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标

来源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所谓隐蔽德育意图,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的终极目的。
  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与他们的情感体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爱,能唤起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更强的信心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心里得到满足,就会逐渐地改变过去的不当做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改正缺点。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上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从不知不觉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德育;智育
  现代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是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
  一、精选教材,渗透德育
  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历来是数学课程的使命之一,同时也是数学教学实施的难点之一。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只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所谓隐蔽德育意图,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年级课本中设计的一些场景,如小朋友帮残疾人推车,小朋友在厨房帮妈妈干活,小朋友帮阿姨整理物品,上下楼梯靠右走,还多次出现了小朋友们一起浇花,一起植树的情景,都体现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人文情怀,这里没有空洞的说教,却是润物无声。书中的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在看似抽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经过巧妙的设计,仍然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在教学统计表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张统计表:
  项目每天自己醒来起床每天父母或家人叫醒起床每天闹钟叫醒起床有时自己醒来起床,有时家人叫醒起床
  人数1223115
   根据上面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一个学生答到:父母叫醒的最多,一方面说明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自我管理意识还不够。我们经常说自己的事自己做,实际上又做到多少呢,不要父母操心,这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孝心。
  你看,只要有适当的触点,我们的学生会深层次地去思考。试问: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不是比说几遍我们要孝顺父母强得多呢?
  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父母要花多少钱?不少学生通过计算,才知道父母在自己身上居然花费了这么多钱,联想到自己在家的行为,对父母的态度,自己的思想情况(如与同学攀比,嫌自己的父母不能干,赚给的钱没有同学的父母多,生活上要求高,经常惹他们生气,还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管得太多等等),这样反思后,相信他们以后的行为一定会有所改变,对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增加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体谅是大为有益的。
  在教学圆周率时,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有一节数学课是“生活中的数”,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大数。一位老师从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大数表示的意义有多大,加强对大数的感悟和理解。老师说:“节约和浪费,是一对孪生兄弟,随手丢弃一张纸,13亿人丢弃的纸能摞多高,这些纸够我们的数学书印多少本,如果每人节约一张纸,这些纸够多少人一学期的书本。”学生经过计算,得出了惊人的数字,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通过体会生活中的大数,对学生是一种震撼。接着启发学生:每人节约1元钱,13亿人节约的钱可以使多少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当学生计算后,老师很动情地给学生介绍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对准备结婚的新人,没有举办隆重的婚礼,没有迎亲车队,没有请高级的婚庆公司和排场的婚宴,而是设立了一个募捐箱,让前来祝贺的人将祝福的礼金投进了捐款箱。这对新人知道,建一座希望小学需要5万元,而他们的捐款箱中共计4万3千余元,他们又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钱来凑足5万元,建起一座希望小学。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课堂上鸦雀无声,最后,还有的学生说出了“真感人”。由此,我真的感到学生的感悟、体会达到了效果,对学生的教育目的达到了。
  二、平等尊重学生,真诚关爱学生
  爱,能给人力量;爱,能化解冰山;爱,能唤起人的新生;爱,能给人以精神支柱。爱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却是能让人感受到的,她能让亲近的人更亲近更关爱,能让仇视的人冰释前嫌,爱的力量是无法用力学的单位来衡量的。
  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与他们的情感体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都渴望着得到父母、亲友、师长的爱,要求别人以热忱、平等和尊重对待自己。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爱,能唤起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更强的信心和乐趣,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宽容的环境,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无谓指责,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他生活中的大朋友,学习中的向导,真正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心里得到满足,就会逐渐地改变过去的不当做法,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创造、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改正缺点。
  三、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美的东西可以使学生的心情愉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如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著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学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知识后,有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悬殊越小时,它的面积就越大。一个班级、一个社会,如果人与人之间越平等、越和谐,那么整个群体的实力就越强大。”再如,学完了圆的知识以后,有学生这样写:“圆的半径越长,圆也就越大。在学习和工作中,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而圆则代表你的收获。因此,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感受数学的美、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很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群体师生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例如,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和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做到认真、细致、书写整齐。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避免用训斥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有比较扎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对工作认真负责,语言文明,仪表端庄,治学严谨,板书工整,书写规范,批改作业及时,评卷公正,关心爱护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上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从不知不觉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了语文考试命题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及命题应遵循原则。  关键词:科学命制;语文试题  考试是一种最常用的教学评价的手段,也是社会最关注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科学命制语文试题,是每个命题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当下,语文试卷命题存在以下弊端  (一)试题缺乏层次性。  由于中考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平时阶段性的考试模拟中考试卷,没有全面
期刊
摘 要: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而创造思维是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基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新课改的首要任务。本文对中学物理创造思维的特点及培养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思维;特点;培养;方法  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作业是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来设计作业,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本文阐述了提高思想品德作业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教学;思想品德;作业有效性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设置,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
期刊
一、活动背景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门语言,在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日渐清晰地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特别是英语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们以后的命运,很多同学也很想学好英语,然而英语繁浩的单词词组,琐碎的语法知识又常常让他们困惑,叫苦不迭。一提到英语学习,似乎永远只能与痛苦挂钩。事实果真如此吗?英语真的就这么难吗?怎样才能快乐而高效地学习英语呢?
期刊
摘 要:课改后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已从先前的教师大包大揽、“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中走出,切实变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朗读、疏通文意、讲析感悟等方面的不够科学、灵活性,因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朗读、疏通文意、讲析感悟入手,谈了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改革;科
期刊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通过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乐趣,这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有更完善的了解,使课堂更鲜活生动,使学生的能力能更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有效课堂;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充分
期刊
要上好具体的一节数学课,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经常从教材的具体特点出发,通过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或提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是,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巧
期刊
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到“回到母语”的主题教学主张,窦桂梅老师逐步充实和完善“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是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锦上添花。这亦是为从传统教育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二十一世纪少年儿童献上的一束颤动着生命的鲜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主题思想,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么去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呢?听了王老师的观摩课,我才得以深刻地感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种切实可行教学方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本文从通过积累知识增进学生的表象、通过语言的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三个方面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想象力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以书本、课堂为中心,与应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甚至视广泛阅读为左道而予以制止,存在“做题多,读书少”的弊端。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课外阅读有课内教学替代不了的功能,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为学生打下丰富的文化底子,提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