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5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训练基础之上,采用生活环境刺激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男童14例,女童11例,平均年龄为3.71±1.59岁,C-PEP发展总分为19.32±12.01分;对照组男童12例,女童13例,平均年龄为3.68±1.67岁,C-PEP发展总分为22.34±14.98分。结论: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时,可以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環境变换等治疗方法,其中日常生活环境变换法能有效改善儿童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日常生活环境;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影响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治疗方法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1],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结合实际治疗状况选用孤独症诊断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表,如果儿童的各项评判项目分数加起来大于或者等于30分,则可以断定该儿童患有孤独症。本院接受治疗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共50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童14例,女童11例,平均年龄为3.71±1.59岁,C-PEP发展总分为19.32±12.01分;对照组男童12例,女童13例,平均年龄为3.68±1.67岁,C-PEP发展总分为22.34±14.98分。
  1.2 康复训练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康复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每项训练均每天1次,1次训练的时间为40分钟,一个星期持续6次,连续3个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训练基础之上,联合采用生活环境刺激法进行治疗,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儿童孤独症心理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康复治疗之前、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康复训练之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与康复训练之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后C-PEP发展总分、知觉和细动作等方面评分有一定程度提升,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仿、粗动作以及手眼的协调能力评分与康复训练之前相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康复训练前后除了知觉方面以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C-PEP发展总分和其他六项对照组均小于观察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表是两组患儿康复前、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康复前后治疗效果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第一,在家庭中设置了儿童游戏房,房间内光线以明亮、色泽充沛为主,同时可以满足儿童听、看以及触摸等行为需求,房间内颜色布置鲜亮,设置各种玩具,如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等。患儿除吃饭和睡觉时间之外均在游戏房中度过,家长最好相陪;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娱乐设施的游戏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每次,其余游戏均控制在4分钟左右每次;第二,家庭氛围和谐。吃饭时由两个以上家人相伴,儿童自主进餐,进餐过程中与儿童保进行愉悦地聊天;第三,家长每天给儿童进行早晚沐浴,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四,设置儿童独立卧室;第五,每隔15天改变一次客厅布置。医院:第一,设置儿童游戏室;第二,午餐时间安排多个患儿由家长陪同进餐。社交:患儿可以每周参加2次亲子园,每次时间控制在60分钟左右;家长应该定期带患儿外出旅游,每周1次,每次时间不低于120分钟。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时,可以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其中日常生活环境变换法能有效改善儿童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2]。
  参考文献:
  [1]于献英,朱宏伟,张桂欣.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09(08):101-103.
  [2]俞宁,彭建军.高压氧治疗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0,03(07):685-687.
其他文献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骨折患者由于创伤、手术刺激及术后制动等因素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部位为下肢深静脉。有研究报道,骨折后未采取预防措施者DVT的发生率为58%[1],髋部骨折手术后DVT发病率达46%-60%[2]。研究显示[3],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年龄平均为58.6 岁,若未及时诊断,或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下肢D
期刊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患者进行胃肠道肿瘤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在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不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使肺栓塞死亡的危险进一步增长,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为针对胃肠道肿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进行预防控制,本文特对深静脉血形成的原因、机制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对临床上的治疗与预防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手术;深静脉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银杏叶提取物对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内血红素氧合酶的影响。方法:选择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60只健康小鼠,随机性平均分成四组,分别为对照组、I/R组、GBE组、ZnPP-IX组。结果:各组间H0-1活性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GBE组MDA水平明显低于I/R组、ZnPP-IX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够诱导血红素氧合酶的表达,对I/R肺损伤具有良好的保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鼻窦病变的放射影像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鼻窦患者,比较鼻窦病变的放射影像与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放射影像与病变结果一致;1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放射影像与病变结果一致;4例非霍奇金淋巴的放射影像与病变结果一致,总计误诊5例。结论:放射影像检查可以较好地反映真菌性鼻窦炎病变,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窦病变;放射影像;病理;比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附加膀胱冷水试验鉴别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筛选临床诊断排尿困难病人共56例,其中神经源性膀胱病人36例,合并糖尿病病人12例,年龄在12-80岁,男性4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4.8±4.7。操作方法: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后,再进行附加冷水试验,灌注冷盐水平均温度为1.5oC,出水温为20.5oC。结果: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有33例冷水试验阳性(其中12
期刊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疾病,许多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CVD)除了采取医疗措施外,是可以防控的。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理想心血管健康概念;血压;血脂;吸烟  国内外许多经典性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素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些结果经荟萃分析及治疗危险因素的临床试验结果都得到验证。在过去40年来,美国心脏协会根据这些心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腹部B超超声检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17周以上的中晚期妊娠胎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腹部B超超声诊断,对胎儿的心脏的形态、房室结构以及十字交叉的完整性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心脏腹部超声异常诊断采用彩超检查进行复查。结果:采用腹部B超超声检查后,胎儿二维声像结果清晰,诊断出15例超声异常病例,其中心内肿瘤4例、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尿微量蛋白检测鉴别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起始时间为2012年3月~2015年3月,选取确诊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患者124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2例;试验组患者使用尿微量蛋白检测鉴别诊断,对照组采用尿轻链测定方法鉴别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试验组检测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59例,总检测率为95.2%,对照组检测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47例
期刊
摘要:目的: 分别通过超声乳化法和超声初乳化结合SPG微膜乳化法制备非载药微泡超声造影剂。方法: 分别通过超声乳化法和超声初乳化结合SPG微膜乳化法进行非载药微泡制备的研究。 结果: 两种方法都能够制备出粒径适合的微泡超声造影剂,但超声初乳化结合SPG微膜乳化法制备的微泡粒径均匀度上要优于超声乳化法制备的微泡。结论: 超声乳法结合SPG微膜乳化法制备超声微泡造影剂具有更好的均匀度,适合于载药超声造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3D-时飞法(3D-TOF)血管成像(MRA)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超急性期(6小时内)脑梗死患者磁共振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T1WI、T2WI、FLAIR)序列、DWI序列以及3D-TOF MRA序列扫描,并根据MRI不同序列对病变进行比较。结果:4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MRI序列中仅有19例在T2WI及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