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业家被无情地阻挡在开创的事业殿堂之外,资本掮客轻易地从小门从容进出。在与娴熟的资本庄家过招中,地方政府表现出过于轻信和不善博弈。对于李经纬来说,最大的悲哀是他创立的、曾经显赫一时的公司,在数年之后将无人提及,留给健力宝企业历史的,则是一张仰天含泪的定格照片,令人看到在中国企业改革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
东方崛起健力宝
年过六旬的健力宝创办人——李经纬坐在会场的一角,身边既是熟悉又形同陌路的地方官员,四周又有闪光灯的闪烁不止。他创办的企业被仓促地出售了,他开出同等的价格却遭受严拒。他成了人人都承认其创业功绩,却不再是被信任的企业家。
在相当长时间里,健力宝一直是中国市场上知名度最高的饮料品牌。1984年,成为“中国标杆性企业”的联想、海尔、万科等公司相继创立。在璀璨群星之中,诞生于广东三水县的健力宝,是最耀眼的一颗星。
时年,三水酒厂厂长李经纬,突然把眼光瞄准了即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他得到讯息,国家体委将决定中国代表团的指定饮料是什么?此刻,他手上有一种没有投放市场,包装和商标都没有确定的新饮料。
李经纬童年丧父,少年亡母,自幼在孤儿院里长大。成年后,当上三水县体委副主任。1973年,受人排挤被发配到县里的酒厂当厂长。那是一个只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厂,李经纬苦心经营,竟然被他开发出一条啤酒生产线,生产出“强力啤酒”。1983年,他去广州出差,在街边买了一听可口可乐,平生第一次喝易拉罐饮料,突然萌发生产饮料的念头。
当时,国内的各类饮料厂,已经超过2000家。体委干部出身的李经纬很“天才”地想到了运动型饮料。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研发出“能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普通人也能喝”的饮料,便主动找上门去要求合作。在研究员的主持下,一种橙黄色的饮料被开发出来,它有一个很拗口的名称——“促超量恢复合剂运动饮料”。实际上,它是一种含碱电解质的饮料。
饮料开发出来了,取什么响亮名称?他冥思苦想——“健力宝”,听上去朗朗上口,含有“健康、活力”的保健暗示。商标图形:“J”字顶头的点像个球体,象征球类运动;下半部三条曲线并列,像征田径运动三条跑道。从整体上看,那个字的形状,犹如一个做屈体收腹姿势的体操或跳水运动员,体现了健力宝与体育运动的血脉关系。
“健力宝”采用大胆的举措——易拉罐包装。在消费者眼中,易拉罐是高档饮料的代名词。那时,国内尚无一家易拉罐生产企业,三水酒厂更不可能有罐装生产线。李经纬四处奔波,最终说服深圳的百事可乐公司,为他代加工生产健力宝。当200箱光鲜亮丽的健力宝,出现在亚足联的广州会议上,众人为之惊叹不已。健力宝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品牌形象与体育运动天然有关,口感、色泽和质量均为无可挑剔。
前程遭遇滑铁卢
健力宝的崛起,意味着中国饮料市场春天的到来,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一大群极富野心的创业家,纷纷涌入了饮料食品领域。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相继冒出大大小小的饮料厂、食品厂、保健品厂,成百上千。
一个很奇特的事实: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太阳神和娃哈哈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业绩,从来不跟健力宝发生正面竞争。娃哈哈从鱼龙混杂的保健品市场全线退出,转而进入到饮料领域,没有主推果汁类汽水饮料,没有做易拉罐类产品。健力宝的“东方魔水”实在太过强势,后人没有插足和抗衡的空间。
正当风起云涌,飞黄腾达之际,健力宝出售的消息被释放出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鲨鱼”闻腥而动,悄悄向三水围拢。它们均不在阳光下游行,尖锐的利齿凶猛地露出。张海登台,命运三耍李经纬,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险些成为健力宝新主人。
李经纬无法理解:为什么市政府宁可把企业出售给素不相识的外国公司,也不卖给一手将企业创建起来、为此呕心沥血了一辈子,愿意出更高价格的自己。一时间“健力宝被无情贱卖”、“中国第一民族品牌旗帜被砍”等舆论铺天盖地,其间夹杂着高昂情绪,显然让三水市政府难以招架。
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年仅28岁的张海,197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位小学老师评价他说:“仗着小聪明,喜欢撒谎,从来不脸红。”2001年12月,他从广州到上海办事,在飞机上无聊地翻阅报纸时,突然看到健力宝转让股权的报道。飞机降落上海,当即买了机票,匆匆返回三水。
张海的出现,让三水市政府遭遇旷世知音,淳厚而心急的政府官员,分不清年轻的神秘人物,到底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不过,他的背景和开出的条件令人满意,他承诺按李经纬的出价收购,出面的是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一家纯种的国有企业。谈判在一切都“看上去很美”的氛围中,以惊人的速度获得成功。三水市政府向浙江国投,转让健力宝75%的股份,作价3.38亿元。
不幸的是,业界人士发现:张海在健力宝的所有经营决策,可以一言以蔽之:步步臭棋毁天物。第一步是唾弃健力宝品牌。第二步是唾弃健力宝营销团队。第三步是迷信广告,追求轰动效应。第四步是多品种齐上,没有主打重点。第五步是邯郸学步,沉迷足球营销。第六步是借建基地之名,再操重组旧业。一个好端端的键力宝,折腾不了多久,差一点毁在他的手里。
引以为戒有教训
在北京的一次中国饮料工业年会上,健力宝现任董事长叶红汉说:公司熬过了最艰难的生死线,健力宝没有死掉,主要靠几个核心,一个是品牌的影响力,一个是忠诚的经销商队伍,一个是对品质的一贯坚持。这三个要素,都是创始者李经纬留下的遗产。
对李经纬团队先天性不信任,是健力宝危机的起点。三水市政府与李经纬从来没有就这种“不信任”进行过坦诚的对话。这种“心照不宣”的内心对抗,渐渐弥漫成一股很不正常的氛围,最终影响到双方所有决策和举措。
过分轻信张海。三水市政府与张海素昧平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签订出售协议,跟李经纬毫无商量,颇有赌气成分在内。巨额资产出让,政府一方既未请财务顾问提供中介服务,亦未对买家的资信进行调查。交易过程更是暗箱操作,长期秘而不宣。
在对大股东的支持上,摇摆不定。在张海被撤职之时,三水区政府的立场,摇摆在张海和祝维沙之间,时而倾向前者,时而支持后者,造成新闻舆论上的疑惑,决策层的分裂、动荡。
在战略投资商的引进上,优柔寡断。从商业利益和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让统一集团收购健力宝,无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面对经销商的激烈反弹,三水区政府无法进行理性说服,畏而退之,丧失了适时拯救健力宝的机会。
以小股东身份,驱逐大股东。在“一朝被蛇咬”之后,三水区政府对外来民间资本,再也不敢信任。三水区政府不惜动用权力,查封公司账户,在国内舆论界和法律界,引起很大震动,被指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政府直接介入都是不合法的,这种介入不仅破坏了第一次交易的合法性,而且使政府主导下的第二次交易不合法。”
难以自圆的“体外循环”。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心急如焚的三水区政府,以小股东身份接管健力宝,成立了一家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的国有独资贸易公司——法人代表是三水区的区长,全面承担企业的销售任务,公司采用“体外循环”,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良联想,不利于健力宝的正常运营。
对李经纬的处理暧昧不决。对创业者李经纬采取行政手段,先以贪污罪名罢免他的人大代表资格,然后宣布“双规”,迟迟不进入正常的审理程序。在企业陷入乱局之时,又请他到工厂“安慰”人心。4年多时间,始终没有在法律层面上,给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这种首鼠两端的处理方式,让法律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健力宝之案,可谓中国国企改革的经典范例,所有想象得到的商业戏剧性——神话、欲望、博弈、阴谋、报应、轮回,都一一地上演了,它充满了那么多的偶然性,却又仿佛滑行在一条必然的悲剧之轨上。一场基于实业公司平台的疯狂资本盛宴,在一片狼藉声中曲终人散,“东方魔水”生死记旷世闻名。
东方崛起健力宝
年过六旬的健力宝创办人——李经纬坐在会场的一角,身边既是熟悉又形同陌路的地方官员,四周又有闪光灯的闪烁不止。他创办的企业被仓促地出售了,他开出同等的价格却遭受严拒。他成了人人都承认其创业功绩,却不再是被信任的企业家。
在相当长时间里,健力宝一直是中国市场上知名度最高的饮料品牌。1984年,成为“中国标杆性企业”的联想、海尔、万科等公司相继创立。在璀璨群星之中,诞生于广东三水县的健力宝,是最耀眼的一颗星。
时年,三水酒厂厂长李经纬,突然把眼光瞄准了即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他得到讯息,国家体委将决定中国代表团的指定饮料是什么?此刻,他手上有一种没有投放市场,包装和商标都没有确定的新饮料。
李经纬童年丧父,少年亡母,自幼在孤儿院里长大。成年后,当上三水县体委副主任。1973年,受人排挤被发配到县里的酒厂当厂长。那是一个只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厂,李经纬苦心经营,竟然被他开发出一条啤酒生产线,生产出“强力啤酒”。1983年,他去广州出差,在街边买了一听可口可乐,平生第一次喝易拉罐饮料,突然萌发生产饮料的念头。
当时,国内的各类饮料厂,已经超过2000家。体委干部出身的李经纬很“天才”地想到了运动型饮料。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研发出“能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普通人也能喝”的饮料,便主动找上门去要求合作。在研究员的主持下,一种橙黄色的饮料被开发出来,它有一个很拗口的名称——“促超量恢复合剂运动饮料”。实际上,它是一种含碱电解质的饮料。
饮料开发出来了,取什么响亮名称?他冥思苦想——“健力宝”,听上去朗朗上口,含有“健康、活力”的保健暗示。商标图形:“J”字顶头的点像个球体,象征球类运动;下半部三条曲线并列,像征田径运动三条跑道。从整体上看,那个字的形状,犹如一个做屈体收腹姿势的体操或跳水运动员,体现了健力宝与体育运动的血脉关系。
“健力宝”采用大胆的举措——易拉罐包装。在消费者眼中,易拉罐是高档饮料的代名词。那时,国内尚无一家易拉罐生产企业,三水酒厂更不可能有罐装生产线。李经纬四处奔波,最终说服深圳的百事可乐公司,为他代加工生产健力宝。当200箱光鲜亮丽的健力宝,出现在亚足联的广州会议上,众人为之惊叹不已。健力宝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品牌形象与体育运动天然有关,口感、色泽和质量均为无可挑剔。
前程遭遇滑铁卢
健力宝的崛起,意味着中国饮料市场春天的到来,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一大群极富野心的创业家,纷纷涌入了饮料食品领域。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相继冒出大大小小的饮料厂、食品厂、保健品厂,成百上千。
一个很奇特的事实: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太阳神和娃哈哈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业绩,从来不跟健力宝发生正面竞争。娃哈哈从鱼龙混杂的保健品市场全线退出,转而进入到饮料领域,没有主推果汁类汽水饮料,没有做易拉罐类产品。健力宝的“东方魔水”实在太过强势,后人没有插足和抗衡的空间。
正当风起云涌,飞黄腾达之际,健力宝出售的消息被释放出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鲨鱼”闻腥而动,悄悄向三水围拢。它们均不在阳光下游行,尖锐的利齿凶猛地露出。张海登台,命运三耍李经纬,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险些成为健力宝新主人。
李经纬无法理解:为什么市政府宁可把企业出售给素不相识的外国公司,也不卖给一手将企业创建起来、为此呕心沥血了一辈子,愿意出更高价格的自己。一时间“健力宝被无情贱卖”、“中国第一民族品牌旗帜被砍”等舆论铺天盖地,其间夹杂着高昂情绪,显然让三水市政府难以招架。
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年仅28岁的张海,197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位小学老师评价他说:“仗着小聪明,喜欢撒谎,从来不脸红。”2001年12月,他从广州到上海办事,在飞机上无聊地翻阅报纸时,突然看到健力宝转让股权的报道。飞机降落上海,当即买了机票,匆匆返回三水。
张海的出现,让三水市政府遭遇旷世知音,淳厚而心急的政府官员,分不清年轻的神秘人物,到底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不过,他的背景和开出的条件令人满意,他承诺按李经纬的出价收购,出面的是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一家纯种的国有企业。谈判在一切都“看上去很美”的氛围中,以惊人的速度获得成功。三水市政府向浙江国投,转让健力宝75%的股份,作价3.38亿元。
不幸的是,业界人士发现:张海在健力宝的所有经营决策,可以一言以蔽之:步步臭棋毁天物。第一步是唾弃健力宝品牌。第二步是唾弃健力宝营销团队。第三步是迷信广告,追求轰动效应。第四步是多品种齐上,没有主打重点。第五步是邯郸学步,沉迷足球营销。第六步是借建基地之名,再操重组旧业。一个好端端的键力宝,折腾不了多久,差一点毁在他的手里。
引以为戒有教训
在北京的一次中国饮料工业年会上,健力宝现任董事长叶红汉说:公司熬过了最艰难的生死线,健力宝没有死掉,主要靠几个核心,一个是品牌的影响力,一个是忠诚的经销商队伍,一个是对品质的一贯坚持。这三个要素,都是创始者李经纬留下的遗产。
对李经纬团队先天性不信任,是健力宝危机的起点。三水市政府与李经纬从来没有就这种“不信任”进行过坦诚的对话。这种“心照不宣”的内心对抗,渐渐弥漫成一股很不正常的氛围,最终影响到双方所有决策和举措。
过分轻信张海。三水市政府与张海素昧平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签订出售协议,跟李经纬毫无商量,颇有赌气成分在内。巨额资产出让,政府一方既未请财务顾问提供中介服务,亦未对买家的资信进行调查。交易过程更是暗箱操作,长期秘而不宣。
在对大股东的支持上,摇摆不定。在张海被撤职之时,三水区政府的立场,摇摆在张海和祝维沙之间,时而倾向前者,时而支持后者,造成新闻舆论上的疑惑,决策层的分裂、动荡。
在战略投资商的引进上,优柔寡断。从商业利益和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让统一集团收购健力宝,无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面对经销商的激烈反弹,三水区政府无法进行理性说服,畏而退之,丧失了适时拯救健力宝的机会。
以小股东身份,驱逐大股东。在“一朝被蛇咬”之后,三水区政府对外来民间资本,再也不敢信任。三水区政府不惜动用权力,查封公司账户,在国内舆论界和法律界,引起很大震动,被指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政府直接介入都是不合法的,这种介入不仅破坏了第一次交易的合法性,而且使政府主导下的第二次交易不合法。”
难以自圆的“体外循环”。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心急如焚的三水区政府,以小股东身份接管健力宝,成立了一家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的国有独资贸易公司——法人代表是三水区的区长,全面承担企业的销售任务,公司采用“体外循环”,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良联想,不利于健力宝的正常运营。
对李经纬的处理暧昧不决。对创业者李经纬采取行政手段,先以贪污罪名罢免他的人大代表资格,然后宣布“双规”,迟迟不进入正常的审理程序。在企业陷入乱局之时,又请他到工厂“安慰”人心。4年多时间,始终没有在法律层面上,给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这种首鼠两端的处理方式,让法律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健力宝之案,可谓中国国企改革的经典范例,所有想象得到的商业戏剧性——神话、欲望、博弈、阴谋、报应、轮回,都一一地上演了,它充满了那么多的偶然性,却又仿佛滑行在一条必然的悲剧之轨上。一场基于实业公司平台的疯狂资本盛宴,在一片狼藉声中曲终人散,“东方魔水”生死记旷世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