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摘要]一篇文章要想写得生动感人,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在作文中运用好细节描写:以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个性特征;通过对比烘托,揭示人物精神面貌;善于感悟,彰显文章鲜明主题。
[关键词]细节描写;刻画个性;揭示精神;彰显主题
一篇文章要想写得生动感人,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精彩的细节描写不仅使人物外形栩栩如生,还能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
如:“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黑黝黝的健美肌肉。他浓目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
你看,几笔勾勒,一个健壮憨厚、吃苦耐劳的挑山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好细节描写呢?
(1)描写细腻,刻画人物个性特征。描写细腻就要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就要采用多种恰当的方法。写外貌,应力求写出人物的风度、气质和神韵;写动作,应精选动词,对其行动过程进行生动的描摹;写心理,应善于运用细腻的内心独白、梦境或幻境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写语言,应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让个性化的语言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名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之所以精彩,其中富于个性的外貌描写,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他的脸像球一样圆肥,表现出羞涩、和善而温顺神情;鼻子也很圆肥,上面全是青筋,表明他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的头上,前面一根头发也不剩了,后面束着稀疏的淡褐色发卷;一双小眼睛好像是用芦苇叶子切出来似的,亲切地眨动着;红润的嘴唇甜蜜地微笑。”①这一段描写:“圆肥”的脸,“圆肥”鼻子,已秃顶的前额,“淡褐色发卷”格外“稀疏”,最有趣的要数他的眼睛了:小巧,不停地眨动……多角度、细腻的人物外貌刻画,使一个外貌颇具个性、慈祥有趣的小老头形象十分鲜明。这就是外貌描写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2)对比烘托,揭示人物精神面貌。对比是细节描写的技巧之一,可以把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也可以把不同人物的同一方面进行对比,来绘形绘神,刻画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出人物本质的精神面貌。
鲁迅先生正是这么一位擅长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出人物本质的精神面貌的艺术大师。如他在《祝福》中就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来刻画祥林嫂。第一次写她在祥林嫂死后到鲁镇的肖像:“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后来,当祥林嫂第二次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儿子阿毛后,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她的:“……也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不仅如此,额上还增添了一个“伤疤”。在祥林嫂最后沦为乞丐时,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②第二次似乎只是由“两颊却还是红的”变成“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增加了‘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最后一次的出现,就全然改了模样,“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五年的时间,在正常状态下生活的人,外貌是不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的。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的勒逼下已判若两人。不看人物的身世,只从这外貌变化上来看,也可猜测出她苦难的人生经历,作者正是运用这对比烘托的手法来刻画祥林嫂,从而揭示出人物本质的精神面貌。
(3)善于感悟,彰显文章鲜明主题。写好细节要有一颗善感的心灵。除了仔细观察外,还要认真感受生活,感悟每一个环节所体现的人物情感、心理和性格,于细节中诠释意义,展示内涵。
如一个学生在其习作《藏在心中那双泥脚》结尾写道:父亲去世之后,“我深深懂得了那双紧贴大地的粗笨的脚的朴实与自然。我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愧疚”。作者在生活中领悟了美的真谛:朴实与自然。这一认识彰显了文章的主题,读来使人颇受感染。可见,一篇文章,不凡适当地穿插抒情、议论,于质朴中见深刻,并从中引申出本文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意蕴。
要想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就要善于捕抓生活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并恰当运用细节描写,把人物、事情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让人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①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②鲁迅的《祝福》
[摘要]一篇文章要想写得生动感人,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在作文中运用好细节描写:以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个性特征;通过对比烘托,揭示人物精神面貌;善于感悟,彰显文章鲜明主题。
[关键词]细节描写;刻画个性;揭示精神;彰显主题
一篇文章要想写得生动感人,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精彩的细节描写不仅使人物外形栩栩如生,还能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
如:“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黑黝黝的健美肌肉。他浓目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
你看,几笔勾勒,一个健壮憨厚、吃苦耐劳的挑山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好细节描写呢?
(1)描写细腻,刻画人物个性特征。描写细腻就要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就要采用多种恰当的方法。写外貌,应力求写出人物的风度、气质和神韵;写动作,应精选动词,对其行动过程进行生动的描摹;写心理,应善于运用细腻的内心独白、梦境或幻境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写语言,应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让个性化的语言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名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之所以精彩,其中富于个性的外貌描写,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他的脸像球一样圆肥,表现出羞涩、和善而温顺神情;鼻子也很圆肥,上面全是青筋,表明他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的头上,前面一根头发也不剩了,后面束着稀疏的淡褐色发卷;一双小眼睛好像是用芦苇叶子切出来似的,亲切地眨动着;红润的嘴唇甜蜜地微笑。”①这一段描写:“圆肥”的脸,“圆肥”鼻子,已秃顶的前额,“淡褐色发卷”格外“稀疏”,最有趣的要数他的眼睛了:小巧,不停地眨动……多角度、细腻的人物外貌刻画,使一个外貌颇具个性、慈祥有趣的小老头形象十分鲜明。这就是外貌描写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2)对比烘托,揭示人物精神面貌。对比是细节描写的技巧之一,可以把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也可以把不同人物的同一方面进行对比,来绘形绘神,刻画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出人物本质的精神面貌。
鲁迅先生正是这么一位擅长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出人物本质的精神面貌的艺术大师。如他在《祝福》中就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来刻画祥林嫂。第一次写她在祥林嫂死后到鲁镇的肖像:“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后来,当祥林嫂第二次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儿子阿毛后,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她的:“……也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不仅如此,额上还增添了一个“伤疤”。在祥林嫂最后沦为乞丐时,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②第二次似乎只是由“两颊却还是红的”变成“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增加了‘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最后一次的出现,就全然改了模样,“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五年的时间,在正常状态下生活的人,外貌是不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的。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的勒逼下已判若两人。不看人物的身世,只从这外貌变化上来看,也可猜测出她苦难的人生经历,作者正是运用这对比烘托的手法来刻画祥林嫂,从而揭示出人物本质的精神面貌。
(3)善于感悟,彰显文章鲜明主题。写好细节要有一颗善感的心灵。除了仔细观察外,还要认真感受生活,感悟每一个环节所体现的人物情感、心理和性格,于细节中诠释意义,展示内涵。
如一个学生在其习作《藏在心中那双泥脚》结尾写道:父亲去世之后,“我深深懂得了那双紧贴大地的粗笨的脚的朴实与自然。我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愧疚”。作者在生活中领悟了美的真谛:朴实与自然。这一认识彰显了文章的主题,读来使人颇受感染。可见,一篇文章,不凡适当地穿插抒情、议论,于质朴中见深刻,并从中引申出本文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意蕴。
要想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就要善于捕抓生活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并恰当运用细节描写,把人物、事情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让人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①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②鲁迅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