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目标要求往往被人为拔高,多数小学生望而生畏,习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作文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部分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刚性要求把握不准,脱离学生实际,提出过高要求,使作文教学进入“拔高误区”这条“死胡同”。如何走出这一误区?教师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吃透精神,贴近实际,坚持以生为本,深入研习大纲,采取切实有效举措走出“拔高误区”,真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把握刚性要求,有所作为不“超纲”。作文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即小学生习作是练笔范畴的习作活动,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刚性要求,为作文教学划了一道红线。这一点很多老师很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忽视它,突破刚性要求,人为提高标准,让小学作文教学严重“变样”,造成“教师普遍感觉难教、学生一见作文头疼”的尴尬局面。这个问题主要就出在作文批改、评讲两个环节。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旦进入批改、评讲环节,就忘了刚性要求,把以练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简单习作变成“创作性”活动,埋怨学生作文水平差,作文写得一塌糊涂。这种片面的认识必须切实予以扭转,否则贻害无穷。当然,并非“不能越雷池一步”,教师应根据刚性要求,调整教学思路,有所作为,有所拓展。依据各个学段的不同要求,并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组织好语言文字,展开习作过程,完成自己的习作任务,达到提高表达水平、交流思想感情、增强写作技能的目的。
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实际不“拔苗”。作文教学是语文综合素质的系统训练,必须坚持面向全体,贴近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真实地写好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杜绝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习作能力都有所提高。面向全体,要解决好班集体中学生习作水平差异较大的两端问题,即习作后进生和优生的问题。习作后进生和优生的差异不在于智力上的差距,而在于习作习惯和阅读质量的悬殊。因此,教师可以建立学生习作档案,了解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习作水平,特别要加强对习作后进生的深入分析和跟踪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个别辅导,增强信心,使其实现从害怕作文、喜欢作文再到主动作文的角色转换;可以通过运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和鼓励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让优胜、后进生能各得其所,继续投入习作活动;还可以利用习作优生组织习作互助小组、互助对子,发挥优生长处,开展从阅读到习作的全过程帮扶,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方法不一而逐,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实现作文教学基本目标,还能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更能培养集体主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开辟练笔空间,重点突出不“偏差”。紧密结合学段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各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一、二年级这个学段,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练习运用已学的词语和标点,写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象中的事物;而到了三、四年级这个学段,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为不拘形式进行描写,能与别人分享,且能修改习作中的简单错误;在五、六年级这个学段,要求明显提高,特别对习作时间、篇幅、文体等方面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无论哪个学段,都要重点突出地抓好写话、运用标点、完整习作等各项基础性训练,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小事写起,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做到可写可见可听可说可感,开动脑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提高习作水平。教师要不偏不差地牢牢把握这些要点,广泛开辟学生练笔空间,借助写话、日记、读后感、观后感、日常习作、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将习作活动融入到学生外出游玩、课间游戏、社会实践、走亲访友、小组合作、文体等具体活动之中,让学生习作“言之有物”,真切可信。
把握刚性要求,有所作为不“超纲”。作文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即小学生习作是练笔范畴的习作活动,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刚性要求,为作文教学划了一道红线。这一点很多老师很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忽视它,突破刚性要求,人为提高标准,让小学作文教学严重“变样”,造成“教师普遍感觉难教、学生一见作文头疼”的尴尬局面。这个问题主要就出在作文批改、评讲两个环节。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旦进入批改、评讲环节,就忘了刚性要求,把以练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简单习作变成“创作性”活动,埋怨学生作文水平差,作文写得一塌糊涂。这种片面的认识必须切实予以扭转,否则贻害无穷。当然,并非“不能越雷池一步”,教师应根据刚性要求,调整教学思路,有所作为,有所拓展。依据各个学段的不同要求,并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组织好语言文字,展开习作过程,完成自己的习作任务,达到提高表达水平、交流思想感情、增强写作技能的目的。
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实际不“拔苗”。作文教学是语文综合素质的系统训练,必须坚持面向全体,贴近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真实地写好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杜绝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习作能力都有所提高。面向全体,要解决好班集体中学生习作水平差异较大的两端问题,即习作后进生和优生的问题。习作后进生和优生的差异不在于智力上的差距,而在于习作习惯和阅读质量的悬殊。因此,教师可以建立学生习作档案,了解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习作水平,特别要加强对习作后进生的深入分析和跟踪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个别辅导,增强信心,使其实现从害怕作文、喜欢作文再到主动作文的角色转换;可以通过运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和鼓励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让优胜、后进生能各得其所,继续投入习作活动;还可以利用习作优生组织习作互助小组、互助对子,发挥优生长处,开展从阅读到习作的全过程帮扶,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方法不一而逐,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实现作文教学基本目标,还能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更能培养集体主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开辟练笔空间,重点突出不“偏差”。紧密结合学段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各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一、二年级这个学段,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练习运用已学的词语和标点,写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象中的事物;而到了三、四年级这个学段,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为不拘形式进行描写,能与别人分享,且能修改习作中的简单错误;在五、六年级这个学段,要求明显提高,特别对习作时间、篇幅、文体等方面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无论哪个学段,都要重点突出地抓好写话、运用标点、完整习作等各项基础性训练,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小事写起,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做到可写可见可听可说可感,开动脑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提高习作水平。教师要不偏不差地牢牢把握这些要点,广泛开辟学生练笔空间,借助写话、日记、读后感、观后感、日常习作、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将习作活动融入到学生外出游玩、课间游戏、社会实践、走亲访友、小组合作、文体等具体活动之中,让学生习作“言之有物”,真切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