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的新要求,要培养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创新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政治教师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教学模式,让创新的火花在政治课上绽放。教学工作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上有所创新,在指导学生学上也要体现创新。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师生关系转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传统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扼杀了学生的新思想、新思维,教师的光环掩盖了学生的创新。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就造成教与学的脱节,使学生游离于教学环节之外,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
古人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创造的先导。有了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大脑才能活跃起来。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在思想政治课中,虽然正面灌输,正面教育是主要的原则和方法,但是在正面教育时,要同说疑解惑相结合,让学生从问题中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设置兴奋环境,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追究”那个所以然。在发展学生求同思维的时候,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的培养训练,对一个问题能够从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方面去启发学生思考,克服思维定势。
三、实践与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结合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而且更主要的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如果固守书本,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考那就会劳而无获。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在学校我们可以通过演讲、办小报、实验操作比赛来锻炼学生,同时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工厂、农村、听讲座,报告会等。巩固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开拓视野,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另外,在授課中政治课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和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法轮功”的危害等;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用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喜之郎”果冻出现的“喜大郎”“喜三郎”等,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创新就要善待学生不同和好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好奇心要让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有权利和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有利于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来完成,在教学中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努力克服在教学中思维定势,决不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远离中考而拒绝回答,如果在教学中冲出为“考”而教的束缚,那么,种瓜不但可以得瓜,而且还可以得豆。这种灵活的发现和变化在科研中能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让学生自信地想和说。一个人最不幸莫过于失去信心,有了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有了信心,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他都会成为生活的强者。特别是在当今的竞争时代,谁没有自信谁就会失去良机,谁瞻前顾后,谁就只能原地踏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自信地想和说。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出格”和“瞎想”。如果没有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学生就会失去自信,就会自动关闭探索的动力系统,大多数学生在教学中只能学会“模仿”和“盗版”的技术。在创新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对学生的创新思路、创新活动当好参谋,进行实施和验证并做好总结工作。珍视学生的创新成果,无论创新成果大与小,教师应做好宣传鼓励工作,扩大创造成果的影响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积极投入到创新之中。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神圣的职责,在教育教学中,自觉改革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注重对青少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一、师生关系转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传统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扼杀了学生的新思想、新思维,教师的光环掩盖了学生的创新。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就造成教与学的脱节,使学生游离于教学环节之外,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
古人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创造的先导。有了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大脑才能活跃起来。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在思想政治课中,虽然正面灌输,正面教育是主要的原则和方法,但是在正面教育时,要同说疑解惑相结合,让学生从问题中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设置兴奋环境,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追究”那个所以然。在发展学生求同思维的时候,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的培养训练,对一个问题能够从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方面去启发学生思考,克服思维定势。
三、实践与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结合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而且更主要的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如果固守书本,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考那就会劳而无获。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在学校我们可以通过演讲、办小报、实验操作比赛来锻炼学生,同时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工厂、农村、听讲座,报告会等。巩固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开拓视野,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另外,在授課中政治课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和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法轮功”的危害等;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用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喜之郎”果冻出现的“喜大郎”“喜三郎”等,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创新就要善待学生不同和好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好奇心要让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有权利和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有利于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来完成,在教学中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努力克服在教学中思维定势,决不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远离中考而拒绝回答,如果在教学中冲出为“考”而教的束缚,那么,种瓜不但可以得瓜,而且还可以得豆。这种灵活的发现和变化在科研中能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让学生自信地想和说。一个人最不幸莫过于失去信心,有了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有了信心,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他都会成为生活的强者。特别是在当今的竞争时代,谁没有自信谁就会失去良机,谁瞻前顾后,谁就只能原地踏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自信地想和说。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出格”和“瞎想”。如果没有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学生就会失去自信,就会自动关闭探索的动力系统,大多数学生在教学中只能学会“模仿”和“盗版”的技术。在创新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对学生的创新思路、创新活动当好参谋,进行实施和验证并做好总结工作。珍视学生的创新成果,无论创新成果大与小,教师应做好宣传鼓励工作,扩大创造成果的影响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积极投入到创新之中。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神圣的职责,在教育教学中,自觉改革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注重对青少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