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之一。它对我国现在大力推倡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生物教育的现实情况,对目前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了探索和反思,指出了很多生物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同时提出了对应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合作学习;误区;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起源于美国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它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我多年从事中学一线的教学工作,发现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有些小组每次都是同一个人向全班汇报,有些同学讨论时态度不够积极,有些把合作学习当成了闲聊。还有一些公开课 ,表面上是课堂非常活跃,所有的学生都在听、在动、在说,在看表演,教学手段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有丰富多彩的视频,但却难掩盖其背后的苍白无力,成了形式的浮华堆砌。很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都只追求表面热闹,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已经走入了“合作学习”的误区。
一、合作学习目前有以下的误区
1、合作学习的小组组建大多流于形式
中学生物教学中所采用的合作学习小组大多是前后位交流探讨和同位交流讨论,经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再让一位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就称之为“合作学习”。而且,小组中经常是同一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男女搭配也不均衡。可见,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对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当,滥用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哪怕是不需要合作学习,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的问题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在一节课中多次地使用合作学习,滥用合作学习,降低了学习的实效。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非常重要,不要随便从一段话中抄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或照课本读,而要选择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带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讨论,这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关系到学生是否对合作学习感兴趣。
3、合作学习的评价比较单一,缺少竞争
合作学习的评价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老师对其进行评价,小组内和小组间不能及时地组织交流评议,这说明合作学习在评价形式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地评价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合作学习的对应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正确地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准确地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相应策略应是:
1、关注“分组”
在进行合作学习中,划分小组时要准确地把握“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原则。即将不同认知水平、学习情感与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气质、兴趣、学习方法、性别各异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但不同小组之间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总体情况相近,成绩相差不大。这样,便于小组内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后,教师还要重新分组,以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学生合作通常为三或四人一组,超过四人的小组虽然也能让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但是组员的平均“闲置”时间会更长,从而降低了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主持人掌控时间、安排顺序;记录员记下发言内容;发言人汇报结果。
2、关注“内容”
一般来说,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处、学生独立解决有困难的地方。生物教学中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自然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学习内容都用来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生活中挖掘合适的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比如选择有探究性的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如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时,通过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实验,提出:小树种在土壤中长成大树过程,植物吸收了土壤中的哪些成分?→普利斯特利蜡烛和小鼠分别与植物在一起的实验,提出:植物吸收的是什么气体?释放的是什么?其吸收的气体有什么作用?如何设置对照组→英格豪斯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提出:光有什么用?光能哪里去了?绿叶中的什么东西在起作用?→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提出:好氧细菌集中于葉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要选用水绵做为实验材料?为什么要选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为什么要先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曝露在光下?→范—尼尔发现紫硫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提出:如何推测出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希尔离体叶绿体接受氢受体实验,提出:其反应式是什么?这个过程还需要什么?它为光合作用起到什么作用?有机物是由什么物质合成的?光合作用有几个过程?→鲁宾、卡门的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提出:为了弄清楚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到底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应标记哪一种元素?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这样教师通过设计问题串,层层剖析,步步引导,由浅入深,启发思考,在讨论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形成了一条渐进式的问题链,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终构建完整的认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关注“评价”
谭西亚提出评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评价要面向小组;二是评价要多形式;三是评价要全面。对生物学习的评价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他们在合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开展合作学习评价时,可以采取组员自评、互评,小组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互结合。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让小组展开竞争,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提高得快,这种竞争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小组的整体发展和团结协作。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合作学习;误区;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起源于美国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它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我多年从事中学一线的教学工作,发现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有些小组每次都是同一个人向全班汇报,有些同学讨论时态度不够积极,有些把合作学习当成了闲聊。还有一些公开课 ,表面上是课堂非常活跃,所有的学生都在听、在动、在说,在看表演,教学手段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有丰富多彩的视频,但却难掩盖其背后的苍白无力,成了形式的浮华堆砌。很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都只追求表面热闹,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已经走入了“合作学习”的误区。
一、合作学习目前有以下的误区
1、合作学习的小组组建大多流于形式
中学生物教学中所采用的合作学习小组大多是前后位交流探讨和同位交流讨论,经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再让一位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就称之为“合作学习”。而且,小组中经常是同一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男女搭配也不均衡。可见,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对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当,滥用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哪怕是不需要合作学习,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的问题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在一节课中多次地使用合作学习,滥用合作学习,降低了学习的实效。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非常重要,不要随便从一段话中抄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或照课本读,而要选择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带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讨论,这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关系到学生是否对合作学习感兴趣。
3、合作学习的评价比较单一,缺少竞争
合作学习的评价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老师对其进行评价,小组内和小组间不能及时地组织交流评议,这说明合作学习在评价形式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地评价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合作学习的对应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正确地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准确地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相应策略应是:
1、关注“分组”
在进行合作学习中,划分小组时要准确地把握“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原则。即将不同认知水平、学习情感与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气质、兴趣、学习方法、性别各异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但不同小组之间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总体情况相近,成绩相差不大。这样,便于小组内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后,教师还要重新分组,以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学生合作通常为三或四人一组,超过四人的小组虽然也能让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但是组员的平均“闲置”时间会更长,从而降低了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主持人掌控时间、安排顺序;记录员记下发言内容;发言人汇报结果。
2、关注“内容”
一般来说,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处、学生独立解决有困难的地方。生物教学中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自然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学习内容都用来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生活中挖掘合适的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比如选择有探究性的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如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时,通过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实验,提出:小树种在土壤中长成大树过程,植物吸收了土壤中的哪些成分?→普利斯特利蜡烛和小鼠分别与植物在一起的实验,提出:植物吸收的是什么气体?释放的是什么?其吸收的气体有什么作用?如何设置对照组→英格豪斯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提出:光有什么用?光能哪里去了?绿叶中的什么东西在起作用?→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提出:好氧细菌集中于葉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要选用水绵做为实验材料?为什么要选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为什么要先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曝露在光下?→范—尼尔发现紫硫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提出:如何推测出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希尔离体叶绿体接受氢受体实验,提出:其反应式是什么?这个过程还需要什么?它为光合作用起到什么作用?有机物是由什么物质合成的?光合作用有几个过程?→鲁宾、卡门的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提出:为了弄清楚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到底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应标记哪一种元素?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这样教师通过设计问题串,层层剖析,步步引导,由浅入深,启发思考,在讨论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形成了一条渐进式的问题链,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终构建完整的认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关注“评价”
谭西亚提出评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评价要面向小组;二是评价要多形式;三是评价要全面。对生物学习的评价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他们在合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开展合作学习评价时,可以采取组员自评、互评,小组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互结合。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让小组展开竞争,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提高得快,这种竞争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小组的整体发展和团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