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怎样开发课程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的内涵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就有一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课程的开发。那么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要以什么为宗旨呢?笔者认为关键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一、课程开发为什么要以学生为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的发展、人才需要的变化,课程目标应能促进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学习、自主地研究、主动地探索。所以开发课程就要以学生为本。为了使课程开发做到以学生为本,教育部已明确规定:学校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本。如我县一所农村中学根据学校绿化率低的实际,开设“芒果树的栽培技术”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这充分证明了开发校本课程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课程开发怎样做到以学生为本
  
  美国的课程专家专业协会——教学指导和课程研究协会的理论组指出,开发课程的目标要求培养所有的学生学会做人,形成和掌握基本技能。如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学习、形成不断学习的能力、做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从中可以看到,课程开发中,态度和技能的掌握越来越重要。要做到开发课程中以学生为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加强课程研究者、决策者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研究者,只有深入与教师沟通,才能真正使开发的课程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2 让教师、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开发的决策、审议。课程就是处理教什么与学什么,应该在各个环节都要有教师和学生参与,这样开发的课程才有实用性。3 加强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定义、能力的要求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开发中要求从学生依身立命的需要去做。南此看来,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引进和应用。4 拓宽课程的来源,进一步扩展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内容不仅要从人们关注与实用的高度人手,还要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适应文化、政治、生活各个领域的需要。这样的课程才能有源泉、有基础。5 协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内容。学生获得知识、态度、技能的途径中,除了按部就班的系统学校学习和学校、家庭、社会、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外,还有非正式教育的大众媒体与社会各种活动,那么课程开发要注意各个层次、各种类型内容的联系、综合和运用。6 密切各阶段课程的衔接。终身教育已是一种社会的教育体系,那么,学生在校学习不再是一个明确的整体,而必须与素质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协调起来,这样课程的开发就要教会学生如何不断地学习。
  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课程开发怎样做到以学生为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所谓校本课程,就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它包括微观课程与显现课程。微观课程指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因素,一般地说有学校的自然环境是否美观大方、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否浓厚、教师的气质是否高雅等微观因素。如此一来,作为学校的领导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绿化美化学校环境,重视图书馆、阅览室、文化墙、社团活动场地、实验室等的建设与发展,注重教师的培训及良好素质的培养。显现课程指能开发成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各种课程。每一所学校都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发出符合学校需要、学生欢迎、家长支持、社会满意的校本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既要注意微观课程的开发,也要注意显现课程的开发。
  
  三、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怎样实施
  
  符合时代要求和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开发出来后,关键是需要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实施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学方法要变化,才能使开发出的课程有效。下面作简要的说明,以供参考。1 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素养的高低,需要教师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索和总结,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从而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要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 美化校园环境并加以保护,建立各种发展学生特长的社团并让其发展壮大,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形成高尚的风格,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成才。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发的课程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才会产生其应有的效果,才能达到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高考试题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教学目标为中心,围绕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考查要求,对地理过程类的地理试题从依时过程、预估过程、耦合过程三个角度进行剖析,并总结出答题规律,最后通过模拟题实践,层层深入,逐步提升,为高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解法;地理;过程类;规律  高考地理过程类试题是指考查地理事物或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1]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时刻处于一种相互交流信息、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状态,即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之中。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动关系。学生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知识、能力、情感、觉悟的过程。政治课教学必须把焦点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实现
摘 要:文章基于课程难度模型,比较美国《科学发现者》与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1》的难度。研究发现,教科书《地理1》的广度、深度、时间小于《科学发现者》,难度大于《科学发现者》。据此,提出编写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建议:通过增加学习知识广度,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合理分配教学时长,降低学习负担;通过优化教材内容设计,有效化解难度。  关键词:中美教科书;难度比较;定量分析;高中地理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
写作的过程是美的展示,怎样让文章更美一点是每个写作者的愿望,下面有几种方法让你的文章更美一点。    一、让文章标题更美一点    最近几年中考作文的题目出得很美,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我想唱首歌’”等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美的题目像磁石,一下子就会吸引住读者的双目,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有些含义隽永的题目,还会使读者品味再三,久久难忘。  中考除全命题外,不排除半命题、材料作文、看图
语文的人文性可以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但高考让我们忽略了太多语文课带来的文学、艺术的熏陶。考试只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培养出能考高分的学生,只是教育的部分成功;只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才是成功的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完善人格;而充分挖掘语文课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创造性的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关注人文性,就
一堂英语课的质量与例句有着密切关系,好的例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快捷地理解并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因此,英语教师备课时应精选例句,以提高课堂效率。一般来说,选用例句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代表性原则    例句是为解释某个知识点服务的,相当于论点的佐证,因此,必须体现代表性。  请看下列例句:    1 I traveled alone but I didn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开放,打开教学之门,使教学融入生活,是实现课程改革新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教学内容开放。使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    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由“以课堂为阵地”的封闭教学模式向“以社会为阵地”的开放教学模式转变。当前很多地区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没有实现开卷考试的地区也都倡导实施政治课考试以开放性试题为主,这种开放性的考试方式和考试题目也要求政治教学的开放性。作为一名从
曾经欣赏过一场大学生的有关“合作胜过竞争”还是“竞争胜过合作”的精彩辩论,选手们是巧舌如簧,你追我赶,展开了激烈的口水竞争。虽然最终一方胜出,我想那也仅是选手水平的胜出而已,并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就正确。本人私下认为,其实在如今的世界中,竞争与合作犹如人的左右臂,谁也离不开谁,他们有着惊人的和谐与一致。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而离开了合作,竞争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放眼世界,奥运会的举办就很好地
近些年来,语文教育教学可谓是麻烦缠身,国人群起而攻之,仿佛真的“误尽苍生是语文”。然而,“有深度的批评”多,“有价值的建议”少,对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往往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语文教育在迷惘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建构。然而,虽不乏星星之火,却未见燎原之势。语文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为一名从教13年的中学语文教师,笔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