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江西师范大学对黎川县洵口镇洵口村进行了重点帮扶。通过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项目带动、科技支撑,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资金扶持。四年来,洵口村在组织建设、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农村村貌等方面发生了可喜变化,全村人均纯收入由包扶前的962.5元增加到3075元,村级集体收入由包扶前的4.3万元增加到9.6万元,贫困户由54户减少到15户21人,低收入户由197户减少到11户41人。
一、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得到有力保障
我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定点包扶工作,把它纳入到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党委副书记分管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党委组织部具体负责有关扶贫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每年初学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都及时召开会议,专题分析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商讨年度扶贫计划,提出工作重点,制定落实措施,明确扶贫项目,落实扶贫专项资金,为年度扶贫工作的顺利完成夯实基础,保证了扶贫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党委书记傅修延、党委副书记何小平等领导先后26次之多深入包扶点现场办公,调研指导工作。
二、搞好调查研究,奠定扶贫工作良好基础
近四年来,学校领导多次深入帮扶地区进行现场办公和调研指导,与地方政府领导、扶贫挂职干部等共同探讨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措施,帮助扶贫地区解决实际问题,为洵口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扶贫工作组长期驻点洵口村,通过与基层同志和农民的零距离接触,进一步增进了感情,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他们不怕艰苦,吃住在一线,充分发挥肯干、敢干、干好、勇于奉献的精神,并根据洵口村五年扶贫规划,深入16个村小组,走家串户,对洵口村做了全面调研摸底,制定了《江西师范大学2007—2010年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规划》,每年适时制定年度帮扶计划,为开展洵口村扶贫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加强组织建设,培育脱贫致富中坚力量
学校按照村级组织建设“五个好”的要求,努力把村组织建设成农民利益的坚定保护者、引领者和发展者。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组织建设。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大力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村委、党员的积极性,增进团结,形成合力;二是发展11名工作积极、思想进步的年轻人入党,培训入党积极分子8名,壮大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员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时,按照“三培两带”的要求,在培养发展上下狠工夫,把两位年轻、能力强、素质高的致富带头人吸纳到班子成员当中,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活力;四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工作制度,规范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加强对村务公开工作和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
四、发挥当地优势,坚持走开发式扶贫之路
学校通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组多次深入农户和市场进行调研,积极介入,主动帮扶。四年来,扶助贫困户栽培食用菌120户、480万袋;烤烟栽种25户、累计面积达1570亩;以林改为契机,大力扶助洵口村100余户进行荒山造林1000亩。先后共投入扶贫资金26万元用于帮助困难户发展生产和进行科技培训,并已形成一定规模,困难户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学校还通过聘请农业、旅游方面的专家深入包扶点指导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建设,为当地发展特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五、改善基础设施,搭建村民致富平台
改善交通条件,共铺致富之路。洵口村因98年特大洪灾,道路桥梁损毁严重。在我校的大力扶持下,全村道路状况明显改善。我校发挥城建专业优势,对洵口镇街面进行全面规划设计,街面改造总投资230万元,争取项目资金100万元,完成了街面“绿化、亮化、美化”;通过我校协调关系,为洵口村争取资金450万元用于改造洵湖公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50万元用于兴建洵口中桥;修建村小组王家山水泥路1.5公里,我校帮扶资金4万元;修复村小组慈竹嵊砂石路6公里,我校帮扶资金2万元;修建江家门里桥,我校帮扶资金1万元;通过协调联系,向上级部门争取30万元用于修复灾后水毁项目。
力争人饮工程项目,解决饮水困难。通过协调联系,向有关部门争取立项资金240万元用于兴建洵口集中供水项目,供水量达2000吨/日,已于去年11月初正式施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000余人饮水难问题。
六、开展文明创建,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心系困难群众,帮扶贫困对象。一是对低收入户发展生产给予补助。该村有145户低收入户种植烤烟和食用菌,在信用联社小额贷款每户l万元的基础上,给予每户1000元补助。二是年终对低保户和贫困户进行慰问。每年两节期间,学校主要领导都亲自带队慰问低保户、贫困户和部分优抚对象。三是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每年帮扶贫困学生20名,在物资上予以帮扶,在心理上进行抚慰。四是以人为本,实施爱心工程。每年为洵口敬老院捐赠资金3000元,并先后添置毛毯26床、购买洁具26套。五是众志成城抗灾,及时组织恢复生产。2008年元月,该村遭受严重冰灾,学校组织校师生捐款8万元,帮助村民尽快恢复生产;去年6月19日,洵口遭受特大洪灾,在第一时间,校党委副书记何小平率队亲临指导抗洪救灾,并当即拿出9万元帮助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六是清洁家园,美化环境。帮扶6万元对洵口村进行“三清三改”,并制定《洵口村环境卫生公约》,建立和完善河道保洁、生活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责任制,打造出“水清、路畅、山美、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赠送体育器材,丰富业余生活,支持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一是安装篮球架,铺设跑道和添置羽毛球拍、跳绳、篮球等体育用品,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村民活动场所。二是分别为洵口中小学校购置书架等图书阅览室所需设备,赠送书籍5444册,并为村综合文化站配备2万元办公、娱乐活动设备。三是为中小学女教师开展“百年妇女节,姐妹手拉手”活动,并为3名贫困女教师捐款1500元。四是添置24台电脑,成立电脑室及多媒体教室,让老师和学生能初步掌握电脑基本知识。五是与镇政府共建一条廉政文化书画长廊。
七、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落实包扶工作
工作组同志一是自觉把加强学习摆在首位,在包扶工作中不断锤炼党性,提高素质。从驻村开始就认真学习了系列重要文件,掌握了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和方法。二是扎实工作,努力创造一流业绩。扶贫工作组同志一到洵口,就切实转变角色、俯下身子、潜下心来,深入16个村小组,进行全面调研,熟悉村情民意,牢牢把握住工作的主动权。三是严于律己,自觉树立良好形象。工作组保证了驻村时间每月20天以上,做到点上不断人、工作不断线。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为基层干部群众作出表率。在生活上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坚持吃住在村,不增加村里和群众的负担。
近四年来,通过江西师范大学的大力帮扶,基本上实现了洵口村扶贫规划的各项指标任务,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实效显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为当地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得到有力保障
我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定点包扶工作,把它纳入到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党委副书记分管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党委组织部具体负责有关扶贫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每年初学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都及时召开会议,专题分析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商讨年度扶贫计划,提出工作重点,制定落实措施,明确扶贫项目,落实扶贫专项资金,为年度扶贫工作的顺利完成夯实基础,保证了扶贫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党委书记傅修延、党委副书记何小平等领导先后26次之多深入包扶点现场办公,调研指导工作。
二、搞好调查研究,奠定扶贫工作良好基础
近四年来,学校领导多次深入帮扶地区进行现场办公和调研指导,与地方政府领导、扶贫挂职干部等共同探讨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措施,帮助扶贫地区解决实际问题,为洵口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扶贫工作组长期驻点洵口村,通过与基层同志和农民的零距离接触,进一步增进了感情,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他们不怕艰苦,吃住在一线,充分发挥肯干、敢干、干好、勇于奉献的精神,并根据洵口村五年扶贫规划,深入16个村小组,走家串户,对洵口村做了全面调研摸底,制定了《江西师范大学2007—2010年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规划》,每年适时制定年度帮扶计划,为开展洵口村扶贫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加强组织建设,培育脱贫致富中坚力量
学校按照村级组织建设“五个好”的要求,努力把村组织建设成农民利益的坚定保护者、引领者和发展者。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组织建设。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大力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村委、党员的积极性,增进团结,形成合力;二是发展11名工作积极、思想进步的年轻人入党,培训入党积极分子8名,壮大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员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时,按照“三培两带”的要求,在培养发展上下狠工夫,把两位年轻、能力强、素质高的致富带头人吸纳到班子成员当中,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活力;四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工作制度,规范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加强对村务公开工作和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
四、发挥当地优势,坚持走开发式扶贫之路
学校通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组多次深入农户和市场进行调研,积极介入,主动帮扶。四年来,扶助贫困户栽培食用菌120户、480万袋;烤烟栽种25户、累计面积达1570亩;以林改为契机,大力扶助洵口村100余户进行荒山造林1000亩。先后共投入扶贫资金26万元用于帮助困难户发展生产和进行科技培训,并已形成一定规模,困难户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学校还通过聘请农业、旅游方面的专家深入包扶点指导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建设,为当地发展特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五、改善基础设施,搭建村民致富平台
改善交通条件,共铺致富之路。洵口村因98年特大洪灾,道路桥梁损毁严重。在我校的大力扶持下,全村道路状况明显改善。我校发挥城建专业优势,对洵口镇街面进行全面规划设计,街面改造总投资230万元,争取项目资金100万元,完成了街面“绿化、亮化、美化”;通过我校协调关系,为洵口村争取资金450万元用于改造洵湖公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50万元用于兴建洵口中桥;修建村小组王家山水泥路1.5公里,我校帮扶资金4万元;修复村小组慈竹嵊砂石路6公里,我校帮扶资金2万元;修建江家门里桥,我校帮扶资金1万元;通过协调联系,向上级部门争取30万元用于修复灾后水毁项目。
力争人饮工程项目,解决饮水困难。通过协调联系,向有关部门争取立项资金240万元用于兴建洵口集中供水项目,供水量达2000吨/日,已于去年11月初正式施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000余人饮水难问题。
六、开展文明创建,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心系困难群众,帮扶贫困对象。一是对低收入户发展生产给予补助。该村有145户低收入户种植烤烟和食用菌,在信用联社小额贷款每户l万元的基础上,给予每户1000元补助。二是年终对低保户和贫困户进行慰问。每年两节期间,学校主要领导都亲自带队慰问低保户、贫困户和部分优抚对象。三是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每年帮扶贫困学生20名,在物资上予以帮扶,在心理上进行抚慰。四是以人为本,实施爱心工程。每年为洵口敬老院捐赠资金3000元,并先后添置毛毯26床、购买洁具26套。五是众志成城抗灾,及时组织恢复生产。2008年元月,该村遭受严重冰灾,学校组织校师生捐款8万元,帮助村民尽快恢复生产;去年6月19日,洵口遭受特大洪灾,在第一时间,校党委副书记何小平率队亲临指导抗洪救灾,并当即拿出9万元帮助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六是清洁家园,美化环境。帮扶6万元对洵口村进行“三清三改”,并制定《洵口村环境卫生公约》,建立和完善河道保洁、生活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责任制,打造出“水清、路畅、山美、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赠送体育器材,丰富业余生活,支持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一是安装篮球架,铺设跑道和添置羽毛球拍、跳绳、篮球等体育用品,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村民活动场所。二是分别为洵口中小学校购置书架等图书阅览室所需设备,赠送书籍5444册,并为村综合文化站配备2万元办公、娱乐活动设备。三是为中小学女教师开展“百年妇女节,姐妹手拉手”活动,并为3名贫困女教师捐款1500元。四是添置24台电脑,成立电脑室及多媒体教室,让老师和学生能初步掌握电脑基本知识。五是与镇政府共建一条廉政文化书画长廊。
七、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落实包扶工作
工作组同志一是自觉把加强学习摆在首位,在包扶工作中不断锤炼党性,提高素质。从驻村开始就认真学习了系列重要文件,掌握了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和方法。二是扎实工作,努力创造一流业绩。扶贫工作组同志一到洵口,就切实转变角色、俯下身子、潜下心来,深入16个村小组,进行全面调研,熟悉村情民意,牢牢把握住工作的主动权。三是严于律己,自觉树立良好形象。工作组保证了驻村时间每月20天以上,做到点上不断人、工作不断线。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为基层干部群众作出表率。在生活上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坚持吃住在村,不增加村里和群众的负担。
近四年来,通过江西师范大学的大力帮扶,基本上实现了洵口村扶贫规划的各项指标任务,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实效显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为当地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