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围绕如何创设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这一命题展开,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学生课堂表达的现状、学生课堂表达训练的实际意义、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重点放在第三点,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如何以“表达”为突破口开展教学,为我市实施“高效课堂工程”做些许贡献。
【关键词】表达;现状;策略;高效
上学期,我校(东莞市光明中学)通过了“高效课堂工程”实验学校的申请,经过学校领导再三的推敲、论证,从初一初二选出了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级,我的一个班有幸被选为“高效课堂工程”实验班级。有些兴奋,有些迷惘,究竟什么样的课堂为高效?怎样实现课堂的高效?学校先后请过众多专家来我校讲学、指导,本人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得出结论:原来“高效课堂”无定式,只要适合于你和你的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是高效的。使课堂达到高效的方法甚多,笔者认为,无论何种方法,都离不开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入思考。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深入思考呢?方法很简单,让学生站出来平等地表达吧!
一、“反正我不说!”——学生课堂表达的现状
一堂课下来成了教师脱口秀舞台,自问自答,学生干启不发。我想很多教师都经历过这种境况。“反正我不说!”这是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对于老师提出问题的潜台词,知道答案的学生也不说,有点想法的学生怕说错,不知道答案的学生更不能说。为什么?很多老师发现刚入初一的时候学生很积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越来越沉闷,这正是符合学生青春期发展的特点。这个时候的孩子更加敏感、自尊、还有些过于自信,会的学生表面上不说,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会一点的学生怕说错了,被别人嘲笑。但是不是所有的原因都归咎于学生呢?实则不然,请问问自己,你提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了吗?你提出问题后有没有给足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研究表明:成年人等待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一秒钟,这么短的时间学生怎么能够思考得来呢?所以学生这种“反正我不说!”的态度里反映出的是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原因。
二、“表达,有用吗?”——学生课堂表达训练的实际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课文、欣赏语言?写作创造?其实,《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首先,表达是人与人交流的需要。众所周知表达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人的成功要素中,有15%源于智力,却有85%源于沟通。语文学科表达不仅是课堂交流的现实需要,更是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只会操作、不擅表达的人如何实现语文学习的价值。其次,有效表达能够促进学习,达到课堂高效。语言表达是注意、阅读、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能力的综合运用。事实证明,中学生正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从这一时期培养规范、准确、精炼、主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交流的需要,也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今天你表达了吗?”——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一)课前,预设有具体要求的有效问题,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以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问题设计到位,学生自然深入思考,深入思考到位,学生自然有了表达的欲望。如何设计使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 巧用课后练习,提出具体要求。在备课时,当我们在为如何设计一个好的问题而绞尽脑汁时,千万要关注一下课后练习。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喂——出来》这篇文章,我注意到了“研讨与练习”一、“熟读课文,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在上课之前我把这一练习中的“熟读课文”前面加上“至少读三遍课文”,在最后加上“每位同学准备上课至少30秒的表达”布置给了学生让预习,我加上“至少读三遍课文”的具体要求使一些不太自觉的学生明白我要做什么,也使不明白何为熟读的学生达到了熟读的效果。最后加上“每位同学准备上课至少30秒的表达”,让学生不得不为上课表现出彩而认真读课文,具体的要求能让学生清晰明了自己的任务所在。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我只解决这一个问题,倾听学生的表达,顺势抛出我的终极问题,作者写这个洞的意义何在?因为前面深入的思考、充分的表达,这个问题学生解决的很容易。几千字的科幻小说,一个问题就全然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表达的欲望。而我做的只是使课后练习中的问题更加的具体变化,然后抛给学生。
2. 挖掘教材,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把文章中隐含的内容转化为问题, 设计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从大量的资料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时,我查阅了《古代文选》中关于欧阳修的诗篇及对其诗篇的评论,从网络中查阅了欧阳修其人的轶事。深刻地理解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那么如何让学生也理解这种高尚的精神呢?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为营最后达到教学目的呢?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查阅资料,在课上表达(至少20秒钟)出你了解到的欧阳修?2.阅读4遍文章,找出与作者“乐”有关的句子。在课上表达(至少30秒)出你最欣赏欧阳修哪种境界的“乐”?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自觉了解欧阳修其人,初步感知欧阳修的政治思想。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走进文本,自主探究教学难点。这样有梯度的两个问题,在课上解决好了,学生怎么能不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呢?
3. 交流合作,自主讲解、自己提问。这是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充分思考、表达进一步设计的问题。几乎每篇课文讲解之前,我都会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学生:与同学交流之后,找出至少两处你不理解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准备在课上表达。其实,这个问题是教师设置其他问题的延伸,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引导。 (二)课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倾听学生的表达
前面课前绞尽脑汁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表达。但是如果课上气氛紧张,之前的准备都是白费的。那么就要求课上要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可以理解为对文本理解上有平等的表达权,教师一定不要劈头盖脸的否定任何学生的任何表达,教师表达观点,一定要让学生信服。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说不时,一定要循循善诱,倾听学生表达一定是来自于一个“真”字。对学生的理解、尊重是本人对“真”字的体悟。
1. 对学生要理解。现在初中生学习任务较重,特别是我们东莞地区,采取寄宿制,作业都在晚自习期间完成。科目太多,晚自习时间有限,做语文作业的时间仅有30分钟左右,很多学生都不能完成作业。怎么办?“反正我留了这么多,写不完自己找时间做”很多语文老师这样对学生说。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应换位思考一下呢?在这种压迫下,学生哪有心情深入思考,认真准备表达的内容,只能导致师生关系逐渐恶化。我每次留作业,都会尽量控制数量,尽量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2.要尊重学生。十几岁的孩子,思想是独特的。尊重学生的观点,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肯定,无疑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本学期学校安排我接一个成绩较好的班级。上了几节课,学生W就有点脾气的和我讲:“老师,我认为你讲课只是让我们记标准答案,没有给我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希望在语文中学到自由!”我平心静气地让W坐在我身边,和他聊了一会。我了解到,原来W的意见也是班上很多同学的意见。怎样来挽回师生间尴尬的局面呢?我决定先以W为突破口,尊重他想法的同时,我说:“中考中,会不会因为你的想法独特给你满分呢?老师很钦佩你自由的思想、独特的观点,但不要忘记我们是要参加中考、高考的呀!因为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我们只有在平时训练中发现我们的不足,才能在考场上发挥最好的水平啊!”事后,针对这个话题,我在全班进行了一次“语文学习方法大调查”的活动,把我的教学思路渗透给学生,最后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
(三)课后,及时评价“表达”的效果,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今天你表达了吗?”这个问题在班级里广为流传。在班级创建一种以“表达”为荣的浓厚氛围。通过及时的评价,给班级带来了正能量,很多同学不会因发言而害羞,而以不发言为耻。如何评价?可以这样操作:每节课最后5分钟,由全班同学选出课堂上表达最好的同学、表达最有进步的同学,表达次数最多的同学,给予量化加分。“这节课我没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节课我没能准确的表达,真遗憾!”这样的观念在学生的脑里形成。这样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表达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表达是每个人生来的欲望,是思维的外衣。它能够使人发现自己的不足,理清自己的思路。教师应以满腔热情关爱学生,以和蔼的态度亲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任何一种机会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最大程度地唤醒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我市探究高校课堂的研究做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志刚.课堂风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田石兵.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J].黄山:中国农村教育报,2011(07).
【关键词】表达;现状;策略;高效
上学期,我校(东莞市光明中学)通过了“高效课堂工程”实验学校的申请,经过学校领导再三的推敲、论证,从初一初二选出了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级,我的一个班有幸被选为“高效课堂工程”实验班级。有些兴奋,有些迷惘,究竟什么样的课堂为高效?怎样实现课堂的高效?学校先后请过众多专家来我校讲学、指导,本人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得出结论:原来“高效课堂”无定式,只要适合于你和你的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是高效的。使课堂达到高效的方法甚多,笔者认为,无论何种方法,都离不开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入思考。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深入思考呢?方法很简单,让学生站出来平等地表达吧!
一、“反正我不说!”——学生课堂表达的现状
一堂课下来成了教师脱口秀舞台,自问自答,学生干启不发。我想很多教师都经历过这种境况。“反正我不说!”这是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对于老师提出问题的潜台词,知道答案的学生也不说,有点想法的学生怕说错,不知道答案的学生更不能说。为什么?很多老师发现刚入初一的时候学生很积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越来越沉闷,这正是符合学生青春期发展的特点。这个时候的孩子更加敏感、自尊、还有些过于自信,会的学生表面上不说,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会一点的学生怕说错了,被别人嘲笑。但是不是所有的原因都归咎于学生呢?实则不然,请问问自己,你提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了吗?你提出问题后有没有给足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研究表明:成年人等待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一秒钟,这么短的时间学生怎么能够思考得来呢?所以学生这种“反正我不说!”的态度里反映出的是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原因。
二、“表达,有用吗?”——学生课堂表达训练的实际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课文、欣赏语言?写作创造?其实,《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首先,表达是人与人交流的需要。众所周知表达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人的成功要素中,有15%源于智力,却有85%源于沟通。语文学科表达不仅是课堂交流的现实需要,更是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只会操作、不擅表达的人如何实现语文学习的价值。其次,有效表达能够促进学习,达到课堂高效。语言表达是注意、阅读、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能力的综合运用。事实证明,中学生正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从这一时期培养规范、准确、精炼、主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交流的需要,也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今天你表达了吗?”——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一)课前,预设有具体要求的有效问题,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以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问题设计到位,学生自然深入思考,深入思考到位,学生自然有了表达的欲望。如何设计使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 巧用课后练习,提出具体要求。在备课时,当我们在为如何设计一个好的问题而绞尽脑汁时,千万要关注一下课后练习。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喂——出来》这篇文章,我注意到了“研讨与练习”一、“熟读课文,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在上课之前我把这一练习中的“熟读课文”前面加上“至少读三遍课文”,在最后加上“每位同学准备上课至少30秒的表达”布置给了学生让预习,我加上“至少读三遍课文”的具体要求使一些不太自觉的学生明白我要做什么,也使不明白何为熟读的学生达到了熟读的效果。最后加上“每位同学准备上课至少30秒的表达”,让学生不得不为上课表现出彩而认真读课文,具体的要求能让学生清晰明了自己的任务所在。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我只解决这一个问题,倾听学生的表达,顺势抛出我的终极问题,作者写这个洞的意义何在?因为前面深入的思考、充分的表达,这个问题学生解决的很容易。几千字的科幻小说,一个问题就全然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表达的欲望。而我做的只是使课后练习中的问题更加的具体变化,然后抛给学生。
2. 挖掘教材,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把文章中隐含的内容转化为问题, 设计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从大量的资料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时,我查阅了《古代文选》中关于欧阳修的诗篇及对其诗篇的评论,从网络中查阅了欧阳修其人的轶事。深刻地理解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那么如何让学生也理解这种高尚的精神呢?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为营最后达到教学目的呢?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查阅资料,在课上表达(至少20秒钟)出你了解到的欧阳修?2.阅读4遍文章,找出与作者“乐”有关的句子。在课上表达(至少30秒)出你最欣赏欧阳修哪种境界的“乐”?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自觉了解欧阳修其人,初步感知欧阳修的政治思想。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走进文本,自主探究教学难点。这样有梯度的两个问题,在课上解决好了,学生怎么能不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呢?
3. 交流合作,自主讲解、自己提问。这是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充分思考、表达进一步设计的问题。几乎每篇课文讲解之前,我都会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学生:与同学交流之后,找出至少两处你不理解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准备在课上表达。其实,这个问题是教师设置其他问题的延伸,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引导。 (二)课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倾听学生的表达
前面课前绞尽脑汁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表达。但是如果课上气氛紧张,之前的准备都是白费的。那么就要求课上要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可以理解为对文本理解上有平等的表达权,教师一定不要劈头盖脸的否定任何学生的任何表达,教师表达观点,一定要让学生信服。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说不时,一定要循循善诱,倾听学生表达一定是来自于一个“真”字。对学生的理解、尊重是本人对“真”字的体悟。
1. 对学生要理解。现在初中生学习任务较重,特别是我们东莞地区,采取寄宿制,作业都在晚自习期间完成。科目太多,晚自习时间有限,做语文作业的时间仅有30分钟左右,很多学生都不能完成作业。怎么办?“反正我留了这么多,写不完自己找时间做”很多语文老师这样对学生说。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应换位思考一下呢?在这种压迫下,学生哪有心情深入思考,认真准备表达的内容,只能导致师生关系逐渐恶化。我每次留作业,都会尽量控制数量,尽量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2.要尊重学生。十几岁的孩子,思想是独特的。尊重学生的观点,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肯定,无疑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本学期学校安排我接一个成绩较好的班级。上了几节课,学生W就有点脾气的和我讲:“老师,我认为你讲课只是让我们记标准答案,没有给我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希望在语文中学到自由!”我平心静气地让W坐在我身边,和他聊了一会。我了解到,原来W的意见也是班上很多同学的意见。怎样来挽回师生间尴尬的局面呢?我决定先以W为突破口,尊重他想法的同时,我说:“中考中,会不会因为你的想法独特给你满分呢?老师很钦佩你自由的思想、独特的观点,但不要忘记我们是要参加中考、高考的呀!因为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我们只有在平时训练中发现我们的不足,才能在考场上发挥最好的水平啊!”事后,针对这个话题,我在全班进行了一次“语文学习方法大调查”的活动,把我的教学思路渗透给学生,最后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
(三)课后,及时评价“表达”的效果,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今天你表达了吗?”这个问题在班级里广为流传。在班级创建一种以“表达”为荣的浓厚氛围。通过及时的评价,给班级带来了正能量,很多同学不会因发言而害羞,而以不发言为耻。如何评价?可以这样操作:每节课最后5分钟,由全班同学选出课堂上表达最好的同学、表达最有进步的同学,表达次数最多的同学,给予量化加分。“这节课我没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节课我没能准确的表达,真遗憾!”这样的观念在学生的脑里形成。这样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表达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表达是每个人生来的欲望,是思维的外衣。它能够使人发现自己的不足,理清自己的思路。教师应以满腔热情关爱学生,以和蔼的态度亲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任何一种机会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最大程度地唤醒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我市探究高校课堂的研究做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志刚.课堂风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田石兵.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J].黄山:中国农村教育报,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