自危。每蒙东日照,常恐北风吹。”写的是孤竹,寄托的是人生。寄居山岭,根基肤浅,能否生长,真没把握。虽然也曾得到一些照顾,如果遇到北风呼啸,环境恶劣,也可能一阵风就被拔根而起。因此,需要努力适应生存。
  这里,需要适应南北的气候差异。“北地身先冷,南中未有寒。不知春早晚,折取柳条看。”似乎写南方人到了北方,冷得有些不适应。后两句写时令之迷失,借观察柳条绽开新芽的细节,来确认时令先后。
  在外行走的人们,心中始终挂念故乡与亲人,离别怀乡是民间诗歌另一永恒的主题。“夜夜携长剑,朝朝望楚楼。可怜孤夜月,偏照客心愁。”这是从军者的思乡情绪。“楚楼”别本作“戍楼”,差别一是登楼望远,一是远望楚楼,其实都是思乡。乡井遥远,只有一轮明月当空,远方的人与故乡的人都可以看见,然而诗人情怀大恶,愁绪难遣,他的遗憾是心中无限愁绪,明月何必再来撩拨,使我愁上加愁。
  再埋怨一回月亮:“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离家千里,归期无涯,只能掐着手指算日期。月缺月圆,周而复始,是渡月如年的节奏。“无夜不相思”,太强烈了,似乎永远也排遣不了。
  思绪难遣,就给家人寄封信吧。“造得家书经两月,无人为我送将归。欹凭鸿雁寄将去,雪重天寒雁不飞。”两月而写成一封家书,底层人们真不容易,但道途遥远,找不到稍信的人。历来不是有鱼雁传书的故事吗,那就拜托鸿雁吧,然而天寒地冻,万物凋零,险恶的环境连鸿雁也怯于远行。相信这是文人的诗作,诗意浑成,确是佳什。
  当然,更重要的是适应陌生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子云兄与弟,共谋总情亲。几语虽初接,襟怀已古人。”这里的兄弟,是初识初接初交的朋友,共谋是说做同样的事业,因合作而情亲,彼此建立信任,襟怀有古人之风,值得结交。
  “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这是行走道路者的感受。一路奔走,每天都有不同的遭际,“朝朝别主人”暗示,他行迹飘忽,每天居处都在更换,但也感受到生活日新月异,人生仍然充满希望。
  六、 时令与节庆
  岁时节庆是民间生活的重要内容,题诗多与此有关。贺春的作品,前文已引,是据梁元帝诗改写。春意盎然,诗意欢快,在敦煌文书中也曾多次出现,是唐代民间传播极广的诗歌。
  新岁改元,当然是皇家的事,民间颇加关心,也会有对新皇的祝福。“改岁迎新岁,新天接旧天。元和十六载,长庆一千年。”这是长庆改元的贺岁诗。宪宗卒于元和十五年(820)初,穆宗继位,到第二年岁旦方改元。改元诏书到湖南,已经在元日后多日,因此诗中有“元和十六载,长庆一千年”的表达,是在改元前,已经延续用旧年号。长庆很喜气,民间充满喜悦。除夕诗据张说诗改写,也见前引,“今岁今宵”“明年明日”比原诗之“故岁今宵”“新年明旦”,更为谐和晓畅,是很成功的再创作。
  唐代时令活动文化内涵的变化,以寒食向清明转化,从追怀古人向悼念亲人转变,最为显著。“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柳上,人拜古坟前”一首,正可以看到从寒食禁火转而重视清明之祭扫先人茔墓。后二句既写鸟啼新柳之春景,“人拜古坟前”则留下节俗转变的痕迹。另一首残诗:“□□□家日,□途柳色新。□前辞父母,洒泪别尊亲。”写春日离家,与父母告别,只是第三句所缺一字,不知是为何种状态之分别。
  七、 俗世情怀一:忍耐
  民间处在社会的下层,即所谓弱势群体,知道无力反抗强权,但也有他们的生存逻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忍耐。从《太公家教》一类的民间教材,到瓷器所题人生格言,充斥着“悬钓之鱼,悔不忍饥”“罗网之鸟,悔不高飞”“人生误斗,悔不三思”“行满天下无怨恶”“言满天下无口过”等流行的名言,不要逐食,不要冲动,言行更应小心,不要得罪他人,处处引为训诫。诗中也多类似内容。如:“忍辱成端政,多嗔作毒蛇。若人不逞恶,必得上三车。”讲忍辱而事业能有所成,多嗔易怒是人生之毒蛇。“自从与客来,是事皆隐忍。若有平山路,崎岖何人尽?”说作客他乡,道路崎岖艰险,只能遇事能忍则忍,绝不冲动。   咏史类仅见一首:“去去关山远,行行胡地深。早知今日苦,多与画师金。”吟咏王昭君故事,说她远嫁胡地,道路艰难,后两句居然说现在尝到了苦头,当时为什么不多给画师塞点钱物,该后悔了吧?历代歌咏王昭君的诗歌,这一篇立意无疑最为卑下,却符合下层民众的生活逻辑:他们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和人文关怀,日常习惯逆来顺受,因此设想王昭君远嫁单于,辛苦塞北,一定后悔当初没有厚贿画师。
  八、 俗世情怀二:进学
  长沙窑瓷器题诗有许多劝学诗,与敦煌、吐鲁番所出遗诗内容接近,甚至颇多重复,手段和目的均颇可玩味。“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前二句讲尊重秩序,天高地远,王道庄严,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出人头地,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官,做官先要读书。同学们,一起努力吧!“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这首是汉人韦贤“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艺文类聚》卷八三)的诗意表达。给孩子的财富,不是白玉,不是黄金,而是饱读诗书,胸有文章。后代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是同样意思。“念念催年促,由如少水鱼。劝诸行过众,修学至无余。”时间过得很快,人生如同涸池中的鱼,要把握机会,努力进学。必須说明的是,此首来自民间流传很广的《黄昏偈》,以下录名僧宗密在《圆觉道场修证广忏文》卷二所载以为比较:“西方日已暮,尘劳犹未除。老病死时至,相看不久居。念念催年促,犹如少水鱼。劝诸礼佛众,修学至无余。”是说人生将终,要实时修学,以证福来生,与对孩子们的劝学有所不同。比较现实讲修学目的的则是这一首:“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年人。丈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意思只在后二句,前二句近于比兴。强调通书达文是男子立身处世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立意甚好。
  九、 俗世情怀三:势利
  社会喜富厌贫,畏强凌弱,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题诗大量涉及于此,如云“为君报此训,世上求名利”“有钱水亦热,无钱火亦寒”等,都是。再如“男儿爱花□,徒劳费心力。有钱则见面,无钱不相识。”更将男女交往中的金钱势利,作了特别强调。友情超越金钱的界限,也不断被歌颂:“从来不相识,相识便成亲。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小水通大河,山高鸟宿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也相过。”
  十、 民间善俗的记录:感恩崇礼
  长沙窑瓷器题诗有许多倡导感恩的格言,如“羊申跪乳之志”“慈乌反哺之念”“牛怀舐犊之恩”等等,甚至说到“古人车马不谢,今时寸草须酬”,风俗与时移易,今时人际交往中应该特别感念别人的好处,提倡人际的友谊、合作与帮助。存诗如“频频来作客,扰乱主人多。未有黄金赠,空留一量靴”,作客许久,叨烦主人,即便不能给足金钱,至少要留点礼物。“一量靴”不知具体所指,应是一般的礼物。“作客来多日,烦烦主人深。未有黄金赠,空留一片心。”稍作改动,意思差不多,即是应该心存感念。
  类似的诗歌极其丰富,可以看作唐时下层社会的行为准则。“东家种桃李,一半向西邻。幸有余光在,因何不与人。”表达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原则。东家种树,西邻得其余荫,成就自己的善业。余光可与别人分享,利人而不损己,何乐而不为呢?“客来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扣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讲主客关系,客人造访,不要径直入内,应该先扣门三五下,主人自会出来迎接。虽是小事,强调了主客互相尊敬的大道理。前引六朝诗:“有僧长寄书,无信长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另诗:“来时为作客,去后不身陈。无物将为信,留语赠主人。”都讲人际交往的基本道理。前诗说分别后要及时来信,不要如瓶落井中般绝无消息,以致让亲朋担心,甚至寒心。后诗说即便身边没有礼物,留几句话,也可以作为一种纪念。
  题诗还更多地强调凡人要讲究个人品行,杜绝作恶。“凡人莫偷盗,行坐饱酒食。不用说东西,汝亦自绦直。”偷盗是大恶,到哪儿都应该禁止。“剑缺那堪用,瑕珠不值钱。芙蓉一点污,□人那堪怜。”强调德行之重要,小节出入,就如同利剑有缺损,珍珠有瑕疵,芙蓉有污点,看似小节,却是人生的缺憾。人在社会,尤其应该从日常行为做起:“衣裳不知洁,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彩,坐在下行头。”说衣如其人,衣裳不整洁,没有风彩,见人羞愧难当,必然影响社会地位。
  上述各诗,劝人向善向美,是唐代民间教化的真实记录,也是传统伦理社会的普遍原则。传世唐诗中,类似作品很少,因而尤可珍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李清照在其著名的《词论》中曾说苏轼等人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虽然带有批评的意思,却也说出了苏轼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事实上,这正是苏轼自己的主观追求,最明显的就是他写了一些回文、栝、集句词,确实是把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移植到词里来了,尽管也不一定是他的首创。  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曾评价苏轼:“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这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在苏轼的心中,可能真的就曾经想
期刊
宋云彬(1897—1979),浙江海宁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史学家、编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云彬先后在新闻出版总署、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教科書的编辑审订与出版工作;1958年调北京中华书局,参与“二十四史”点校及编辑出版工作,是点校本《史记》的主要参与者和责任编辑,被誉为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并独立承担了《后汉书》的点校工作,为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纪念
期刊
大约从汉代开始,中国士人阶层风靡一种叫作五石散(又称寒食散)的药物,可是说来奇怪,这种药物很难说它对某种病有什么特殊疗效。可是大家却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来效法和实践。到了魏晋时期,这股风潮更是达到了顶点。一时间,人们把服药看成是门阀世族时髦的外在特征。不服药,好像就今天的人们不会用手机、不会上网一样土里土气。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药,人们为什么对它如此情有独钟呢?  五石散(寒食散)是什么药?  服
期刊
闲时省检赋学史,发现“三刘”贡献特大,分别是南朝的刘勰、晚清的刘熙载及清末的刘师培,他们不仅所处地域相近,而且理论思想亦多相通。就地域言,“三刘”中刘勰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熙载为江苏兴化人,刘师培为江苏仪征人,几乎处在一个并不大的区域圈内。就赋学言,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堪称历史上第一篇系统评述赋体的理论文章,后“二刘”与其理论观的切近,也首在对“文心”的认同与追踪。如刘熙载《艺概·赋概》
期刊
一、里社婆婆五六年,戍瓜催促上舲船  诗友东方鹤问:南宋程公许《惜别》诗五首其一:“里社婆婆五六年,戍瓜催促上舲船。官情得似交情好,去意其如别意牵。”这首诗里,“戍瓜”不好理解,整首诗也不好理解。“里社婆婆”是一种比方吧?有人把这首诗当成赞美婆婆或献给婆婆的诗,是不是大错特错啦?  钟振振答:东方鹤诗友好!您提的问题很有趣,兹分别讨论如下:  (1)“戍瓜”,是《左传》里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国的
期刊
《钦定词谱》是康熙年间一部御定的词谱,一共收录826个词调,调下分体,总计2306体。它不仅是收录词调最全的一部词谱,亦集前代词谱之大成,订正了前人著作包括万树《词律》的若干错误,《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每调各注其源流,每字各图其平仄,每句各注其韵叶,分刌节度,穷极窈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虽然未免有因“御定”而溢美之嫌,但此书于词家之功,大略如《清文献通考》所云,“是编之集,不独俾承学之士摅情缀采
期刊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职权在于诗意地追问,而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唯有在故乡才能亲近本原。还乡就是返回与本原的亲近。而那些被迫舍弃与本原的接近而离开故乡的人,总是感到那么惆怅悔恨(《人,诗意地栖居》)。故乡是心灵的寄托,是灵魂的安放之处。人类无论走到哪儿,都会紧贴着大地,回首所来之处。尤其是当诗人身处困境时,他们更要还乡,亲近本原,安放自身的灵魂。所谓“人穷则反本”,大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以此
期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版)自修订之后,更加精密爽目,成为各大高校首选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其优点自不待言。笔者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作为本专业的爱好者和从事者,所以还是不揣冒昧地以第五编第四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为例,提出几条浅薄的思考,其中既有文献方面的核对,也有理论方面的探索。希望能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进一步修订贡献绵薄之
期刊
《敦煌廿咏》是吟咏敦煌的组诗,在丝路沿线的唐诗中具有代表性。它以组诗的形式,选取敦煌二十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或事物,描绘了敦煌地理的特殊風貌,展示了敦煌历代的优美华章。有关《敦煌廿咏》的整理,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有详细校订,堪称定本,本文即据徐本引用。相关研究,李鼎文《读佚名〈敦煌廿咏〉》(《西北师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和马德《〈敦煌廿咏〉写作年代初探》(《敦煌研究》1983年第1期),值
期刊
田芳  前段时间,因为公司搬迁,我面临更为复杂的通勤状况。这天,和闺密碰头,巧的是,她的单位也搬迁了,通勤时间比我还长,但是她一点儿也不焦虑,我很好奇。  她解释道:“首先,焦虑没什么用。其次,预设有主观性,与事实不一定相符。”然后她问我:“你的通勤线路还有其他选择吗?”我查了一下,果然还有。  闺密说:“既然还有选择,就不算最糟糕。可以自己先试着走几趟,然后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线路啊!”接着,她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