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熟悉和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倾听学生心声的前提。倾听是凭借听觉器官接收言语信息,通过思维的加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理解与感悟。班主任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倾听这一教育心理策略,有利于快速地定位学生的思想现状,为实施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的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 班主任 倾听
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一些伦理道德和一些行为规范,而这些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加之这些知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涉及过,如果再简单地列举这些知识,搞教条主义式的灌输,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众所周知而难以避免的。对此,笔者认为:
一、熟悉和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倾听学生心声的前提
1、合理的地位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比如如果有一位女生,初一时拒绝穿粉色的衣服,一两年后,她又坚决要一条粉色围巾,您真的别奇怪,这是孩子从要求长大,走向要求成熟。
2、朋友的交往需求。
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
3、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女孩子们在一起去对他们评头论足,有一些新鲜和刺激的感觉。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
4、获得帮助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初出茅庐的他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疑问和恐惧,他们真的希望自己身边有保镖,有“百事通”,有“机器猫”,当然,兜里再有很多钱就好了。而这一切都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孩子们需要帮助。
二、如何有效地倾听,将成为班主任一项基本的教育理念和策略
所谓倾听,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收言语信息,通过思维的加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理解与感悟。倾听,总是伴随着观察、辨析,他是处理教育事件的智慧,更可以折射教师虚怀若谷的胸怀。教师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倾听这一教育心理策略,有利于快速地定位学生的思想现状,为实施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的有效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据。
1、蹲下来,轻叩青春心灵之门。
一位出色的教师不仅仅是良师,更是益友。一位有魅力的教师不仅仅对教材了若指掌,对学生也应如此。讲台不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知识殿堂里的观摩与探究。
假如老师不了解班级里有位同学成长于单亲家庭,在教育学生时,中所举例子涉及单亲家庭的子女的话,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这样影响的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反之,如若教师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完全可以找一些出身贫苦家庭,但是品学兼优,最后功成名就的例子。最后引入主题:既然那么多人都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衣食无忧的我们又怎能辜负今天的生活条件,又怎能浪费时间不认真听讲呢?而对于家庭环境,最好避而不谈,这样学生才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倾听中收集学生的信息,在倾听中让学生感知教师的关爱和尊重,在倾听中给学生成长与展示的舞台。
2、善创意,营建多维倾听空间。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应当是教师呈现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交流中,教师才能不断地增加对学生的了解,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说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要增加提问的频率,还要增加各种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倾听中吐露,在教师的无为中实现成长的有为。
例如在教给学生尊敬老人这一道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过了解信的内容真实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每组选一名代表将组员所列内容一一解释。每名学生介绍完毕,其它学生对该组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活动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教师则只需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在交流中获取信息,为下一轮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还可以收集家长的意见与想法,在课堂上适时提供给学生,让两代人的心灵在课堂上发生激励碰撞。有个老师用自己的手机在课堂上给家长通话,当免提功能按下,课堂上孩子与那边的家长开始了真切的对话,一边的孩子静静的听着,在角色互换中,孩子们自然找到了一般灌输式教育难以得到的东西,那就是知识背后的情感和精神震撼。
3、多元化,拓展课余倾听渠道。
一位真正懂得倾听的老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还要在课下保持与学生的沟通。高尚的道德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出来,所以教师的教学也应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困惑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可能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了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因特网,使用腾讯,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来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机会。这些沟通方式之所以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是因为学生与教师沟通时不必面对面地交谈,因而不会产生紧张情绪。此外,互联网的便捷使得学生能够在问题产生的第一时间向教师咨询并得到相对客观的意见。从而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可以说,网络为教师更好倾听学生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也应当很好地加以利用。
总之,德育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知识面广、语言流畅的良师,更需要一位真正懂得聆听学生的益友。即便学生的个体价值观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发生偏离时,我们也不必进行强烈的抨击,而应该倾听了解学生思想的渊源,通过倾听、引导与商谈,将思想性与教育性慢慢地融入他们的潜意识中。正所谓“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倾听就是这样美妙与神奇!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做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4:95)
[2].李玲.活动教学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52)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 班主任 倾听
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一些伦理道德和一些行为规范,而这些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加之这些知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涉及过,如果再简单地列举这些知识,搞教条主义式的灌输,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众所周知而难以避免的。对此,笔者认为:
一、熟悉和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倾听学生心声的前提
1、合理的地位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比如如果有一位女生,初一时拒绝穿粉色的衣服,一两年后,她又坚决要一条粉色围巾,您真的别奇怪,这是孩子从要求长大,走向要求成熟。
2、朋友的交往需求。
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
3、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女孩子们在一起去对他们评头论足,有一些新鲜和刺激的感觉。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
4、获得帮助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初出茅庐的他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疑问和恐惧,他们真的希望自己身边有保镖,有“百事通”,有“机器猫”,当然,兜里再有很多钱就好了。而这一切都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孩子们需要帮助。
二、如何有效地倾听,将成为班主任一项基本的教育理念和策略
所谓倾听,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收言语信息,通过思维的加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理解与感悟。倾听,总是伴随着观察、辨析,他是处理教育事件的智慧,更可以折射教师虚怀若谷的胸怀。教师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倾听这一教育心理策略,有利于快速地定位学生的思想现状,为实施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的有效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据。
1、蹲下来,轻叩青春心灵之门。
一位出色的教师不仅仅是良师,更是益友。一位有魅力的教师不仅仅对教材了若指掌,对学生也应如此。讲台不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知识殿堂里的观摩与探究。
假如老师不了解班级里有位同学成长于单亲家庭,在教育学生时,中所举例子涉及单亲家庭的子女的话,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这样影响的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反之,如若教师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完全可以找一些出身贫苦家庭,但是品学兼优,最后功成名就的例子。最后引入主题:既然那么多人都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衣食无忧的我们又怎能辜负今天的生活条件,又怎能浪费时间不认真听讲呢?而对于家庭环境,最好避而不谈,这样学生才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倾听中收集学生的信息,在倾听中让学生感知教师的关爱和尊重,在倾听中给学生成长与展示的舞台。
2、善创意,营建多维倾听空间。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应当是教师呈现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交流中,教师才能不断地增加对学生的了解,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说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要增加提问的频率,还要增加各种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倾听中吐露,在教师的无为中实现成长的有为。
例如在教给学生尊敬老人这一道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过了解信的内容真实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每组选一名代表将组员所列内容一一解释。每名学生介绍完毕,其它学生对该组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活动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教师则只需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在交流中获取信息,为下一轮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还可以收集家长的意见与想法,在课堂上适时提供给学生,让两代人的心灵在课堂上发生激励碰撞。有个老师用自己的手机在课堂上给家长通话,当免提功能按下,课堂上孩子与那边的家长开始了真切的对话,一边的孩子静静的听着,在角色互换中,孩子们自然找到了一般灌输式教育难以得到的东西,那就是知识背后的情感和精神震撼。
3、多元化,拓展课余倾听渠道。
一位真正懂得倾听的老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还要在课下保持与学生的沟通。高尚的道德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出来,所以教师的教学也应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困惑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可能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了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因特网,使用腾讯,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来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机会。这些沟通方式之所以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是因为学生与教师沟通时不必面对面地交谈,因而不会产生紧张情绪。此外,互联网的便捷使得学生能够在问题产生的第一时间向教师咨询并得到相对客观的意见。从而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可以说,网络为教师更好倾听学生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也应当很好地加以利用。
总之,德育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知识面广、语言流畅的良师,更需要一位真正懂得聆听学生的益友。即便学生的个体价值观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发生偏离时,我们也不必进行强烈的抨击,而应该倾听了解学生思想的渊源,通过倾听、引导与商谈,将思想性与教育性慢慢地融入他们的潜意识中。正所谓“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倾听就是这样美妙与神奇!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做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4:95)
[2].李玲.活动教学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