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小乐器进课堂”的号角吹响,传统的音乐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人们誉为“柔和的笛子”和“像鸟唱歌的笛子”的竖笛,以其音色纯正、柔和轻盈的特点,在音乐课堂上呈现出独特的一面。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专门的竖笛练习教学内容,这些练习内容与各单元内容紧密联系,既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将竖笛演奏综合运用于歌曲、乐曲的一种体现。
一、巧用竖笛,给民歌加点“料”
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各具特色。这些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滋养了一批批学生。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安排了来自青海、海南、云南、贵州、台湾等不同地区民歌教学内容。其中安排欣赏笛子独奏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和葫芦丝独奏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两项教学内容。这两首民歌都是用小乐器演奏的,虽然笛子、葫芦丝与竖笛在音色与表现力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其中艺术的感染力是相通的。这两首曲子比较简短,学生练习吹奏较为便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两首曲子的同时,把握好曲子的特点,理解曲子传达的情绪,然后借助手中的竖笛,也来吹一吹,将《花儿与少年》的节拍感、韵律感,将《月光下的凤尾竹》悠扬、委婉的旋律演绎出来。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吹奏中,感受到了这两首民歌的旋律之美,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台湾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与海南黎族民歌《跳柴歌》教学中,要求学生演唱。这两首歌洋溢着欢快、活泼的情绪和热爱家乡的自豪感。竖笛对学生把握节奏、体会歌曲的情绪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因为这两首歌曲稍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关键部分或高潮部分配入竖笛演奏,让欢快、自豪在笛声中恣意流淌。
第一单元还专门安排了贵州彝族民歌《阿西里西》的教学。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民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如何借助竖笛表现民歌的情绪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利用竖笛吹奏这首民歌时,教师只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开放高音孔,使其能顺利吹奏出清凉的高音来。
竖笛,给民歌教学加了一点“料”,让民歌教学妙趣横生,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天地。
二、巧用豎笛,给快乐加点 “料”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快乐的元素特别多,如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丰收之歌》《捉泥鳅》《飞吧,飞吧》《水草舞》《太阳出来喜洋洋》……无不包含着快乐的元素。这些快乐的元素如果单纯地依靠演唱或者钢琴伴唱,是无法充分表达出来的,孩子的情绪也无法达到预设的目标。如果加入竖笛演奏,或某一小节、某一片段的演奏,那么效果就截然不同。
《丰收之歌》曲调欢快活泼,形象地再现了人们丰收后喜悦的情景。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唱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铝板琴或其他打击乐器来抒发歌曲中愉快的情绪。竖笛的巧妙引入,也能为激发情绪起到重要作用。《丰收之歌》的歌词共有两段,这两段的开头分别是“田野上庄稼都已收割完毕”和“辛苦的种田人将得到酬谢”,这两句分别是这两段歌曲的中心句。这时可以借助竖笛伴奏,通过竖笛的笛音,将丰收的喜悦之情传达出来。在这种情绪的渲染下,孩子们的演唱情绪会异常饱满。
《打麦号子》在洋溢着喜悦之情的同时,还洋溢着无限的激情。这种节奏性、旋律性的呐喊很容易引起共鸣。在演唱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歌曲结尾处或齐唱部分借助竖笛齐奏,通过整齐、有号召力的笛音,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渲染,使学生身心皆入境。
而像《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样轻松欢快的歌曲,更需要竖笛的点缀。如歌曲中的“啰儿”“欧郎啰”“郎郎扯光扯”“欧啰啰”等,如果配以竖笛轻快、跳跃的伴奏,就会唱出不一样的感觉。
竖笛,给快乐加了一点“料”,学生的快乐得到了激发,音乐课堂成了快乐的海洋。
三、巧用竖笛,给冬天加点 “料”
冬天,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季节,雪花飘飘,浪漫而又温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八单元安排了一组与冬天有关的歌曲。这些歌曲中也洋溢着快乐,但没有前面几单元歌曲中的那么热烈。
钢琴独奏《雪橇》,在生动、活泼中带有质朴、宽广。学生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心紧紧跟着优美的旋律徜徉在茫茫的雪地里,一串串银铃般的欢笑声在一串串音符中流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竖笛,吹奏其中一小段,来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喜悦。当优美、欢快的竖笛声响起,孩子的心跟着笛声一起飞扬。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欢快的圣诞歌曲,歌曲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响叮当等欢快的音乐形象。这首歌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歌曲结尾部分有一组反复,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加入竖笛的吹奏,通过竖笛欢快的笛音,将快乐藏进每一个学生的耳朵里、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踏雪寻梅》的意境较为高雅。中速、舒缓的曲调让整个乐曲洋溢着诗一般的意境。悠悠的竖笛声,将这个诗一般的意境勾勒、描绘出来,学生情绪在笛声中受到感染。
巧用竖笛,给冬天加点“料”,冬天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竖笛,一种普普通通的乐器,巧妙运用,就能让课堂呈现不一样的精彩!(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专门的竖笛练习教学内容,这些练习内容与各单元内容紧密联系,既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将竖笛演奏综合运用于歌曲、乐曲的一种体现。
一、巧用竖笛,给民歌加点“料”
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各具特色。这些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滋养了一批批学生。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安排了来自青海、海南、云南、贵州、台湾等不同地区民歌教学内容。其中安排欣赏笛子独奏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和葫芦丝独奏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两项教学内容。这两首民歌都是用小乐器演奏的,虽然笛子、葫芦丝与竖笛在音色与表现力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其中艺术的感染力是相通的。这两首曲子比较简短,学生练习吹奏较为便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两首曲子的同时,把握好曲子的特点,理解曲子传达的情绪,然后借助手中的竖笛,也来吹一吹,将《花儿与少年》的节拍感、韵律感,将《月光下的凤尾竹》悠扬、委婉的旋律演绎出来。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吹奏中,感受到了这两首民歌的旋律之美,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台湾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与海南黎族民歌《跳柴歌》教学中,要求学生演唱。这两首歌洋溢着欢快、活泼的情绪和热爱家乡的自豪感。竖笛对学生把握节奏、体会歌曲的情绪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因为这两首歌曲稍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关键部分或高潮部分配入竖笛演奏,让欢快、自豪在笛声中恣意流淌。
第一单元还专门安排了贵州彝族民歌《阿西里西》的教学。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民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如何借助竖笛表现民歌的情绪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利用竖笛吹奏这首民歌时,教师只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开放高音孔,使其能顺利吹奏出清凉的高音来。
竖笛,给民歌教学加了一点“料”,让民歌教学妙趣横生,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天地。
二、巧用豎笛,给快乐加点 “料”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快乐的元素特别多,如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丰收之歌》《捉泥鳅》《飞吧,飞吧》《水草舞》《太阳出来喜洋洋》……无不包含着快乐的元素。这些快乐的元素如果单纯地依靠演唱或者钢琴伴唱,是无法充分表达出来的,孩子的情绪也无法达到预设的目标。如果加入竖笛演奏,或某一小节、某一片段的演奏,那么效果就截然不同。
《丰收之歌》曲调欢快活泼,形象地再现了人们丰收后喜悦的情景。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唱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铝板琴或其他打击乐器来抒发歌曲中愉快的情绪。竖笛的巧妙引入,也能为激发情绪起到重要作用。《丰收之歌》的歌词共有两段,这两段的开头分别是“田野上庄稼都已收割完毕”和“辛苦的种田人将得到酬谢”,这两句分别是这两段歌曲的中心句。这时可以借助竖笛伴奏,通过竖笛的笛音,将丰收的喜悦之情传达出来。在这种情绪的渲染下,孩子们的演唱情绪会异常饱满。
《打麦号子》在洋溢着喜悦之情的同时,还洋溢着无限的激情。这种节奏性、旋律性的呐喊很容易引起共鸣。在演唱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歌曲结尾处或齐唱部分借助竖笛齐奏,通过整齐、有号召力的笛音,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渲染,使学生身心皆入境。
而像《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样轻松欢快的歌曲,更需要竖笛的点缀。如歌曲中的“啰儿”“欧郎啰”“郎郎扯光扯”“欧啰啰”等,如果配以竖笛轻快、跳跃的伴奏,就会唱出不一样的感觉。
竖笛,给快乐加了一点“料”,学生的快乐得到了激发,音乐课堂成了快乐的海洋。
三、巧用竖笛,给冬天加点 “料”
冬天,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季节,雪花飘飘,浪漫而又温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八单元安排了一组与冬天有关的歌曲。这些歌曲中也洋溢着快乐,但没有前面几单元歌曲中的那么热烈。
钢琴独奏《雪橇》,在生动、活泼中带有质朴、宽广。学生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心紧紧跟着优美的旋律徜徉在茫茫的雪地里,一串串银铃般的欢笑声在一串串音符中流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竖笛,吹奏其中一小段,来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喜悦。当优美、欢快的竖笛声响起,孩子的心跟着笛声一起飞扬。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欢快的圣诞歌曲,歌曲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响叮当等欢快的音乐形象。这首歌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歌曲结尾部分有一组反复,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加入竖笛的吹奏,通过竖笛欢快的笛音,将快乐藏进每一个学生的耳朵里、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踏雪寻梅》的意境较为高雅。中速、舒缓的曲调让整个乐曲洋溢着诗一般的意境。悠悠的竖笛声,将这个诗一般的意境勾勒、描绘出来,学生情绪在笛声中受到感染。
巧用竖笛,给冬天加点“料”,冬天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竖笛,一种普普通通的乐器,巧妙运用,就能让课堂呈现不一样的精彩!(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