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师认为教材是规范,是准绳,是不可以更改的,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其实教材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教学资源,一种教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教学实际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变革。
我曾经讲过《单项式与多项式》(青岛·泰山版)一节课。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规律灵活地使用新教材。青岛·泰山版教材中,《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通过实际问题,探究交流,引入整式和单项式的概念;介绍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介绍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常数项和多项式的次数。
课前我非常自信,因为我教数学20年了,自我感觉知识熟练,授课能力还算可以。但是按照教材的设计步骤讲完后,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发现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概念并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的达标率不足65%。
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进行了重新设计。第一步,出示了下列代数式 n,ah,ab+c2,-0.05a,2,, ,3-xy+y3,π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分为两大类:
(1),
(2) n,ah,ab+c2,-0.05a,2,3-xy+y3,π
第二步,给出分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概念。
第三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对⑵中的代数式再分为两类:
① n,ah,-0.05a,2,π
② ab+c2,3-xy+y3,
给出多项式、单项式和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概念。
第四步,让学生观察①,介绍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
第五步,让学生观察②,介绍多项式的项、次数和常数项。然后,进行课堂训练。结果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很高。
显然,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对原来分为两节的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利用一课时将概念性的知识融为一体。可实践证明,这种整合意义并不大。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新教材设计中过分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冲击了概念教学。教材从三个实际问题得到三个整式,然后依此给整式下定义,目的性不够明确,同时也不具有一般性。而开门见山,从若干个代数式入手进行分类,给出定义,直奔主题,效果却更好。
二是新教材设计中对整式的概念的描述过于复杂,不便于理解。“对于字母来说,只含有加、减、乘、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整式”,这一概念中涉及的限制性条件太多,让学生感到费解。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其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尚未达到相应的程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避开定性描述,从概念的涵盖关系给出整式定义,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三是新教材设计中仅把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放在一起,对于分式概念却避而远之。看似降低起点,实则引起混乱。如果把分式概念引入教学,利于从总体上把握。让学生划分类型,将概念的区分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了学生的观察过程,强化了学生的归纳意识,更加有利于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可见,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整合抛弃了概念教学的特点,高估了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我由此联想到,新教材对于部分章节的整合,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辩证的看待。但是很多教师认为教材是规范,是准绳,是不可以更改的,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其实教材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教学资源,一种教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中应该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出发、从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角度出发,灵活变通地实施教学。这其实就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我曾经讲过《单项式与多项式》(青岛·泰山版)一节课。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规律灵活地使用新教材。青岛·泰山版教材中,《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通过实际问题,探究交流,引入整式和单项式的概念;介绍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介绍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常数项和多项式的次数。
课前我非常自信,因为我教数学20年了,自我感觉知识熟练,授课能力还算可以。但是按照教材的设计步骤讲完后,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发现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概念并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的达标率不足65%。
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进行了重新设计。第一步,出示了下列代数式 n,ah,ab+c2,-0.05a,2,, ,3-xy+y3,π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分为两大类:
(1),
(2) n,ah,ab+c2,-0.05a,2,3-xy+y3,π
第二步,给出分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概念。
第三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对⑵中的代数式再分为两类:
① n,ah,-0.05a,2,π
② ab+c2,3-xy+y3,
给出多项式、单项式和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概念。
第四步,让学生观察①,介绍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
第五步,让学生观察②,介绍多项式的项、次数和常数项。然后,进行课堂训练。结果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很高。
显然,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对原来分为两节的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利用一课时将概念性的知识融为一体。可实践证明,这种整合意义并不大。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新教材设计中过分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冲击了概念教学。教材从三个实际问题得到三个整式,然后依此给整式下定义,目的性不够明确,同时也不具有一般性。而开门见山,从若干个代数式入手进行分类,给出定义,直奔主题,效果却更好。
二是新教材设计中对整式的概念的描述过于复杂,不便于理解。“对于字母来说,只含有加、减、乘、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整式”,这一概念中涉及的限制性条件太多,让学生感到费解。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其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尚未达到相应的程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避开定性描述,从概念的涵盖关系给出整式定义,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三是新教材设计中仅把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放在一起,对于分式概念却避而远之。看似降低起点,实则引起混乱。如果把分式概念引入教学,利于从总体上把握。让学生划分类型,将概念的区分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了学生的观察过程,强化了学生的归纳意识,更加有利于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可见,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整合抛弃了概念教学的特点,高估了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我由此联想到,新教材对于部分章节的整合,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辩证的看待。但是很多教师认为教材是规范,是准绳,是不可以更改的,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其实教材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教学资源,一种教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中应该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出发、从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角度出发,灵活变通地实施教学。这其实就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