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构:“认识图形”教学的理性追求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认识图形”教学中,不少老师总是“中规中矩”地进行教学,这些老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正是这种基于课本的程序化教学流程,仅仅是把视野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淡化了知识的联系,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为上位的思考,将“认识图形”放置到整个知识体系中进行考量,关注图形更为深刻的数学属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重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认识图形;重构;理性追求
  关于几何图形的认识,不少老师认为“图形的认识”是一种特殊的概念课。因为要建立准确的“概念”,这些老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相当的“严谨”,紧紧抓住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例,通常是以下几个教学环节:首先是呈现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张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猜想和验证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进而进行知识的梳理,呈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回归生活的应用。上述教学设计,大多是采用一种“牵引”式的教学方法,每一个环节要教什么,老师已经设置好了。老师在课堂上“领着”孩子学习。上述类似的流程,对于孩子来说,思维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基于上述考量,关于“图形认识”的教学,应当进行必要的解构与重构,进行更为深刻的理性思考,下面仍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对知识体系的多维建构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不仅是所学“平面图形”的特点,而是建构整个数学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认识的平面图形,因此建立正确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堂之初我安排以下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活动一:出示一组实物图片,有钟面、五角星、桌面、平行四边形、三角板、魔方的一个面、窗户、菱形纸片、树叶、三角形的道路标识、旅游景点、正五边形等等,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进行分类,学生知道了平面图形分为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将曲线图形隐去。)【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边的曲直分类。】
  活动二:你能根据边的数量给这些平面图形取名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面图形就在四边形中。【隐去其余的,仅仅剩下四边形。】
  活动三:这些四边形中,你能找出与众不同的两个吗?【根据学生的发言,只剩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
  上述的教学活动,都运用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所谓分类,就是把相同数学属性的平面图形放在一起,学生了经历三次分类,在一次次“缩小范围”的过程中,逐渐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与众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直线度图形——四边形——特殊的四边形。
  在近下课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活动,引导学生清晰感受到,一维图形到二维图形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让学生拿出美术课用得彩色铅笔(长短一致),一根一根地对齐排列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如下图:
  借助“认识图形”的契机,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到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生动地“看到”知识生长的过程(维度的变化),学生建立的知识结构也不再是一种线性的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建构,这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尤为有益。
  二、对数学属性的深度探究
  我们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与众不同”的地方,很多老师仅仅关注了“边”和“角”的特征,当学生探究到这个程度的时候,老师就“戛然而止”,进行知识的整理总结。这就给学生一种假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只有“对边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显然,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虽然说我们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概念的形成总是比较“模糊”的,但是我们可以找寻合适的时机进行渗透。就长方形或正方形来说,除了对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外,还有独自的特征,比如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是不是角平分线,对角线是不是互相垂直、是不是互相平分等等。其实对某些数学属性的认识,也是有效辨别图形的依据。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生说通过折(长方形横着折、纵向折两种折法,正方形还可以沿着对角线折)和测量,发现基本特征之后,交流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其他的特征。
  (1)请同学们沿着对角线对折,学生发现正方形对角线将直角分成了两个大小一样的角(能重合),而长方形不是。(初步渗透正方形对角线是角平分线,而长方形不是)
  (2)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为什么只能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重合,而沿着对角线分成了两部分不能重合,正方形却可以沿着对角线对折再对折都可以重合。(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3)让学生测量对角线的长短、形成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对角线一样长、互相平分,但是正方形互相垂直,长方形则没有)。
  其实上述大部分数学属性,同学们在进行小组合作研究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只是缺少一个感悟的时机而已。
  还有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两个方向来思考:
  (1)长方形纸如何变成正方形。
  (2)正方形纸如何变成长方形。
  可以引导学生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体会“一般——特殊”,再由“特殊——一般”的过程。双向感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了,图形的数学属性理解得也就更加深刻了。
  三、对学习过程的“上位”重建   一节课的设计,特别对于“图形认识”来说,不仅是知识流程的设计,我们应该更着力思考: 一个图形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课堂上有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学活动是不是有益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否感悟图形研究的方法?是不是有益于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与思考的勇气?等等……这都需要我们以较“高”的视野重新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
  1. 进行“大问题”引领,关注本质
  老师的“导”,是学生学习重建的关键,我们的“导”不能仅限于一个角度、一个知识点,而是应该给学生以大的思维方向,具有启发性的、关注图形的数学本质的。这样的“导”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思考,要有足够的空间,给学生一种持续的思维启示。
  例如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你打算如何去验证?”这样的“大问题”,也是这节课研究的主线,它给孩子足够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学生对于“与众不同”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这种认知可能是教材的现在要求,也可能后续学习中遇到的,无论他们有着怎样的思考,但是最终的指向都是一样的——关注了图形的数学特质。
  而如果仅仅是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你自己能自己验证一下吗?”学生的思考的空间就会窄了很多。
  2. 在联系中渗透数学思想,丰富内涵
  再如:关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我们可以引导:“为什么说长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你打算如何验证?”让学生关注到,正方形对于长方形“特殊”在哪里?把握了不同维度的“特殊性”,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会逐渐丰富起来。
  再例如前面所提及的:用“用彩色铅笔排成长方形”,不仅是体现一维到二维的过渡,当铅笔变得越来越细,我们在进行“量的积累”的时候,还体现一种极限的数学思想。
  弗莱登塔尔有句话诠释得很清楚:“我们得到对现实的把握的有效途径,是通过结构化而不是概念的形成。”
  3. 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提升素养
  数学教学,我们不仅是传递知识和理念,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刻意”地呈现一套研究的流程:从验证“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与其他图形的与众不同”到“如何进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式。
  数学素养,是我们忘记了数学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当学生忘记了图形的特征的时候,学生还能知道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切一切,拼一拼……”等方式来进行验证,也就可以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才是最根本的,这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当然,整个教学重构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课堂调控的技巧,要时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虽然课堂重构的过程很艰苦,对于老师来说也是新的尝试与挑战挑战,但是确实有益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其他文献
【摘 要】研学问题是符合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理念的教学问题,计算教学研学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学”效果和“后教”质量。数学教学实质是问题教学,一个好的问题设计或生成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激起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那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提出哪些有效研学问题,怎样提出有效研学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些研学问题等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从研学问题的现状分析,计算教学研学问题的关注点,计算教
期刊
【摘 要】自从我校坚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理念,三年以来,民乐实验班取得了重大成果。实验班的孩子不仅夺得广东省中小学艺术表演一等奖以及多项民间比赛金奖,而且在学科成绩和体育比赛方面也表现突出。就进行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的具体方案,从课程准确定位、课程内容立体化、课程实施科学化、完善课程保障体系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校本课程;可持续开发;民乐实验班  仅三年多,光后中心小学民乐实验班就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指导通过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惊弓之鸟》教学为例,尝试运用角色朗读这一教学策略,按“读为主线、读中悟法、读后拓展、读有所得”四步骤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角色朗读;阅读指导;四步教学法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急于直奔主题,而是将学生的底子打好,充分发挥学生、教师
期刊
【摘 要】语文课标两次推陈出新,都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一直坚持这个信念。在如今新课标的理念下,对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改变“想法”和“教法”,一方面要设定好详细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变想法;变教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性质是语文课标两次推陈出新而未曾改变的,可见语文教学对每个学生影响之深
期刊
【摘 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协同,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我校一直致力于以“新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家校合力教育的切入点,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就如何协同学校和家庭教育、推进“新经典”诵读工作,从创设诵读氛围、开展“亲子共读”、灵活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家校合作;诵读;“新经典”  有效整合家庭和学校教育并形成合力,对孩子们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
期刊
【摘 要】在山区非网络环境下,由于缺乏“人手一机”的教学资源,而且山区小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较少,同时山区小学英语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这都导致山区非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英语交际比较困难。在此背景下,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五个具体的方法,来改善教学方法,解决非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口语交际问题。  【关键词】非网络环境;小学英语;口语交际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说过:“
期刊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素养。指导小学科学研究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措施。结合小学科学研究论文的现状,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研究论文;指导策略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创新项目之一是评选中小学生的科学研究论文。用科学的方法对事物、问题的研究并形成结论,为中小学生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
期刊
【摘 要】“思考”是数学的灵魂,成功的课堂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尤为重要。立足教学实践,尝试了对比启思、争辩启思、问题启思、反思启思以及引导启思等几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思;策略  新课标(修改稿)指出: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句话说,善于思考是学
期刊
【摘 要】本文将围绕如何创设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这一命题展开,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学生课堂表达的现状、学生课堂表达训练的实际意义、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重点放在第三点,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如何以“表达”为突破口开展教学,为我市实施“高效课堂工程”做些许贡献。  【关键词】表达;现状;策略;高效  上学期,我校(东莞市光明中学)通过了“高效课堂工程”实验学校的申请,经过学校领导再三的推敲、论证,从初一初二选
期刊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摆脱对文言文的厌烦情绪,让文言文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思索,勤总结。在十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总结了“读”“说”“析”“背”“写”文言文教学“五部曲”。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模式;“五部曲”  笔者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多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较为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农村孩子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