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博物馆一直比较重视收藏龙泉窑瓷器,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时间,时间跨度大,从藏品来源可以看出其广泛性,有兄弟单位调拨品,收藏家无偿捐赠品,海关走私没收品,出口公司截留品,上级文物部门调拨品,还有专门到文物店购买的等等渠道,共约千余件。其中有不少是比较难得的,不但质量高,品相好,器物品种丰富,釉色润泽,纹饰精美,个别器物造型独特,且基本都比较完整,十分有研究价值,有的甚至可称为龙泉窑的代表之作。藏品时代自北宋、南宋、元至明代。由于藏品基本没有与出土文物标本核对过,因此器物的窑口归属并不很清楚,这里只能从龙泉窑的起源与发展、时代、器型种类和工艺特征罗列介绍如下,有可能有些时代不一定准确,敬请专家学者帮助指正。
宋代龙泉窑青瓷的起源与发展
龙泉窑五代时开始烧制瓷器,宋代发展特别突出。千峰翠色绿如染,雅淡悦目青瓷苑,北宋时期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釉色青翠娇艳,尤以“粉青”、“梅子青”为世人所珍爱,代表龙泉窑系的主流。可以说在青瓷领域里烧制水平达到极致,成为青釉瓷中的佼佼者。成书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的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说:“今处之龙溪者,包粉青,越乃艾色”。这是描述龙泉窑产品特征最早的文献记载。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馆藏龙泉窑五管瓶就是早期典型的釉色(图一),通体刻划缠枝牡丹纹、卷草纹、莲瓣纹。通体施青釉,施釉不够厚,底足无釉,灰胎。为北宋早期龙泉窑器物,是浙江墓葬中常见的陪葬物,有越窑遗风。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驰名中外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如馆藏宋代粉青釉碗(图二),通体施粉青釉,青中发粉,粉上为青,釉色滋润雅致。南宋梅子青釉三足炉(图三),板沿口,短颈,鼓腹,三乳足,腹至足有三条出筋纹,更具立体感。通体施梅子青釉,开有微细冰裂纹。还有黄釉龙泉器物,如馆藏南宋黄釉菊瓣纹小圈足碗(图四),碗似一朵盛开待放的菊花,碗壁凸起一瓣瓣菊花,更显精巧,富有立体感。满施黄釉略泛红,滋润莹亮,黄釉是多种龙泉釉中的一种釉色,又叫“黄龙泉”,但泛红者不多见。宋代龙泉窑中比较多见的是碗、盘、瓶、罐等器型。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人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所以,龙泉窑的青釉、艾青釉、粉青釉、梅子青釉、黄釉等,都成为世人所尊崇的釉色。从馆藏的瓷片看,龙泉窑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占九成以上,黑胎青瓷只是少量,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馆藏的龙泉窑器物,瓷胎基本都是白胎和灰白胎,黑胎的非常少,故更觉黑胎的珍贵。
元代龙泉窑的兴盛与特色
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风格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这样的条件下,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大批的龙泉窑瓷器可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瓷器。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一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九千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品种繁多,釉色丰富,非常少见的黄褐釉龙泉器物更显精美,如黄褐釉敛口执壶(图五),小口内敛,瓜棱式腹,对称装圆流和条形执。通体施褐褐厚釉,釉甚亮。还有造型特别的青褐釉三足鱼嘴水丞(图六),小口鱼嘴桃形腹,三乳形足。通体施青褐釉,釉有开片,形制特别,好像古代的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批大件器物的出现。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形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处,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具有元代风格的龙泉窑瓷器大批生产。国内外遗存的器物非常之多,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以前很多资料都认为元龙泉窑品种都是大、厚、笨、粗。大而精的也不少,如馆藏元代青釉缠枝莲纹大瓶(图七),撇口,长颈,溜肩,鼓腹至足渐收,颈部刻弦纹,主题纹饰刻缠枝莲纹,下刻菊瓣纹。底施釉一圈,底心无釉。瓷瓶釉色润泽,器形硕大,造型端庄,纹饰精美,是非常难得的元代精品,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类似这样的大瓶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一件元龙泉窑印牡丹纹喇叭口大瓶,高达71厘米,不仅体型巨大,而且口边刻一周铭文有“泰定四年(1327年)铭款,是一件难得有纪年款的大瓶。”(见叶拮民《隋唐宋元陶瓷通论》第280页)更加精确的证明这是元代龙泉窑中的精品。还有小而精的元代梅子青釉双凤耳盘口瓶(图八),盘口,直颈筒形腹,圈足。颈部对称装饰双风耳。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十分靓丽,凸棱处釉较薄,釉色淡雅,积釉处釉厚颜色更加翠绿,梅子青釉的颜色就真实的感觉出来了,应是南宋到元代龙泉窑中的精品。梅子青釉色十分靓丽,形状造型标准规整,见过很多凤耳瓶,都无法与之媲美,1995年被国家文物专家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有元代典型的粉青釉堆贴蟠龙盘(图九),宽口沿,浅腹,圈足。通体施粉青釉,盘内堆贴塑一条侧面龙,周边云纹衬托,似腾云驾雾,是龙泉窑精品之作。元代最具代表性的刻花盖罐(图十),帽形盖,唇口,丰肩,鼓腹,足略外撇。帽及腹部刻莲花纹,为元代龙泉窑比较多见的器物,特别是双环底。其实也有不少是小而精的产品,就本馆收藏的实物来讲,不少是元代创新的品种,釉面光亮,温润如玉,装饰技法上有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如馆藏元代粉青釉八角印花双鱼碗(图十一),八角形撇口碗,外壁八面各有一开光,内不施釉,赭红色氧化胎,印不同图案的婴戏纹,内壁通体施粉青釉,印孔雀、鹤、鸟及荷花纹,内底印双鱼纹。印花开光不施釉,露氧化红胎的装饰手法,是元代惯用的技法。粉青釉高足豆(图十二),敛口,扁圆腹,高圈足,略外撇,足中间两圈线纹,通体施粉青釉,釉厚色润,形制规整、端庄。元代粉青釉印花瓣形洗(图十三),内心印花,通体施粉青釉,底为涩圈,露出火石红色,整个洗就像一朵盛开的花,美不胜收。小巧、精致的元代粉青釉印花爵杯(图十四),仿铜器爵杯,椭圆形口,三支足。外暗刻花卉纹,通体施粉青釉,较精致,该器是仿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元代青绿釉双贯耳瓶(图十五),小口,细长颈近口对称塑双贯耳,垂圆腹,圈足。通体施青绿釉,有开片,玻璃质感比较强。龙泉窑仿制青铜器造型的比较普遍,如觚、爵、方形琮式瓶、双兽头瓶、罐等。元代创新品种多,制作精细的也不少,但更多的是质量不如南宋的,胎质粗糙,品相一般的。为百姓常用的实用器,特别是外省的龙泉窑系器物,如广东、福建等,釉厚而不够润泽,造型制作上不够规整。不在此细说。“应该说,元代龙泉青瓷,既有大而厚的大型器物,也有精美别致的小巧之器。” 明代龙泉窑瓷器的风格
明代龙泉官窑瓷器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发挥到极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元代龙泉窑的繁荣,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基础(详见《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一书)。之前往往将明初龙泉窑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而统之断为“元末明初”,这也在一个层面上说明了两者的相承关系。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到的明初龙泉官窑青瓷来看,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体,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北宋时期的刻划花装饰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龙泉窑青瓷往往素面朝天,转向以釉色取胜。其实釉色的玉质感固然是世之所好者,但釉层一加厚,原先的刻划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盖。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这样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图案的装饰效果就可以兼得了。明龙泉官窑器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刻花装饰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前几年,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陆明华先生曾经到我们馆看到这批明代的龙泉窑瓷器。帮助挑选了~些明代龙泉官窑瓷器,约有七八件,我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这批瓷器的共同特点,釉色厚而滋润透视出清晰的精美纹饰,器形大而不变形,制作规整,特别是纹饰与当时景德镇官窑的纹饰十分接近,甚至一样。我想,如果我再继续核实的话,可能我们馆藏这类龙泉窑瓷器还有不少。如明初龙泉官窑青釉刻花大盘(图十六),板沿口,浅弧腹,内底微鼓圈足。盘内暗刻划花草纹,内底为主题纹饰,流畅潇洒的折枝花卉,盘内壁一周为缠枝花卉,绘画工艺非常舒展洒脱。通体施青釉,釉下透出清晰优美的暗花纹,清澈明亮。底为涩圈,制作规整,大气,端庄。还有明宣德龙泉官窑梅子青釉刻花瓣口大盘(图十七),盘为折沿花瓣口,瓣形盘壁,平底,圈足。主题纹饰为内平底上刻四瓣花锦地钱纹,盘壁刻花卉纹,纹饰绘画水平高,精致、自然、娴熟十分流畅,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温润如玉。制作工艺规整端庄。底为涩圈。明龙泉官窑梅子青釉刻四季花卉纹四棱花盆(图十八),撇口,深腹,六乳形支足,底无釉,有一圆孔。盆外壁四棱形,每一棱内刻折枝花卉。通体施梅子青釉,底无釉。这类花盆制作规整,精美。从陆先生帮助挑选这批龙泉官瓷器来看,大盘的底部基本都是有明显的涩圈,和景德镇明代早期釉里红扁菊纹大盘的底部比较,尽管景德镇明代早期的大盘底无釉,但同样也刷了一些色釉,经过高温烧成后,出现明显的火石红痕迹,颇有相似之处。
此外,明代龙泉窑的规模和数量也不容小觑,造型丰富,以往被忽视,总以为龙泉窑就是厚重的大盘和瓶罐,殊不知,还有很多小巧精致的艺术品。不少造型别致,品种多样,百姓平常喜用的生活用品和艺术精品,有仙佛、人物,文房用具等等,还有待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如明代梅子青釉真武帝君像(图十九),真武帝端坐在岩石上,海浪拍打着岩石,身穿龙袍,正视前方,双手扶膝,神情自若。通体施梅子青釉,只有头、面、手无釉,露出自然的火石红色,面部更加清晰。身后座中一小圆通气孔。明代粉青釉佛龛观音坐像(图二十),观音盘腿端坐在佛龛内,面带微笑,双目微闭,双手捧珠于胸前,佛龛边饰塑有花草、飞鸟、宝瓶。通体施粉青釉,只有面部露胎,更加清晰的看到五官。明代青釉八卦纹三兽足炉(图二十一),平口内敛,鼓圆腹,三兽面足,炉外壁刻八卦纹,上下各六粒相等距离的乳钉,炉内心露胎,上刻一折枝花卉。里外施青釉略泛黄,甚莹亮,为明代龙泉窑比较普遍的香炉。明代翠青釉印花温碗(图二十二),温碗又称诸葛碗,为双层腹,底有一孔,可以蓄水保温。通体施翠青釉,内外刻划花卉纹,纹饰十分飘逸隽秀,较雅致。明代青绿釉通花鼓墩(图二十三),圆鼓形秀墩,平面斜肩,鼓形腹,主题纹饰为腹部镂空狮子穿花纹,上下以鼓钉纹、回纹、等间隔,两头绘刻缠枝花纹。通体施青绿釉,青釉温润如玉,绿色翠嫩娇柔。明代翠青釉连坐三足龙形灯(图二十四),四花瓣形灯口,浅腹,平底,灯内心贴塑素胎四瓣花,更像盛开的红色花。灯下塑三条倒立的龙,三条龙尾顶着灯,三龙头爬着地,形成雄壮的三龙倒顶灯的优美造型,十分别致。通体施翠青釉,较莹亮,这种造型的灯,比较少见难得。明代青釉螭皮叶形水注(图二十五),文房用具,树叶形小水注,海棠形注口侧在一边,一螭趴在注口,似吃树叶的姿势。通体施翠青釉,釉有开片,足为小叶形,底有釉。此注较为小而精,设计、制作在龙泉窑里都比较少见。明代粉青釉刻花葵瓣形盘(图二十六),葵瓣口,折腹,圈足。盘内暗刻划花卉。通体施粉青釉。釉润、花美,形制规整。底无釉,火石红胎。明代梅子青釉魁星砚屏(图二十七),屏正前面雕塑魁星单脚独立在浪尖上,手拿点星魔棍,怒视前方,屏壁上衬托海浪、海草等装饰。通体施梅子青釉,唯魁星的上身为露火石红胎色,使其突出神态。这种工艺元代开始使用,到明代已经比较普遍应用,特别是碗盘内底心总是留有一块儿红色氧化胎,上刻精美的纹饰。釉润泽、器形大的晚明梅子青釉印花双狮耳瓶(图二十八)唇口,短颈,丰肩,肩两边对称贴塑双狮头环耳,腹部下渐收至足,腹部主题纹饰为开窗内绘折枝印花,近足部刻一周蕉叶纹,通体施梅子青釉,釉甚靓丽,此器物为仿制青铜器造型,制作规整、大气、端庄,是难得的、标准的龙泉窑精品。之所以鉴定为晚明或者清初龙泉窑,就是从制作工艺上感觉,口沿有淡淡的酱釉边,底足略有台阶,釉色比较青绿。
综上所述,龙泉窑的胎体、釉色、纹饰,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龙泉窑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印花,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元龙泉质量大部分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风、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龙泉窑纹饰,主要表现在釉下,有印花,贴塑也是龙泉窑常用的方法,比较多见的耳饰贴塑纹,另外还有元代以后常见无釉的露氧化红胎处,印花纹,有些人物、佛像的面部露氧化红胎,使面相更加清晰。明代龙泉窑同样分粗细两类,龙泉官制作明显精致、规范。后来的发展普遍表现了多、粗、重。更趋贫民化。特别是大盘、香炉十分厚重耐用。馆藏这类龙泉窑占了很大比例。
龙泉窑瓷器的外销与传播
由于龙泉青瓷的大量输出,在亚洲、非洲许多国家中都有遗存,并陆续被发掘出来。就水下考古发现的龙泉窑瓷器,已经看出龙泉窑大量出口的数量之多。如大家所熟悉的南宋时期的“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龙泉窑瓷器占了相当比例;华光一号南宋沉船遗址有不少龙泉窑瓷器;北礁一号有不少元代龙泉窑瓷器;发现的北礁三号,有元代龙泉窑瓷器;大练一号元代沉船遗址,较多龙泉窑瓷器;福建漳浦县沙洲岛明代沉船遗址,有不少元末明初的龙泉窑瓷器;银屿一号遗物点”(见2008年《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7-46页)。发现明代龙泉窑瓷器,以上多个沉船发现的龙泉窑瓷器,基本都是碗、盘、小罐等。大量都是实用器。龙泉窑对外输出的路线主要是从闽浙等地港口出发,经东南往西,循印度半岛沿岸到波斯湾,到红海、埃及等非洲地区。还有一条线路就是经朝鲜半岛去日本。由于先进的工艺和大量的对外输出,龙泉青瓷制瓷工艺传人诸海陆邻国,甚至远至非洲、中亚等地。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北宋时,官方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浇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近年来我国广东南海一号水下考古,打捞出来的大部分陶瓷都是龙泉窑产品。它就是一艘销往国外瓷器的船只。特别是龙泉窑瓷器远销非洲的比较普遍,从宋代、元代、明代都有很多传世器物和出土标本,如在非洲的“福斯塔特出土的北宋龙泉窑刻花纹与篦点纹碗片,南宋的莲瓣纹盖罐瓷片、风鸟纹大盘、碗、洗瓷片;有非洲的基尔瓦和考尔、松哥穆纳拉、马达加斯加、福斯塔特出土的元代龙泉窑瓷片;基尔瓦出土的明代龙泉窑瓷片”(见1987年版《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图版四至图版七)。其实,在海外大量发现宋元明龙泉窑瓷器的资料很多,龙泉窑瓷器之所以被历代国内外喜好,不但是龙泉窑各种青釉的釉美,更重要是它物美价廉和坚硬耐用,适合各阶层人群和贴近百姓的实用性。
宋代龙泉窑青瓷的起源与发展
龙泉窑五代时开始烧制瓷器,宋代发展特别突出。千峰翠色绿如染,雅淡悦目青瓷苑,北宋时期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釉色青翠娇艳,尤以“粉青”、“梅子青”为世人所珍爱,代表龙泉窑系的主流。可以说在青瓷领域里烧制水平达到极致,成为青釉瓷中的佼佼者。成书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的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说:“今处之龙溪者,包粉青,越乃艾色”。这是描述龙泉窑产品特征最早的文献记载。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馆藏龙泉窑五管瓶就是早期典型的釉色(图一),通体刻划缠枝牡丹纹、卷草纹、莲瓣纹。通体施青釉,施釉不够厚,底足无釉,灰胎。为北宋早期龙泉窑器物,是浙江墓葬中常见的陪葬物,有越窑遗风。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驰名中外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如馆藏宋代粉青釉碗(图二),通体施粉青釉,青中发粉,粉上为青,釉色滋润雅致。南宋梅子青釉三足炉(图三),板沿口,短颈,鼓腹,三乳足,腹至足有三条出筋纹,更具立体感。通体施梅子青釉,开有微细冰裂纹。还有黄釉龙泉器物,如馆藏南宋黄釉菊瓣纹小圈足碗(图四),碗似一朵盛开待放的菊花,碗壁凸起一瓣瓣菊花,更显精巧,富有立体感。满施黄釉略泛红,滋润莹亮,黄釉是多种龙泉釉中的一种釉色,又叫“黄龙泉”,但泛红者不多见。宋代龙泉窑中比较多见的是碗、盘、瓶、罐等器型。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人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所以,龙泉窑的青釉、艾青釉、粉青釉、梅子青釉、黄釉等,都成为世人所尊崇的釉色。从馆藏的瓷片看,龙泉窑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占九成以上,黑胎青瓷只是少量,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馆藏的龙泉窑器物,瓷胎基本都是白胎和灰白胎,黑胎的非常少,故更觉黑胎的珍贵。
元代龙泉窑的兴盛与特色
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风格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这样的条件下,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大批的龙泉窑瓷器可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瓷器。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一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九千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品种繁多,釉色丰富,非常少见的黄褐釉龙泉器物更显精美,如黄褐釉敛口执壶(图五),小口内敛,瓜棱式腹,对称装圆流和条形执。通体施褐褐厚釉,釉甚亮。还有造型特别的青褐釉三足鱼嘴水丞(图六),小口鱼嘴桃形腹,三乳形足。通体施青褐釉,釉有开片,形制特别,好像古代的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批大件器物的出现。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形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处,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具有元代风格的龙泉窑瓷器大批生产。国内外遗存的器物非常之多,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以前很多资料都认为元龙泉窑品种都是大、厚、笨、粗。大而精的也不少,如馆藏元代青釉缠枝莲纹大瓶(图七),撇口,长颈,溜肩,鼓腹至足渐收,颈部刻弦纹,主题纹饰刻缠枝莲纹,下刻菊瓣纹。底施釉一圈,底心无釉。瓷瓶釉色润泽,器形硕大,造型端庄,纹饰精美,是非常难得的元代精品,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类似这样的大瓶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一件元龙泉窑印牡丹纹喇叭口大瓶,高达71厘米,不仅体型巨大,而且口边刻一周铭文有“泰定四年(1327年)铭款,是一件难得有纪年款的大瓶。”(见叶拮民《隋唐宋元陶瓷通论》第280页)更加精确的证明这是元代龙泉窑中的精品。还有小而精的元代梅子青釉双凤耳盘口瓶(图八),盘口,直颈筒形腹,圈足。颈部对称装饰双风耳。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十分靓丽,凸棱处釉较薄,釉色淡雅,积釉处釉厚颜色更加翠绿,梅子青釉的颜色就真实的感觉出来了,应是南宋到元代龙泉窑中的精品。梅子青釉色十分靓丽,形状造型标准规整,见过很多凤耳瓶,都无法与之媲美,1995年被国家文物专家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有元代典型的粉青釉堆贴蟠龙盘(图九),宽口沿,浅腹,圈足。通体施粉青釉,盘内堆贴塑一条侧面龙,周边云纹衬托,似腾云驾雾,是龙泉窑精品之作。元代最具代表性的刻花盖罐(图十),帽形盖,唇口,丰肩,鼓腹,足略外撇。帽及腹部刻莲花纹,为元代龙泉窑比较多见的器物,特别是双环底。其实也有不少是小而精的产品,就本馆收藏的实物来讲,不少是元代创新的品种,釉面光亮,温润如玉,装饰技法上有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如馆藏元代粉青釉八角印花双鱼碗(图十一),八角形撇口碗,外壁八面各有一开光,内不施釉,赭红色氧化胎,印不同图案的婴戏纹,内壁通体施粉青釉,印孔雀、鹤、鸟及荷花纹,内底印双鱼纹。印花开光不施釉,露氧化红胎的装饰手法,是元代惯用的技法。粉青釉高足豆(图十二),敛口,扁圆腹,高圈足,略外撇,足中间两圈线纹,通体施粉青釉,釉厚色润,形制规整、端庄。元代粉青釉印花瓣形洗(图十三),内心印花,通体施粉青釉,底为涩圈,露出火石红色,整个洗就像一朵盛开的花,美不胜收。小巧、精致的元代粉青釉印花爵杯(图十四),仿铜器爵杯,椭圆形口,三支足。外暗刻花卉纹,通体施粉青釉,较精致,该器是仿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元代青绿釉双贯耳瓶(图十五),小口,细长颈近口对称塑双贯耳,垂圆腹,圈足。通体施青绿釉,有开片,玻璃质感比较强。龙泉窑仿制青铜器造型的比较普遍,如觚、爵、方形琮式瓶、双兽头瓶、罐等。元代创新品种多,制作精细的也不少,但更多的是质量不如南宋的,胎质粗糙,品相一般的。为百姓常用的实用器,特别是外省的龙泉窑系器物,如广东、福建等,釉厚而不够润泽,造型制作上不够规整。不在此细说。“应该说,元代龙泉青瓷,既有大而厚的大型器物,也有精美别致的小巧之器。” 明代龙泉窑瓷器的风格
明代龙泉官窑瓷器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发挥到极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元代龙泉窑的繁荣,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基础(详见《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一书)。之前往往将明初龙泉窑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而统之断为“元末明初”,这也在一个层面上说明了两者的相承关系。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到的明初龙泉官窑青瓷来看,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体,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北宋时期的刻划花装饰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龙泉窑青瓷往往素面朝天,转向以釉色取胜。其实釉色的玉质感固然是世之所好者,但釉层一加厚,原先的刻划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盖。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这样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图案的装饰效果就可以兼得了。明龙泉官窑器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刻花装饰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前几年,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陆明华先生曾经到我们馆看到这批明代的龙泉窑瓷器。帮助挑选了~些明代龙泉官窑瓷器,约有七八件,我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这批瓷器的共同特点,釉色厚而滋润透视出清晰的精美纹饰,器形大而不变形,制作规整,特别是纹饰与当时景德镇官窑的纹饰十分接近,甚至一样。我想,如果我再继续核实的话,可能我们馆藏这类龙泉窑瓷器还有不少。如明初龙泉官窑青釉刻花大盘(图十六),板沿口,浅弧腹,内底微鼓圈足。盘内暗刻划花草纹,内底为主题纹饰,流畅潇洒的折枝花卉,盘内壁一周为缠枝花卉,绘画工艺非常舒展洒脱。通体施青釉,釉下透出清晰优美的暗花纹,清澈明亮。底为涩圈,制作规整,大气,端庄。还有明宣德龙泉官窑梅子青釉刻花瓣口大盘(图十七),盘为折沿花瓣口,瓣形盘壁,平底,圈足。主题纹饰为内平底上刻四瓣花锦地钱纹,盘壁刻花卉纹,纹饰绘画水平高,精致、自然、娴熟十分流畅,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温润如玉。制作工艺规整端庄。底为涩圈。明龙泉官窑梅子青釉刻四季花卉纹四棱花盆(图十八),撇口,深腹,六乳形支足,底无釉,有一圆孔。盆外壁四棱形,每一棱内刻折枝花卉。通体施梅子青釉,底无釉。这类花盆制作规整,精美。从陆先生帮助挑选这批龙泉官瓷器来看,大盘的底部基本都是有明显的涩圈,和景德镇明代早期釉里红扁菊纹大盘的底部比较,尽管景德镇明代早期的大盘底无釉,但同样也刷了一些色釉,经过高温烧成后,出现明显的火石红痕迹,颇有相似之处。
此外,明代龙泉窑的规模和数量也不容小觑,造型丰富,以往被忽视,总以为龙泉窑就是厚重的大盘和瓶罐,殊不知,还有很多小巧精致的艺术品。不少造型别致,品种多样,百姓平常喜用的生活用品和艺术精品,有仙佛、人物,文房用具等等,还有待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如明代梅子青釉真武帝君像(图十九),真武帝端坐在岩石上,海浪拍打着岩石,身穿龙袍,正视前方,双手扶膝,神情自若。通体施梅子青釉,只有头、面、手无釉,露出自然的火石红色,面部更加清晰。身后座中一小圆通气孔。明代粉青釉佛龛观音坐像(图二十),观音盘腿端坐在佛龛内,面带微笑,双目微闭,双手捧珠于胸前,佛龛边饰塑有花草、飞鸟、宝瓶。通体施粉青釉,只有面部露胎,更加清晰的看到五官。明代青釉八卦纹三兽足炉(图二十一),平口内敛,鼓圆腹,三兽面足,炉外壁刻八卦纹,上下各六粒相等距离的乳钉,炉内心露胎,上刻一折枝花卉。里外施青釉略泛黄,甚莹亮,为明代龙泉窑比较普遍的香炉。明代翠青釉印花温碗(图二十二),温碗又称诸葛碗,为双层腹,底有一孔,可以蓄水保温。通体施翠青釉,内外刻划花卉纹,纹饰十分飘逸隽秀,较雅致。明代青绿釉通花鼓墩(图二十三),圆鼓形秀墩,平面斜肩,鼓形腹,主题纹饰为腹部镂空狮子穿花纹,上下以鼓钉纹、回纹、等间隔,两头绘刻缠枝花纹。通体施青绿釉,青釉温润如玉,绿色翠嫩娇柔。明代翠青釉连坐三足龙形灯(图二十四),四花瓣形灯口,浅腹,平底,灯内心贴塑素胎四瓣花,更像盛开的红色花。灯下塑三条倒立的龙,三条龙尾顶着灯,三龙头爬着地,形成雄壮的三龙倒顶灯的优美造型,十分别致。通体施翠青釉,较莹亮,这种造型的灯,比较少见难得。明代青釉螭皮叶形水注(图二十五),文房用具,树叶形小水注,海棠形注口侧在一边,一螭趴在注口,似吃树叶的姿势。通体施翠青釉,釉有开片,足为小叶形,底有釉。此注较为小而精,设计、制作在龙泉窑里都比较少见。明代粉青釉刻花葵瓣形盘(图二十六),葵瓣口,折腹,圈足。盘内暗刻划花卉。通体施粉青釉。釉润、花美,形制规整。底无釉,火石红胎。明代梅子青釉魁星砚屏(图二十七),屏正前面雕塑魁星单脚独立在浪尖上,手拿点星魔棍,怒视前方,屏壁上衬托海浪、海草等装饰。通体施梅子青釉,唯魁星的上身为露火石红胎色,使其突出神态。这种工艺元代开始使用,到明代已经比较普遍应用,特别是碗盘内底心总是留有一块儿红色氧化胎,上刻精美的纹饰。釉润泽、器形大的晚明梅子青釉印花双狮耳瓶(图二十八)唇口,短颈,丰肩,肩两边对称贴塑双狮头环耳,腹部下渐收至足,腹部主题纹饰为开窗内绘折枝印花,近足部刻一周蕉叶纹,通体施梅子青釉,釉甚靓丽,此器物为仿制青铜器造型,制作规整、大气、端庄,是难得的、标准的龙泉窑精品。之所以鉴定为晚明或者清初龙泉窑,就是从制作工艺上感觉,口沿有淡淡的酱釉边,底足略有台阶,釉色比较青绿。
综上所述,龙泉窑的胎体、釉色、纹饰,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龙泉窑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印花,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元龙泉质量大部分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风、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龙泉窑纹饰,主要表现在釉下,有印花,贴塑也是龙泉窑常用的方法,比较多见的耳饰贴塑纹,另外还有元代以后常见无釉的露氧化红胎处,印花纹,有些人物、佛像的面部露氧化红胎,使面相更加清晰。明代龙泉窑同样分粗细两类,龙泉官制作明显精致、规范。后来的发展普遍表现了多、粗、重。更趋贫民化。特别是大盘、香炉十分厚重耐用。馆藏这类龙泉窑占了很大比例。
龙泉窑瓷器的外销与传播
由于龙泉青瓷的大量输出,在亚洲、非洲许多国家中都有遗存,并陆续被发掘出来。就水下考古发现的龙泉窑瓷器,已经看出龙泉窑大量出口的数量之多。如大家所熟悉的南宋时期的“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龙泉窑瓷器占了相当比例;华光一号南宋沉船遗址有不少龙泉窑瓷器;北礁一号有不少元代龙泉窑瓷器;发现的北礁三号,有元代龙泉窑瓷器;大练一号元代沉船遗址,较多龙泉窑瓷器;福建漳浦县沙洲岛明代沉船遗址,有不少元末明初的龙泉窑瓷器;银屿一号遗物点”(见2008年《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7-46页)。发现明代龙泉窑瓷器,以上多个沉船发现的龙泉窑瓷器,基本都是碗、盘、小罐等。大量都是实用器。龙泉窑对外输出的路线主要是从闽浙等地港口出发,经东南往西,循印度半岛沿岸到波斯湾,到红海、埃及等非洲地区。还有一条线路就是经朝鲜半岛去日本。由于先进的工艺和大量的对外输出,龙泉青瓷制瓷工艺传人诸海陆邻国,甚至远至非洲、中亚等地。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北宋时,官方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浇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近年来我国广东南海一号水下考古,打捞出来的大部分陶瓷都是龙泉窑产品。它就是一艘销往国外瓷器的船只。特别是龙泉窑瓷器远销非洲的比较普遍,从宋代、元代、明代都有很多传世器物和出土标本,如在非洲的“福斯塔特出土的北宋龙泉窑刻花纹与篦点纹碗片,南宋的莲瓣纹盖罐瓷片、风鸟纹大盘、碗、洗瓷片;有非洲的基尔瓦和考尔、松哥穆纳拉、马达加斯加、福斯塔特出土的元代龙泉窑瓷片;基尔瓦出土的明代龙泉窑瓷片”(见1987年版《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图版四至图版七)。其实,在海外大量发现宋元明龙泉窑瓷器的资料很多,龙泉窑瓷器之所以被历代国内外喜好,不但是龙泉窑各种青釉的釉美,更重要是它物美价廉和坚硬耐用,适合各阶层人群和贴近百姓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