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训练基础之上,采用生活环境刺激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男童14例,女童11例,平均年龄为3.71±1.59岁,C-PEP发展总分为19.32±12.01分;对照组男童12例,女童13例,平均年龄为3.68±1.67岁,C-PEP发展总分为22.34±14.98分。结论: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时,可以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環境变换等治疗方法,其中日常生活环境变换法能有效改善儿童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日常生活环境;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影响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治疗方法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1],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结合实际治疗状况选用孤独症诊断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表,如果儿童的各项评判项目分数加起来大于或者等于30分,则可以断定该儿童患有孤独症。本院接受治疗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共50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童14例,女童11例,平均年龄为3.71±1.59岁,C-PEP发展总分为19.32±12.01分;对照组男童12例,女童13例,平均年龄为3.68±1.67岁,C-PEP发展总分为22.34±14.98分。
1.2 康复训练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康复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每项训练均每天1次,1次训练的时间为40分钟,一个星期持续6次,连续3个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训练基础之上,联合采用生活环境刺激法进行治疗,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儿童孤独症心理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康复治疗之前、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康复训练之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与康复训练之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后C-PEP发展总分、知觉和细动作等方面评分有一定程度提升,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仿、粗动作以及手眼的协调能力评分与康复训练之前相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康复训练前后除了知觉方面以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C-PEP发展总分和其他六项对照组均小于观察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表是两组患儿康复前、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康复前后治疗效果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第一,在家庭中设置了儿童游戏房,房间内光线以明亮、色泽充沛为主,同时可以满足儿童听、看以及触摸等行为需求,房间内颜色布置鲜亮,设置各种玩具,如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等。患儿除吃饭和睡觉时间之外均在游戏房中度过,家长最好相陪;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娱乐设施的游戏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每次,其余游戏均控制在4分钟左右每次;第二,家庭氛围和谐。吃饭时由两个以上家人相伴,儿童自主进餐,进餐过程中与儿童保进行愉悦地聊天;第三,家长每天给儿童进行早晚沐浴,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四,设置儿童独立卧室;第五,每隔15天改变一次客厅布置。医院:第一,设置儿童游戏室;第二,午餐时间安排多个患儿由家长陪同进餐。社交:患儿可以每周参加2次亲子园,每次时间控制在60分钟左右;家长应该定期带患儿外出旅游,每周1次,每次时间不低于120分钟。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时,可以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其中日常生活环境变换法能有效改善儿童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2]。
参考文献:
[1]于献英,朱宏伟,张桂欣.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09(08):101-103.
[2]俞宁,彭建军.高压氧治疗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0,03(07):685-687.
关键词:日常生活环境;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影响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治疗方法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1],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结合实际治疗状况选用孤独症诊断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表,如果儿童的各项评判项目分数加起来大于或者等于30分,则可以断定该儿童患有孤独症。本院接受治疗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共50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童14例,女童11例,平均年龄为3.71±1.59岁,C-PEP发展总分为19.32±12.01分;对照组男童12例,女童13例,平均年龄为3.68±1.67岁,C-PEP发展总分为22.34±14.98分。
1.2 康复训练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康复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每项训练均每天1次,1次训练的时间为40分钟,一个星期持续6次,连续3个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训练基础之上,联合采用生活环境刺激法进行治疗,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儿童孤独症心理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康复治疗之前、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康复训练之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与康复训练之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后C-PEP发展总分、知觉和细动作等方面评分有一定程度提升,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仿、粗动作以及手眼的协调能力评分与康复训练之前相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康复训练前后除了知觉方面以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C-PEP发展总分和其他六项对照组均小于观察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表是两组患儿康复前、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康复前后治疗效果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第一,在家庭中设置了儿童游戏房,房间内光线以明亮、色泽充沛为主,同时可以满足儿童听、看以及触摸等行为需求,房间内颜色布置鲜亮,设置各种玩具,如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等。患儿除吃饭和睡觉时间之外均在游戏房中度过,家长最好相陪;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娱乐设施的游戏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每次,其余游戏均控制在4分钟左右每次;第二,家庭氛围和谐。吃饭时由两个以上家人相伴,儿童自主进餐,进餐过程中与儿童保进行愉悦地聊天;第三,家长每天给儿童进行早晚沐浴,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四,设置儿童独立卧室;第五,每隔15天改变一次客厅布置。医院:第一,设置儿童游戏室;第二,午餐时间安排多个患儿由家长陪同进餐。社交:患儿可以每周参加2次亲子园,每次时间控制在60分钟左右;家长应该定期带患儿外出旅游,每周1次,每次时间不低于120分钟。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时,可以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其中日常生活环境变换法能有效改善儿童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2]。
参考文献:
[1]于献英,朱宏伟,张桂欣.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09(08):101-103.
[2]俞宁,彭建军.高压氧治疗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0,03(07):685-687.