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作文教学的“拔高误区”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la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目标要求往往被人为拔高,多数小学生望而生畏,习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作文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部分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刚性要求把握不准,脱离学生实际,提出过高要求,使作文教学进入“拔高误区”这条“死胡同”。如何走出这一误区?教师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吃透精神,贴近实际,坚持以生为本,深入研习大纲,采取切实有效举措走出“拔高误区”,真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把握刚性要求,有所作为不“超纲”。作文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即小学生习作是练笔范畴的习作活动,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刚性要求,为作文教学划了一道红线。这一点很多老师很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忽视它,突破刚性要求,人为提高标准,让小学作文教学严重“变样”,造成“教师普遍感觉难教、学生一见作文头疼”的尴尬局面。这个问题主要就出在作文批改、评讲两个环节。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旦进入批改、评讲环节,就忘了刚性要求,把以练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简单习作变成“创作性”活动,埋怨学生作文水平差,作文写得一塌糊涂。这种片面的认识必须切实予以扭转,否则贻害无穷。当然,并非“不能越雷池一步”,教师应根据刚性要求,调整教学思路,有所作为,有所拓展。依据各个学段的不同要求,并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组织好语言文字,展开习作过程,完成自己的习作任务,达到提高表达水平、交流思想感情、增强写作技能的目的。
  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实际不“拔苗”。作文教学是语文综合素质的系统训练,必须坚持面向全体,贴近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真实地写好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杜绝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习作能力都有所提高。面向全体,要解决好班集体中学生习作水平差异较大的两端问题,即习作后进生和优生的问题。习作后进生和优生的差异不在于智力上的差距,而在于习作习惯和阅读质量的悬殊。因此,教师可以建立学生习作档案,了解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习作水平,特别要加强对习作后进生的深入分析和跟踪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个别辅导,增强信心,使其实现从害怕作文、喜欢作文再到主动作文的角色转换;可以通过运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和鼓励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让优胜、后进生能各得其所,继续投入习作活动;还可以利用习作优生组织习作互助小组、互助对子,发挥优生长处,开展从阅读到习作的全过程帮扶,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方法不一而逐,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实现作文教学基本目标,还能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更能培养集体主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开辟练笔空间,重点突出不“偏差”。紧密结合学段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各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一、二年级这个学段,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练习运用已学的词语和标点,写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象中的事物;而到了三、四年级这个学段,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为不拘形式进行描写,能与别人分享,且能修改习作中的简单错误;在五、六年级这个学段,要求明显提高,特别对习作时间、篇幅、文体等方面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无论哪个学段,都要重点突出地抓好写话、运用标点、完整习作等各项基础性训练,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小事写起,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做到可写可见可听可说可感,开动脑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提高习作水平。教师要不偏不差地牢牢把握这些要点,广泛开辟学生练笔空间,借助写话、日记、读后感、观后感、日常习作、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将习作活动融入到学生外出游玩、课间游戏、社会实践、走亲访友、小组合作、文体等具体活动之中,让学生习作“言之有物”,真切可信。
其他文献
教学思想:阅读的过程是透过语言理解作者思想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面深度阅读,是高中阅读教学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  本设计力图以问题为教学中心、以学生的思维拓展为教学出发点,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注意了以下问题:  第一,问题的设计有启发性。问题教学法的问题不能是毫无思考价值的简单问答,也不能是以"灌输”为实质的变相问答,更不能
期刊
【摘 要】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社会、家庭寄予他们过高的期望,同学间的激烈竞争,在这样的多重压力下,有的学生就可能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如性格孤僻不合群,自卑羞怯,嫉妒心强唯我独尊,倔强冲动等,或更严重的经受不了一点挫折而轻生。另外,许多在校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至荒废学业,更甚至为了拿钱去上网玩游戏而做一些犯法或违法的事。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所以对初中生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遇到了新的困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自主学习,却经常出现一放就乱、实则其反的尴尬局面;老师面面俱到,以讲代学,没完没了,平等对话演变成“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收则过度。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教者“放”“收”拿捏不准,把握失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尽量避免以自己的行为取代学生的认知探索,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由探索
期刊
教育是播洒爱心、播种希望的事业。在这片热土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爱心来收获幸福,用真情去打动学生,这样才会收获教育爱的硕果。同样作为班主任而言,要想培养良好的班风,关键在于班主任。要营造和谐、文明、温馨的班风,就要从热爱、关心、尊重学生出发,用爱育人,用爱导航,用真诚去感化学生,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内心。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谈:  1 关爱学生,让自信之火燃起来  我认为只有拥有自信,把握自信,才能
期刊
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将关系着道德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命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
期刊
新课改革实施以来,教育领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比如,评判物理教学的效果如何,不再只看考试成绩的优劣,而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要看学生是否有理想、信念、追求,是否具有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因此教师不仅教学思想观念要转变,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要用科学的艺术的创造的手段,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对初中物理教学指导和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 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寻找情感教学点
期刊
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本文就小学语文课要强化多媒体教学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
期刊
回顾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19世纪以前,数学和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到了19世纪中叶,非欧几何产生了,抽象群论出现了,分析严密化的语言开始流行了,与此相应的形式化的“符号逻辑”也应运而生。在抽象集合论的土壤上,产生了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学派。希尔伯特曾提出按照无矛盾性、独立性、完备性的标准将所有数学分支建构成形式公理体系。但是,1931年,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证明,包含自然数算术在内的任何公理体
期刊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又使教学具有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丰富多彩的问题,创设学生感知数学、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充分调动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完全进入爱学、乐学、善学的氛围中去。  1 目的性——夯实问题情境的基础  目的反映的是人与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明确的目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让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猜测、合作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课堂上,数学学具的使用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帮助学生更清晰的形成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是感知——表象——概念,我在授课中让学生充分操作学具正好符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