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提升功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生态的、整体的、系统的有机体,作为机体的一部分——课堂语言评价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即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然而,传统的教师语言评价只是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水平的“对”或“错”简单判定,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推进作用,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建构性评价理论主张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的思维、情感与表现,判断他们的认知与情感层次,给予有效的指导,发挥评价的提升功能。为此,我们对新课程下的课堂语言评价作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做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信心;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倡导学生的健康发展,让评价成为学生思维的提升机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堂上教师简单、粗暴、讽刺的评价语言少了,而多了一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经验,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评价方式也令人忧虑。如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不管学生说得好不好、对不对,一味地表扬鼓励,“真好”“你的想法与众不同”“你真聪明”……充斥于耳,唯恐一句否定的话语,便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而学生也没有了以往怕被教师批评的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反正说了就能得到教师的赞赏。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很浮躁,迷失了自我,廉价表扬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对学生的伤害。
  如一位教师在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求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周长”,要求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汇报。前面出现的几种方法都在教师的预料之中,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是这么算的:3×4=12(厘米),1×2=2(厘米),12-2=10(厘米)。”教师当时意识到解决的繁琐,但为了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思考的积极性,说:“你的想法与众不同,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听完学生解释,教师作出评价:“你用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假设,然后再调整。”其余学生恍然大悟,点头颔首,教学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教室里的长方形展板,长15分米,宽5分米,沿着四周贴上花边,需多长?令人意想不到,汇报时另一个学生得意地说:“我用了一种奇特的方法,15×4-(15-5)×2=40(厘米)。”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但学生的体验都是最完美吗?学生的多元反应都是优化合理吗?学生的解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偏离了数学学科的价值取向,而由于执教教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赞赏,学生为了得到赞美,便出现了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学生的需要固然要给予满足,但如果教师眼里只盯着策略的多样、独特,没有启发引导意识,虽然策略是开放了,课堂是民主了,但如果学生遇到周长都这样计算的话,那岂不是舍简求繁吗?一节课结束了,学生不会多中择优,思维停留在原有层次,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这种只顾学生“独特”的体验,不问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造成了无言的伤害。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只是为了一节课,还要为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铺石引路、筑巢引凰。
  数学学习是生成的,建构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成性。数学课程建构性评价中的建构是生长性的建构,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既是已有知识的建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一种生长。它主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照亮”他们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让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使认知情感趋于成熟。如教师评价:“你的解法真有点繁琐,但用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假设,值得赞赏。”这样作出评价,既肯定学生多元思维的优点,又引导重新深入思考,主动建构起优化合理的解题策略。这样的评价才是有灵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评价成为学生建构的催化剂
  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它是双纬度的,一个是对价值的判断,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结果进行判断;另一个是对状态的描述,也就是对参与过程的描述。传统的教师语言评价只侧重于前一个纬度,满足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对”“错”的简单判定,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如此评价,不顾及学生的尊严、差异与发展需要,只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使学生对评价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自卑低调的心理,影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和学习的信心。
  如有位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小华3小时走14千米,李永5小时走23千米,谁走得快些?让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挑选两位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解法一:14÷3=4(千米),小华走得快;解法二:3÷14(小时),5÷23=李永走得快。教师组织学生评价,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解法一是正确的,于是教师在请学生解释思考过程后,随即在解法二旁打了个红“×”。解法二的学生瞬时羞红了脸,泪水从脸上滚落下来,而解法一的学生则一副眉飞色舞的神情。这样的教师语言评价是模糊、肤浅、苍白无力的,没有起到提升和延伸的功能,对学生的发展没有推进作用。受到肯定的学生趾高气扬,陶醉于短暂成功的喜悦中孤芳自赏,思维停留于原有水平,解题策略得不到拓展,不会去欣赏别人、从错误吸取营养水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受到否定的学生,没有得到教师的点化,觉得自己在全班学生面前出了错,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再也没有勇气去展现自己,形成“疲软”的性格。难道我们就不能为学困生给予点拨引导,使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吗?
  建构性评价以建构为目的,评价过程中寻觅帮助学生建构的路径,给予必要的支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航灯般的指引;对优秀学生在表扬的同时,引领他反思经验,延伸思维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如面对上述学生的错误,教师可做出如下建构性评价:“你能从1千米所需时间的角度去比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能深入思考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那速度反而会如何?”那么,不但该生主动建构起积极的自我评价,而且对于全班学生,这样的评价也是生长性的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评价成为学生心灵的保护膜
  新课程下的评价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让学生主体参与评价,把学生推向评价的舞台,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认识自我、完善自己、发展自我。传统的教学评价片面强调评价的检查与评判,忽视学习的情感需要与内心体验,学生受潜移默化影响,又由于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使课堂上互动生成式的评价名存实亡,课堂成了优秀生尽情表演的舞台。参评者都是班级中的成绩优秀者,他们的表现欲望强、能力高,喜欢以俯视的姿态对别人作出否定评价,被评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享受不到成功的体验,容易形成一种对评价持冷漠、对立、讨厌的态度,对学习逐渐形成害怕、恐惧的心理。
  如在一次校内教研课上,师生互动完成了对“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策略建构后,让学生练习。教师投影一位学生的计算过程:
  组织学生互动评价,学生们纷纷说“4.125化成分数错了”“化分数计算太不合理”……教师有点手足无措,草草地评价:“这一节课,你还没有理解透彻。”学生被评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偷偷看了看听课的教师,尴尬地坐下了。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以优秀学生为参照,那么大多数中等生、差生只能成为陪衬的失败者。因此,我们认为,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淡化他们的横向对比,对自我建构起不定势的评价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引导作用,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而对优秀生的否定評价,如果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换一个角度引导评价,如“假如小数化成分数是正确的,那么化成分数也是可行的”“你能自己把它改正过来吗”等,效果又会如何呢?相信该生会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下、大家的期待中,很努力地学好。其他学生也会在教师宽厚的评价引导下,再也不会盯着他人的缺点、错误,而将视角转换到努力去发现别人的进步上。教师应以学生的原有状态为参照,肯定他们的进步发展,变“纠错为觅优”,鼓励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独立的评价心理。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给优秀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给表现暂时不好的学生提供一种如春风细雨般的帮助,重新给予一次机会,让他们不再感到自卑,鼓起自信的风帆。这样的相互评价,对被评者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对被评者是一种无声的爱的滋润,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责编蓝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高效的数学学习得以发生的前提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有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学生才能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实现高效的数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呢?  一、创设情境,拉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需  一个好的情境是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敲门砖”“导火索”, 可以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
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等。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学组织方法,针对低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精设巧问技巧,才能使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呢?  一、问题情境“趣”一点儿  课堂教学成功在于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到有趣。我们教师在课堂预设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让问题变得“趣”一点儿,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探究的主
学习过程中隐性要素是指那些不能简单清楚描述的,却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境、氛围、课堂流程等教学要素,虽然它没有可测、可评的载体,但它却能对教学过程的效果产
最近有位年轻的数学老师问我:为什么我在课堂上一字一句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学生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却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差错,有的甚至匪夷所思?我想了想,给了她这样的答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说不定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一丁点儿差错,这样的教学真实吗?这样的教学中有思维的火花吗?这样的教学不如叫做复制。那么,既然教学过程中儿童的思维会出现差错,面对这样的差错,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摘 要: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更加复杂、难度和知识量也相应增大,特别是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的引入,让高中数学变得更加抽象化。因此,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相较于初中也大幅度增加。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中数学的教学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教师可以对多媒体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利与弊进行分析,并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