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课离不开课前的精心设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创意独特、推陈出新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而且能让师生在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尽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本之间多重对话所呈现的语言美、人性美和创造美。教学设计是每一位教师探索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导入设计应追求“导学”
新颖、巧妙的导入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许多教师都很重视,导入设计也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但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激趣,其实好的导入应该在激趣的基础上,更关注导学:要么巧妙的呈现本节课的内容,要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让课堂导入成为整堂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是哗众取宠的附属品。
如上《〈论语〉十则》时,我先出示成语:巧言令色、名正言顺、循循善诱、任重道远、举一反三、三思后行、见贤思齐。并解说道:这些成语都出自《论语》,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曾经使用过的。今天,我们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仍高频率地使用这些词语。作为中国人,只要你曾经生活在充满中文的气氛和环境里,你的身上就会隐伏和涌动着孔子的思想。今天,就让我们轻轻地掀开《论语》的一角,共同解读至圣先哲孔子为我们留下其中十则至理名言。
《〈论语〉十则》是初一学生的课文。要让十三、四岁的孩子对“之乎者也”晦涩拗口的文章产生兴趣,并非易事。以学生熟悉的成语为突破口导入教学,学生就会猛然觉得自己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竟然都来源于《论语》,原先觉得遥远而陌生、庄重而严肃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亲切和熟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小,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二、预习检查设计应讲究“精简”
课前预习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搞好课前预习,就必须抓好课前预习检查。针对预习检查时间不能用得太多,但又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的特点,所以精简设计讲究“去”“留”至关重要。
(一)“去”即删去繁杂的检查程序和步骤,在要害处直接点击获取信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预习时自主感知文本获得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在检查中不必做过多的纠缠。检查方案的设计,应重在选取恰当的形式,于关键处点击,力求省时省力,又重点突出。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断(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位爸爸,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爸爸呢?请同学们用“这是一位________的爸爸”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1:这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爸爸。
生2:这是一位重感情、情趣高雅,非常爱花的爸爸。
生3:这是一位既严厉又慈爱,鼓励孩子坚强的爸爸。
这个设计以说话的形式,内涵丰富,操作简便,不仅突出重点,而且为学生预习反馈、自我检查鉴赏他人提供了平台。既尊重了个性解读,又共享了思想精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培养。
(二)“留”即留给学生自由释放“库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常识性的知识,如注释上已有的生字词、作家及其背景、有关的文体知识等,教师可不讲,而是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反馈预习时研读课文、上网、查阅课外资料等收获,互补预习时的不足。如教学《邓稼先》一文,可以采用新闻调查的形式,请一位同学担任记者,围绕“中国核武器的奠基人”这一话题,向大家做一番调查,以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把握。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特有的表现欲,激发了成就感,而且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共识:很多知识是可以通过预习来掌握而不需要教师多言的;很多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是不会讲的,必须靠课前预习和同学交流来获得。这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并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提问设计应力求“精粹”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问题提得好,探究活动就会以一种呈上升趋势发展的线性结构出现,反之,就会陷入提问无效、无序、无章的状态之中,教师的提问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因而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那么如何优化提问设计呢?我想,“精粹”应成为我们设计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精粹”就是指所提的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问题辐射面越宽越好,切入口越小越好,语言越精练越好。这些问题一旦解决,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追求提问的“精粹”,关键在于因文因人,依情依理,寻找既能体现文本的特点,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作为突破口。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講究提问的“精粹”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精粹”的提问并不是意味着提出的问题越少越好,相反,应该在设计主要问题的同时,注意设计一系列有牵线搭桥的辅助性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拓展设计应把握“延伸”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拓展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达成目标。所谓的延伸拓展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原材料进行延展性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延伸性拓展适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文学作品向来讲究含蓄,作者在作品中故意留下许多空白,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作必要的补白,便成了学生解读作品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如何通过以补白为主的延伸拓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下三种设计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情节上的补白。有的作品或开端、或发展、或结尾情节出现了空白,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情景,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补写皇帝游行大典回来之后,有可能发生的故事,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二)情感上的补白。有的作品作者故意欲言又止,造成情感上的空白,可以引导学生依据特定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独特的性格身份,将空白的情感明朗化、透明化,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如《羚羊木雕》一文中,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我也把万芳送给我的小刀递到万芳妈妈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跟我好了……这句话里所隐含的复杂情感,就可以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脱口说出。
(三)细节上的补白。有的作品是文言文,讲究炼字、炼句,概括力极强,形成了细节上的空白。可以让学生在通晓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空白的细节生动形象地进行扩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如教学《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略写战争生活,教师可布置研究性的学习提纲:木兰的行军过程,木兰的勇敢善战及战场上的气氛。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细细刻画木兰形象。
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创意设计不仅需要创造的勇气,还需要创造的激情和智慧。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提升,不断创新,创意设计之花才能色彩斑斓,芬芳醉人。
一、导入设计应追求“导学”
新颖、巧妙的导入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许多教师都很重视,导入设计也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但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激趣,其实好的导入应该在激趣的基础上,更关注导学:要么巧妙的呈现本节课的内容,要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让课堂导入成为整堂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是哗众取宠的附属品。
如上《〈论语〉十则》时,我先出示成语:巧言令色、名正言顺、循循善诱、任重道远、举一反三、三思后行、见贤思齐。并解说道:这些成语都出自《论语》,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曾经使用过的。今天,我们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仍高频率地使用这些词语。作为中国人,只要你曾经生活在充满中文的气氛和环境里,你的身上就会隐伏和涌动着孔子的思想。今天,就让我们轻轻地掀开《论语》的一角,共同解读至圣先哲孔子为我们留下其中十则至理名言。
《〈论语〉十则》是初一学生的课文。要让十三、四岁的孩子对“之乎者也”晦涩拗口的文章产生兴趣,并非易事。以学生熟悉的成语为突破口导入教学,学生就会猛然觉得自己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竟然都来源于《论语》,原先觉得遥远而陌生、庄重而严肃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亲切和熟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小,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二、预习检查设计应讲究“精简”
课前预习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搞好课前预习,就必须抓好课前预习检查。针对预习检查时间不能用得太多,但又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的特点,所以精简设计讲究“去”“留”至关重要。
(一)“去”即删去繁杂的检查程序和步骤,在要害处直接点击获取信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预习时自主感知文本获得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在检查中不必做过多的纠缠。检查方案的设计,应重在选取恰当的形式,于关键处点击,力求省时省力,又重点突出。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断(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位爸爸,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爸爸呢?请同学们用“这是一位________的爸爸”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1:这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爸爸。
生2:这是一位重感情、情趣高雅,非常爱花的爸爸。
生3:这是一位既严厉又慈爱,鼓励孩子坚强的爸爸。
这个设计以说话的形式,内涵丰富,操作简便,不仅突出重点,而且为学生预习反馈、自我检查鉴赏他人提供了平台。既尊重了个性解读,又共享了思想精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培养。
(二)“留”即留给学生自由释放“库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常识性的知识,如注释上已有的生字词、作家及其背景、有关的文体知识等,教师可不讲,而是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反馈预习时研读课文、上网、查阅课外资料等收获,互补预习时的不足。如教学《邓稼先》一文,可以采用新闻调查的形式,请一位同学担任记者,围绕“中国核武器的奠基人”这一话题,向大家做一番调查,以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把握。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特有的表现欲,激发了成就感,而且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共识:很多知识是可以通过预习来掌握而不需要教师多言的;很多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是不会讲的,必须靠课前预习和同学交流来获得。这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并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提问设计应力求“精粹”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问题提得好,探究活动就会以一种呈上升趋势发展的线性结构出现,反之,就会陷入提问无效、无序、无章的状态之中,教师的提问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因而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那么如何优化提问设计呢?我想,“精粹”应成为我们设计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精粹”就是指所提的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问题辐射面越宽越好,切入口越小越好,语言越精练越好。这些问题一旦解决,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追求提问的“精粹”,关键在于因文因人,依情依理,寻找既能体现文本的特点,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作为突破口。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講究提问的“精粹”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精粹”的提问并不是意味着提出的问题越少越好,相反,应该在设计主要问题的同时,注意设计一系列有牵线搭桥的辅助性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拓展设计应把握“延伸”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拓展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达成目标。所谓的延伸拓展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原材料进行延展性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延伸性拓展适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文学作品向来讲究含蓄,作者在作品中故意留下许多空白,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作必要的补白,便成了学生解读作品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如何通过以补白为主的延伸拓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下三种设计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情节上的补白。有的作品或开端、或发展、或结尾情节出现了空白,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情景,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补写皇帝游行大典回来之后,有可能发生的故事,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二)情感上的补白。有的作品作者故意欲言又止,造成情感上的空白,可以引导学生依据特定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独特的性格身份,将空白的情感明朗化、透明化,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如《羚羊木雕》一文中,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我也把万芳送给我的小刀递到万芳妈妈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跟我好了……这句话里所隐含的复杂情感,就可以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脱口说出。
(三)细节上的补白。有的作品是文言文,讲究炼字、炼句,概括力极强,形成了细节上的空白。可以让学生在通晓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空白的细节生动形象地进行扩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如教学《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略写战争生活,教师可布置研究性的学习提纲:木兰的行军过程,木兰的勇敢善战及战场上的气氛。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细细刻画木兰形象。
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创意设计不仅需要创造的勇气,还需要创造的激情和智慧。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提升,不断创新,创意设计之花才能色彩斑斓,芬芳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