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将对学生终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起到奠基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这个目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引导他们完成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从教师范读入手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重视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以思考为基础,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少、朗读水平较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范读。范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想,教师通过范读,把文中的情趣、韵味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传达出来,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课文情境,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感染学生,激发阅读兴趣。
2.从大声朗读开始
小学低年级学生因识字量较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借助拼音。初读时,他们往往读得不太连贯,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读上,缺乏对读物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停留在对内容的初步感知上。因此,相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书声琅琅”,朗诵比默默阅读自然得多,朗读也是一把帮助他们开启语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比如:领读、集体读、分组读、指定读等,都能在大声朗读中进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营造閱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读中得到表现,树立自信,并学会边读边听,在听中自我提高。
3.从精心设计着手
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以多样化的手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想象的空间。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的习惯,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及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感受到书的神奇魅力。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火眼金睛”
所谓“火眼金睛”,就是要把目光聚焦在书的内容上,速度平缓地指读文字,不漏掉每一个字。读书的时候,坐在书桌前,将书好好地放在桌上,然后开始阅读。有些孩子有躺在床上阅读的习惯,虽然这种方式很舒服,可是很容易在阅读时犯困,一犯困,眼睛的注意力就没办法集中在书本上了。所以建议坐在书桌前阅读,此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适中,既保护了眼睛,又提升了阅读的质量。
2.“手、口要勤劳”
所谓手、口要勤劳,就是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低年级学生有很多字不会写,可以读写结合,刚开始会有点难度,可以先从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开始,等到高年级再从句子开始。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这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做到手、口勤劳,阅读时动手记录下重点。
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心领神会”
所谓“心领神会”,是对阅读内容的一种精神感悟的方法。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当中,才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同时也是做到前两点读书要点之后,对自我的升华。读完一本书之后,用心慢慢地去回忆书中的内容,然后记下自己此刻的感受,不仅是对书本内容加深记忆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自己精神的洗礼。
三、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必需的。基于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和认真阅读的态度。这样的阅读习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设法运用一定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使读书习惯的形成。第二,要养成动手、动脑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懂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向老师提问。
阅读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低年级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从教师范读入手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重视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以思考为基础,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少、朗读水平较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范读。范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想,教师通过范读,把文中的情趣、韵味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传达出来,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课文情境,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感染学生,激发阅读兴趣。
2.从大声朗读开始
小学低年级学生因识字量较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借助拼音。初读时,他们往往读得不太连贯,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读上,缺乏对读物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停留在对内容的初步感知上。因此,相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书声琅琅”,朗诵比默默阅读自然得多,朗读也是一把帮助他们开启语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比如:领读、集体读、分组读、指定读等,都能在大声朗读中进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营造閱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读中得到表现,树立自信,并学会边读边听,在听中自我提高。
3.从精心设计着手
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以多样化的手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想象的空间。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的习惯,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及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感受到书的神奇魅力。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火眼金睛”
所谓“火眼金睛”,就是要把目光聚焦在书的内容上,速度平缓地指读文字,不漏掉每一个字。读书的时候,坐在书桌前,将书好好地放在桌上,然后开始阅读。有些孩子有躺在床上阅读的习惯,虽然这种方式很舒服,可是很容易在阅读时犯困,一犯困,眼睛的注意力就没办法集中在书本上了。所以建议坐在书桌前阅读,此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适中,既保护了眼睛,又提升了阅读的质量。
2.“手、口要勤劳”
所谓手、口要勤劳,就是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低年级学生有很多字不会写,可以读写结合,刚开始会有点难度,可以先从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开始,等到高年级再从句子开始。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这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做到手、口勤劳,阅读时动手记录下重点。
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心领神会”
所谓“心领神会”,是对阅读内容的一种精神感悟的方法。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当中,才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同时也是做到前两点读书要点之后,对自我的升华。读完一本书之后,用心慢慢地去回忆书中的内容,然后记下自己此刻的感受,不仅是对书本内容加深记忆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自己精神的洗礼。
三、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必需的。基于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和认真阅读的态度。这样的阅读习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设法运用一定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使读书习惯的形成。第二,要养成动手、动脑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懂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向老师提问。
阅读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低年级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