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导学成就深度学习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45tg54h4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先学后教”课堂教学实践中,“导学思考”设计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围绕“导学思考”的设计,过程一波三折,回顾反思,感触颇多。
  一、精彩过后的思考
  2014年12月,我刚接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设计出了这份“导学思考”,自我感觉良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学思考1
  1.数教材第87页的方格:
  (1)填右表(见书第87页表格)。
  (2)不用数,能否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平行四边形有多少方格?请把你的办法写出来。
  (3)我的发现: 。
  2.动手做一做: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先( ),再( )。
  (将剪拼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贴在下面空白处。)
  3.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
  4.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5.我的疑问: 。
  这份“导学思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学习,起到了“路线图”的作用。并且学法指导贯穿“导学思考”的始终,导学程序合理,能构筑思考与表达的桥梁,便于学生进行先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了“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长×宽’来计算?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还能剪拼成其他图形吗……”等问题,让课堂氛围时而沉静、时而热烈。但是,精彩纷呈背后有一丝遗憾,那就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部分由教师包办解答。课后,我细细品味这些问题,突发奇想:“如果让学生提前思考这些问题,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
  二、“导学思考”大“瘦身”
  2015年12月,我设计出了第二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导学思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学思考2
  将平行四边形剪拼化成长方形后,思考:
  1.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长×宽”来计算?
  2.我们只剪拼了一个或几个平行四边形,发现这个(或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高”来计算,这个结论适用于所有平行四边形吗?
  3.用别的“剪拼”方法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这三个“大问题”,在传统教学中“真实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现在把这三个大问题呈现在“导学思考”中,目的是搭建“研究大问题,呈现大格局”的平台。听课教师发出感叹:“三个大问题,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的学习从知识性的机械模仿转变为结构性的自主建构。”教学实践也表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种子一旦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扎根,在后续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自觉运用“转化法”推导出相应的面积公式。“导学思考”正成为撬动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支点。那么,“大问题”导学是怎样成就学生的深度学习呢?
  1.“大问题”导学,找准学习起点,让学习有梯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开展学习活动。教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心中的真问题是“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长×宽’来计算”,教师合理把握这一学习起点,有助于学生拾级而上,让学习有梯度。
  2. “大问题”导学,建构知识网络,让学习有深度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会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剪拼一个(或几个)平行四边形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合理吗”这个“大问题”,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实现了面积公式推导模型的自主建构,让学习更加深刻。
  3. “大问题”导学,感悟活动价值,让学习有宽度
  “做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数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理解数学活动的价值,这样的“做”才是有意义的数学思维活動。“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拼成长方形”是学生依据书上的提示做出的被动选择,学生对这一活动价值的体验是苍白的。而“用别的剪拼方法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一“大问题”,却有效破解了学生“做数学”过程中的纠结点,凸显了“剪拼—转化”活动的数学价值,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路径。
  总之,“先学后教”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大问题”导学,基于学情提出问题,让学生从知识与经验的结构关联的角度、活动价值体验的角度、数学模型建构的角度整体构想,深入思考,实现以学定教,成就深度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有很多契合点,以“史”的眼光观照传统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透视其逻辑体系与思想构架,对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思想,借鉴其历史经验,探索现代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之路具有重要价值,也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语文教育;启示  在漫长的语文教育发展历程中,以儒学及儒家教育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及教育传统,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实现
摘 要:校本研修是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提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学情况、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培训不能仅仅是被动地听讲学习,而应是主动的研学结合,才能让研修学习的质量更好、效益更高。文章从校本研修的管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校本研修文化的孕育、立足主动学习的校本研修模式与方法探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应如何将教师在校本研修过程中的被动学习培训转化为主动学习研究,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科核心素养不断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数学学科教学有其特有的学科属性,教师科学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及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文章通过“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案例的呈现,展现了教师科学引导对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案例进行反思总结,得出了课堂教学的一些可鉴经验。  关键词:科学引导;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
摘 要:“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是以一系列问题为载体,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这一领域要以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综合运用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创设活动操作的机会、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并整合品德教育等要素,才能使“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以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创设问题;综合运用;活动操作;多元评价;思想教育  “综合与实践”的设置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而又有吸引力的问题,不仅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巧妙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思考;探索  课堂提问是一门设立疑问、激发兴趣、引发思考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因此,教师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进
摘 要:几何数学课堂教学引发大胆猜想,学生会从数学直觉走向数学思考,从数学猜想走向数学发现,课堂会因猜想让学生经历辨析验证、引发实验想象、激发思辨内化,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猜想;数学课堂;几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1  作者简介:邵国强(1971—),男,福建连江人,福建省连江县晓沃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一级教师
摘 要:文章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的调查,基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现状,结合实地问卷调查,深入分析影响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阅读能力;农村中学生;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0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0093-02  中学阶段既是学
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某些学生存在以下“课堂问题行为”:  “退缩型”学生:少举手、怯问答、得过且过;“疲惫型”学生:疲乏样、病态状、精神不佳;“自我型”学生:自做事、乱涂写、埋头不听;“滑头型”学生:爱讲话、出怪调、动作滑稽。  这些行为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改变学生以上课堂问题行为,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几个小技巧不妨用用:  一、应对“退缩型” “疲惫型”孩子的措施  1.多让孩子角色表演,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生活”“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为三条主线,同时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符合低段学生的学龄特点,教材的编写者有先见之明,早已“量体裁衣”——在教材的编排内容上融入了一定比重的童谣。童谣如何“趣”教才能彰显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精彩呢?文章现以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详细介绍“趣”教道法的四种策略。  关键词:儿歌童谣;低段;
摘 要:在物理教学改革中,探究式教学是一个新的方向,正不断成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新型利器,这种教学形式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使其不断去实践和创新。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实验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中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已经开始突破陈旧模式,探究和实践新型教学形式,以期与时代的大发展相同步,培养具有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