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各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都具有阅读教学中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不能剥夺;这一过程中教师亦是主体,教师并不会因为学生是主体而退居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时过境迁,可我们有多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故我啊!我们的教师应该懂得,语文教学并不能在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不像交付一样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学生虽然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了什么都听教师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
第二,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课本中的阅读教材大多是文学作品,它们不是按照知识体系和逻辑顺序展开其内容的。一篇篇课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起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在阅读教学中, 应当让学生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基础上,增强形象感受,通过情境的创设,通过品读和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头脑种再现形象,进而感悟作品所揭示的深层含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第三,积累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以往的阅读教学,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采用抄写、解释、背诵的方法。这种机械的死记硬背违背了语文学习的特点,也违背儿童的认知规律,既加重学生的负担,又没有多少实际效果。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话、精彩句段,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表达和探讨中“倾吐自己的积蓄,倾吐自己的消化液”。
第四、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要加强读写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从读中学写,读中悟;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写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领悟和对表达方法的掌握。
运用还应根据课文所提供的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既有利于对课文中文人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阅读教学的效益,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应该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紧迫的研究课题。只有遵循语文知识的建构规律,以语言实践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各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都具有阅读教学中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不能剥夺;这一过程中教师亦是主体,教师并不会因为学生是主体而退居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时过境迁,可我们有多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故我啊!我们的教师应该懂得,语文教学并不能在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不像交付一样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学生虽然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了什么都听教师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
第二,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课本中的阅读教材大多是文学作品,它们不是按照知识体系和逻辑顺序展开其内容的。一篇篇课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起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在阅读教学中, 应当让学生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基础上,增强形象感受,通过情境的创设,通过品读和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头脑种再现形象,进而感悟作品所揭示的深层含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第三,积累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以往的阅读教学,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采用抄写、解释、背诵的方法。这种机械的死记硬背违背了语文学习的特点,也违背儿童的认知规律,既加重学生的负担,又没有多少实际效果。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话、精彩句段,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表达和探讨中“倾吐自己的积蓄,倾吐自己的消化液”。
第四、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要加强读写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从读中学写,读中悟;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写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领悟和对表达方法的掌握。
运用还应根据课文所提供的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既有利于对课文中文人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阅读教学的效益,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应该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紧迫的研究课题。只有遵循语文知识的建构规律,以语言实践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