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合唱教学实践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jum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升学生的旋律审美意识
  审美知觉——具体来说,比如音乐审美、造型艺术审美、文学审美——仅仅是另一种感知,就像我们已经承认的五种感官一样。这种知觉必定对应了一个器官,就像有了眼睛才有视觉,有了耳朵才有听觉那样。即使我们不知道它存在于何处。但是,审美意识的重心是从音乐之外向音乐本身转变。
  学生对于音乐首先的感知在于旋律,学生的有效聆听首先在旋律上。对于感觉的表达可能有所欠缺,但是耳朵的聆听都是有知觉而言的。音乐本身的旋律加之节奏、速度、力度等的变化,自然而然的会反射到大脑,因此,旋律审美意识的培养核心在于大脑中音乐思维的建立。
  二、提升学生的和声审美意识
  在童声合唱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了音乐旋律的横向进行,多而重复性地让各声部练习自己声部的旋律,而恰恰在审美教育的渗透下,教师更应该关注到各声部间“竖”的音响关系的音准和谐。因此,实践教学中,我们在关注整个作品的主体旋律的情况下,还需要关注纵向的和声及织体表现,加之童声天然的音色美感,就能形成更加丰富的音响美感。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训练,引导学生建立纵向和声思维,培养学生多声部之间的配合声音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立体听觉能力,逐步建立对音乐纵向结构的关注与把握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合唱作品进行拆分,除了对音乐旋律的简单体验,进而引导他们关注流动式分解和弦伴奏以及片段性的音组进行进一步体验,加之聆听作品的初始感觉,通过逐层引导、多层次聆听,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纵向织体结构,诱发丰富的音乐想象与联想。
  三、提升学生的情感审美意识
  笔者认为童声合唱中的“情感表现”分为音乐本身的“内在”情感和演唱的“外在”情感。
  “内在情感”注重音乐主体本身,在音乐思维的日益创造和积累下,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注重聆听的最初体验,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旋律与知觉的联合体验,运用联觉反应规律,帮助学生探索音乐本身和感官本身的联系,这也就是通常所知的“能够懂音乐”的简单的反应。
  “外在情感”更多地指向除了发声、演唱的技巧之外,对歌曲的理解、演唱者的情感表现尤为重要,这是音乐塑造人的更高境界。并不是说懂得了一首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情感就能油然而生,更何况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更是无法将情感准确应用。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表情简单地表达歌曲基本的情绪,对于投入真实的情感,在小学生群体中是比较难以做到的。除了提供丰富多样化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还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人物、事物应有的情感和行为,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细微的感知能力,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产生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只要在活动中巧妙设计片段,有耐心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进而设计学生评价环节,在观察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当然,演唱表情的处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情由心生,表情更是情感的自然表现。教师除了做出良好的示范之外,还要从心理上出发,建设学生的歌唱心理,比如鼓励性的语言会让学生更加敢于面对自己的歌唱,尤其在面对镜子自己看到自己歌唱时,学生的情感流露非常真实,当歌唱的审美转换为一种习惯时,学生自然能由面部表情带动情感的抒发。
  四、提升学生的声音审美意识
  音樂艺术领域内,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的集体歌唱的方式,而童声又是在所有的人声中最为纯净的,她稚气娇嫩、甜美动人、清脆明亮、充满活力,好的童声合唱可以比作是“天籁之声”。
  虽然笔者在童声合唱领域内工作年限不长,但是对于“童声”的音色笔者还是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天籁般的童声合唱音色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专业的教学体系之上的,除了音乐本体之外就是学生,那么从发声方法到歌曲处理,都需要教师专业的引导才能在训练中逐步提升。
  童声合唱的音色建立首先是“高位置”并且饱满的,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具有美的声音的概念;二是,学生的说话习惯影响歌唱声音的建立。
  针对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合唱的声音概念,即“什么是美的声音”。美的声音对于童声来说,具有集中、统一、清澈、饱满等特点的,要区分独唱和合唱的音色区别。这些概念植根于学生的歌唱意识以及歌唱习惯,有了思维的先导,学生才能够自然流畅地发出美的效果的声音。比如经常性训练的“发声练习”,针对于不同的目的,让学生理解合唱需要的声音概念。比如:哼鸣练习。哼鸣练习的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声音位置,高位置的演唱不仅能够达到好的声音效果,同时也是科学的发声方法,保护学生的嗓音健康。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成长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说话习惯以及语言氛围。在平常的教学以及和学生一起聊天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一大半的学生说话的语言都存在不清楚的问题,观察一段时间后,笔者总结出学生的口腔和吐字咬字都没有很完善,因此,在歌唱时,加之有些学生的“羞怯”心理,就会没有足够的口腔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饱满而丰富的声音表现力。除了声音美感的训练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尤为注重对学生口腔运动以及咬字吐字的训练,这样的训练设计应用于歌唱,就会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塑造美的声音。学生在形成歌唱习惯的过程中,也会慢慢聆听到自己美的声音,逐渐建立歌唱自信。
  当然,有关童声合唱的美育渗透是综合性的多方面渗透,合唱作品中所有的音乐元素以及每个乐句乐段,甚至为一个休止符,表达的都是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每一次的乐句呼吸都在表达细微的情愫以及对于音乐的美感体现。所以,有关童声合唱的美育渗透,教师的音乐素养要首先跟进时代音乐审美的步伐,其次才能用独特的眼光和一对灵敏的审美耳朵下,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意识。能够让每一个音符的演唱打动观众,这样才能触及到学生本身以及听众们敏感的心灵,进而让美妙而又动听的童声合唱沁人心脾,袅袅余音。
其他文献
摘要: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美术课堂已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美术技法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个具备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学生能够轻易找到自身的闪光点,感受美术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 创造力 想象力 个性 艺术氛围  一、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的意义  在推崇素质教育,实现伟大中国梦,教育梦的今天,小学美术课程得到越来越多师生与家长的重视。可是
期刊
通过气息这个动力,振动声带,从而发出声音。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气息及各个发声器官及正确的运用共鸣腔,从而发出美妙自然的乐音。这样的声音才是声乐所要的声音。如何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达到较好的歌唱呢?本人将多年的教学心得与大家共享和交流。  第一,要明确声乐中的的放松与打开的关系声乐是一种抽象艺术,是运用感觉来歌唱的,而每个人的感觉却是不同的。从放松喉咙这一点来说,我们经常说放松但是不知道怎样放松,
期刊
当前教育,“核心素养”一词已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而语文学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较为片面,理解语文时容易停留在字面含义上,制约了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基于学生原有的基础水平,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认知,在基础巩固下发展自身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获
期刊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游戏大多是在实践中进行,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竞争性和多样性,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思想个性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是锻炼身体、提高素质的最佳时期。一般来说,青春洋溢富有活力的中学生,对于体育游戏应该也是有兴趣的,但在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堂中,体育
期刊
一、了解童谣  (一)童谣的起源  童谣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经过百年的历史传承,在一代代人群中通过不断改进更新,它的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有了十几种的让儿童喜欢表演的形式。如摇篮曲、数数歌、问答歌、等。首先童谣的设计应当小而精,结构简单,童谣的句式可长可短,毎句的字数不可过多,便于儿童唱念。它的基本句式有三空句、五空句、七空句。因此,在短小、单纯的基础上,幼儿就更容易学习传唱。如最简单的《
期刊
一、少儿版画课程内容的形成  (一)探索课程和发展课程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且结合版画课程的创设为切入点,基于校外学员的美术基础不同,同时要开设素描和速写绘画课程,扎实绘画功底。起初带领学员了解版画的发展历史,分析各种版材,在创作过程中,尝试便于操作且相对安全的板材(如KT版,吹塑板等)对版画学科进行初步了解,吹塑板和KT版相较于其他版材较柔软,适合学生操作。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小学
期刊
著名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说的"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呼吸。"加登纳教授在讲到音乐智能和身体动作智能关系时说:"在某种程度说,音乐本身最好还是被看成一种延伸的手势 一种由身体(至少是含蓄地)所执行运动和方向。"在奥尔夫教法中大量地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根据身体动作用音乐的音响来表现的教学。由此可见,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含义  声势,就是把自己的身体
期刊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举措,是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除了课内的艺术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活动可以作为课内艺术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延伸,以达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的机会,提升艺术审美素养的目的。  目前,许多小学组建了管乐团,但是开展的效果参差不齐。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生源流失问题、教师的教学
期刊
一、创设环境形成潜在课程  (一)园所环境  1.室外大环境  我园园区内种植树木300余颗,各种时令花及木本花卉30余种,石榴树6颗,柿子树12课,创建独立的种植园,责任到班,弥补室内不能种植的缺憾。  2.室内大环境  为帮助幼儿拓展对植物感知经验,我园有效利用园所环境资源,在一楼用展示架创设了园所公共自然角绿植长廊,以各类种植植物为主,累计种植土豆、豆子、地瓜、大蒜、洋葱、白菜等624盆绿植
期刊
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提出孩子是向同侪学习而不是向父母学习行为,他们会自然地选择他们自我认知的群体。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同辈群体间的交往互动对其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作为学前教师,除了关注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发展,更要创设民主平等安全自由的班级氛围,而浓郁的文化氛围的建设离不开特色活动的开发和讲授。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构建以游戏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助力学前期儿童缓解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