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他者女性想象的复归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c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中的一系列拍摄计划一共历时九年有余,迄今不辍。作者彭怡平在自序中提及,本计划以古典女性主义吴尔芙《自己的房间》中对于“女性必须拥有自主空间”的论点为根源,《女人的房间》再度回顾此一命题,时光跨度了近百年,女人是否已拥有自己的房间?此为本计划的基本前设,从日本、美国、法国、古巴、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伊朗等十国两百位受访女性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位女性。
  作者将书中的摄影作品归纳为数个篇章,如《日本女人的异想世界》《旧金山上流社会女性的追求》《北京女人的一方天地》《没落的贵族:斯里兰卡女性居所》《伊朗女性的房间》《南洋娘惹》《拥抱艺术的巴黎女人》《古巴女人的美好家园》和《越南北部山区少数民族的家》。篇章安排继承了“现代性/他者”之二元想象,而非尝试去否认文化帝国主义成见,或者是有意回避了荷米巴巴(Homi K. Bhabha)等后殖女性主义揭橥的观点(移植西方女性主义,在第三世界只会转入阶级情境的思考)、女性精神分析依蕊格莱(Luce Irigarary)内视镜式的凝视策略(女性流体叙事才得以拮抗阳具中心主义长期垄断发言权的象征霸权)。是以,这些摄影作品并不企图颠仆既有的文化认知,而是想从女性生命经验的内部寻找答案,并透过空间治理的细节,体现女性物质生活与感性状态的函数。
  《女人的房间》的影像,大部分出自作者事先和被摄者沟通并安排好的摆拍静照,让人联想到苏联先锋派影像理论大师维托夫(Dziga Vertov)的论点,他认为,透过重新组织自然形态的实拍镜头,才得以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表现“客观世界的实质”。进行田野取材时,摄影者的构想是让不同的女性从普世经验中抽离,在差异与重复中,刻意强调差异的价值,刻意将“特别的女性”留在叙事中,并将重复或普世性的女性形象翦除。标举差异,正是为了让摄影作品与访谈服务于本书的诉求,即:女性空间的重要性。
  画面的设计感与命题摄影,或许让镜头下的女人成为样板,然而样板的更新与再领域化,也得以消解我们对于女性/他者的成见,并透过真实的女性个人史与眼见为凭的物质脉络,厘清了我们对于异国女性的既有想象。透过镜头形构各种女性形象时,作者/摄影者并没有将个体女性从象征性秩序中排除,而是将现实的叙事引入,并透过受访女性的个人经验,沿袭现实的叙事。审美范型上则大量采用空间全景的镜头,让观者感受空间的开放性,以及对象的繁复。其中充满了大量对于女性可能性的描述,这是一种务实的考察策略,而非阴性的再生产。
  对于象征秩序与理体中心而言,书中有大量的受访者与被摄者其实是“双重的他者”。首先,是西方文明意义上的文化他者,再则是被西方理哲传统所贱斥的性别他者。因此,对比于第一世界的女性形象与文明景观,本书最迷人的篇章,其实是“伊朗”“南洋”“古巴”和“越南少数民族”中,对于双重他者的指认。它们透过现代性“文明”产物“摄影机”,引入了摄影机的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现代观点,也藉由象征符号来书写、讲述这些女性的生命故事,此正是一种他者女性想象的复归。其作用是:从大写女人中,将每个被摄的个别女性从表征之中标举出来。
  《北京女人的一方天地》里,作者并置了新时代小资女与老妪不同的生活情貌,让世代差距的张力得以清晰透显,也标志出中国大城女性在政经条件与当代文化条件下所展现的时空压缩情境。
  本书的美术设计与篇目安排、文章及收录摄影作品也时时处于动态之中。在编辑的进行期间,作者亲赴伊朗,对伊朗的当代女性与女性空间进行镜头式探访,也为本书再添加了一个精彩的篇章。有别于当代大量抒情性的摄影作品,本书的摄影更接近人类学式的关怀,Becoming也充分反映一个镜头与意识的介入者,对比于一个巨型时代与全球女性生活的幅员,其实非常微渺,但镜头采撷到的面容与房间实体的样态,正是因此而更显弥足珍贵。
  此外,摄影的内容也在现实中被细部拆解,本书搭配一系列的展览活动,让关注的策略得以进行不同置换。书中,所有篇章与摄影作品以不同国别来分梳,并以不同篇章前的各国女性诗人的诗歌作品,作为进入不同国别的门廊。有别于此,展览中则特别提挈不同的主题,如“厨房”“历史”等,提供了不同的观看方式,为“女人的房间”开启各式异质的窗景。
  早在上个世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摄影小史》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述及摄影与灵光消逝的复制品,他忧心地说:“大众就像一个模子,此时正从其中萌生对艺术的新态度。量已变成了质。参与人数的大量增加改变了参与的模式。而这种参与模式起先是以受贬抑的形式呈现的,这点必然无法蒙骗明察者。然而有许多人却无法超越这个肤浅的表象,只一味地猛烈批评。”近九十年以后,在人手单眼镜头、拿着智能型手机也能拍出好作品的年代,我们若重新审视摄影与照片这一早已不年轻、不新颖的艺术媒介,或许更应回归影像媒体的初衷,作为一种纪录的形式,它展现迥异于语言的表述能量,如此或许才能让我们从大量被不断再制的“肤浅的表象”中,寻回片刻灵光。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板块,也是风生水起。于是乎,碑帖作为书法爱好者的必需品成了出版人争相分割的蛋糕。大家各显其能,一哄而上,使碑帖市场出现了重版多、次品多、滞销品种多、版权纠纷多的乱象,不但没有因书法市场的兴起获得好的效益,反而因为这些乱象而给不少出版商带来了伤害。  因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以及中国政府对文化板块的支持,碑帖一定会出现惊人的商机,出版人
期刊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随着中国地位的提高,中国书法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价值也不断攀升。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名扬四海,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感受一方面来自艺术美,无论布局、结构、运笔都给人一种美的冲动。书法之美让你觉得自然,顺理成章,又有灵气,让你感到亲切。另一方面,透过这些名家书法,我们能够更深刻见识到人文美,享受到书法的内在美,感觉到字里行
期刊
亚马逊中国8~9月份繁体书畅销榜及推荐  挺身而进  作者:Sheryl Sandberg  出版社:天下杂志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脸书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从成长背景、求学经验、步入职场直到脸书现在的职位,分享自己在事业及家人之间做抉择所遇过的挣扎。对于女性如何结合事业成就与自我实现,桑德伯格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并证明男性如果支持女性同事和伴侣,也能跟着受惠。  大唐李白  作者:张大春  
期刊
拿到青年作家小武的《春光明媚》,捡一个安静的午后,坐进书房,一行一行读开来,且哈哈大笑,且鼻子酸酸。几个章节读过,“非虚构写作”一词儿从脑子里蹦跶出来,且读且鲜明,不妨将之作为我对此书的基本定位吧。  当下,中国非虚构写作的范本是《中国在梁庄》。梁鸿女士为了此书的写作,从京城返回故乡,重新融入村庄的生活,做了大量调查走访。她的文本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真实呈现了一个乡村的变迁史
期刊
如果一个古代人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社会,应该会被现代社会巨大而连续不停歇的声音(噪音)震得七荤八素,一刻不得安静,无处不在的声音,可能不是习惯安静无声的古代人类所能承受!  现代人习以为常的各种留声、扬声与传声技术(如留声机、广播、电话等),对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来说,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存在。  机械复制时代之前的所有声音都是原创声,声音只能在一个场域中产生,声音与声音创造者之间密不可分,人类的声音只能传
期刊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不论是书作,还是同名电影,注定是无法被广泛接纳欣赏的作品。粗犷的土地,错乱的时空,交替呈现的现实、记忆、梦境,连同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中阴世界,带着些许蛮荒的味道,遥远又赤裸地呈现在作品当中,它是关于故乡的生死书。  “故乡”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的记忆中是一个热切的,有着家长里短、婆姨叔婶,带着世俗、肮脏,又兼具着几分圣洁温暖的家园。如今,村庄渐渐被城市包围、吞没,我们失去的并不
期刊
有些话语,无关提纲挈领,但会让人记住很久,成为那事物之于记忆者最底层的印象。在一次电视访谈里,张毅说:“有舍才有得,对很多人来说是不懂的 ,我们却是清清楚楚的。”这舍与得,若是置换为“琉璃”,整个句子的陈述似乎也成立。  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四楼的会客厅等候张毅到来时,琉璃工房的公关传媒总监问我:“你以前知道琉璃工房吗?”我摇了摇头。我确实跟很多人一样,此前对琉璃一无所知。放眼望去满室皆是琉璃元素
期刊
那我们再找时间碰面。  好的,晚安。  我目送原田真弓那娇小的身影逐渐远去后,转身朝车站走去。这里是早上六点多的东京池袋,太阳早已高挂天际,耀眼阳光从大楼缝隙射入我的眼帘。  结果……她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脑子有些茫然,还没忆起方才交谈的内容,因为完全没意识到我们聊了多久,也没有想写成文章的念头,只是漫漫地聊着。因此之故,我没问到什么确切的要点,只是告诉自己别急,按部就班进行就对了。  昨晚与原
期刊
最近一两年,只要有朋友去高雄玩,必定造访的一个新景点,就是三余书店。三余书店成了大高雄的新文化地标,敢称自己是文青或文化人的去高雄却没造访三余,总觉得好像缺了一味。  到底为什么三余书店会在大高雄迅速走红?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独立书店,却给人一种仿佛老早就存在于此的熟悉感?  这一切要话说重头。  缘起  三余书店的社长也是创办人谢大哥,某日午后来到嘉义,刚好碰上大雨,躲入洪雅书房躲雨。这一邂逅震撼
期刊
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2014-2015演出剧场发展报告》指出,大陆剧场发展有五个现象,第一眼看过去,这五点简直是全中国缩影,何止单单表演艺术界有这些问题。第二念是:台湾除了第一个现象不存在之外,其他好像也都需要担心。  现象一:演出剧场建设火热。在演场馆从2013年的1317间,到2014年1706间,成长22.8%,但专业剧场仅868间,占比51%。剩下一半包括旅游演出13%、live ho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