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的百花园里,美术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美术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形象的具体性,直观的生动性,感情的愉悦性。作为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及其创造性实践活动,不同于空洞说教,不同于抽象言辞,它全凭形象--具有感染力的形象,饱含着情感的形象,能打动人心,使人愉悦,产生共鸣的形象,去摇振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道德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德育教育;美育;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开展优化教学,在乐中施教、在教中寓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思想。
高中阶段,学生的文化视野迅速扩展,多学习、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文化课所占比重相当大,面对文化课学习的压力,每周一节的美术课是非常宝贵的。在上美术课的时候,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上好美术课。而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笔者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贯穿德育的教学经验。
一、营造情感氛围,优化导入艺术
成功的导语是美好的开端,美而生赞生疑,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经精心设计的导入艺术,就可以将学生轻松诱入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其情感体念,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如七年级下册《静物写生》中,绘画构图常识是其重难点。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狠下功夫,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想办法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笔者是这样设计这一课的导入艺术的。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图片,然后引导:这是同学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感想是什么?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并七嘴八舌地发言,有的说应以五壮士为榜样,刻苦学习,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有的……教师便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思考:画家是怎样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场面布置在画面中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构图形式?若改成其它的形式可以吗?为什么?于是,观察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迅速发现其构图形式像座山,即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更有向上冲引的角,具有永远向上蓬勃发展的生命力,蕴含着中国革命必胜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构图在这幅画面中的准确运用,突出重点,导入新课。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这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和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找准切入点,课堂教学渗透
美术教育是通过在进行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首先以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使之受到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画家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影响,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代,他们对美有着炽烈的追求,喜爱赏心悦目的东西,喜欢打扮自己,喜欢欣赏艺术作品,但他们也缺乏正确的认识美、判断美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做到鉴赏。这个时期的学生尤其需要对审美感的引导,渴望审美能力的提高,美术鉴赏对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中学美术教育,这是学会如何欣赏美的一把金钥匙,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美的一扇窗户,是沟通艺术作品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桥梁,促使审美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正确的审美情感可以直接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纯净的心灵美将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生活中进一步升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比重相对来说比前几年有增加,这为渗透德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启发教育之前,钻透学生的心理状态,他们好胜性极强,求知欲强,思维异常活跃,从不放过新奇的事物。抓住他们的优点,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进一步挖掘他们优秀的一面,也不可忽视缺陷的一面。在学习和欣赏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巨匠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除了作品本身的讲解外,可更全面地给学生介绍达﹒芬奇不仅是一位勤奋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出色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虽然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之作,他的技术发明也遍及民用、军事、工程、机械各方面。因此恩格斯称赞他:“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通过讲解同学们对达﹒芬奇全面详细的了解了,更多的是对他的崇拜和敬仰。
三、借助形象直观的美术欣赏活动,用艺术家的人格和精神进行德育教育
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斗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赞扬她是一位有丈夫气概的妇女。在她一生的创作中,始终以她特有的激情,努力表现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英勇斗争,如铜板组画《农民战争》,这些作品曾对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为了创作《流民图》曾有十年时间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了这一名作。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了自己作品以生命,达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真实的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教义。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润物细无声”。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学校是德育工作主要场所,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当教师分析某一优秀作品时,要介绍历史状况、艺术观念,也要作艺术的分析,同时不要忘了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新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貫穿始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品德的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于社会的建设者。 理性的思维和设计方法恰恰是环艺设计初学者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所匮乏的。推敲尺度、强调定位,引入模数概念等,都可作为此阶段空间训练中突出设计表现的上佳选择。
四、从美术欣赏使学生受到亲爱人民思想熏陶
人民是艺术家的土壤。大凡称得上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亲近人民,热爱人民的,古今中外皆莫例外,教材中这方面的例子也俯首可拾,授课者要善于运用和发挥。《加莱义民》是19世纪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表现的是一种极为悲壮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14世纪法国百年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国军围困近两年,市民因饥饿而危在旦夕,英国要求城内选出六位高贵的市民,带着城门钥匙,光头赤足并锁住颈项,走出城外任他们处死,才能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作品表现以欧斯达治为首的六位义士挺身而出,为拯救全城百姓而奋然前往的情景。这是一个悲剧强烈,精神性高昂的历史情节。年长的欧斯达治低头凝思,刚毅而悲愤的神情,如砥柱般将牺牲的信念与决心奠定,身着长衫的大汉,手握城门钥匙,双唇紧闭,放佛一尊坚实的石柱,高傲自若,岿然伟岸,视死如归,作品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此时提示学生,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接着提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些义民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视死如归?”学生议论纷纷,我及时的指出最具说服力的解释,就是牺牲自己可以换取大多数的生命,这是亲爱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信念在支撑着这些义民。
五、结合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建构良好品德
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该让学生欣赏美的和谐与平衡,从小学会区分什么是美,什么不是美,让他们欣赏美的作品,鼓励他们画出美的作品。例如: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大家都在想怎样才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汶川,帮助汶川的孩子,这时,我又想到了我们的孩子,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失去的痛苦,生与死的界限。在那天的课上,孩子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氛,显得格外的安静,我没有说话,只是运用视频,在近30分钟的观看中,没有一个同学讲话,好多同学都留下了眼泪,结束后我布置了这节课的作业是每人画一幅画,写上一句祝福语送给灾区的孩子,那一次的作业同学们画的格外用心,没有嬉戏,没有打闹,有的只是铅笔在纸上沙沙的声音,我感动的看着我们的孩子,这一刻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得到了一次净化。美是无处不在的,但重视美育的过程、思想品德的传授更为可佳,它不但存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溶于我们的日常和社会活动中,它使学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劳动的快乐,在社会中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让学生体验到祖国山河的自然美,科学知识的深刻、严谨的美,生活丰富的美,激发学生新一代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因而重视美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便更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中的直接道德说教。它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不亚于一切思想品德课的渗透,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全方位地渗透德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線索和资源,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教师要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的情趣受到陶冶,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净化,智慧受到启迪。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称。
参考文献:
[1] 冯雯妍.让德育成为美的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余盛敏.德育与美育融合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梁毅,梁振南. 美育德育渗透提高德育实效[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6(5).
[4] 段素芳.论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J].前沿,2004,(10).
【关键词】高中美术;德育教育;美育;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开展优化教学,在乐中施教、在教中寓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思想。
高中阶段,学生的文化视野迅速扩展,多学习、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文化课所占比重相当大,面对文化课学习的压力,每周一节的美术课是非常宝贵的。在上美术课的时候,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上好美术课。而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笔者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贯穿德育的教学经验。
一、营造情感氛围,优化导入艺术
成功的导语是美好的开端,美而生赞生疑,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经精心设计的导入艺术,就可以将学生轻松诱入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其情感体念,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如七年级下册《静物写生》中,绘画构图常识是其重难点。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狠下功夫,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想办法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笔者是这样设计这一课的导入艺术的。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图片,然后引导:这是同学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感想是什么?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并七嘴八舌地发言,有的说应以五壮士为榜样,刻苦学习,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有的……教师便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思考:画家是怎样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场面布置在画面中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构图形式?若改成其它的形式可以吗?为什么?于是,观察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迅速发现其构图形式像座山,即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更有向上冲引的角,具有永远向上蓬勃发展的生命力,蕴含着中国革命必胜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构图在这幅画面中的准确运用,突出重点,导入新课。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这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和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找准切入点,课堂教学渗透
美术教育是通过在进行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首先以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使之受到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画家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影响,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代,他们对美有着炽烈的追求,喜爱赏心悦目的东西,喜欢打扮自己,喜欢欣赏艺术作品,但他们也缺乏正确的认识美、判断美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做到鉴赏。这个时期的学生尤其需要对审美感的引导,渴望审美能力的提高,美术鉴赏对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中学美术教育,这是学会如何欣赏美的一把金钥匙,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美的一扇窗户,是沟通艺术作品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桥梁,促使审美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正确的审美情感可以直接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纯净的心灵美将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生活中进一步升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比重相对来说比前几年有增加,这为渗透德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启发教育之前,钻透学生的心理状态,他们好胜性极强,求知欲强,思维异常活跃,从不放过新奇的事物。抓住他们的优点,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进一步挖掘他们优秀的一面,也不可忽视缺陷的一面。在学习和欣赏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巨匠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除了作品本身的讲解外,可更全面地给学生介绍达﹒芬奇不仅是一位勤奋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出色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虽然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之作,他的技术发明也遍及民用、军事、工程、机械各方面。因此恩格斯称赞他:“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通过讲解同学们对达﹒芬奇全面详细的了解了,更多的是对他的崇拜和敬仰。
三、借助形象直观的美术欣赏活动,用艺术家的人格和精神进行德育教育
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斗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赞扬她是一位有丈夫气概的妇女。在她一生的创作中,始终以她特有的激情,努力表现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英勇斗争,如铜板组画《农民战争》,这些作品曾对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为了创作《流民图》曾有十年时间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了这一名作。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了自己作品以生命,达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真实的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教义。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润物细无声”。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学校是德育工作主要场所,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当教师分析某一优秀作品时,要介绍历史状况、艺术观念,也要作艺术的分析,同时不要忘了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新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貫穿始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品德的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于社会的建设者。 理性的思维和设计方法恰恰是环艺设计初学者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所匮乏的。推敲尺度、强调定位,引入模数概念等,都可作为此阶段空间训练中突出设计表现的上佳选择。
四、从美术欣赏使学生受到亲爱人民思想熏陶
人民是艺术家的土壤。大凡称得上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亲近人民,热爱人民的,古今中外皆莫例外,教材中这方面的例子也俯首可拾,授课者要善于运用和发挥。《加莱义民》是19世纪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表现的是一种极为悲壮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14世纪法国百年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国军围困近两年,市民因饥饿而危在旦夕,英国要求城内选出六位高贵的市民,带着城门钥匙,光头赤足并锁住颈项,走出城外任他们处死,才能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作品表现以欧斯达治为首的六位义士挺身而出,为拯救全城百姓而奋然前往的情景。这是一个悲剧强烈,精神性高昂的历史情节。年长的欧斯达治低头凝思,刚毅而悲愤的神情,如砥柱般将牺牲的信念与决心奠定,身着长衫的大汉,手握城门钥匙,双唇紧闭,放佛一尊坚实的石柱,高傲自若,岿然伟岸,视死如归,作品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此时提示学生,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接着提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些义民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视死如归?”学生议论纷纷,我及时的指出最具说服力的解释,就是牺牲自己可以换取大多数的生命,这是亲爱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信念在支撑着这些义民。
五、结合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建构良好品德
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该让学生欣赏美的和谐与平衡,从小学会区分什么是美,什么不是美,让他们欣赏美的作品,鼓励他们画出美的作品。例如: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大家都在想怎样才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汶川,帮助汶川的孩子,这时,我又想到了我们的孩子,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失去的痛苦,生与死的界限。在那天的课上,孩子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氛,显得格外的安静,我没有说话,只是运用视频,在近30分钟的观看中,没有一个同学讲话,好多同学都留下了眼泪,结束后我布置了这节课的作业是每人画一幅画,写上一句祝福语送给灾区的孩子,那一次的作业同学们画的格外用心,没有嬉戏,没有打闹,有的只是铅笔在纸上沙沙的声音,我感动的看着我们的孩子,这一刻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得到了一次净化。美是无处不在的,但重视美育的过程、思想品德的传授更为可佳,它不但存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溶于我们的日常和社会活动中,它使学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劳动的快乐,在社会中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让学生体验到祖国山河的自然美,科学知识的深刻、严谨的美,生活丰富的美,激发学生新一代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因而重视美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便更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中的直接道德说教。它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不亚于一切思想品德课的渗透,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全方位地渗透德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線索和资源,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教师要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的情趣受到陶冶,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净化,智慧受到启迪。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称。
参考文献:
[1] 冯雯妍.让德育成为美的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余盛敏.德育与美育融合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梁毅,梁振南. 美育德育渗透提高德育实效[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6(5).
[4] 段素芳.论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J].前沿,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