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烟壶是一种精巧的容器,更是供人欣赏、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工艺品。乾隆年间督陶官唐英曾亲自设计鼻烟壶式样,并将景德镇御窑厂各工匠召至他所在的九江关署,指导制作器物坯胎,再运到景德镇烧成。这是御窑厂制瓷史上唯一的外地制作。事情的缘由要从《唐英奏折(14号)》说起。
一、解读《唐英奏折》
乾隆四年(1739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在淮安关任满后,受命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旋调九江钞关,仍兼理陶政。于每年春秋两次赴景德镇督管烧造事宜。乾隆九年(1744年)二月初八日,唐英《恭进上传及偶得窑变瓷折(14号)》云:
窃奴才于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接到内大臣海望寄字,钦奉上谕:着唐英照此挂瓶花纹、釉水颜色烧造些各款式、各色鼻烟壶。着其中不要大了,亦不要小了,其鼻烟壶盖不必烧来……
奴才接字之日,正值泥土凝冻,岁例停工,各匠俱已回家,窑火亦皆停歇①。奴才伏念鼻烟壶尚属小件坯胎,可以烘烤制造,亦便于包襄赍送②。因差人至各匠家传集九江关署⑤,奴才亲自指点,恭拟坯胎数种,并画定颜色、花样④。即于新正赍赴厂署,在民户烧造粗瓷之茅柴窑内攒行烧制,并令星夜彩画⑤。今攒造得各款式鼻烟壶四十件,着奴才家人赍京恭进。惟是时届停工,攒造匆剧,恐釉水、款式未能仰合圣意,故不敢多造,亦不擅敢动烧造钱粮,奴才暂行捐制⑥,恭请皇上教导改正,以便钦遵,俟开工之后再行动项制造……
注:①雍、乾时期,御窑厂每年的烧造时间,根据景德镇气候而定。乾隆四年,唐英《奏请赴窑厂经理陶务由九江知府照管关务折》云:“其(御窑厂)最关紧要之时,在春则于二、三两月,秋则于八、九等月。”到了严寒冬季,大地有霜冻,泥料不宜做坯,窑厂要停工。唐英《珠山行馆书怀》诗原注云:“厂例:三月开工十月止,余每岁两次临厂。”
据乾隆《浮梁县志》载,当时在景德镇从事瓷业生产的各工种工匠,本地(浮梁县)人占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客籍人,其中多来自邻县都昌和波(鄱)阳。嘉庆年间景德镇人郑廷桂《陶阳竹枝词》之一日:“蚁蛭蜂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原注:“镇坯房皆矮屋(图1),工作多都、鄱并客籍人,本地近少业陶者。”这一大群工匠都不带家属来景德镇,单身住在坯房或窑房里。每年冬季停工后,他们就结帮还乡过年。
②鼻烟壶造型小巧,做坯不需用陶车,可采用印坯法。制作工艺是:先依照造型设计图稿制成模范,再用泥块套模印坯成型。印坯法可实用于各式各样的款式,如扁葫芦式(图2)、抱月式(图3)、瓜棱式(图4)。
③九江距离景德镇153公里(唐英在一首诗的序中云'九江“距厂三百余里”),与都昌毗连,船只往来尤为便利,较都昌至景德镇更近。皇帝谕旨下来,抓紧时间部署制作方案,丝毫也不能懈怠。在制作坯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其涉远一起返回景德镇,不如果断派人就近到都昌、鄱阳两县的各工匠家中,邀他们集中到九江关署来。“各工匠”是指成型的做坯匠(详见下文)。
④遵谕旨指定的挂瓶花纹、釉水颜色,唐英亲自设计各种式样的鼻烟壶,并绘制出装饰纹样和色彩的样稿。因为挂瓶与鼻烟壶造型的差异,又有“烧造些各款式、各色”的旨意,留给了唐英构思鼻烟壶造型、花样的艺术空间。
⑤在九江关署完成鼻烟壶的坯胎制作,即于新年(乾隆九年)正月运到景德镇御窑厂,装坯入匣,搭在民窑户的茅柴窑内烧成瓷。时间紧迫,下令连夜彩绘。
以上行文次序反映了烧造工艺,推断出这批鼻烟壶的品种是釉上彩。也说明了第④之“画定颜色、花样”不是指在坯胎上彩绘釉下彩,而是唐英自画彩绘鼻烟壶的样稿,提供给“星夜彩绘”的匠师们临摹用。
为何“窑火亦皆停歇”,不重新点燃,而要放在“民户烧造粗瓷之茅柴窑内”烧制呢?
平时,御窑厂生产官窑器都是在“柴窑”内烧成。柴窑,又称镇窑。以松木为燃料。火力猛,温度均匀持久,用于烧细瓷。据唐英《陶冶图说》“成坯入窑”条云:柴窑“窑制长圆,形如覆瓮,高宽皆丈许,深长倍之。”“其烟突围圆,高二丈余。”烧一次,下午点火,烧一昼夜歇火,再待一昼夜自然降温后开窑。大形制的柴窑停火后,重新烧窑,先要预烧,将炉膛烤干。专门为了烧数十个小鼻烟壶,体积太小,耗时损财费人力,显然不当。茅柴窑,即槎窑,形制小于柴窑。以灌木、杂树枝丫为燃料,易点燃起火,火力时猛时弱,民窑用于烧造粗瓷,如渣胎碗之类。将鼻烟壶放置槎窑“攒行烧制”,每次在窑内有限的最好窑位烧少量的坯件,风险小,积聚起来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⑥因为是特定的时令,特殊的烧制,深恐不合圣意。不敢动用公帑,由唐英自己垫付烧造费用。
二、唐英呈进的鼻烟壶
唐英和御窑厂的工匠们经过两个月紧张的制作,浔景两地奔波,完成了一项特殊的制瓷任务。接着御窑厂“开工之后,再行动项制造”,于乾隆九年三月十六日,唐英将烧造的洋彩锦上添花各式鼻烟壶四十件……呈进。此时,皇帝下谕旨:“嗣后……其鼻烟壶每年只烧器五十件,不必多烧”(《乾隆纪事》)。可是,唐英则把忠君的精诚与办事的干练发挥到极致。一个半月后的五月初四日呈进第三批各色洋彩鼻烟壶四十件(同上)。一浪又一浪,唐英率众匠师推波助澜,把烧造瓷胎鼻烟壶推向高潮,达到历史巅峰。
在所有瓷胎鼻烟壶中,笔者认为最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应是随《唐英奏折(14号)》一同呈进乾隆皇帝的那批特殊品。可是,如何来鉴识呢?由于唐英没有详细的记述,目前也没有发现其他史料有记载。因此,我们只有将清宫旧藏的乾隆粉彩鼻烟壶和挂瓶加以对照,才能推断出那次特殊制作的鼻烟壶。因为,在制作工艺、造型、纹饰、色彩和绘画风格诸方面,鼻烟壶与某一挂瓶都应十分相似,
经过多年留心寻觅,笔者发现两件器物符合以上特征,试作以下比较分析。
1.乾隆“粉彩红地开光花卉图方形挂瓶”(图5,台北故宫藏)。瓶造型为半剖方瓶,背面为平板,印坯成型。装饰用胭脂红地绘缠枝花纹和“寿”字。瓶腹作纨扇形开光,与瓶腹轮廓协调。开光内绘一茎盛开的水仙花,旁依玲珑湖石。石后有天竹,枝上果实累累如红珊瑚。花石间又有月季花相掩映。草丛中还有灵芝与花相伴。用笔秀逸,线条圆润,色彩丰富、明艳。
2.乾隆“粉彩花卉图扃鼻烟壶”(图6,北京故宫藏)。小口,斜肩,阔腹,壶正背面均为圆平面,造型别致,印坯成型。装饰也采用红地衬托开光。开光形状与壶的造型和谐统一。绘画题材除未画月季花外,其余与挂瓶均相同。绘画特色:①构图。左下密右上疏。左侧画洞石,石旁有三茎水仙花,石后的天竹与 水仙相呼应。花下草丛中辅以灵芝。②画法与色彩。水仙花,花朵有六瓣盛开的和蓓蕾;叶有一条叶脉,露出白色茎。黄花绿叶。天竹叶卵形尖端,每株必三丛,颇似竹,红果绿叶。洞石玲珑剔透,施蓝色。灵芝,皴皮皱起,填赭色。以上所描绘的景物用铁线描勾线,圆劲有力,流畅自然,与挂瓶的构图、画法、色彩均相同。
通过以上对比鉴赏,笔者认为乾隆“粉彩花卉图扁鼻烟壶”就是唐英遵谕旨照乾隆“粉彩红地开光花卉图方形挂瓶”之样,在九江关署设计的。
三、余论
从这次特殊的烧制鼻烟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窥探唐英个人的内心世界及官窑文化的内涵。
1.唐英“犬马心坚”的忠贞
唐英隶汉军正白旗,“世受国恩,从龙日下隶籍内务府,幼即供役养心殿,二十余载”(唐英《陶务叙略》)。“从龙家训在,忠孝外无传”(唐英《语庚儿》)是他的家风,因而深受皇上信任。在江西督陶尽忠尽责。乾隆二年唐英有《奉命入觐途中恭赋二章》诗云:“捧节天南鬓欲皤,趋朝衔命此经过。平畴绣野丰年屡,甘雨和风恺泽多。千里梦魂依凤阙,一忱精白向銮披。恩承格外愁难报,犬马心坚矢不磨。十年薄宦返轻装,迢递山河道阻长。云望尧天皆五色,春回禹甸已三阳。眼新物候冰霜尽,路识乡关水土香。宁止小臣沾被厚,行看举世入虞唐。”诗中颂扬太平盛世,抒发恋主之情,并对皇上表忠,这是他内心真诚的吐白。所以每次烧造任务,他都殚精竭虑,力求完美,以“披露丹款,归穷上闻”。
乾隆皇帝喜爱挂瓶,他每次巡幸时辇内都有插着鲜花的挂瓶,得以慰途中寂寞。乾隆七年十月,他诗兴有感而发,作《咏挂瓶》一首。又见瓶体装饰有画无诗,于是命书此诗于瓶上。唐英巡视景德镇御窑厂正在回九江的途中,值京邮奉到谕旨一道,唐英即刻返回景德镇,召集众工匠,热火朝天,烧造挂瓶成功。接着呈进一批又一批挂瓶,继而将御笔宸翰勒石刻碑,筑御碑亭立于御窑厂署珠山之巅。皇帝给予了“所办甚好”的嘉奖(详见拙文《乾隆皇帝、唐英与轿瓶》,载于《收藏界》2006年第7期)。
唐英自感“一微末小臣,承乏陶务,以一器之微,荷蒙睿制称嘉,跪读之下,俨如瞻仰天颜,感悚交集”(唐英《恭纪御制诗碑后,敬赋小诗识事》)。当又一次接受特殊任务时,再一次表现出自己的忠诚与才干。
2.特殊鼻烟壶的文化内涵
据清宫档案记载,雍乾年间御窑厂遵照皇帝的旨意烧制瓷器,皇帝常常对款式、纹样、颜色、大小都有要求,有时还要先画样呈览,提出具体意见,审定后才允许制作。那么,这次谕旨选样的挂瓶内涵是什么?唐英为何意外部署,紧急烧制呢?谕旨下达之时,正值百花凋谢,水仙与天竹,花明珠圆玉润,岁寒缔结同心。装饰在挂瓶上的天竹、水仙、灵芝、寿石是传统的《岁朝图》中的主要题材。宋缂丝陈居中《天仙拱寿图》(图7)就是由天竹、水仙、腊梅、绶(寿)带鸟构成画面。清画家陈书《岁朝丽景图》(图8)更是集新春吉祥祝福之大成。在岁朝花旁有寿石,花盆边有灵(龄)芝、百合、柿(事)子、苹(平)果等交错组成许多吉祥语。选样挂瓶的隐意显然是岁朝祥瑞。鼻烟壶的画面虽然只有3至4厘米的高度,但是在遵循“照此挂瓶花纹、釉水颜色”旨意时必须保留挂瓶的文化意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唐英赶在新春让皇帝从鼻烟壶上得到了“天仙龄寿”的审美享受。
如今,这两只挂瓶与鼻烟壶分别藏在海峡两岸的故宫博物院。何时同时展出,人们对比观赏时,定会遥想二百多年前的一个寒冬,浔景道上有一个“报酬事业榷陶中”(唐英诗句)的老人身影。
(责编:雨岚)
一、解读《唐英奏折》
乾隆四年(1739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在淮安关任满后,受命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旋调九江钞关,仍兼理陶政。于每年春秋两次赴景德镇督管烧造事宜。乾隆九年(1744年)二月初八日,唐英《恭进上传及偶得窑变瓷折(14号)》云:
窃奴才于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接到内大臣海望寄字,钦奉上谕:着唐英照此挂瓶花纹、釉水颜色烧造些各款式、各色鼻烟壶。着其中不要大了,亦不要小了,其鼻烟壶盖不必烧来……
奴才接字之日,正值泥土凝冻,岁例停工,各匠俱已回家,窑火亦皆停歇①。奴才伏念鼻烟壶尚属小件坯胎,可以烘烤制造,亦便于包襄赍送②。因差人至各匠家传集九江关署⑤,奴才亲自指点,恭拟坯胎数种,并画定颜色、花样④。即于新正赍赴厂署,在民户烧造粗瓷之茅柴窑内攒行烧制,并令星夜彩画⑤。今攒造得各款式鼻烟壶四十件,着奴才家人赍京恭进。惟是时届停工,攒造匆剧,恐釉水、款式未能仰合圣意,故不敢多造,亦不擅敢动烧造钱粮,奴才暂行捐制⑥,恭请皇上教导改正,以便钦遵,俟开工之后再行动项制造……
注:①雍、乾时期,御窑厂每年的烧造时间,根据景德镇气候而定。乾隆四年,唐英《奏请赴窑厂经理陶务由九江知府照管关务折》云:“其(御窑厂)最关紧要之时,在春则于二、三两月,秋则于八、九等月。”到了严寒冬季,大地有霜冻,泥料不宜做坯,窑厂要停工。唐英《珠山行馆书怀》诗原注云:“厂例:三月开工十月止,余每岁两次临厂。”
据乾隆《浮梁县志》载,当时在景德镇从事瓷业生产的各工种工匠,本地(浮梁县)人占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客籍人,其中多来自邻县都昌和波(鄱)阳。嘉庆年间景德镇人郑廷桂《陶阳竹枝词》之一日:“蚁蛭蜂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原注:“镇坯房皆矮屋(图1),工作多都、鄱并客籍人,本地近少业陶者。”这一大群工匠都不带家属来景德镇,单身住在坯房或窑房里。每年冬季停工后,他们就结帮还乡过年。
②鼻烟壶造型小巧,做坯不需用陶车,可采用印坯法。制作工艺是:先依照造型设计图稿制成模范,再用泥块套模印坯成型。印坯法可实用于各式各样的款式,如扁葫芦式(图2)、抱月式(图3)、瓜棱式(图4)。
③九江距离景德镇153公里(唐英在一首诗的序中云'九江“距厂三百余里”),与都昌毗连,船只往来尤为便利,较都昌至景德镇更近。皇帝谕旨下来,抓紧时间部署制作方案,丝毫也不能懈怠。在制作坯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其涉远一起返回景德镇,不如果断派人就近到都昌、鄱阳两县的各工匠家中,邀他们集中到九江关署来。“各工匠”是指成型的做坯匠(详见下文)。
④遵谕旨指定的挂瓶花纹、釉水颜色,唐英亲自设计各种式样的鼻烟壶,并绘制出装饰纹样和色彩的样稿。因为挂瓶与鼻烟壶造型的差异,又有“烧造些各款式、各色”的旨意,留给了唐英构思鼻烟壶造型、花样的艺术空间。
⑤在九江关署完成鼻烟壶的坯胎制作,即于新年(乾隆九年)正月运到景德镇御窑厂,装坯入匣,搭在民窑户的茅柴窑内烧成瓷。时间紧迫,下令连夜彩绘。
以上行文次序反映了烧造工艺,推断出这批鼻烟壶的品种是釉上彩。也说明了第④之“画定颜色、花样”不是指在坯胎上彩绘釉下彩,而是唐英自画彩绘鼻烟壶的样稿,提供给“星夜彩绘”的匠师们临摹用。
为何“窑火亦皆停歇”,不重新点燃,而要放在“民户烧造粗瓷之茅柴窑内”烧制呢?
平时,御窑厂生产官窑器都是在“柴窑”内烧成。柴窑,又称镇窑。以松木为燃料。火力猛,温度均匀持久,用于烧细瓷。据唐英《陶冶图说》“成坯入窑”条云:柴窑“窑制长圆,形如覆瓮,高宽皆丈许,深长倍之。”“其烟突围圆,高二丈余。”烧一次,下午点火,烧一昼夜歇火,再待一昼夜自然降温后开窑。大形制的柴窑停火后,重新烧窑,先要预烧,将炉膛烤干。专门为了烧数十个小鼻烟壶,体积太小,耗时损财费人力,显然不当。茅柴窑,即槎窑,形制小于柴窑。以灌木、杂树枝丫为燃料,易点燃起火,火力时猛时弱,民窑用于烧造粗瓷,如渣胎碗之类。将鼻烟壶放置槎窑“攒行烧制”,每次在窑内有限的最好窑位烧少量的坯件,风险小,积聚起来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⑥因为是特定的时令,特殊的烧制,深恐不合圣意。不敢动用公帑,由唐英自己垫付烧造费用。
二、唐英呈进的鼻烟壶
唐英和御窑厂的工匠们经过两个月紧张的制作,浔景两地奔波,完成了一项特殊的制瓷任务。接着御窑厂“开工之后,再行动项制造”,于乾隆九年三月十六日,唐英将烧造的洋彩锦上添花各式鼻烟壶四十件……呈进。此时,皇帝下谕旨:“嗣后……其鼻烟壶每年只烧器五十件,不必多烧”(《乾隆纪事》)。可是,唐英则把忠君的精诚与办事的干练发挥到极致。一个半月后的五月初四日呈进第三批各色洋彩鼻烟壶四十件(同上)。一浪又一浪,唐英率众匠师推波助澜,把烧造瓷胎鼻烟壶推向高潮,达到历史巅峰。
在所有瓷胎鼻烟壶中,笔者认为最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应是随《唐英奏折(14号)》一同呈进乾隆皇帝的那批特殊品。可是,如何来鉴识呢?由于唐英没有详细的记述,目前也没有发现其他史料有记载。因此,我们只有将清宫旧藏的乾隆粉彩鼻烟壶和挂瓶加以对照,才能推断出那次特殊制作的鼻烟壶。因为,在制作工艺、造型、纹饰、色彩和绘画风格诸方面,鼻烟壶与某一挂瓶都应十分相似,
经过多年留心寻觅,笔者发现两件器物符合以上特征,试作以下比较分析。
1.乾隆“粉彩红地开光花卉图方形挂瓶”(图5,台北故宫藏)。瓶造型为半剖方瓶,背面为平板,印坯成型。装饰用胭脂红地绘缠枝花纹和“寿”字。瓶腹作纨扇形开光,与瓶腹轮廓协调。开光内绘一茎盛开的水仙花,旁依玲珑湖石。石后有天竹,枝上果实累累如红珊瑚。花石间又有月季花相掩映。草丛中还有灵芝与花相伴。用笔秀逸,线条圆润,色彩丰富、明艳。
2.乾隆“粉彩花卉图扃鼻烟壶”(图6,北京故宫藏)。小口,斜肩,阔腹,壶正背面均为圆平面,造型别致,印坯成型。装饰也采用红地衬托开光。开光形状与壶的造型和谐统一。绘画题材除未画月季花外,其余与挂瓶均相同。绘画特色:①构图。左下密右上疏。左侧画洞石,石旁有三茎水仙花,石后的天竹与 水仙相呼应。花下草丛中辅以灵芝。②画法与色彩。水仙花,花朵有六瓣盛开的和蓓蕾;叶有一条叶脉,露出白色茎。黄花绿叶。天竹叶卵形尖端,每株必三丛,颇似竹,红果绿叶。洞石玲珑剔透,施蓝色。灵芝,皴皮皱起,填赭色。以上所描绘的景物用铁线描勾线,圆劲有力,流畅自然,与挂瓶的构图、画法、色彩均相同。
通过以上对比鉴赏,笔者认为乾隆“粉彩花卉图扁鼻烟壶”就是唐英遵谕旨照乾隆“粉彩红地开光花卉图方形挂瓶”之样,在九江关署设计的。
三、余论
从这次特殊的烧制鼻烟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窥探唐英个人的内心世界及官窑文化的内涵。
1.唐英“犬马心坚”的忠贞
唐英隶汉军正白旗,“世受国恩,从龙日下隶籍内务府,幼即供役养心殿,二十余载”(唐英《陶务叙略》)。“从龙家训在,忠孝外无传”(唐英《语庚儿》)是他的家风,因而深受皇上信任。在江西督陶尽忠尽责。乾隆二年唐英有《奉命入觐途中恭赋二章》诗云:“捧节天南鬓欲皤,趋朝衔命此经过。平畴绣野丰年屡,甘雨和风恺泽多。千里梦魂依凤阙,一忱精白向銮披。恩承格外愁难报,犬马心坚矢不磨。十年薄宦返轻装,迢递山河道阻长。云望尧天皆五色,春回禹甸已三阳。眼新物候冰霜尽,路识乡关水土香。宁止小臣沾被厚,行看举世入虞唐。”诗中颂扬太平盛世,抒发恋主之情,并对皇上表忠,这是他内心真诚的吐白。所以每次烧造任务,他都殚精竭虑,力求完美,以“披露丹款,归穷上闻”。
乾隆皇帝喜爱挂瓶,他每次巡幸时辇内都有插着鲜花的挂瓶,得以慰途中寂寞。乾隆七年十月,他诗兴有感而发,作《咏挂瓶》一首。又见瓶体装饰有画无诗,于是命书此诗于瓶上。唐英巡视景德镇御窑厂正在回九江的途中,值京邮奉到谕旨一道,唐英即刻返回景德镇,召集众工匠,热火朝天,烧造挂瓶成功。接着呈进一批又一批挂瓶,继而将御笔宸翰勒石刻碑,筑御碑亭立于御窑厂署珠山之巅。皇帝给予了“所办甚好”的嘉奖(详见拙文《乾隆皇帝、唐英与轿瓶》,载于《收藏界》2006年第7期)。
唐英自感“一微末小臣,承乏陶务,以一器之微,荷蒙睿制称嘉,跪读之下,俨如瞻仰天颜,感悚交集”(唐英《恭纪御制诗碑后,敬赋小诗识事》)。当又一次接受特殊任务时,再一次表现出自己的忠诚与才干。
2.特殊鼻烟壶的文化内涵
据清宫档案记载,雍乾年间御窑厂遵照皇帝的旨意烧制瓷器,皇帝常常对款式、纹样、颜色、大小都有要求,有时还要先画样呈览,提出具体意见,审定后才允许制作。那么,这次谕旨选样的挂瓶内涵是什么?唐英为何意外部署,紧急烧制呢?谕旨下达之时,正值百花凋谢,水仙与天竹,花明珠圆玉润,岁寒缔结同心。装饰在挂瓶上的天竹、水仙、灵芝、寿石是传统的《岁朝图》中的主要题材。宋缂丝陈居中《天仙拱寿图》(图7)就是由天竹、水仙、腊梅、绶(寿)带鸟构成画面。清画家陈书《岁朝丽景图》(图8)更是集新春吉祥祝福之大成。在岁朝花旁有寿石,花盆边有灵(龄)芝、百合、柿(事)子、苹(平)果等交错组成许多吉祥语。选样挂瓶的隐意显然是岁朝祥瑞。鼻烟壶的画面虽然只有3至4厘米的高度,但是在遵循“照此挂瓶花纹、釉水颜色”旨意时必须保留挂瓶的文化意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唐英赶在新春让皇帝从鼻烟壶上得到了“天仙龄寿”的审美享受。
如今,这两只挂瓶与鼻烟壶分别藏在海峡两岸的故宫博物院。何时同时展出,人们对比观赏时,定会遥想二百多年前的一个寒冬,浔景道上有一个“报酬事业榷陶中”(唐英诗句)的老人身影。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