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中国政治的接班人,在当前环境下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青年对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青年的成才和全面发展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年政治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其原因的分析,指明了在当前不断探索提高青年政治素质的新途径,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教育,重视和改进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理论研究以及努力建立起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青年;政治素质;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青年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对青年的发展,对国家未来的面貌都有着重要影响。"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培养具有优秀政治品质的青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加强青年的政治素质教育,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尤为重要。我们应把对青年的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紧紧抓好。
一、提高青年政治素质的重要性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推动者。纵观未来的社会将是青年主导的社会,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青年无论对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稳定还是对青年的成才和全面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有助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青年独特的地位决定了青年将是未来政治文明建设舞台上的主角,其政治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政治文明的进程。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将会为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人才基础。此外,在当前复杂的时代环境下,青年政治素质的提高将有助于青年增强青年对政治问题的驾驭能力和对政治是非的辨别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学潮事件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青年的政治辨别力不高,从而导致了极端的政治行为。因此,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无疑会使青年的政治行为更加理性化,更有益于社会的稳定。
(二)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有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才
青年的政治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核心,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贯穿渗透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它与青年的做人、成才密不可分,青年的成长不能脱离现实的政治环境。青年面对今天的社会并能够适应今天的社会,还必须还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否则青年的发展就会脱离正确的方向。青年政治素质也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可以不断培养青年独立的认知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并塑造青年健全的政治人格,进而提高青年的政治参与能力,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青年政治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青年政治素质整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正视比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才能为我们探寻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政治教育指明方向。
当前青年政治素质整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同时,我们在分析当前青年的政治素质时,也不无忧虑的看到,青年政治素质中仍然存在着值得警惕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上:政治认知表层化,理论内化不足
当前青年对政治知识的认识程度尚处在表层,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仍停留在抽象、空洞的理论上,对政治问题多从切身实际感受去思考,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成分。尽管他们整体的政治认知方向并不错误,但却缺乏深度,甚至存在许多模糊的观念。只有有意识的经过内化实践,青年才能真正认同这些理论。而当前青年对这些理论多停留在认知层面,理论内化不足。
(二)心理上:政治动机相对功利化,价值取向利益化
在市场经济理念的熏染下,当前青年政治动机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利益,价值取向奉行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表现出一种相对功利化的倾向。例如,对于入党问题,部分青年并不是真正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而是为今后高薪就业增加一项砝码,因而出现了很多"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名实不一的现象。又如,青年在行使公民的投票权时,更多的以自身利益去决定投票的归属,很少真正出于公民的责任感以及以集体利益为重和大局为主。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青年政治动机的功利化。
(三)行为上:政治技能缺失,政治效能感偏低
青年实际所需要的政治技能严重缺失,政治素质的锻炼往往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参与政治生活必备的基本政治技能和实践锻炼,造成知行脱节。在一项调查中,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青年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机会不多。[1]此外,社会上之所以出现"愤青"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他们空有一腔热情,却找不到实现的路径,进而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政治参与方式。
由于各种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政治生活中某些假大空的做法,青年对自己影响政府决策的信心严重不足,往往导致他们主动放弃对政治的参与,或以消极的态度应对,逐渐趋向"非政治化",出现政治冷漠化的现象。2009年的一项针对当代青年政治素质的调查显示青年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不足,57.5%的青年把选举作为一种义务,遵循的是一种伦理性的政治参与观。还有12.8%的青年是因为"遵循领导和组织安排"才参加选举,属于典型的被动参与。[2]
三、提升青年政治素质的对策思考
青年政治素质的极端重要性与青年政治素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给我们提出了不断探索、推进青年政治教育的任务。青年政治素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从内部原因来讲,与青年的身心特点密不可分:他们一方面拥有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理,乐于接受外界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尚待丰富,理论思维不够成熟,心理变化起伏大,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导致主流价值观发生动摇。其外部原因主要是传统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僵化,制约政治教育的实效;青年政治研究现状薄弱,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需求;当前青年所处时代环境的负面影响,弱化了教育的效果。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对青年素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提升青年政治素质应努力的方向。
青年政治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各方合力同向作用的发挥,但归根结底是个教育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青年政治教育这一角度探寻青年政治素质问题的解决。学校是青年政治教育主渠道,其教学实践活动需要专门理论的指导,其教育效果也有赖于良好社会环境的正强化。
(一)学校政治教育应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效提升青年政治素质
学校是青年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应不断加强新时期青年政治教育。
第一,注重知识传授,以理服人,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必须加强青年政治认知的培养。对青年进行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在坚持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前提下,要把政治教育的宏观目标与青年今后参与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在教育方法上,以"对话"代替"灌输"[3],并结合青年的特点把抽象的理论辅之以生动的政治实例,真正把政治理论转变成一种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强调政治情感激发,以情动人,增强政治教育的激励性。政治教育决不是一滩死水。青年是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群体,对青年进行政治素质教育要注重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激发与引导,强化青年的政治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青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突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增强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校园文化是政治教育中的"软实力",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根据青年的兴趣和特点,通过轻松的文化形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他们的基本政治观念。
第四,重视政治行为锻炼,以行塑人,增强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行为培养是政治教育的关键。政治素质主要不是通过灌输教育提高的,而是在实际锻炼中不断提升的。对青年的政治教育要通过参与具体活动的方式,促使青年产生相应的政治行为,切实提高青年的参政技能。可以借鉴国外倡导的"服务学习"的理念,引导青年将政治问题解决与服务学习相结合,在参与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青年的政治效能感。
(二)加强理论研究,为青年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长期以来,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地位和作用未被凸显。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应对政治教育,特别是对青年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研究,探索该领域中特有的教育规律,[4]充分挖掘政治教育的思想渊源,加强青年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实践奠定稳固的理论基石。
(三)优化社会环境,建立政治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青年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最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时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改善青年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青年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优化和有效支持,构建起社会支持系统。我们需要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要抛弃"淡化"政治教育的错误观点,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使学校政治教育效果得到正强化。为此,学校、社会在对主导政治文化认识上应达成共识,在对青年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持续性、连贯性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真正内化主导政治文化,并转化为相应的行为。
"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青年正处于政治观念形成和政治态度树立的关键时期,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必须切实加强青年群体的政治教育与引导。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我们应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坚定不移的对青年进行政治教育,把主流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传递给青年,使其逐步的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和"政治人",从而传承政治文化,维系政治社会的运行和延续,使青年真正托起民族的明天和希望!
参考文献:
[1]课题组.青年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09(9)
[2]吴建华.当代青年政治素质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2009 (7)
[3]单玉.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9)
[4]傅安州,黄少成.关于政治教育学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10(8)
作者简介:1.陈艳飞(1988~ ),女,河南焦作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2.罗凯凯(1986~ ),男,河南焦作人,现为兰州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青年;政治素质;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青年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对青年的发展,对国家未来的面貌都有着重要影响。"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培养具有优秀政治品质的青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加强青年的政治素质教育,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尤为重要。我们应把对青年的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紧紧抓好。
一、提高青年政治素质的重要性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推动者。纵观未来的社会将是青年主导的社会,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青年无论对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稳定还是对青年的成才和全面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有助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青年独特的地位决定了青年将是未来政治文明建设舞台上的主角,其政治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政治文明的进程。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将会为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人才基础。此外,在当前复杂的时代环境下,青年政治素质的提高将有助于青年增强青年对政治问题的驾驭能力和对政治是非的辨别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学潮事件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青年的政治辨别力不高,从而导致了极端的政治行为。因此,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无疑会使青年的政治行为更加理性化,更有益于社会的稳定。
(二)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有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才
青年的政治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核心,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贯穿渗透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它与青年的做人、成才密不可分,青年的成长不能脱离现实的政治环境。青年面对今天的社会并能够适应今天的社会,还必须还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否则青年的发展就会脱离正确的方向。青年政治素质也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可以不断培养青年独立的认知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并塑造青年健全的政治人格,进而提高青年的政治参与能力,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青年政治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青年政治素质整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正视比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才能为我们探寻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政治教育指明方向。
当前青年政治素质整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同时,我们在分析当前青年的政治素质时,也不无忧虑的看到,青年政治素质中仍然存在着值得警惕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上:政治认知表层化,理论内化不足
当前青年对政治知识的认识程度尚处在表层,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仍停留在抽象、空洞的理论上,对政治问题多从切身实际感受去思考,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成分。尽管他们整体的政治认知方向并不错误,但却缺乏深度,甚至存在许多模糊的观念。只有有意识的经过内化实践,青年才能真正认同这些理论。而当前青年对这些理论多停留在认知层面,理论内化不足。
(二)心理上:政治动机相对功利化,价值取向利益化
在市场经济理念的熏染下,当前青年政治动机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利益,价值取向奉行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表现出一种相对功利化的倾向。例如,对于入党问题,部分青年并不是真正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而是为今后高薪就业增加一项砝码,因而出现了很多"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名实不一的现象。又如,青年在行使公民的投票权时,更多的以自身利益去决定投票的归属,很少真正出于公民的责任感以及以集体利益为重和大局为主。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青年政治动机的功利化。
(三)行为上:政治技能缺失,政治效能感偏低
青年实际所需要的政治技能严重缺失,政治素质的锻炼往往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参与政治生活必备的基本政治技能和实践锻炼,造成知行脱节。在一项调查中,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青年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机会不多。[1]此外,社会上之所以出现"愤青"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他们空有一腔热情,却找不到实现的路径,进而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政治参与方式。
由于各种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政治生活中某些假大空的做法,青年对自己影响政府决策的信心严重不足,往往导致他们主动放弃对政治的参与,或以消极的态度应对,逐渐趋向"非政治化",出现政治冷漠化的现象。2009年的一项针对当代青年政治素质的调查显示青年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不足,57.5%的青年把选举作为一种义务,遵循的是一种伦理性的政治参与观。还有12.8%的青年是因为"遵循领导和组织安排"才参加选举,属于典型的被动参与。[2]
三、提升青年政治素质的对策思考
青年政治素质的极端重要性与青年政治素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给我们提出了不断探索、推进青年政治教育的任务。青年政治素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从内部原因来讲,与青年的身心特点密不可分:他们一方面拥有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理,乐于接受外界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尚待丰富,理论思维不够成熟,心理变化起伏大,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导致主流价值观发生动摇。其外部原因主要是传统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僵化,制约政治教育的实效;青年政治研究现状薄弱,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需求;当前青年所处时代环境的负面影响,弱化了教育的效果。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对青年素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提升青年政治素质应努力的方向。
青年政治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各方合力同向作用的发挥,但归根结底是个教育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青年政治教育这一角度探寻青年政治素质问题的解决。学校是青年政治教育主渠道,其教学实践活动需要专门理论的指导,其教育效果也有赖于良好社会环境的正强化。
(一)学校政治教育应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效提升青年政治素质
学校是青年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应不断加强新时期青年政治教育。
第一,注重知识传授,以理服人,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必须加强青年政治认知的培养。对青年进行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在坚持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前提下,要把政治教育的宏观目标与青年今后参与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在教育方法上,以"对话"代替"灌输"[3],并结合青年的特点把抽象的理论辅之以生动的政治实例,真正把政治理论转变成一种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强调政治情感激发,以情动人,增强政治教育的激励性。政治教育决不是一滩死水。青年是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群体,对青年进行政治素质教育要注重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激发与引导,强化青年的政治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青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突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增强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校园文化是政治教育中的"软实力",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根据青年的兴趣和特点,通过轻松的文化形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他们的基本政治观念。
第四,重视政治行为锻炼,以行塑人,增强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行为培养是政治教育的关键。政治素质主要不是通过灌输教育提高的,而是在实际锻炼中不断提升的。对青年的政治教育要通过参与具体活动的方式,促使青年产生相应的政治行为,切实提高青年的参政技能。可以借鉴国外倡导的"服务学习"的理念,引导青年将政治问题解决与服务学习相结合,在参与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青年的政治效能感。
(二)加强理论研究,为青年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长期以来,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地位和作用未被凸显。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应对政治教育,特别是对青年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研究,探索该领域中特有的教育规律,[4]充分挖掘政治教育的思想渊源,加强青年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实践奠定稳固的理论基石。
(三)优化社会环境,建立政治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青年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最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时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改善青年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青年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优化和有效支持,构建起社会支持系统。我们需要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要抛弃"淡化"政治教育的错误观点,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使学校政治教育效果得到正强化。为此,学校、社会在对主导政治文化认识上应达成共识,在对青年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持续性、连贯性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真正内化主导政治文化,并转化为相应的行为。
"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青年正处于政治观念形成和政治态度树立的关键时期,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必须切实加强青年群体的政治教育与引导。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我们应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坚定不移的对青年进行政治教育,把主流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传递给青年,使其逐步的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和"政治人",从而传承政治文化,维系政治社会的运行和延续,使青年真正托起民族的明天和希望!
参考文献:
[1]课题组.青年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09(9)
[2]吴建华.当代青年政治素质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2009 (7)
[3]单玉.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9)
[4]傅安州,黄少成.关于政治教育学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10(8)
作者简介:1.陈艳飞(1988~ ),女,河南焦作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2.罗凯凯(1986~ ),男,河南焦作人,现为兰州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