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学“六重奏”: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_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而在此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激励、导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读书有畏难情绪的时候,老师不是拖着他走,也不是带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用自己的力量不断向上攀登。我认为成功的激励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激励”环境的宽松性
  学生潜能的开发,仅靠“灌输”是难以奏效的,它要求学生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各种刺激。因此,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动积极的精神状态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教师善于把教学过程营造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教学就能够“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凝固走向丰富多彩,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备走向开放”。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人格,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激励,才能真正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
  教学《九寨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我特意带了一个小喇叭和一面小黄旗,扮成导游的角色,让学生变换角色看我,融入九寨沟那美丽而神奇的景色之中,使学生和我的距离最大限度地靠近。然后,这样激励学生:我现在很想介绍更多的人去九寨沟玩,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我该怎样介绍呢?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激励方法打开了。当然,更多时候,激励的环境创设表现为教师语言上的平等、关心、幽默,像“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好吗?”“再来一次,你肯定能行”“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意见,好吗?”“你愿意这样做吗?”“下课你能做好给我吗?我等你”等等。
  二、“激励”目的的明确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描绘非常明确具体,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目标达到什么要求。课堂教学中激励的目的也一定要明确,它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让学生一下子就知道去干什么,这样激励才会有效果,否则一石激不起千层浪,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例如,在教学《西湖》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好?我还希望获胜者能和播音员(课文录音带)比一比!”我抓住了学生求胜欲强烈的心理,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激励,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把书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学生在这种有效的激励下跃跃欲试。这里不需要教师的朗读指导,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比较、判断、领悟来提升自我朗读能力。
  三、“激励”形式的灵活性
  灵活的激励形式操作起来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我在教学《春联》一课时,就进行了三次不同形式的激励。第一次激励:谁能把书中你最喜爱的地方读好,大家举手表决优秀的同学,我就给你一副春联贴到黑板上。第二次激励:你能把哪副春联读得让大家感到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我就把它送给你。第三次激励:你想要这样的春联吗?回去搜集春联,谁搜集得多,我就帮谁写一副春联。就这样通过“贴、送、写”三次激励,让学生把书读好、读懂。
  四、“激励”时机的合理性
  引导范畴的启发要针对实际,同理激励也要找准时机。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有两位教师在同一环节上都进行了“激励”,效果却大不相同。
  师甲:“九寨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我们一同来游览。同学们读读课文,体会它的著名之处。”接着,教师检查了读书情况,帮助学生重点理解了写景色优美、异兽珍禽的段落,并指导了朗读。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如果我去九寨沟,你说我会带回什么礼物呢?”学生又把原文语句说了一遍。
  师乙:“国庆节到了,老师准备出去旅游,听说九寨沟风景不错,老师拿不定主意。好在我们书中有一课也是写九寨沟的,大家读读、议议,告诉我值不值得去,为什么?”学生读书讨论之后,教师又说:“老师心里有些想法,还有些犹豫不决,你们说得太琐碎,能让我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吗?听后我再来做决定。”学生读书、讨论热烈。这时教师顺势激励学生:“好!我决定去了,你们想让老师给你带什么礼物呢?”学生的回答充满灵动,十分精彩。
  师乙“激励”成功,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展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活了思维,这种成功就在于激励情境的铺设,等待学生完全进入情境之中,恰到好处地顺水推舟,时机捕捉合理。
  五、“激励”过程的真实性
  这里所说的真实性不是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力争使激励的过程或结果让学生感到可信。如前面提到的送春聯和写春联,教师就应当在当堂课或第二天送学生。学生找来春联后,哪怕给找得最多的一位同学写一副春联,那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诚信和平等,当然,多写几副会更好。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长此以往,师生间合作、激励才会越来越成功,并不断把这种自主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去年开学,我接手了一名写字很差的同学。我激励他:每天认真练一张字交给我,每个星期五下午我俩一起来看写字是否有进步了。如果进步大,我将在年级里把你写字进步的过程展示出来。后来到了期末,他写字水平果真进入了班级中上游。我从他第一次到最后几次写的字中选出20张,用一天时间布置在一块精美的展板上,他的字展出后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六、“激励”结果的延伸性
  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这就为教师激励向课外延伸提供了材料基础。如教学《海底世界》,激励学生参观海洋馆,开讨论会;教学《西湖》,激励学生举行爱祖国诗文朗诵会;教学《“科学怪人”》,激励学生出一期爱科学手抄小报等等。
  “激励”不同于表扬。激励为激发和鼓励之意,注重行为在取得结果之前,能使个人内在动力持续较长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所产生的学习行为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博才多学,为系统学习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形成独特个性。如此激励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作者单位:南京市化纤厂小学)
其他文献
日前,应名师工作室之邀,参加“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主题研讨活动,我上了一堂课,课题是苏教版五年级的《黄鹤楼送别》。  研读教材时,我也参考了其他同题优秀课例,发现即便是获全国一等奖的赛课实录,都是抓住依依惜别体会课文呈现的浓浓的友情。但我总觉隔了一层。反复研读课文,我觉得课文反映依依惜别之情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藏”,是一种复杂的欲说还休的感情。情至深处,无法言说,最后只能借一江春水,寄托
期刊
【教学设计】  一、回忆《推敲》,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很多千古名篇名句,诗人们创作诗歌时特别严谨认真,斟酌文字,所以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说。大家还记得著名的古代大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来学学另一个关于推敲诗句、炼字炼句的故事。  二、情境学习,想象品味  (一) 聆听故事,品味文字。  1. 师:(讲故事)苏东坡、黄山谷是古代著名的大诗人,民间流传苏东坡有个
期刊
前不久,我在执教六下课文《一夜的工作》时,发现课堂上教师预设和学生生成之间的关系,正如老子思想中 “有”和“无”的辩证思维:虽然“无”必须跟“有”相互配合,但却更多地体现了掌握“无”所表现的智慧。我们时常把每个环节安排得满满当当,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感悟那一句,生怕漏掉文章中任何一处精彩的句段,殊不知世上有些东西不应该过分的“为”,过分的“为”就像过多的“有”一样。所以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
期刊
一、听民歌乐曲,解古诗课题  师:(播放《江南》民歌)请小朋友们静听一首古代民歌,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生:很好听。  师:这是我国两千多年前汉代的一首民歌——《江南》。(板书课题)  师:(出示中国地图)中国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河流——长江,由西向东流入东海,它流经的中下游以南地区就叫“江南”。《江南》唱出了两千多年前江南地区劳动人民采莲时的欢乐情景。  师:它是一首乐府诗。“乐府”原来是汉代搜集民
期刊
一、听  1. 课前听广播剧。一年级开学伊始,就可以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的时间播放广播剧。广播剧的选择,先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接着可以听《杨家将》 《八十天环游地球》等。网络资源丰富,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试播,由学生确定听什么,一部广播剧一旦开始播放,就一定要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刚开始给学生播放广播剧时,只要求学生静静地听。慢慢地,学生能听进去之后,再教他们根据声音想象画面,复述故事片段
期刊
十九大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继承发扬光大,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而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要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少不了中华戏曲的传承。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
期刊
一、缘起:吃透两头,聚焦主题  1. 通读教材。新学期伊始,我研读苏教版五上教材,发现有十多篇课文都涉及名人,文章体裁虽各不相同,有的是叙事散文,有的是说理状物,语言表达形式却丰富多彩,可以作为教表达、明事理的范本。这些文章不仅有独特的语用训练点,而且弘扬着正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分析学生。在学生心中,什么样的人是名人呢?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影视综艺达人如数家珍,而对课文中讲述
期刊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个性鲜明,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少學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漠不关心,对社会更是缺少一份责任。说穿了,就是这些学生缺乏公民意识。近年来,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一直积极探索阅读教学与公民教育有机结合的新路。这里,仅以《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上的一篇课文。初
期刊
细细品读《开天辟地》一课,全文都弥漫着一种神奇的想象,从那混沌一团的黑暗场景到盘古的猛劈猛凿,从盘古撑于天地之间到盘古的身躯化成了万物。诸如此类的想象,充满神奇,展示了一种力量。而这份神奇与力量都是通过优美的、工整的语言得以呈现的。这篇文本的教学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维度,即思维发展与品质、语言建构与运用,最终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  板块一:从喜欢的神话故事切入,走进盘古的开天辟
期刊
诸多资料显示,语文最新教材改动较大的当属古诗词部分,新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大幅增加。笔者认为,带着兴趣求索,是最为关键的情感动力。  我今年教六年级语文,儿子上二年级,我和儿子一人一本一模一样的《声律启蒙》。我爱不释手的这本《声律启蒙》是注音朗读版的,省去了读音上的很多纠结,挤出了展开阅读的点滴时间。和儿子共读《声律启蒙》第一个星期起,我的温故知新,竟已影响着我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我隐隐觉得,文言文的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