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竖笛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9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小乐器进课堂”的号角吹响,传统的音乐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人们誉为“柔和的笛子”和“像鸟唱歌的笛子”的竖笛,以其音色纯正、柔和轻盈的特点,在音乐课堂上呈现出独特的一面。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专门的竖笛练习教学内容,这些练习内容与各单元内容紧密联系,既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将竖笛演奏综合运用于歌曲、乐曲的一种体现。
  一、巧用竖笛,给民歌加点“料”
  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各具特色。这些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滋养了一批批学生。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安排了来自青海、海南、云南、贵州、台湾等不同地区民歌教学内容。其中安排欣赏笛子独奏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和葫芦丝独奏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两项教学内容。这两首民歌都是用小乐器演奏的,虽然笛子、葫芦丝与竖笛在音色与表现力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其中艺术的感染力是相通的。这两首曲子比较简短,学生练习吹奏较为便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两首曲子的同时,把握好曲子的特点,理解曲子传达的情绪,然后借助手中的竖笛,也来吹一吹,将《花儿与少年》的节拍感、韵律感,将《月光下的凤尾竹》悠扬、委婉的旋律演绎出来。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吹奏中,感受到了这两首民歌的旋律之美,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台湾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与海南黎族民歌《跳柴歌》教学中,要求学生演唱。这两首歌洋溢着欢快、活泼的情绪和热爱家乡的自豪感。竖笛对学生把握节奏、体会歌曲的情绪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因为这两首歌曲稍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关键部分或高潮部分配入竖笛演奏,让欢快、自豪在笛声中恣意流淌。
  第一单元还专门安排了贵州彝族民歌《阿西里西》的教学。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民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如何借助竖笛表现民歌的情绪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利用竖笛吹奏这首民歌时,教师只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开放高音孔,使其能顺利吹奏出清凉的高音来。
  竖笛,给民歌教学加了一点“料”,让民歌教学妙趣横生,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天地。
  二、巧用豎笛,给快乐加点 “料”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快乐的元素特别多,如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丰收之歌》《捉泥鳅》《飞吧,飞吧》《水草舞》《太阳出来喜洋洋》……无不包含着快乐的元素。这些快乐的元素如果单纯地依靠演唱或者钢琴伴唱,是无法充分表达出来的,孩子的情绪也无法达到预设的目标。如果加入竖笛演奏,或某一小节、某一片段的演奏,那么效果就截然不同。
  《丰收之歌》曲调欢快活泼,形象地再现了人们丰收后喜悦的情景。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唱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铝板琴或其他打击乐器来抒发歌曲中愉快的情绪。竖笛的巧妙引入,也能为激发情绪起到重要作用。《丰收之歌》的歌词共有两段,这两段的开头分别是“田野上庄稼都已收割完毕”和“辛苦的种田人将得到酬谢”,这两句分别是这两段歌曲的中心句。这时可以借助竖笛伴奏,通过竖笛的笛音,将丰收的喜悦之情传达出来。在这种情绪的渲染下,孩子们的演唱情绪会异常饱满。
  《打麦号子》在洋溢着喜悦之情的同时,还洋溢着无限的激情。这种节奏性、旋律性的呐喊很容易引起共鸣。在演唱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歌曲结尾处或齐唱部分借助竖笛齐奏,通过整齐、有号召力的笛音,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渲染,使学生身心皆入境。
  而像《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样轻松欢快的歌曲,更需要竖笛的点缀。如歌曲中的“啰儿”“欧郎啰”“郎郎扯光扯”“欧啰啰”等,如果配以竖笛轻快、跳跃的伴奏,就会唱出不一样的感觉。
  竖笛,给快乐加了一点“料”,学生的快乐得到了激发,音乐课堂成了快乐的海洋。
  三、巧用竖笛,给冬天加点 “料”
  冬天,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季节,雪花飘飘,浪漫而又温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八单元安排了一组与冬天有关的歌曲。这些歌曲中也洋溢着快乐,但没有前面几单元歌曲中的那么热烈。
  钢琴独奏《雪橇》,在生动、活泼中带有质朴、宽广。学生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心紧紧跟着优美的旋律徜徉在茫茫的雪地里,一串串银铃般的欢笑声在一串串音符中流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竖笛,吹奏其中一小段,来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喜悦。当优美、欢快的竖笛声响起,孩子的心跟着笛声一起飞扬。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欢快的圣诞歌曲,歌曲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响叮当等欢快的音乐形象。这首歌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歌曲结尾部分有一组反复,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加入竖笛的吹奏,通过竖笛欢快的笛音,将快乐藏进每一个学生的耳朵里、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踏雪寻梅》的意境较为高雅。中速、舒缓的曲调让整个乐曲洋溢着诗一般的意境。悠悠的竖笛声,将这个诗一般的意境勾勒、描绘出来,学生情绪在笛声中受到感染。
  巧用竖笛,给冬天加点“料”,冬天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竖笛,一种普普通通的乐器,巧妙运用,就能让课堂呈现不一样的精彩!(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其他文献
美是人类对生活的赞叹,而术则是人类表达赞叹的技巧。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美术又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表达力、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美术教师,要抓住美术教学的基本目标,即引导学生乐学、善思、会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美术  对美术有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这门课程的基本动力,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创新课程内容的呈现
期刊
根据外研社(三起点)教材的设置和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小学生对声音、情境、活动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远超枯燥的英语单词和句子。据此,应在英语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方向来呈现出“听说立体化”教学效果。“听说立体化”指的是将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以活动音频、实际活动、活动照片、英语儿歌的形式进行具体化、形象化、情境化,让小学生切实明白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应关系,从而进行自然性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
期刊
摘 要: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实然出发,在深入分析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应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在中职晋升考核中应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规范中高层次各自的教学标准,在增强吸引上要致力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等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协同育人 考试制度  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及“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建
期刊
摘 要:构建新课标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新秩序,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宽容看待学生因懵懂无知而造成的乱而无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正确理解学生因个性差异而带来的“乱”;明确课堂的教育功能,做到活而有序。  关键词:体育课堂 秩序 活力  新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弱化了对原来体育竞技的要求,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等崭新的课程理念,但是,新课程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也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的口中,新课程应大步走进课堂。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学生依照学古诗的“三步”方法自读、
期刊
德育教育是小学阶段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关键性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开展,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既学知识又学做人,形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导入环节中渲染德育思想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可以巧妙地结合德育思想教育,让学生从中受益,树立信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最初环节多动脑、勤思考,把德育合情合理结合其中,让学生在语文
期刊
阅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笔者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却深切地感受到,由于缺乏读物,缺少阅读氛围,阅读始终无法真正走进农村儿童的童年生活。究其原因,当然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他们生活在农村,身边没有图书,没有书店,父母大多外出打工,负责照顾他们的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只能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而无法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特别是阅读的需求。他们的校外生活比较散漫,电视、游戏及街头低俗读
期刊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要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实施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课程融入了法治意识的教育,但课堂上时间有限,不能很好地进行法治教育。为此,在学校全面推行选课走班的举措下,专门开辟了学法社团,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外延伸,时间和空
期刊
摘 要:创新的核心就是培育创新型人才。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理念和创新素养能力的电子商务优秀人才,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南昌大学为例,构建了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矩阵化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与探索,希望对高校创新教育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
期刊
“数感”是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有关于数学的专业术语,同时它也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字、运算、数量关系等多方面知识时,所得出的感悟与结论。“数感”在现实生活中它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由于其本身有相对高的隐蔽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学习当中,常使人们忽视“数感”的存在,但它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其快速进入数学的学习中。  一、利用情境法促进学生对“数感”的了解  情境法是提高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